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來看,范蠡算不算最明智的人了?

一束星光


前面的答案把范蠡的生平都要介紹完了,這兒沒什麼好補充的。

既然你的問題是“從歷史來看”,那就簡單說一些後世史家怎麼評價范蠡的吧。

1、漢史學家司馬遷:范蠡三遷皆有榮名, 名垂後世,臣主若此, 欲毋顯得乎 ?與時逐而不責於人。

2、漢史學家褚少孫:夫月滿則虧, 物盛則衰, 天地之常也。知進 而 不 知退, 久乘富貴, 禍積文祟。故范蠡之去越, 辭不受官位, 名傳後世, 萬歲不忘, 豈可及哉! 後進者慎戒之。

3、西漢文學家劉向:箕子棄國而徉狂, 範 蠡去越而易名, 智過去君, 弟而更姓, 皆見達識微而仁能去富, 勢以避萌生之禍者也。

4、北宋文學家蘇軾:春秋以來用舍進退未有如范蠡之全者。

以上皆是古人們對范蠡的評價。

功成而能身退,身退而能享富貴,自然是明智的。但算不算最明智的,我不好說。畢竟它生活在春秋時代,母國對他不好,他能跑到其他國家,而且別的國家還歡迎他。但後世的張良功勞也不比他小,且生活在大一統時代,退都沒法退,劉邦比勾踐也仁慈不到哪兒去,韓信等開國功臣都死了,人張良就活下來了。范蠡如果生活在劉邦年代,能不能活下來是個未知數。

所以,范蠡是不是最明智的這個問題,我持否定意見,至少保留否定態度。


七碗茶1990


范蠡在人生各個方面都是大贏家,也是最大的智者。

1、男人要的功名他有。他和文種輔助越王勾踐,在那麼難的條件下,居然成功,很了不起,成就一番功名,名垂青史。

2、男人要的英雄名號他有。他被歷史推崇為軍事家,說明在軍事上也有建樹,是個能打仗會打仗的人。能最後把強大的吳國打敗,他的功勞也是巨大的。

3、男人要的美女他有。西施是美女的代名詞,也是最大的間諜。事成後,范蠡帶著美女西施走了。真難以想象他的犧牲和情懷,把西施當作外交工具,最後又摟得美人歸,這個劇情太反轉和狗血了。

4、男人要的財富他有。財富有多少不知道,但陶朱公這個詞是他的專稱,被稱為商聖,是商家的祖師爺。商人傳奇,他佔據獨特的篇章。

5、男人要的學術他有。他的老師計然,用計然七策發家,又發揚光大經商理論,貢獻很大,中國經濟史、商業史都無法迴避他。

6、男人要的生活方式他有。事成之後,他勸朋友文種也離開勾踐,文種不捨,最後被逼自刎。范蠡卻退隱下來,過上幸福生活,優哉,悠哉,很是愜意。

7、男人要的智商情商政商財商戰商他都具備,而且都極為出色,沒有短板,堪稱完美,自古英雄多多,他是最沒有遺憾的!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94398525819346403"} --}

徒步上路的人文地理


從歷史來看,范蠡算不算最明智的人了?

前言

前幾年去紹興遊玩的時候,在魯迅故居不遠處有一個府山公園。此山又叫做“種山”,聽上去挺奇怪的名字。

其實知道原因後就不奇怪了,因為山上有一個人的墓地,這個人是范蠡的同僚:文種。

看看文種的下場就知道範蠡是不是最聰明的人了。

一、文種的下場

文種(?-公元前472年)也叫作文仲、字會、少禽、子禽,他是春秋末期楚人, 定居越國。

勾踐兵敗以後,勾踐和范蠡都去吳國作了人質,是文種留在越國苦心經營。迎回勾踐以後,文種和范蠡陪著勾踐臥薪嚐膽、復國滅吳。

但是功成名就以後,文種沒有學范蠡退隱,結果被勾踐尋釁賜死。

至今在府山越王殿的牆外,還有文種之墓,去紹興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

二、江湖范蠡舟

高適曾經有詩寫到:

