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花凋》:絕望背後,輕如鴻毛的死,卻暗藏著人性的自私

你快樂全世界為你快樂,你悲傷只能一個人悲傷­­­-張愛玲

張愛玲是一個極具特色的作家,她的寫文風格,當世罕見。經歷了從舊時代到新時代的社會變遷,經歷了愛情的創傷和婚姻的墳墓,張愛玲的一生可歌可泣。

一個女人要經歷怎樣的痛苦,才能讓自己內心被堅硬的城牆包圍,張愛玲的內心就是城牆。從不被父母寵愛,再到愛情上的受挫,最後一個人遠渡重洋,遠走他鄉的張愛玲,她活的比誰都灑脫,但也活得比誰都窩囊。

女人都是渴望被愛的,這就像張愛玲筆下的女性人物,各個都是在愛的路上奔走,但最後都徒勞,無功而返。

說到徒勞這個詞,我不禁想起了川端康成寫的《雪國》。在《雪國》這本書裡川端康成就通過他筆下的島村這個人物,為我們訴說了人生的徒勞。

張愛玲《花凋》:絕望背後,輕如鴻毛的死,卻暗藏著人性的自私

其實徒勞是一種消極的生活態度,其實生活中我們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徒勞的,但人最讓人動容,最能引發人們感動和熱情的,往往都是這種徒勞的過程。

徒勞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生命綻放的美,這種美,即便哀傷,即便沒有結果,但那種為愛去行動,去不顧一切的過程才是人們所追求的。

從這個層面上來說,張愛玲的小說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她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悲劇,但面對愛情她依然充滿希望。

我們也不難理解,為什麼這樣一個富有才情的女子,要把自己的餘生交給了愛情,並且一次次讓自己遍體鱗傷。

在愛與被愛的過程中,張愛玲是主動的也是被動的,錯愛一生的遺憾,以及被傷害的痛苦,充斥了她的一生,但她有一點就是,她足夠堅強。

張愛玲的堅強,是她對待世事的冷漠,是她在她的小說裡一遍遍訴說著悲痛和決絕。明明內心充斥著怨和怒,明明對這個世界充滿著失望和痛恨,可當一切回到了原位,她的文字依然是那樣,冷峻不摻雜一點個人情感。

張愛玲《花凋》:絕望背後,輕如鴻毛的死,卻暗藏著人性的自私

其實縱觀張愛玲的命運,以及她的慘死,我們不難發現,她的命運就像她筆下的鄭川嫦,或許她唯一與這個女人不同的地方就是,她曾經享受過愛情,而鄭川嫦還沒有擁有那份愛情,就已經香消玉殞。

在張愛玲的筆下,《花凋》這篇短篇小說裡的鄭川嫦,就是舊時代女性的縮影。

1、

小說《花凋》是張愛玲早期寫的一篇短篇小說,曾發佈於《傳奇》雜誌,後來收錄在張愛玲的合集《紅玫瑰與白玫瑰》這本書中。

其實比起《紅玫瑰與白玫瑰》的故事,《花凋》相比起來故事情節較為簡單,但這篇短篇小說,卻依然能夠被人們記住,其存在的思想價值是值得我們去閱讀的。

如果說,兩個女人之間的故事,就已經讓我們看到這之間的比較和勾心鬥角,那麼一家子十幾個孩子之間的鬥爭那就更是激烈。

小說《花凋》講述了一個封建落魄遺少一家,關於小女兒鄭川嫦的命運和愛情。其實在這個故事裡,愛情並不是最主要的。

小說裡關於鄭川嫦的人物命運,愛情只是佔據了其中一小半,而張愛玲真正的意圖就是通過鄭川嫦這樣一個人物,來反應那個社會人們的生活態度,也將封建沒落而腐朽的家庭生活,躍然紙上。

在這部小說裡,我們看不到多麼浪漫的愛情,也沒有看到什麼甜蜜的片刻,看到的只有現實的殘酷,和人生的幻滅和無常。

張愛玲藉著鄭川嫦這個悲劇人物,通過她的命運,通過她做人做事的謹小慎微,通過她不能自我掌控的人生,向我們傳達了人性的複雜和社會的腐朽。

張愛玲《花凋》:絕望背後,輕如鴻毛的死,卻暗藏著人性的自私

人性是複雜的,尤其是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之下,生活越是艱難,就越能看到人性的方方面面。

張愛玲對人生的態度是悲觀的,是消極的,但她從來沒想過要放棄自己的生命,她的內心依然有一團火,只是在人生的最後時刻,沒有來的及噴發。

其實,《花凋》裡邊的鄭川嫦,也是和張愛玲一樣,在面對一眼就能看到死的未來之後,飽受病痛折磨,被父母嫌棄,失去了愛情,失去了生命,鄭川嫦忽然間知道了:從頭到尾,她的出生就是一個錯誤,而她一生被別人左右的生活,只有在死的那刻才能解脫。

小說的結尾,鄭川嫦想自殺,因為她的活著已經是一種負擔,沒有人願意為她的生命買單,而那種沒有希望的人生,她已經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氣,所以她選擇了外出買安眠藥,來讓自己解脫。

但是活著難,想要死也難,當鄭川嫦站在人來人往的大街上,當人們看著她猶如看見一個怪物,當她被人用嫌棄的眼光看她的時候她才知道,原來這個世界不存在悲憫之心,她在笑的時候,或許所有人都能感受到快樂,可一旦她要哭的時候,沒有人陪她哭。

