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落魄時,水鏡推薦諸葛亮,為什麼隻字不提侄兒司馬懿呢?你怎麼看?

慕容鑑史


水鏡先生司馬徽向劉備推薦諸葛亮時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這一年,年輕的諸葛亮在隆中耕種,年輕的司馬懿在溫縣裝病。按現代電腦遊戲《三國志》的設定來說,兩人都是在野的狀態,等待賢明君主前去訪求徵召。從表面上看,司馬徽、司馬懿都姓司馬,似乎年長的司馬徽應該是司馬懿的長輩。而劉備作為中山靖王之後,在當時廣有名聲,應該是有召到司馬懿的可能的。但為什麼司馬徽他老人家就是沒給求賢若渴的劉皇叔推薦後來歷史證明是牛人一枚的司馬懿呢?

這是因為:首先,無任何史料證明水鏡先生司馬徽和司馬懿是叔侄關係。其次,即便是司馬徽向劉備推薦了司馬懿,劉備不可能去找司馬懿,而司馬懿也不可能投靠劉備。

我是長史如歌,用心聆聽歲月裡流淌的旋律,深入感受歷史中跳動的音符。

01

司馬徽和司馬懿並無記載於史的親屬關係

司馬一姓源自多處,有西周擔任管理軍事的司馬程伯休父一源,還有源自田姓、陳姓、姬姓、羋姓等多源,許多不同源流之間的司馬氏並無血緣關係,也不同族同宗。司馬懿是司隸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人,祖上是程伯休父一脈,西周擔任司馬的程伯休父因克平徐方(古徐國,在今山東滕州東南薛故城)有功,其子孫以司馬為姓氏,繁衍後世,司馬懿的十二世祖為隨項羽滅秦的殷王司馬卬,父親是京兆尹司馬防。司馬徽是潁川陽翟人,史書無明確記載司馬徽一族出自何源。按照中國古代史書的記事傳統,若兩人有親族關係,在《三國志》、《後漢書》等史書上自會寫明,至少也有其他史料為補證。雖然司馬懿家族也出自穎川司馬氏,但各史書均無記載司馬徽與司馬懿有何關係,司馬懿族系內也無司馬徽之名。兩人應當沒有親屬關係。


02

司馬懿所在地位處司隸,正是曹操勢力大後方,劉備不可能過去

司馬徽向劉備推薦諸葛亮時,年輕的司馬懿正在河內郡溫縣孝敬里老家裝病躲避曹操的徵闢,據《晉書·宣帝紀》記載:

河內郡位於司隸,在曹操的大本營許昌北部,屬於曹魏勢力的大後方。劉備剛剛千辛萬苦逃過曹操追殺,又怎麼可能為了招攬司馬懿再跑回司隸自尋死路?況且,劉備此時所在的襄陽離司馬懿家有一千多里,來回就是兩千多里路,按當時的情況,劉皇叔這一年半載的淨在跑路的途中了。

如果司馬徽真的向劉備推薦了司馬懿,只怕劉備心裡會想:“你這糟老頭子壞得很,莫不是曹操派來坑我的?”

更何況,大才諸葛亮、龐統就在襄陽近左,推薦這兩個人可以就地取才,也用不著捨近求遠。


03

司馬懿不可能投向劉備

1.司馬家族與曹操關係非同。司馬懿父親司馬防是曹操的“伯樂”。

南朝著名史學家裴松之在注《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時引用《曹瞞傳》的記載:“(曹操)為尚書右丞司馬建公所舉。”除司馬防本人對曹操有知遇之恩外,司馬防的兒子們也在曹操一方的人。與諸葛家的三個兒子分別在魏、蜀、吳三處任官不同,司馬防的八個兒子號稱“司馬八達”,全部在曹操屬下任官封侯,與劉備一方有政治派別上的不同。有這層關係在,再加上建安十二年時,司馬家當家老爺子司馬防尚在,司馬懿就不可能投向劉備。

2.劉備勢力微弱,司馬懿未必看得上眼。

曹操手下文臣武將主要來自兩大政治集團:譙沛集團和汝潁集團,司馬家即是汝潁集團之一。汝潁集團中的潁川人多出文臣謀士,分別依附過袁紹和曹操,而無論袁紹還是曹操,都有一個共同點,即兩方都是政治強權,都有強大實力。袁紹四世三公,家世顯赫,佔地千里,實力最強;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大義在握,才略過人。跟這兩位“高富帥”相比,劉備劉皇叔顯得就是草根一枚,還被曹操打得一路南逃,朝不保夕,自然入不了名門望族司馬懿的法眼。