天地莊生馬,江湖范蠡舟。

高適把范蠡與莊周相比,可見范蠡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范蠡與文種同為勾踐的肱骨之臣,如同劉邦手下的張良與韓信。張良和范蠡知進退,功成後,兩個人都採取了“隱”的辦法。

特別是范蠡,直接泛舟江湖走了。據說後來還經商暴富,號陶朱公,還成了商業之神。張良也不再參與朝政,遠離是非,得以善終。

三、狡兔死,良狗亨;高鳥盡

而韓信和文種的下場,都令人唏噓嗟嘆。

《史記· 越王句踐世家》中曾經說:

范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書曰:“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種見書,稱病不朝。人或讒種且作亂,越王乃賜種劍曰:“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種遂自殺。

文種見到范蠡的書信後,有所醒悟,所以就稱病不朝了。可惜時機錯過,還是被人誣告,引發了勾踐的猜忌,最後被逼自殺。

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韓信時,也用了鳥盡弓藏的故事

令武士縛信,載後車。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亨!”上曰:“人告公反。”遂械繫信。至雒陽,赦信罪,以為淮陰侯。

范蠡說過,勾踐這個人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共富貴。劉邦也是如此。

四、杯酒釋兵權

作為一個臣子,不知道鳥盡弓藏的道理,非常危險。看看越國文種、漢朝韓信、英布、明朝徐達、藍玉等人的下場可知,伴君如伴虎。

假如君主是一隻餓虎的話,還是學一下范蠡和張良。假如是一位明君如李世民這樣,無防繼續發揮餘熱。

作為皇帝來說,對於功高蓋主、威脅到自己安危的大臣,也不得不防。假如沒有李世民那種駕馭能力的話,不如學學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辦法。有話可以敞開說嘛,然後制定一個有效的遊戲規則,大家遵守就可以了。宋太祖是一位大智慧之人。

結束語

知人知面不知心,瞭解一個人很難,瞭解一個人在不同階段的行為更難。范蠡能夠急流勇退,說明他也是一個擁有大智慧的人。

他的這種行為,甚至成了很多文人心目中的理想。李白就曾經有詩寫到:

功成拂衣去,搖曳滄洲傍。《玉真公主別館苦雨贈衛尉張卿》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范蠡算得上是人中極品了,既能憑胸中的文韜武略救越國於危亡,又能以過人的遠見卓識,經商富甲天下。可以說是個罕見的天才、全才。

范蠡在幫助越王勾踐滅亡吳國後,機警的對越王的為人做出了正確的判斷。他對一同幫助越王滅吳的文種說:″越王長得長頸鳥喙,是個只能同患難而不能共富貴的人,只有早點離開他才能保全性命啊"。文種自恃功勞大,對范蠡的提醒不以為然。

范蠡在滅吳之後,立馬向越王勾踐請求辭官歸隱。但越王並不想放過范蠡。勾踐深知范蠡的厲害,可以說"得范蠡者得天下",今天越國的復興,全賴范蠡的謀劃。如此大才一旦有了異心,後果將不堪設想。如今戰事剛剛結束,人心未穩,除掉范蠡和文種的計劃還不能馬上執行。

越王假情假意的提出要與范蠡共富貴,要分一半江山給范蠡,懇請范蠡留下來。早已洞悉越王心事的范蠡堅決請辭,越王甚至用殺掉范蠡的全家相威脅,強留范蠡。但范蠡清楚,留下來必死。他果斷的回絕了越王。由於除掉范蠡的時機尚不成熟,冒然動手有引起局勢動盪的風險,也將為天下人所恥笑。越王只能望著范蠡遠去的背影,恨恨不已。

沒有聽從范蠡勸告的文種,內心也有些恐懼,便稱病躲著不上朝。越王就拿著伍子胥自刎的那把劍上門去看望他。很"誠懇"的對他說:"先生教我滅吳七策,我用了三招就滅了吳國,剩下的四策,請先生到地下跟先王們去說吧"。說完越王留下寶劍就走了。欲哭無淚的文種只得伏劍自刎。

