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為何要肯定蔡京變法,因為蔡京不單單只是百姓眼中的奸臣

導語:宰相作為中國古代最高的行政長官。在中國古代的官僚政治體制中,宰相是中央權力的核心,在王朝的政治生活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雖然這個職位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是主要還是為皇帝服務,後人根據“太祖誓碑”留下的祖訓“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等理由,認為宋朝“重文抑武”的是祖宗家法一直貫穿整個宋朝。崇文與抑武這一雙管齊下的基本國策使宋代成為一個以成熟的文官制度為基礎、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空前強化的王朝。

在宋代一百三十三位宰相中,只有七位居相位達十年以上,達十四年以上的只有蔡京、秦檜、史彌遠和賈似道四人,在北宋僅有蔡京一人。宋徽宗時期,蔡京先後於崇寧元年(1102)、大觀元年(1107)、政和二年(1112)、 宜和六年(1124)四次任相。一生四起四落,其任相期間正是北宋走向滅亡的時期,他對於北宋的政局影響深遠,北宋滅亡與他關係重大,以致後來提起北宋滅亡人們首先想到的是蔡京而不是當時的皇帝宋徽宗。民間百姓稱“蔡京”為北宋“六賊”之首,《宋史》首創“奸臣傳”把他列在其中。導致很多人忽視了蔡京的恤民政策、茶法和鹽法等富有創新精神財政舉措,後世多批判使得蔡京成了北宋期間名副其實的大“奸臣”。

宋高宗為何要肯定蔡京變法,因為蔡京不單單只是百姓眼中的奸臣

清明上河圖

《宋史》首創《奸臣傳》,“奸臣”其實是宋朝的一個特殊群體

北宋時期,黨派紛爭,以王安石為首的變革派被列入奸臣行列,實為錯誤。南宋時期,主和派與主戰派分立,主和派投降賣國,為世人所不齒,故入《奸臣傳》,名副其實。

對於“奸臣”一詞的定義,在《辭源》中奸臣指“不忠之臣,舊時多指營私舞弊、結黨弄權的官僚。”另據《漢語大詞典》指“忠於君主,弄權誤國之臣”。以上解釋都認為奸臣“不忠”,忠奸對立。何謂“忠”呢《中華大字典》解釋較為詳細“忠,敬也;中心也;愛也;竭誠也;不貳也;無私也;教人以善謂之;厚也;猶稱也;危身奉上;州名;光酒名;通中。”另據《辭海》注日:“忠,忠誠;盡心竭力;特指忠君。”《漢語大詞典》與《辭海》大致相同,將“忠臣”釋義為“忠於君主的官吏”。

宋高宗為何要肯定蔡京變法,因為蔡京不單單只是百姓眼中的奸臣

《水滸傳》中蔡京形象

總括以上諸種解釋,可見“奸臣”與“忠臣”相對,是個相對的概念,也是一個歷史的範疇。要判斷封建王朝的某人是“忠臣”或者“奸臣”,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當朝政權立場及史家所處時代的價值標準,顯然以這樣一個忠奸標準來評價一個歷史人物有其不合理之處,也有失公允。

奸臣具有逢迎主上、結黨弄權、妒賢嫉能、欺壓百姓、巧取豪奪以及求和賣國等群體特徵,奸臣當道正是宋朝昏君在位的表現和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相比其他的“童貫、王黼、梁師成、朱勔、李彥”五位奸臣,蔡京在經濟方面改革市易法、方田均稅法、茶、鹽法提高國家財政收入,而且首創國家社會福利制度,推進當時的教育體制的改革等等,他不能只被看做是一個“奸臣”,頂多算是一個哄皇帝開心鞏固自己地位但具有才幹的“弄臣”。

蔡京在宋神宗、宋哲宗時期,頗具才幹,先後得到新舊兩黨賞識

宋神宗時期,熙寧三年(1070)蔡京中進士。因為弟弟蔡卞為王安石女婿,被王安石所認識,王安石不但喜歡蔡卞,對蔡京也是讚賞有加。當時蔡京非常支持王安石新法,屬於變法派。