長史如歌評說:東漢末年,群雄並起,智謀之士紛紛擇主而棲。但真正的有識之士不會隨意投主,而是經過權衡考量後的深思而行,蓋因為出身微末的賢才要考慮在所投主人手下能否出人頭地,而門閥望族的士人要承擔家族的安危興衰,所以,諸葛亮和司馬懿在擇主的不同,就在情理之中。

參考史料:

《三國志·蜀書·龐統法正傳》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裴松之注

《晉書·宣帝紀》

本文為長史如歌原創首發,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經長史如歌二次創作,如有侵權,通知後定當刪除!


長史如歌


假設司馬懿是司馬徽的遠房侄子,面對一個落魄戶,幹嘛要推薦侄子。一個三天兩頭創業,沒一次成功的人過來跟我聊聊天,我會讓侄子跟他幹,鬼知道他明天能不能吃上飯啊。

推薦諸葛亮,那是順水人情。大學畢業幾年了還天天窩在家裡種地沒工作的學生,過來跟我說,老師能不能介紹份工作。我說,你親戚的大公司正缺人,你不願意靠親戚關係,下次給你介紹個工作。看看你天天躺躺躺,真成臥龍了。恰巧創業失敗的劉備經過,來來來,給你介紹個文員。

你咋把他介紹去幹文員,還是個發不起工資的老闆?

年輕人,出去吃點苦,鍛鍊鍛鍊嘛。

那你怎麼不讓你侄子去鍛鍊鍛鍊?

我能讓自己侄子放著五險一金的公務員不幹,跟著他去混世?


塗山大蝦


水鏡先生也就是司馬徽,是司馬懿的叔叔。至於說為什麼像劉備推薦孔明而不推薦自己的侄兒,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水鏡先生事先問過司馬懿,但司馬懿不看好劉備,不願意去,所以就順便推薦了諸葛亮。

二、水鏡先生個人不看好劉備,認為其勢單力薄,司馬懿跟了他也難助其成大事,萬一兵敗,侄兒恐怕也難以落到好下場。所以推薦了和自己非親非故的諸葛亮。

三、水鏡先生心繫大漢,願劉備成事,畢竟他是劉氏後裔名,正言順,但又不大看好自己的侄兒,恐其誤事,所以推薦了自己更加看好的諸葛亮。

四、水鏡先生嫉妒孔明才學,同時非常不看好劉備,所以推薦孔明去,準備坑諸葛亮一把。

五、水鏡先生傾佩諸葛亮才學,看到他隱居深山而不得志,起了惻隱之心,想幫他一把,所以把諸葛亮推薦給了剛準備搞革命的劉備,希望他能建功立業。

六、此時的水鏡先生已洞察天下大勢,認為天下三分的格局即將形成。曹操地處中原,挾天子以令諸侯,且中原兵強馬壯糧草無憂,佔盡優勢,而曹操本人又盡顯梟雄本色,爭霸天下的企圖昭然若揭。東吳孫策地處吳越魚米之鄉,水師強悍,生活富足,且沒有強烈的爭霸之心。而劉備此時差不多還是孤家寡人,連根據地都沒有,除了佔了個大漢皇族後裔的名頭,其簡直是一窮二白。相比之下,水鏡先生肯定更看好曹操,認為自己的侄子跟著曹操必將成就一番偉業,所以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自己的侄子司馬懿,當然要他跟著曹操。

七、水鏡先生有染指天下的企圖,但這不是一朝一夕能成事的。同時看好曹操,準備讓自己的侄子打入內部,以待時機成熟之時建立屬於司馬氏的政權。(雖然不知道是不是這樣,但歷史證明司馬氏確實取代了老曹家)

一兩千年的時間已過去,王朝更替早已是過眼雲煙,我們大部分的認知都來自於三國志和一本帶著偏見的三國演義,歷史的真相到底是什麼,早已不那麼重要,真相已掩埋在歷史的塵埃中!正如三國演義的開篇所寫: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

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

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談中





雙子舟


這是因為水鏡先生司馬徽曾在劉備落魄之時,給他指出“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所以劉備三顧茅廬,將隱居隆中的諸葛亮請出,並且委以重任。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雖身逢亂世,遇到了一位知己者,正好一展抱負,恢復漢室。而水鏡先生認為劉備的確是一代梟雄,也是一代明主,他們兩個人肯定能夠建功立業。

其實,說到這裡還有一個疑點,那就是司馬徽為什麼向他推薦了諸葛亮,而沒有把自己的侄子司馬懿推薦給他呢?要知道劉備當時迫切的需要人才,只要去了肯定能得到重用。司馬懿的能力並不比諸葛亮差,可是作為叔父的司馬徽,卻沒有把侄子司馬懿引薦給劉備。他有這麼無私嗎?

