冉有這個高材生,是如何被孔子厭棄的?

冉有是孔子門下的高材生,位居政事科第一名。

孔子曾經評價他說,冉有多才多藝,做官應該沒什麼問題。

但事實卻證明,多才多藝只能代表一種工作能力,不代表能堅持原則。冉有做官做得好不好呢?並不好,在幾件事情上讓孔子很生氣。

冉有這個高材生,是如何被孔子厭棄的?


1 為保官位,不敢阻止上司的不義行為

孔子周遊列國回到魯國時年已高邁,當時執政的季康子請孔子的學生冉有做家臣。這樣,冉有就到了魯國擁有最高權利的氏族家裡,做起了職位最高的家臣。

《論語·八佾篇》中提到,當時只有諸侯可以到泰山去祭祀,而魯國季氏非諸侯,卻也要去祭泰山。

孔子責問冉有說:「你不能阻止他嗎?」冉有回答:「我勸不住。」

季氏濫用他的權力,可冉有覺得做下屬的不能質疑上司的權威性,就算對上司的決定不滿意,也要聽話。

祭祀的事,勸不了也就罷了,打仗這種勞民傷財的事,冉有也勸不了。

《論語·季氏篇》中,季氏準備攻打魯國的屬國顓臾。

孔子很擔憂,「冉有,難道這不該責怪你嗎?為什麼要攻打它?你為什麼不勸阻你的上司呢?」

冉有辯解說:「是季康子想這麼做的,我和子路都不贊同。」

孔子非常痛心地說,「周任說過:『能夠貢獻力量,才去就任職位;做不到的話就下臺』,看到盲者遇到危險而不去保護,快要摔倒而不去扶持,那麼這樣的下屬又有什麼用呢?你的話真的是說錯了。」

做官要堅守正道,做不到的話就辭職,這是孔子的態度。

從上面兩個事例可以看出,冉有做事很多時候都「順從上司」,實在沒有魄力為了「正道」跟上司抗衡。

2 不擇手段斂財,陷百姓於水火

如果說冉有對上司無原則的忍讓縱容讓孔子很生氣的話,冉有斂財這件事,就更令孔子失望,以至於師生關係都要破裂了。

《論語·先進篇》中記載,季氏原本就富可敵國,冉有當了家臣之後,幫季氏增加百姓稅收,讓他的財富變得更多。

孔子非常生氣,就說:「各位同學,冉有不再是我們的同道,我們可以敲鑼打鼓去批評他。」此所謂「鳴鼓而攻之」。

老師叫學生敲鑼打鼓去批評老同學,確實很傷感情,但孔子有他為官的原則。

孔子認為,讀書人做官的目的就是造福百姓,一個人做官,要用自己的能力來幫助老百姓,讓他們過得比較快樂,讓天下人因為自己的努力而改變生活,這是儒家的基本立場。

所以,孔子首先開始的教育,就是平民教育。

在《論語·先進篇》裡提到,一般百姓需要先學習了禮樂再做官;而貴族因為天生就有官位,所以是先有官位再學習禮樂。

孔子說,「如果讓我選用人才,我用第一種人,因為他是有專長和能力再來做官的。」

冉有就是第一種官員,但這正是孔子難過的地方。

因為冉有好不容易學習禮樂,有了專長,並得到機會做官,卻忘記了為百姓服務的基本原則。

很顯然,冉有的作為違背了孔子的初衷。否則每個人都只顧自己,何必從政做官呢?

3 以權謀私,為好朋友「謀福利」

冉有與公西華是很好的朋友。有一次公西華代表魯國出使齊國,冉有負責當時的財政。

於是他向孔子報告,公西華當大使,要到齊國去,能不能替他母親申請一些小米。

孔子認為不需要,因為公西華家裡很有錢,冉有卻表示公西華還是需要一點福利的。

孔子說:「好吧,給他兩鬥四升。」冉有建議,「再多給一點吧。」孔子說:「好吧,再給他六鬥四升。」

結果,冉有回去給了他八百鬥。八百鬥是當時官員一年的薪水。事實上,公西華作為大使出國的時間並不長,而冉有卻給了他一年的待遇。

孔子有意見了,他說,「公西華到齊國去,乘肥馬,衣輕裘。我常聽人說一個道理,就是

『君子周急不濟富』。」

孔子反對的原因是,儒家的原則應該是要救濟別人的急難,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

但是冉有卻逮住機會給好朋友好處,有假公濟私的嫌疑。可見,冉有這個學生,有時候手段太複雜。

孔子的原則在冉有身上一再打折扣,孔子對冉有要求特別高,但是冉有的表現讓他不太滿意。

幸運的是,在孔子的教導下冉有逐漸向仁德靠攏,其性情也逐漸完善。

孔子晚年歸隱魯國 ,受到冉有很多的照顧。

孔子的批評雖然這樣嚴厲,但也沒有影響到冉求對老師的感情,這主要是由於孔子待人處事公正不偏,為他的弟子們所折服和欽敬。雖然冉求多次受到孔子的責備,卻依舊尊敬和熱愛老師。當季康子問他孔子是什麼樣的人時,他帶著無比崇敬的神情回答說:

  季康子曰:“孔子何如人哉?” 對曰:“用之有名;播之百姓,質諸鬼神而無憾。求之至於此道,雖累千社,夫子不利也。”

image.png

  孔子死後,冉求因為沒聽老師的話,深感內疚,毅然辭退了在季氏家的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