宋哲宗初期,實權在宣仁後(哲宗祖母)手中,她啟用保守派司馬光等廢王安石之法。神宗時支持變法的蔡京此時倒向司馬光。《宋史》卷四七二蔡京傳載,司馬光廢王安石在相時的免役法,復差役法,要求五日之內完成,僅當時知開封府的蔡京如期完成。可見蔡京本人具有真才實學和敏銳的政治眼光,要不然不會同時得到新舊兩黨的賞識。

宋高宗為何要肯定蔡京變法,因為蔡京不單單只是百姓眼中的奸臣

新舊兩檔代表人物王安石和司馬光

宋徽宗時期,初任宰相,開始變法

元符三年(1100)哲宗駕崩,由於宋哲宗沒有子嗣,皇位由其弟端王趙佶繼承,也就是徽宗。(古代歷史上典型的藝術皇帝,不是因為政績,而是因為藝術出名,最著名的就是流傳後世的瘦金體,百姓遇到這樣一個皇帝,生活真的是苦不堪言)。徽宗繼位之初以神宗皇后向太后垂簾聽政,兼用新舊兩派人員,意圖平息黨爭。此時的蔡京受到眾朝臣不斷的彈劾,被貶至杭州。雖遠離朝堂,政治上陷入低谷,但蔡京並不甘於失敗,時刻等待著機會的到來。適逢徽宗的親信宦官童貫到杭州來為徽宗蒐羅各種書畫奇巧之物,蔡京便抓住了這次機會,通過童貫搭橋得以接近徽宗。

據記載,在童貫留杭累月間,“京與遊,不捨晝夜。凡(京)所畫屏障、扇帶之屬,貫日以達禁中,且附語一言論奏至帝所,由是帝屬意京。”徽宗在即位之前就特別欣賞蔡京的書法,曾以兩萬金購買蔡京墨跡。當這位藝術家皇帝在看到蔡京的書畫後龍顏大悅,並在幾方力量的作用下,蔡京順理成章地回到朝廷。及“徽宗欲上述父兄之志,有意修熙、豐政事,起居舍人鄧洵武黨京,撰愛莫助之圖以獻,徽宗遂決意用京”,於是蔡京在崇寧元年(1102) 七月拜相,次年正月進左僕射。

宋高宗為何要肯定蔡京變法,因為蔡京不單單只是百姓眼中的奸臣

蔡京畫像

蔡京投皇帝之所好,不但表現在物質上,還表現在政治上

宋徽宗十分追慕父親宋神宗、兄長宋哲宗的改革理想,他以“紹述父兄”為己任,他在位的第二個年號為“崇寧”,即繼承神宗常法熙寧之意。所以,在政見上,蔡京按照宋徽宗“紹述父兄”的思路,繼續走改革之路,而且成績斐然。蔡京任相那些年,

他大力改革科舉,發展州縣教育,增設算學、醫學、武學、律學,使科舉考試與行政事務更加協調適應。他大力改革經濟,對茶法、鹽法、貨幣、漕運、方田等進行了大範圍改革,尤其是茶、鹽的專賣改革,改革後較改革前,國家財政收入成倍增長,連年翻番,“異時一日所收不過二萬緡,則已詫其太多,今日之納乃常及四五萬貫”《宋史·食貨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蔡京還推行社會救助制度,在全國各地廣泛設立居養院、安濟坊、漏澤園等機構,“居養鰥寡孤獨之人,其老者並年五十以上,許行收養。”可以說,在宰相任上,他做了一些實事。

但是光有這些也不可能一直受宋徽宗信任和重用,愛玩的趙佶遇到了會討好他的蔡京。趙佶生活窮奢極侈,濫增捐稅,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大興土木,修建華陽宮等宮殿園林。蔡京知道後不但不勸阻,而是建議設立蘇杭應奉局,搜刮江南民間的奇花異石,稱“花石綱”,運送汴京,修築“豐亨豫大”的園林,名為“艮嶽”。“花石綱”不但耗完國庫,而且害得許多百姓傾家蕩產,家破人亡。小說《水滸傳》中對北宋朝廷運送花石綱有詳細描寫,最有名的就是“吳用智取生辰綱”。