其實,水鏡先生這樣做並不是因為他的無私,而是恰恰相反,正是因為司馬懿是他的侄兒,所以他才不將他引薦給劉備的,因為司馬徽清楚地知道劉備的實力和智慧是完全比不上曹操的,所以他才會在將諸葛亮引薦給劉備之後,就轉身就又投靠到了曹操的陣營,並且向曹操推薦了自己的侄兒司馬懿。

通俗地說,就是劉備沒有讓司馬懿投靠的資本。他曾經說過,諸葛亮雖得其主,但是不得天時,司馬懿才是看天時而動的智者。縱觀歷朝歷代,天下政權是屬於強者的,這就是所謂的順天時、知天命,方為天子。諸葛亮在擇主這方面可能沒有司馬懿想的長遠。

在水鏡先生一生引薦的人才中,大多都挑選和自己是師徒關係或者是朋友關係的人。如果他推薦的人就像諸葛亮在後期如果名揚天下了,那麼他也會得到一個慧眼識人的好說法,另外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我們說過司馬徽是司馬懿的叔父,這兩個人之間的關係歷史交代的有些模糊,所以我們在此也不好做過多的評價。


龍帥林vlog


劉備落魄時,水鏡推薦諸葛亮,為啥隻字不提侄兒司馬懿呢?



司馬懿是河南溫縣人,生於靈帝光和二年(179),比諸葛亮大兩歲,父親司馬防,有八個兒子,司馬懿排行老二。而司馬徽(?—208年),字德操,潁川(今河南禹州)人。東漢末年隱士,精通奇門、兵法、經學、道學。稱為“水鏡先生”。說司馬懿、司馬徽是叔侄,可能以姓推測,道聽途說,有點牽強。



回答這個問題,得先搞清所謂水鏡推薦諸葛亮的時間,《三國志.先主傳》:【 曹公既破紹,自南擊先主。……表自郊迎,以上賓禮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表疑其心,陰御之。使拒夏侯敦、于禁等於博望。】



這段所說的“曹公既破紹”,是指建安五年(200)的官渡之戰,曹操大敗袁紹,袁紹退回黃河以北,這包括官渡大戰之前,兩場小預演,即《三國演義》中,關羽白馬斬顏良、延津誅文丑。因官渡之戰前,劉備依附於袁紹,袁紹叫劉備聯絡汝南的劉闢、龔都,從曹操背後下手,就是乘袁紹、曹操在官渡相持,劉備帶汝南兵馬,襲擊許都,配合袁紹正面戰場。但劉闢、龔都是原黃巾餘部,軍紀差,行動遲緩,戰鬥力不強,待劉備集合部隊,趕到穰山時,袁紹已經被打敗。曹操的戰時訊息很靈通,探聽到劉備攻擊後方消息,火速趕過來,截住了劉備。曹操、劉備穰山交鋒,劉備先勝後敗。老闆袁紹已經跨了,劉備只好棄北投南,依附劉表。



劉表親自在襄陽郊外,迎接劉備,並給補充兵力,派劉備屯紮新野,劉備駐軍新野期間,為政清明,聲望很高,深得民心,引起劉表疑慮,表面熱情,實際防範劉備,但作為荊州背部屏障,防範夏侯惇、于禁,對劉表也有很大好處。這個時間約在官渡之戰的次年,即建安六年(201)。



按《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 : 劉備駐紮新野時,徐庶投奔劉備,並給劉備推薦諸葛亮,說諸葛亮堪稱臥龍,有大才。劉備對徐庶說,那你把他叫來吧!徐庶說,這個人只能上門請,要叫來是不行的。於是,劉備親自去了三次,終於請來了諸葛亮。但這個時間,已經是劉備到新野幾年以後,按《三國演義》中,三顧茅廬的經過,徐庶推薦約在建安十一年(206)劉備最後請到諸葛亮,是在次年,即建安十二年(207)這裡就按提問說法,水鏡推薦諸葛亮,時間約在(206-207)年。



在劉備剛投奔劉表的那年(201),司馬懿經人介紹,已經在曹操剛佔據的河內郡,加入了曹操集團的工作。劉備知道諸葛亮時,司馬懿已經幹事五六年了。就算司馬懿是司馬徽的侄子,水鏡是超世脫俗之人,平時很少主動參與塵世之事,怎麼好拆侄子的臺呢?


