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最難評價的“奸臣”,當時人認為是奸臣,後世評價為千古名相

縱觀歷史數千年,恐怕沒有哪一個朝代出過宋代那麼多奸臣。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奸臣,宋朝恐怕就佔一半以上。

宋朝是一個盛產奸臣的時代。從宋徽宗趙佶君臨天下到南宋末年這100多年間,可以說奸臣不勝枚舉。比較有名的大奸臣,有以蔡京為首的“北宋六賊”,還有白時中、張邦昌、秦檜、万俟卨(xie)、史彌遠、丁大全、賈似道、陳宜中、留夢炎等等。

北宋最難評價的“奸臣”,當時人認為是奸臣,後世評價為千古名相


除了北宋六賊之外,還有王欽若、丁謂、林特、陳彭年、劉承珪等“北宋五鬼”。所以說,北宋奸臣是很出名的,當然,除了以上這些賊啊、鬼啊之類的,還有一個人也被認為是“奸臣”,那就是大名鼎鼎的王安石。

大跌眼鏡,王安石怎麼可能是奸臣。我們很難想象把王安石跟奸臣聯繫在一起,王安石出了名的千古名相。

北宋最難評價的“奸臣”,當時人認為是奸臣,後世評價為千古名相


王安石從政35年始終以兼濟天下為準則,來對待官場沉浮和仕途去留,從不計較個人名利榮辱譭譽。他從小就樹立了苦讀從政,有補有為於世,以天下為己任,報效國家和黎民百姓的遠大志向。

王安石除了是影響後世歷史的政治家,還是被公認為學界泰斗。他才思敏捷、過目承用,少年讀書經常廢寢忘食、通宵達旦。他考中進士成就功名後,仍堅持刻苦讀書,夜以繼日。為了經世致用,他涉獵廣泛、博覽群書,精通諸科、學識博大精深。

北宋最難評價的“奸臣”,當時人認為是奸臣,後世評價為千古名相


王安石終生恪守崇高的道德節義操守,具有聖賢風範。他一生為官清廉,一塵不染,生活方式簡單樸素,一生如一,淡泊名利,超凡絕俗。

總之,王安石作為封建政治家,有崇高的政治品質、博大精深的學識思想、獨樹一幟的道德節操、輔佐帝王的雄才大略,是其他古代任何一名賢相所不能比擬的。王安石當屬中國古代社會賢相第一人,後世公認的千古名相。

北宋最難評價的“奸臣”,當時人認為是奸臣,後世評價為千古名相


但在當時,王安石的確被稱之為“奸臣”。《宋史》中直接把他列為奸臣傳裡,南宋更是把北宋滅亡的原因歸結到王安石身上。這個觀點定於南宋初期的《神宗實錄》,上面記載王安石變亂祖宗法度,“禍國殃民”,最終導致北宋亡國。這個觀點後來經宋國史至元朝人修《宋史》所承襲,成為元明清時期的官方定論,不僅為史家所認同,而且被社會普遍接受。

除了這個之外, 當時名人蘇軾的父親蘇洵也認為王安石是一個大奸臣,為此還專門撰寫了一篇《辨姦論》。

北宋最難評價的“奸臣”,當時人認為是奸臣,後世評價為千古名相


蘇軾的老爸蘇洵第一眼見到王安石就對王安石不以為然,這位蘇洵老先生對王安石嗤之以鼻、深惡痛絕,雖然此時的王安石如日中天、炙手可熱。

我們從《辨姦論》中可以看出這位老先生對王安石的厭惡態度。蘇洵老先生在《辨姦論》中以山巨源遇見王衍、郭子儀預見盧杞為例證,類比王安石“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的行為不近人情。