歷史上的能人不少,懂得功成身退的卻不多。像范蠡這樣睿智之人更是鳳毛麟角。只有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可與之相比,但張良遠沒有范蠡的瀟灑自在,張良雖然一心修仙不問政事,畢竟還是在皇帝老兒的眼皮子底下討生活,過得提心吊膽。

文能安邦,武能定國,經商能做祖師爺。未學仙術卻能身居財神之神位。普天之下還真想不出有比范蠡更厲害的人了。





大河橋下流


加上“最”字有點難回答,因為不同歷史人物在歷史時期面對不同歷史環境,很難分清誰“最”怎樣的。所以高考要統一試卷,如果有人要統計去年全世界誰的考試成績最好,這個恐怕要吵起來了。

如果你的重點不是歷史上明智,那麼老刀可以試著討論一下。

說話之前,先念一首定場詩。

已立平吳霸越功,片帆高揚五湖風。不知戰國官榮者,誰似陶朱~得~始~終。

范蠡是楚國人,一生波瀾壯闊,曾幫助越王勾踐興越滅吳,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一不小心又成了首富,傳說中他曾數散家財,又很快重回財富巔峰。他被後人稱為治國良臣、兵家奇才和商家鼻祖。

班固在書中稱他為“智人”,這個不是指時間簡史裡那個遠古原始人類別,而是中國傳統語境中的聖人、仁人之下的優秀的人。

范蠡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忠臣。滅吳成功後,勾踐封他為大將軍,他不受,掛冠而去。臨別之際,范蠡給文種寫了一封信,勸他快走:“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文種沒接受勸告,不久,被勾踐賜死。

從謀略和才幹上講,范蠡和文種不相上下。但是比起曉人心知進退方面,文種簡直沒法和范蠡比。

人的思想感情、人與人之間的親疏都是受環境影響的,都是會變的。曾經的相濡以沫可能會變成相互厭憎,曾經的同舟共濟可能會變成同室操戈,這世間,唯一不變的是變化。更何況最難以捉摸的人心?

功成身退,不把自己的安危寄託在帝皇的操守上,看透人性,這就是范蠡的明瞭。

老子《道德經》雲:“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老刀嘚不嘚


在我個人認為范蠡最聰明的,也是值得我敬佩地方有三點:第一,功成能激流勇退,對於從貧賤出身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而能榮登卿相的地位,幫助亡國國君勾踐重振雄心,最終雪恥亡國之仇,殺死吳王,重建越國,當時范蠡的功勞可謂是首當其衝,接道理來說,越王勾踐應該對范蠡是知恩圖報,而且要重用和善待范蠡。但是范蠡卻看出越王勾踐長頸鳥喙,內在貪婪狠毒,不可與他共富貴,范蠡卻依然堅決捨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富貴,隱姓改名,棄官從商,在臨走之前還勸說好友文仲一起離開,但是文仲卻不以為然,最終文仲被越王勾逼其自殺。可見范蠡在識人方面也有其聰明的獨到之外。第二,在識人方面范蠡也是值得人們敬佩的。

再一點就是經商方面三擲千金還復來,三次散盡家資,依然可以東山再起,這種氣魄和膽識今多少人敬佩不己。

最後我們來分析范蠡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膽識和胸襟呢,因為范蠡不僅是一位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而且他還是一位道家的學者,對富貴和財富,看的很淡,據說他雖然很富有,但是他的生活卻過的很簡樸,這些都是道心使然!還據說當時的社會人口的平均壽命為三十多歲,而范蠡卻活到八十八歲。可見范蠡在當時的社會時期是一位異常聰明的奇才。


村山居士


古往今來,無論君臣還是夫妻,基本上都是能同貧賤不能共富貴,能夠堅守貴賤不移的人,才是真君子。這一稀有物種,貌似中國歷史記載的寥寥可數。世情物理,人情世故,能參透能看懂的不在少數,可是真正能放開手的,也沒有幾個人。