流譽後


司馬徽,身為潁川的名士,雖然有經天緯地之才,卻甘心做一名隱士,他自己的說法是,即便有功名在身,富貴在側,如果不受到世人的尊敬,那還不如歸隱呢。針對這個問題,南郡人龐統就曾跨越千山萬水去見司馬徽一面,兩個人見面之後交談了起來,司馬徽和龐統兩人相見恨晚,一聊就是幾天幾夜,成為了一見如故的好朋友。

“南郡龐士元聞司馬德操在潁川,故二千里候之。”

司馬徽能夠得到龐統的認可,一個是因為司馬徽有真才實學, 他的學問讓龐統極為欽佩;另一個是司馬徽是有名的好好先生,一輩子從來沒說過誰的短處,更沒得罪過任何人。這樣一位司馬徽,自然會得到無數人的欽佩,龐統自然也包含在內,更何況他們聊天之後,司馬徽四處嚷嚷,龐統實在太厲害了,簡直可以成為龐統是南州名士之首了。司馬徽本來就有知人之名,經過了司馬徽的宣傳,這龐統的身價蹭蹭上漲,龐統得到了司馬徽的泰劇,自然他也不會說司馬徽的壞話,如此一來,司馬徽知人的名聲更盛了。陳壽對司馬徽的評價是“潁川司馬徽清雅有知人鑑。”

司馬徽雖然是一名隱士,但是卻聲名遠播,成為了隱士中最有名望的存在,從這個角度來看,司馬徽的“隱”可能並不是我們理解傳統意義的“隱”,他的“隱”更像是一種手段。

司馬徽抬舉了很多的名士,名士們出仕成名後又反過來抬舉司馬徽,這樣的循環不得不讓人聯想到商業互捧。不管怎麼樣,司馬徽的地位在各位霸主心中都很高,當時在荊州落難的劉備自然也希望能夠結識這樣一位超級人才“獵頭”,如果能得到一位司馬徽舉薦的人才,說不定霸業可成。

劉備去找司馬徽,希望能夠得到一點指點,他的事業當時在低谷期,很迷茫的時候他問司馬徽如何脫困,司馬徽猶如指路明燈一樣說了一句話,“你缺少一位能夠為你出謀劃策之人”。劉備一聽,可不是咋的,他坐擁三國時期最強戰力關羽和張飛,卻屢屢受挫不得志,可不就是因為缺少一位軍師嘛?這樣的人才哪裡才能找到呢?劉備把目光看向了司馬徽,司馬徽自然是內心得意,因為這樣的人才當然是他的手裡就有了。

司馬徽在這個時候推薦給了劉備兩位人才,正是日後大名鼎鼎的“臥龍”諸葛亮和“鳳雛”龐統。諸葛亮是南陽隱士,一直以來“躬耕於南陽”,以諸葛亮的才華,如果想要出仕自然不會缺少機會,但是卻未必能夠得到重用,諸葛亮一直以來的想法就是能夠得到一位可以重用他的明主,不必是一位強勢的霸主,因為諸葛亮他可以帶著這位明主起飛。諸葛亮這樣的訴求,和他多年舊識的司馬徽自然瞭然於胸,於是,司馬徽遇到劉備時,他認為劉備是“匡扶漢室”的皇叔,也是諸葛亮一直以來希望得到的“明主”。至於龐統,是司馬徽最新結識的人才,又千里來投奔他,有這樣的好機會自然要留給龐統。

劉皇叔這一脈在當時是最正統的一脈,有著很好前途的潛力股,這樣的優質的資源,司馬徽為什麼不推薦司馬懿給劉備呢?我想這一定是很多三國迷心中的一個疑問,野哥今天就給大家分析一下。