蔡京利用自己的聚財之能,沒有造福百姓,而是滿足貪婪成性窮奢極欲的宋徽宗的需求。不斷鞏固自己的地位,四任宰相就是最好的證明,他們兩人恰恰對北宋滅亡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也是蔡京被後人列為北宋六賊之首的主要原因。

宋高宗為何要肯定蔡京變法,因為蔡京不單單只是百姓眼中的奸臣

北宋運送花石綱

兩宋時期對於蔡京的評價

蔡京在為官初期並非反面人物,王安石曾誇蔡京有為相之才,保守派首領司馬光曾贊曰:“使人人奉法如君,何不可行之有?”像這樣一個有才之人怎會落得個“大奸”的罪名呢?其實,這離不開其所處的時代背景。北宋中後期,朝政在變法派與保守派之間相互更替,政治鬥爭也變得異常激烈。為了自保,政客們往往在兩派之間遊走,而蔡京亦不例外。雖然“邪”有不正派之意,但尚構不成“奸”,而蔡京被罵成奸臣主要源於做宰相時期的所做所為。說到蔡京的宰相生涯,不得不提到與其惺惺相惜的徽宗皇帝。這位藝術家皇帝並非個稱職的皇帝,但在皇權至高無上的時代,當權力成為他滿足私慾的工具時,必然給國家帶來災難。除此之外,大臣們的生死榮辱完全繫於皇帝一人手中,臣子們也要受制於皇帝。

宋高宗為何要肯定蔡京變法,因為蔡京不單單只是百姓眼中的奸臣

宋徽宗趙佶

在徽宗統治的幾十年間,蔡京雖貴為宰相,但前後三次被罷相,由此可見,大權一直掌在皇帝手裡。當金兵揮師南下,北宋行將滅亡時,蔡京便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上。宋欽宗即位後,太學生陳東等人上書將蔡京與王黼、童貫等六人稱為“六賊”,朝廷遂將蔡京流放至嶺南。據王明清的《揮塵錄》記載, 蔡京途中餓死於潭州,原因是沿途百姓不願賣給他飲食之物。(古時交通不發達,消息傳遞慢,屬於也野史筆記,真偽有待考證。)蔡京死後,他的門人呂辨醵錢以葬,並在其墓前石碑上刻有:“開元之末,姚宋何罪?”一句,意思是安史之亂豈是名相姚崇、宋現之罪?言外之意是指,北宋的滅亡並非全是蔡京之過。呂辨是蔡京的門人。難免臺有粉飾之過,我們暫且不論。不過到了南宋時期,政府對於蔡京的後代還是採取了比較寬容的政策,在蔡京死後的第三十五年,南宋朝廷下了道旨,“詔蔡京、遭費、岳飛、張憲子孫家屬,見拘管州軍並放令逐便。”宋朝中興之主宋孝宗。他弘揚祖德,熱愛蔡京,在仙遊縣創建蔡京宰相墓,讓蔡京榮歸故里,揚宗耀祖,便是歷史的見證,是對其政績的肯定。

南宋偏安一隅,最終被蒙古人所滅。外族入侵,亡國之恥,引起臣民們的深深反思。問題的根源必然上溯到徽宗時期,然而受傳統禮制中對尊者諱的影響,必然不能對徽宗之錯過分責備,那麼只能讓徽宗時期位居宰相之位的蔡京來承擔。元朝人修《宋史》時,繼承了這一觀點,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化。在《宋史》中不僅將蔡京列入奸臣傳,並將他視為六賊之首,極盡辯詞。至此以後,歷代史學界均將其視為奸邪之徒,言必唾其人。