我們聽慣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卻從來都不想自己成為被藏的弓和被烹的狗,不光是不是,而是不願意不甘心。可是政治是無情的歷史是殘酷的,任何文臣武將智囊謀士在君主功成名就後,都會成為他內心深處最想除之後快的累贅。這點,范蠡懂,文種也懂。范蠡看得開,能放下,文種卻是心有不甘。雖然他說他有七策,故弄玄虛,希望句踐能看在剩下三策的份上有所顧及。句踐流氓嘴臉一露:老子不管你七策還是八策,到地下為老子開疆拓土吧!引恨離鏤,文種悔之晚矣。此時范蠡何在?據說已經輕舟五湖了。由此可見,范蠡是個智者。

在《史記》的記載中,范蠡在其它各國的表現,我寧願他是杜撰或謠傳。一個用自己骨肉驗證眼界的人,還能算人嗎?


人生不過一輪明月


從歷史上來看,范蠡不僅是最明智的人,還是一個很成熟的人。

范蠡明智主要是指:

1,范蠡原本只是邊遠小國越國的一個臣子,名不見經傳。當吳國滅掉越國時,范蠡敏銳的看出越王勾踐,非同尋常,必定會登山再起,因此他一直對越王勾踐不離不棄。

主上蒙難,臣子忠義,臣子的聲名必定會遠播四方,也會名留青史。范蠡所求,最終成功。

2,越王勾踐降吳後,先被囚於吳國,而後又使詐,得以復國。越王勾踐,在這段時間的所作所為,並不光彩。而越王勾踐的醜態,范蠡都清清楚楚。如此一來,越王復國日,便是老臣被誅時。主上的不堪,是不能被臣下親眼所見的。

范蠡看得懂世事,也看得清人性,所以立馬離開越王,溜走了。而越王也會頌揚范蠡的功績。

范蠡的成熟主要是指:

1,范蠡離開越王勾踐後,立馬改名為“陶朱公”,他既不承認自己是范蠡,也不過於隱藏行蹤。如此一來,越王勾踐既能放心,也能釋懷。

君臣緣份已盡,好聚好散,相見不如懷念。君臣二人都不會陷入無解的死局。

2,范蠡改名“陶朱公”,棄政從商。將權謀術,用於商業經營,最終成為了天下知名的大富貴,為天下人所稱頌。

人的成熟,並不是指人的年齡漸長,也不是指人變得淡然,而是指人能夠更好的處理一些事情,而且不動聲色,不著痕跡。


鬼影147951010


是不是聰明可以從他功成之前和功成之後兩方面去分析。

一、功未成之前

①勾踐聽說吳國夫差日夜演練士兵要報父仇,打算先發制人。范蠡力諫勾踐不聽范蠡勸諫,越國遭遇會稽山大敗。范蠡勸勾踐答應吳國的任何條件以求保全性命

②按照吳越雙方議和的條件,越國戰敗過了兩年,越王勾踐將要帶著妻子到吳國當奴僕,他想帶文種。范蠡願隨勾踐同行,說:“四封之內,百姓之事……蠡不如種也。四封之外,敵國之制,立斷之事……種亦不如蠡也。”可以看出,范蠡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且具有敢於擔當的高貴品格。吳王夫差想勸范蠡離開勾踐,到吳國幫助夫差,而范蠡毫不動搖,很坦然說道:“臣聞亡國之臣,不敢語政,敗軍之將,不敢語勇。臣在越不忠不信,今越王不奉大王命號,用兵與大王相持,至令獲罪,君臣俱降,蒙大王鴻恩,得君臣相保,願得入備掃除,出給趨走,臣之願也!”這是范蠡導演、勾踐出演的一出荒誕劇,演出成功對勾踐的前途起了至關重要的變化。經過此事,吳王被深深地感動,對勾踐動了惻隱之心。