北宋最難評價的“奸臣”,當時人認為是奸臣,後世評價為千古名相


翻譯過來就是身穿髒兮兮的衣服,吃豬狗的食物,蓬頭垢面得像囚犯,身上異味難聞像討飯,卻在那大談詩書禮樂。洗臉換衣服、注重個人衛生是人之常情,凡是辦事不近人情的,很少不成為大奸大惡之輩。

所以,蘇洵老先生認為王安石得志必為奸臣、為害國家。

王安石的邋遢絕非常人可比,如果就中國古今文壇而論,稱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絕不算冤屈了他。

北宋最難評價的“奸臣”,當時人認為是奸臣,後世評價為千古名相


王安石不講個人衛生,早上起來連臉都不洗——不是一天兩天不洗,是成年累月地不洗,整天蓬頭垢面,跟個叫花子似的。洗澡就更別提了,身上的酸臭味離老遠便能聞見,和他擦肩的人每每掩鼻屏氣,如臨大敵。

蘇洵老先生從“見微知著”的觀點出發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要輕視小事情,大事情都是由小事情積累而成的。“防微杜漸”早就是古人奉為圭臬的名言。正如清人吳楚材所說:“見微知著,可為千古觀人之法。”

北宋最難評價的“奸臣”,當時人認為是奸臣,後世評價為千古名相


而且在宋神宗之前,公認的奸臣只有宋真宗一朝的丁謂,但宋神宗後,蔡確、章惇、呂惠卿、蔡京、蔡卞無不被視為北宋奸臣。這些北宋奸臣卻都是直接或者間接靠王安石舉薦起家。之所以如此,變法是相當重要的契機,王安石不善於識人用人由此也可見一斑了。

不僅如此,王安石的學生一個小官鄭俠於熙寧七年(1074年)畫成《流民圖》,寫成《論新法進流民圖疏》,請求朝廷罷除新法。

北宋最難評價的“奸臣”,當時人認為是奸臣,後世評價為千古名相


圖中的景象觸目驚心慘不忍睹:開封城外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流亡的難民扶老攜幼蜂擁而至,個個面有菜色體無完衣。他們賣兒賣女典當老婆,也只能換來一些麩皮和粗糧勉強餬口,沒有家人可賣的便去吃樹皮草根,餓死在城下只是遲早的事。

當然造成他們這種遭遇的是王安石。

北宋最難評價的“奸臣”,當時人認為是奸臣,後世評價為千古名相


公元1069年,宋熙寧二年,王安石出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在神宗支持下,王安石發起了一場旨在改變北宋積蔽的變法。熟知王安石變法並沒有帶來相信中的圖景,而是出現了嚴重的危機。

公元1073年,也就是王安石變法後的第四年,熙寧六年至翌年,中原地區遭受連續10個月大旱,赤地千里,哀鴻遍野。但地方官吏依舊催逼青苗法本息,饑民不是被加鎖械,拆房買地償還官錢,就是背井離鄉,顛沛流離、四處逃散。朝廷雖開倉賑災,但如杯水車薪。

所以,不難理解當時人都是怎麼看待王安石的。

北宋最難評價的“奸臣”,當時人認為是奸臣,後世評價為千古名相


因此,王安石在當時被稱之為“奸臣”不無道理。雖然如此,我們也不能否定王安石,王安石變法是富國強兵的,如果王安石的改革成功,宋朝也不會那麼早就被滅亡了,有可能還會收回幽雲十六州,也未可知。

王安石的變法誠然有不足之處,但總的來說,利還是大於弊的。這也是眾所周知的事實。新法施行之初,蘇軾是強烈反對新法的人物之一;但當司馬光完全廢除新法的時候,蘇軾又強烈反對完全廢除新法,主張保留一部分新法。蘇軾態度的變化,就足以證明王安石的變法主張大部分是比較正確的。

北宋最難評價的“奸臣”,當時人認為是奸臣,後世評價為千古名相


所以,王安石比較難評價,我們只能認為是:天還沒亮,王安石就起來了。這一點,我們在現在看的非常清楚和明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