張愛玲《花凋》:絕望背後,輕如鴻毛的死,卻暗藏著人性的自私

這個世界就是這麼現實,現實的當鄭川嫦醒悟的時候,她就知道,她沒辦法死。連死都是一種奢侈,連死都不能自己左右,只能等待生命的垂危,感受死亡的氣息,鄭川嫦是悲劇的。

2、

鄭川嫦的悲劇從小說的開端,從鄭川嫦的父母發了點財給她修葺墳墓,就能看出。

正常的父母,不管多麼窮,對於孩子都是重視的,更何況孩子死了,更是會記掛,可這對父母,竟然發財了才想起給女人修墳墓,可見他們是活的很現實的。

尤其小說的開端墓碑上寫的新式悼詞,誇讚鄭川嫦是個美麗的女子,尤其強調了她愛靜、愛父母,還寫到沒有人不愛她。

對於這個悼詞的描述,張愛玲寫道:全然不是這回事。的確,她喜歡靜,她是美麗的,她是生肺病死的,她的死是所有人惋惜的,可是全然不是那回事。

小說的開端,張愛玲就很明確的表示,墓碑上寫的鄭川嫦的悼詞,有一些不實之處,關於她的死有很多原因,她的死是值得惋惜的,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愛她,所有人對她的愛都淺薄的,在現實面前,她就是棄子。

說川嫦是棄子,這一點並不為過,在這個家裡,鄭川嫦就是多餘的。上邊有幾個姐姐,下邊還有幾個弟弟,她的容貌不及姐姐們漂亮,再加上她喜歡靜,因此,就很容易被人遺忘。

張愛玲《花凋》:絕望背後,輕如鴻毛的死,卻暗藏著人性的自私

生於這樣一個大家庭裡,作為女兒的鄭川嫦是愚昧的,也是無知的。她是有一點天真和純潔在裡邊的。

相比起鄭川嫦的安靜和隨遇而安,她的姐姐們就已經習慣了鬥爭,喜歡了爭取,所以她們就習慣了欺負鄭川嫦,然而鄭川嫦傻傻的把這種欺負當做恩澤,這就不是單純而是愚蠢了。

生在這樣的環境,過著節衣縮食的生活,表面上富裕,實際上內裡空空,這個家的情況卻恰恰和鄭川嫦這個人物一樣的風雨飄搖。

樹欲靜而風不止,鄭川嫦是個沒腦子的人物,她把這世間的一切看得太過簡單,她以為姐妹們,給她的衣服就是對她好,她以為她們給她推薦穿藍色旗袍就是漂亮,她從來對家人的愛,對父母的愛不加懷疑。

這種豪無保留的信任,是一種美德,但在那個時候就是一種愚蠢。這就如渾濁的泥水裡,有一群被泥水包圍的青蛙,卻忽然出來一個出淤泥而不染的青蛙,那就不是美麗,而是一種罪過了。

3、

鄭川嫦作為父母最小的女兒,卻保持著一顆童心,天真的想著姐姐們嫁人了,她就有機會去上學,然後再找一個理想的丈夫結婚。

從她的這個心理來看,鄭川嫦把一切想的太過簡單了,不說這個家現在已經內裡空空,不可能讓她去上學,更何況,她的父母認為她現在結婚他們一家人就得陪嫁,已經沒有錢在為她做打算。

沒有錢是這個家庭最大的錯,沒有錢還假裝著有錢,已經腐朽沒落的社會環境裡,他們一家卻還依然要保持著封建社會家族的體面,這不得不說,這種體面,這種鄭家女兒不能出去打工賺錢的命運,是造成鄭川嫦死亡的直接原因。

有苦不能說,有淚不輕彈,鬱郁不得志,長期的鬱悶積壓在內心,鄭川嫦的肺病就是發自於心。

心結難除,病根尤在,鄭川嫦的病就是這麼加重的。其實作為女兒的鄭川嫦內心是有壓力的。

鄭川嫦為什麼喜歡靜,是因為她從小就不被父母重視,她的姐姐們老欺負她,她沒有可以傾吐的人,所以她只能靜,只有靜才能讓她遠離紛爭。

張愛玲《花凋》:絕望背後,輕如鴻毛的死,卻暗藏著人性的自私

家庭的不良教育,父母封建的思想,以及大宅門裡的姐妹爭寵,以及兒女眾多的忽視,這些就是壓垮鄭川嫦的致命之處。

雖然家庭不如人意,但是鄭川嫦知道,她和她的姐姐們一樣,唯一能擺脫命運,活出自我的只有結婚。所以當大姐介紹留學歸來的章雲藩出現在她生命裡的時候,雖然他並不是她想要的那種樣子的男人,但是她還是接受了他,並且愛上了他。

章雲藩的出現就像川嫦生命裡的一道光,照亮了她。然而當他們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一場病就突然而至。川嫦得了肺病住院了,本就體質差的她,躺床上就再也沒有起來。

最初的章雲藩對她也是極盡溫柔,說好了等她病好就結婚,然而美好總是被現實打碎。章雲藩最後結婚了,和別的女人,而川嫦最終活著,沒有希望的死去了。

張愛玲《花凋》:絕望背後,輕如鴻毛的死,卻暗藏著人性的自私

一副美好的面容,一份美好的愛情,一場突然而至的病痛,打碎了一個女人改變命運的機會。

張愛玲是殘忍的,在小說的解決,對川嫦的死,寫的極其簡單。就好像她的死是那麼輕,沒有重量。其實這種淡漠和忽視,對死者的描述的輕,恰恰反映了那個時代,那些人的冷漠和無情

川嫦只是千萬個女人中的一個,她的死固然悲痛,但比她痛的,比她慘的多不勝數,而我們能做的不是悲憫,而是自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