第一、司馬徽和司馬懿雖然都姓司馬,但是通過他們族譜的查詢,至少在十三代之內沒啥交集,也就是說兩位不是親屬。根據《通志·氏族略》的記載,司馬這個姓氏的來源是程伯休父在周宣王時期官拜司馬,由於軍功卓著被此官職為氏,司馬是“以官為氏”的由來,在根源上就並非出自一家,所以,即便追根溯源,這司馬徽與司馬懿恐怕都並非是親屬關係。既然不是親屬關係,兩人又沒有深交,司馬徽自然不會舉薦司馬懿。

第二、司馬懿不需要司馬徽舉薦。因為司馬懿的家世顯赫,他的老爹是京兆尹司馬防,只要司馬懿願意,隨時都能夠出仕。除了背景強大之外,司馬懿自身的本事也極強,對於司馬懿的記載是“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試問,這樣的一位少年才俊,又出身顯貴,想出仕易如反掌。

第三、司馬徽舉薦諸葛亮和龐統給劉備,很可能是事先得到過諸葛亮和龐統的同意。因為這兩位人才都有經天緯地之才,諸葛亮家已有兄弟在曹魏和東吳任官,他投奔劉備除了匡扶漢室之外,也是最有雄心壯志的一位,他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光耀諸葛家的門楣,而不是依靠親戚關係謀求一官半職。至於龐統,他在東吳失意,自然希望能夠在其他的地方獲得成功,而他自然希望司馬徽有這樣機會的時候舉薦自己。

司馬徽身邊的人才其實遠遠不止諸葛亮和龐統這二位,還有多位好友也都是人才,但是司馬徽並未舉薦他們,因為他們並不願意跟隨劉備出征。司馬徽等人雖然是隱士,但是他們對天下大勢瞭解的極為透徹,自然明白劉備雖然是英雄,想要真正一統天下卻難如登天,與其把一生所學押寶在一個落難皇叔身上,還不如“識時務者為俊傑”的選擇更好的依靠。

這樣的想法,不單單是司馬徽的朋友們的想法,司馬徽自己也是如此,他斷然拒絕了劉備的邀請,說他希望隱居。但是在後來曹操攻佔荊州的時候,得到了司馬徽,司馬徽卻沒再選擇繼續做隱士,而是選擇投奔了曹操,這一點足以證明,司馬徽不是希望做隱士,只是不看好劉備,這也是他為什麼會舉薦諸葛亮和龐統的原因,因為這是諸葛亮和龐統自己的意願,至於其他人,包括他自己在內,壓根就認為劉備不會有啥出息。

“荊州破,(司馬徽)為曹操所得。”

司馬徽的一次舉薦,成就了諸葛亮、龐統,成就了劉備,也成就了他自己。不得不說的是,在劉備落魄的那些年,能夠看好劉備,有信心扶持劉備成就一番大事的士人,恐怕也就只有諸葛亮一人而已。


野史日記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古代人的行為模式與現代人其實差別並不大。我們可以代入到現代考慮這個問題。

劉備公司讓資深獵頭水鏡先生推薦高管。資深獵頭水鏡先生從他的人才庫裡調出來兩份簡歷。一份司馬懿,一份是孔明。瀏覽了一遍簡歷後,司馬懿那一份立刻被束之高閣了。為啥?原因有三。

一,實力問題

水鏡先生司馬徽雖然交遊廣闊,實力也算可以。但是總歸出身草莽,他本人從未為官。父輩不詳,估計也不是什麼大人物。雖然同姓司馬,但是這個司馬與那個司馬,其實是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他勉強可以自稱司馬懿的族叔。司馬懿禮貌點也會喊他一聲。但實際上兩人差著階級呢。水鏡先生的出身,決定了他結交人才的層次。像司馬懿那種官二代,他是不夠層次結交的。而且作為一個有點本事的窮親戚,他也有自己的驕傲。肯定不會厚著臉皮去上門攀附的。所以雖然同是司馬家的,還沾點親戚。水鏡先生卻沒有那個實力能做司馬懿的這單生意。

二,職位問題

軍師雖然是高管,但是劉備公司屬於初創公司。地盤小,實力差,前途不明。待遇肯定給不了很高。而且風險很多大。這種職位,只適合久困於下層,敢捨命賭一把的小年輕。司馬懿這種在曹魏大公司人脈深厚的官二代,壓根就不會考慮這種草臺班子。這樣的職位對諸葛亮來說是個機會,對司馬懿來說,根本不屑一顧。即使水鏡先生厚著臉皮來說項,估計也會被禮貌的送出。