宋高宗為何要肯定蔡京變法,因為蔡京不單單只是百姓眼中的奸臣

開封

宋高宗繼承蔡京變法,宋孝宗讓蔡京榮歸故里

但是,宋高宗對蔡京十分欣賞是不能否認的,他於1127年5月稱帝,把蔡京制定的三大恤民政策、茶法和鹽法等一一繼承了。高宗一再提到的“愛元佑”、“遵嘉佑”,也就是說,蔡京死後,他的事業後繼有人,這個人就是宋高宗。究其原因,蔡京辦事一向講認真,對皇帝忠心耿耿,他的經濟改革對後世還是有巨大影響的。也有很多的借鑑意義,宋高宗是這樣認為,宋孝宗也是這樣。

《宋史》說,龔茂良又清算了徽欽二帝時期政治上錯誤,進行國家政權建設。他指出:“崇、觀、政和,小人道長,內則憸腐竊弄,外則奸回充斥,於是,京城大水,以至金人犯闕。今進退 一人,施行一事,命由中出,人心譁然,指為此輩。臣願先去腹心 之疾,然後政事闕失可次第言矣。內侍梁珂、曾覿、龍大淵皆用 事,故茂良及之。遷右正言。”——《龔茂良傳》


宋高宗為何要肯定蔡京變法,因為蔡京不單單只是百姓眼中的奸臣

宋孝宗趙昚

據鄭秋鑑、吳松江《蔡京史事年表》說:“宋孝宗乾道三年 (1167),蔡京死後 42 年,蔡京骸骨由潭州(長沙)遷葬仙遊連江 裡(楓亭)埔縫村。”這顯然是宋孝宗辦的好事,否則,誰敢出這個主意?究其原因,是因為龔茂良那時的改革已經進入了國家政權建設的關鍵階段,不把亂臣賊子從文武官員中清除出去,後患無窮。所以,歷史經驗值得借鑑,蔡京遷葬的意義就在這裡。

我們常說歷史研究可以興國,龔茂良的兩次決策便是這樣。他和王安石一樣,都是大智大勇的人物。龔茂良精通本朝歷史,善於總結歷史經驗,他的進言讓宋孝宗“龍顏大悅”,文武百官無不贊同,宋朝後期新的政治局面就這樣打開了。與此同時也說明,蔡京的事業也後繼有人,這是范仲淹、王安石、 蔡京三人最大的安慰。要是沒有接班人,那他們是真的都死了。這個接班人不是別人,而是宋朝中興之主宋孝宗。他弘揚祖德,熱愛蔡京,在仙遊縣創建蔡京宰相墓,讓蔡京榮歸故里,揚宗耀祖,便是歷史的見證,是對其政績的肯定。宋孝宗用這個實際行動向全國人民表明了他繼往開來再創輝煌的決心,並取得了他們的信任。

宋高宗為何要肯定蔡京變法,因為蔡京不單單只是百姓眼中的奸臣

蔡京《跋宋徽宗唐十八學士圖卷》

但是,高宗、孝宗的努力,有些人卻熟視無睹,採取不承認態度,偏偏要說蔡京是奸臣,否定他的一切政績,這種思潮一直躍居統治地位,否定王安石變法,甚至於全盤否定宋朝改革變法的所有建樹,到了元代,仍然如此。這是主編《宋史》面臨的實際問題。著史要有敬業無私的嚴謹精神,因此《宋史》保存了大量重要歷史資料。蔡京的恤民政策、茶法和鹽法等富有創新精神,直接關係國家安全、國計民生的政策在《宋史》裡,都可以找到,蔡京的功績沒有被後世全部抹去,只是分散來寫,不單獨列傳,也許是為了應對統治階級的檢查,這就是獨特的“宋史筆法”。

總結:往事越千年,徽宗時期由於統治階級的倡導,人文鼎盛,他們將自己受的委屈一股腦算在蔡京頭上是不正確的。北宋滅亡不應該讓他背黑鍋負主要責任,這與當時的宋徽宗不作為有很大關係,古代宰相制度都是加強中央集權的產物,君臣關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蔡京四任宰相,但前後三次被罷相,由此可見,大權一直掌在皇帝手裡。他頂多算是一個哄皇帝開心鞏固自己地位且頗具才幹的“弄臣”,他在其他方面的建樹,不應該被淡忘,也值得後人肯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