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與山西有什麼歷史淵源?

格爾圖青年


明朝時的西口籠統的說,是指“殺虎口”,它是內地與北方民族互市的市口之一,位於山西省原雁北地區右玉邊牆的殺虎關市場設於邊牆關外,邊外蒙古地區統一於清朝統治之後,長城內外成為一體,內外商路暢通,歸化、緩遠兩城,(注)在商貿、軍事方面取代了“殺虎口”成了與東口(張家口)相對而言的“西口”,時間在康熙中後期。清朝一代,因形勢所需,山西人人曾掀起幾個“走西口”的浪潮,西部蒙古地區便成了山西人的第二故鄉。
儘管內地人對少數民族有過不等價交易的不體面歷史,但在溝通民族文化,互通有無,土地開發等方面還是有非常大的貢獻的。其中出現了不少佼佼者。對此本文就以所集資料以幾個特別代表性的例子概括,奉獻於讀者
西口古道
一:隆慶四年,土默特部首領俺答汗與明朝達成邊口互市協議之後,殺虎關守衛的軍、政、吏、卒、便開始睜一眼閉一眼地把出邊商農少量地放出邊外,漢人逐漸滲入,土默特部臣服於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後,允許漢人持證出邊經商,此時殺虎口人或在殺虎口有字號的通事行,就派出行商持證出邊,在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市)外的大小召前開展邊貿活動。歸化城取代殺虎口的邊貿地位由此作為起點逐漸形成,這些人成為清代“最早“來歸化城的山西人。
二: 從1696年到1928年兩個半世紀,“西口”最有名氣的旅商號是大盛魁。大盛魁的商業網點遍佈華北華南重要城市,它壟斷著外蒙古(現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各種資源,特別是馬羊牲畜及珍皮張、藥材,那裡的牧民把它恭稱為“賽音大盛魁”(即宮府老爺),活佛及多數王公都是它的債務,該商號的創始人是山西祁縣人王相廷,使大盛魁生意興隆通南北的經理是右玉的秦鉞以及晉幫夥友。
西口古道
三:西口藥鋪中歷史最長,獲利最多的“永合堂”,乾隆年間由大同大興店投資開設,大盛魁從外蒙換取的鹿茸,大多由永合堂收購,後來來口外承租土地發家的山西人李七十二操縱了歸化城的鹿鹿市場,但永合堂並未因此衰敗,直到本世紀50年代初,參加公私合營。
四:歸化城最早的刻版印刷業是由山西人開設的,位於小南街席力圖與大召中間的“三元成”。當時三元成獲利最大的是承攬席力圖召的印“經”業務,其次是印製祭祀神鬼的神紙課馬,謂之“紙馬欄櫃”,因前者厚積資金,三元成逐漸發展為財力雄厚多種經營的“府莊”(由山東東昌府進貨而得名)經營商品有煙、酒、糖果、海味、紙張、顏料等,三元成最初的財東為頂戶部的殺虎口李家,夥計中有祁縣人,也有左雲右玉人。後來李家抽股,店鋪掌櫃為祁縣人,一直公私合營。
西口古道
五:清末西口書院中最有名氣,最受學生愛戴的山長(校長)是大同人夏恭;教師中以山西人吳天章最有名望他們培養出不少有才華的學生,後來多數成為綏遠的上層人物。
六:康熙後期,土默特旗效約出嫁於土謝土汗部世首領的恪靜公主的一塊肥土,作為公主莊園後開發成四個村莊,歸化城人謂之四村水地,現屬呼和浩特東郊太平莊鄉,最早在這塊荒土上承租墾荒的是山西壽陽人。年復一年,在乾隆初年已成為土默川上的產糧大戶,土默川上的蒙古貴族也效仿這種形式由口裡漢民包租轉租自己擁有的牧場,把半農半牧的土默川迅速地推進到農業社會。山西壽陽人可謂西口外牧場變農田之最先者。
西口古道
當然了,以上收集,是山西人開發呼和浩特和土默川地區的幾個代表性的例子。山西人對這個地區的文化、生活、農業、手工業、工業都有較大的影響。筆者此文,也僅僅是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如果各位讀者有什麼資料,或者見解,歡迎留言補充,不勝感激。
注:“綏遠”,乾隆四年建成,位於歸化城東北,相距裡,專駐八旗兵及其家屬。因出現在歸化後,故又稱“新城”,是現在呼和浩特的新城區範圍之內的中心點。歸化城建於萬曆年間,原城範圍很小,城內僅有土默特旗的都統衙門、議事廳、皮市和收稅的皮廳與大廳等,鋪面很少。字號都在大、小召前,康熙中期曾擴城,加固成為品字形,南門修在現在的大十字。隨著商業的發展,人口劇增,出現了以牲畜皮毛交易為中心的北頭起(位北門外)圍繞召廟形成的市區,歸化城人叫做“南頭起”,二區原來都屬原來的歸化廳管轄,故統稱謂歸化城。與後建的“綏遠城”相對而言稱之謂舊城。