三,立場問題

司馬家在曹魏根深蒂固。立場決定了司馬懿不可能另投他家。劉備公司雖小,但和曹魏畢竟屬於競爭關係。出於家族立場考慮,司馬懿也不會選擇劉備。水鏡先生是司馬家的旁支,對這個情況也肯定是知曉的。所以他壓根不會去觸這個黴頭。

綜上所述,水鏡先生資深獵頭乃是人精。略一考慮他就很清楚什麼樣的人適合這個職位。所以他壓根就沒提司馬懿。


己亥元辰


司馬徽是三國第一智者,諸葛亮和龐統是司馬徽的學生,司馬懿是司馬徽的侄兒。

司馬家族要得天下,必須精心策劃。

首先,司馬徽推薦諸葛亮給劉備,就是想給司馬懿當陪練的。

沒有諸葛亮,可能就沒有司馬懿的出頭之日。

如果諸葛亮和龐統同時輔佐劉備,那劉備就能得天下。為了不讓劉備得天下,還得給侄兒創造得天下的時機。所以,司馬老兒對劉備說,臥龍鳳雛得其一者就可得天下。

這明顯就是不支持劉備既得諸葛亮,還得龐統。就說得其一,言外之意不能得其二,就是怕諸葛亮龐統合夥打司馬懿,侄兒不是對手。

諸葛亮司馬懿棋逢對手,這樣會給拖延時間給司馬懿尋找機會。

劉備襄陽會後逃到南漳水鏡莊都是套路,逃跑路線是徐庶指引的,徐庶又是司馬徽的學生。徐庶先給劉備說蔡瑁起了殺心,必須逃跑。然後,又挑撥蔡瑁說劉備有私心,要謀取荊州襄陽。這樣就一個拼命的跑,一個拼命的追!

至於龐統的死,是有人洩密了。這個人是誰?這個人就是龐統的老師司馬徽。把龐統帶兵進攻路線告訴了益州守兵,然後又在攔截射殺龐統的山上寫上“落鳳坡”幾個大字。




襄陽論語


為什麼不推薦司馬懿,古書我真沒研究過,但是按照現代遊戲《王者榮耀》我總結是怕劉備看不起司馬懿。

司馬懿核心是近身法術傷害,劉備正好又是近身戰士,同時免除一部分法術傷害、控制。司馬懿打劉備,正中劉備下懷,劉備二技能頂一下司馬懿,司馬懿基本就涼涼了。

所以我感覺不推薦司馬懿,就是知道劉備看不起司馬懿。英雄技能完克司馬懿,司馬懿也不敢到劉備身邊。

歷史學的不管好不好,遊戲我是認真瞭解了劉備和司馬懿之間的關係,希望對提問者有幫助吧。



角度說觀點


司馬徽與司馬懿有毛關係?

水鏡先生之所以推薦諸葛亮,那是一來是因為諸葛亮有才,二來是因為諸葛亮是荊州青年才俊,背景深厚。

在《出師表》中,諸葛亮說自己“躬耕於南陽”,搞的自己好像是個農民,真正在臥龍崗種地一樣。事實上,諸葛亮一直就是貴族。他的叔父曾經擔任豫章太守,雖然是袁術任命的豫章太守,那也說明人家家裡是不差錢,有身份的。

諸葛家族來到荊州後,與荊州本土士族多有聯繫。為保證自身權勢,最簡單也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聯姻。諸葛亮迎娶的就是荊州本土大士族黃承彥的女兒。

黃承彥的妻子是蔡氏,她的姐姐是劉表的續絃蔡夫人,哥哥是荊州水軍都督蔡瑁。蔡瑁一家是荊州真正的豪門,手握兵權,甚至劉表都對蔡家忌憚有加。劉表之所以會在選定繼承人的問題上犯迷糊,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長子劉琦是他原配生的,沒有荊州本土勢力支持,而次子劉琮迎娶了蔡夫人的侄女,獲得了蔡家的支持。

水鏡先生司馬徽貌似山中隱士,其實也是個入世的俗人。他推薦諸葛亮,不單是愛才,更復合他以及整個荊州士林的利益。

至於司馬懿,與司馬徽沒有一毛錢關係。就如有的朋友留言說,如果司馬徽與司馬懿是叔侄,那張飛與張遼就是兄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