③回國後范蠡建議勾踐勸農桑,務積穀,不亂民功,不逆天時。先抓經濟,繼而親民,穩定社會。施民所善,去民所惡。協調內部關係,內親群臣,下義百姓。一系列的措施,使百姓得到安定。為了提高軍事力量,范蠡重建國都城。在建城的過程中,范蠡建了兩座城,一座小城,一座大城。小城是建給吳國看的,而大城建得殘缺不全,面對吳國的方向,不築城牆。這樣就迷惑了夫差。重視軍隊訓練,提高士氣,增加戰鬥力,組織了敢死隊,以最高金額獎勵。為了進一步迷惑夫差,范蠡又投其所好,派人送給他最喜好的東西,以討夫差的歡心。還向夫差進獻美女,消磨夫差的意志。

④當夫差傾全國之力,北上中原爭霸,使國力嚴重消耗,後方空虛,唯獨老弱與太子留守而越國經過近20年的精心準備,國力強大,范蠡看到伐吳的條件成熟來建議勾踐立即興兵伐吳。吳軍全線崩潰大敗,吳王夫差逃到姑蘇臺上固守,同時派出使者向勾踐乞和,祈望勾踐也能像20年前自己對他那樣寬容,允許保留吳國社稷,而自己也會像當年的勾踐一樣倒過來為之服役。勾踐動搖了,這時范蠡站出來,陳述利弊,平復了勾踐動搖的心態。

二、功成之後:懂得飛鳥盡良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所以勸文種也離開,文種不聽,結果被逼自盡。范蠡離開後經商,儘管三散家產,但很快能聚集財富。

①注意選擇經商環境,把握有利時機,運用市場規律,做事有準備,不盲目。據時而動,得失均衡。范蠡關於把握時機的全面論述很有現代價值。他的待乏原則實際上是要求經營者站在時機的面前,超時以待,就像以網張魚須迎之方能獲獵。

②抓住現時得時無怠,因為時不再來,天予不取,反為之災。其三是從時而追。處於這種境況要講究一個快字,指出從時者,猶救火,追亡人。

③當商品價格漲到最高點時,要果斷出手。貴上極則反賤。賤取如珠玉,當商品價格跌落到最低點,要像珠玉一樣買進,賤下極則反貴。

④要合理地貯存商品,加速資金週轉,保證貨物質量。

⑤范蠡主張逐十一之利,薄利多銷,不求暴利,這種非常人性化的主張,符合中國傳統思想中經商求誠信、求義的原則。

綜上:我認為范蠡是最明智的人。



1今月曾經照古人1


最近讀《道德經》,後人有註釋到他,看的我人傻了!真乃神人也…從今往後,范蠡就是我偶像

傳承:師從老子的學生計然,不僅道德經融會貫通,更是將《計然七策》全數傳授(《計然七策》應該是中國古代最早的成系統的商業理論,可以說是古代商戰和致富的教科書,甚至於天下的商人都把這本書稱之為“絕世富經”。)

計然還對范蠡囑咐:“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榮樂。”日後正是聽了師傅的話急流勇退!保住了性命。

權利:輔佐越王勾踐成就千秋霸業,地位自不必說。後隱退到齊國,還被邀請做了國相。

財富:商聖,財神爺的原型,就是那個每年大年初五你都會拜但永遠不會理你的那個男人!《史記》記載他“累十九年三致金,財聚鉅萬”。十九年間裸捐了三次,每次裸捐完再隨意搞點生意又是首富…(財神爺做生意咋這簡單…這不科學)

愛情:拐跑了西施妹子,《越絕書》記載:“吳亡後,西施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壽命:在那個人均壽命30歲的時代,他活了88歲!而且是後半生有西施妹子陪伴的88歲哦,這含金量高不高也不必我多說了吧!

種種表現完美的詮釋了《道德經》中的:功遂身退,天之道。 道德經我也熟讀了的,咋就不能詮釋哪怕一丟丟呢…

春秋戰國近五百年, 以功名始終者惟范蠡一人。

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偶像萬歲,千秋萬代,一統江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