張斌echo


“先有大盛魁,後有歸化城”,“一個大盛魁,半座歸化城”

歸化城,呼和浩特市舊城,近450年曆史,明朝時始建,1636年皇太極縱火燒城,清在廢墟上重新建立起來的。

大盛魁,山西太谷人王相卿,祁縣人史大學,祁縣人張傑,三個肩挑小販為主體,在殺虎口開設商號,吉盛堂,後發展為大盛魁。

大盛魁,清代山西人開辦的對蒙貿易的最大商號,極盛時員工6000-7000人,82家分號,公積金1億兩白銀(清朝當時年財政收入3000萬兩白銀),生意北達烏蘭巴托、俄羅斯,西到烏魯木齊,19世紀初大盛魁總號遷到了歸化城,1929年歇業,1947年徹底散夥。

山西,元、明、清三朝,近800年避開了一次次戰爭,當廣大北方人煙稀少時,山西人口得以保留。清康熙實行“移民定邊”,即走西口(今山西省右玉縣殺虎口,距呼和浩特200餘里)。移民中,山西移民所佔比例最高,直接改變了內蒙人口。今呼和浩特人,有很多山西人的後裔。

清朝平定準噶爾部噶爾丹時,深入漠北,糧草供應困難,遂準商人隨軍貿易。平定準噶爾部後,主力部隊移防大青山,部隊供應由山西右玉殺虎口往過運輸。

晉語,六千萬人左右使用,包括內蒙古中西部,北方唯一一個非官話的方言,分為八片,其中大包片(大同--包頭)、張呼片(張家口--呼和浩特)。

內蒙日常奶茶中使用的磚茶,與縱橫天下五百年的晉商密不可分。


知行合一162


簡簡單單概括的說一下:從明朝開始陸陸續續從山西各個地方陸陸續續徒步或者趕著馬車帶著乾糧開往內蒙方向討生活俗稱(走西口)一直到現在。大範圍的走西口歷史上應該有過幾次,其中最多的也是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在清末民初。太原地區、祁縣周圍的開往現在的包頭方向。忻州地區以及朔州周圍的開往呼和浩特跟烏蘭察布方向。所以現在許多內蒙古的人都是山西籍後裔。直到現在內蒙各地還留有帶有山西特色的商號、寺廟、民宿建築等遺蹟。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蒙晉一家親。內蒙許多地方的方言跟山西的很多地方一樣,還有許多的、美味佳餚也跟山西的一樣。包括一些習俗比如紅白喜事一些禁忌也都相似。一些人保存的家譜上都有註明是山西籍。這幾年許多內蒙人回山西認祖歸宗,祭祀祖先。通過這一系列的事情更體現了山西內蒙是真正的一家人。內蒙古百分之七十的漢族人都是來自山西,剩下的百分之三十來自河北山東等地方,相對要少一些。

我所瞭解的大致就是這些。兄弟們有需要補充的評論區見


海中金牛


作為山西人,有發言權

如今的呼和浩特人,許多都是山西人的後裔,這要從著名的走西口說起。

走西口多是迫於無奈,背井離鄉走的,而且人數多、範圍廣、影響大,屬於一種重大的移民現象。

呼和浩特舊城的很多巷子都有著深深地“走西口”印記。隨著歷史在呼和浩特紮根的山西人越來越多,時間長了,來自山西不同地區的人們聚集居住的地方,就被和地名相關聯了。

大量的山西人因為貧困、饑荒、外出謀生,或是想學習手藝等原因 陸陸續續來到呼和浩特、包頭等內蒙古中西部地區。

在山西人聚集居住的街巷上,曾經有不少造型多樣,手藝精美的傳統建築。其中比較有名的是寧武巷路東的22號大院,這裡曾被作為玉泉區政府的辦公地點。

呼和浩特很多的巷子都是以山西地方命名的。


vlog147


首先呼和浩特是明朝建立的,當時主要是蒙古人,後來隨著山西人走出西口外,有很多山西移民來到呼和浩特,如今呼市話的口音也是以山西以北地區口音為主,也以山西忻州人居多。


生如夏花11056


呼市的漢族大部分是山西人,走西口來的,呼市普通話的太原普通話一樣。


rockshijun


呼和浩特有很多山西人,還有包頭也有很多山西人,都是走西口時從山西過去的,方言也基本差不多。


會飛的魚25499352


走西口就是說的山西人來呼和浩特(綏遠城)和包頭闖天下的辛酸。山西饑荒很多山西人拋家舍業闖西口,闖關東另謀生計。歷史雖久,可難以抺滅呼和浩特人勤儉持家的老一輩山西人的風骨。


老陝來內蒙


呼市人大多數都是從山西走西口過來的的,所以都是山西人


DoMiReXi


他們的淵源就是從古到現在都是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