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一無二的煙火——張愛玲

讀書的好處頗多。一是可以打開思維世界的大門,二是可以拓展固化的視野。“1000個人心中就有1000個哈姆雷特”,每本書帶給人看事情、問題的角度和捕捉到的信息都是不同的!生命短暫,寬度無限,一個人只有一種人生,但每讀一本好書卻可以讓你體驗到另外一種人生!讀的多了自然會讓人處理事情和看待問題更加通透!也能從中讀透自己或頓悟自身!

今天就來聊聊對文學界有突出貢獻的張愛玲!

不管你有沒有讀過張愛玲的作品,張愛玲這個名字幾乎成為了文藝人必知的一個標誌性的符號。

獨一無二的煙火——張愛玲


張愛玲出生於1920年,她的祖父張佩綸原是清末的著名大臣,而她的祖母則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鴻章之女,可到了她父母這一代,家道中落。她的父親屬於遺少型的少爺,母親則是一個時髦的新女性。受父親風雅能文的影響,張愛玲從小就會背唐詩,這給了她一些古典文學上的啟蒙,鼓勵了她的文學嗜好。同時,受其母親嚮往西方文化的影響,生活情趣及藝術品味都偏於西洋化。

不得不說張愛玲在文學創作上是個天才。3歲時張愛玲跟隨父母生活在天津,有一個短暫的幸福童年。6歲時入私塾,7歲時就開始小說創作,12歲起在校刊和雜誌上發表作品。她的第一篇小說受家庭環境影響寫的是一個家庭悲劇,第二篇小說寫了一個女郎失戀自殺的故事,充分顯示出了她的文學創造力,她還曾寫過一篇名為《快樂村》的類似烏托邦式的小說,寄託了她對未來的幻想。她曾說:我是一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目為天才,除了發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

獨一無二的煙火——張愛玲


如果說,林徽因是人間的四月天,那麼一身冷傲骨、集才情與華美於一身、獨來獨往的張愛玲,便是那不一樣的煙火,甚至她比那煙火更寂寞。胡蘭成曾說,她是“民國世界的臨水照花人”

“孤傲、敏感、卓爾不群,但是卻逃不開心靈之籬柵。這樣的女人大都會用文字來跳舞,舞跳得過於高明,便沒有了舞伴來陪,只落得人在高處,靈魂總是寂寞。”

獨一無二的煙火——張愛玲


影視劇的橄欖枝

在幾乎眾所周知的李安導演的電影《色·戒》之前,張愛玲的小說就已經被頻頻搬上影視作品的熒幕。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香港觀眾就開始在各種媒介上接觸張愛玲作品,較為經典而被廣泛關注的像1984年邵氏出品由許鞍華導演執導的《傾城之戀》、1988年臺灣中央影業出品由但漢章導演的《怨女》、1994年由嘉禾出品關錦鵬導演的《紅玫瑰與白玫瑰》、1997年由東方出品許鞍華導演的《半生緣》……

眾人喜歡她的原因,我想,在於她在故事裡,把女性性格以及衍生的結果、小人物的心理、兩性之間的糾葛刻畫的極其立體,甚至於寫實般的呈現在你面前。讓你似乎能附身於人物去體諒,又能旁觀那些悲涼!

獨一無二的煙火——張愛玲


詞作者與歌手的青睞

不少詞曲創作人和歌手也創作了一些與張愛玲或她的作品相關的歌曲,傳唱於我們的左右:

像由李焯雄以男人的角度填詞,由陳奕迅演唱,一曲兩詞的國語版/粵語版的《紅玫瑰》與《白玫瑰》,歌詞的中所詮釋的意境,還原了張愛玲的《紅玫瑰與白玫瑰》裡那句:

“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一顆硃砂痣。”


獨一無二的煙火——張愛玲


紅玫瑰“握在手中,卻流失於指縫,再落空”

白玫瑰“前事作廢,當愛已經流逝,下一世”

不禁感嘆在情愛裡,“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其實,“紅玫瑰”與“白玫瑰”細想來又何嘗不是女人婚前婚後的狀態!最終都得歸於現實,歸於生活,沒有完美的設定!而人往往卻太貪心。

獨一無二的煙火——張愛玲


由姚謙填詞,劉若英演唱的《原來你也在這裡》直接對應了張愛玲寫的一篇精美散文《愛》:

“於千萬人之中遇到你所要遇到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中,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好說,唯有輕輕的問一聲:哦,你也在這裡嗎?”

“緣份”二字詩一般的擴展!不早,不晚,剛剛好!

獨一無二的煙火——張愛玲


而說到《半生緣》,那是張愛玲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不論是舞臺劇、電視劇、還是電影,都是登上銀幕最多的一部。通過曼璐和曼楨這對姐妹花的際遇,她們各自婚姻的悲歡離合,揭示了社會和人性的方方面面。最終一個由淳樸滑向罪惡,終至隕落,另一個則給我們展示了女性在社會上掙扎生存的艱難,都極具震撼人心的力量。有關《半生緣》的音樂作品就有四首,劉若英、黃耀明、黎明和黃磊都有演繹。

容祖兒的《赤地之戀》、何韻詩的《詩與胡說》、品冠的《張愛玲》,以及一些經典的老歌:林憶蓮的《玫瑰香》、汪明荃的《傾城之戀》、齊豫的《怨女》、陳淑樺的《滾滾紅塵》……

都在用旋律和寥寥數語進一步的解讀,也寬慰情感中的自己!

獨一無二的煙火——張愛玲


讀懂張愛玲

張愛玲曾說“我不大喜歡音樂。不知為什麼,顏色與氣味常常使我快樂,而一切的音樂都是悲哀的。”可她卻偏偏成為了大眾主觀意識當中“有些悽慘,一生命運坎坷”的標籤!

張愛玲小時候家庭條件優渥,極貼合現在“富養女”的理念,後來發生了變故!父母離異後,一開始跟隨父親生活,後母的到來讓她的生活發生了變化,跟隨母親生活後又發現母親對她無愛,她真切的接收到了對於應該最親近的人來說,她似乎是一種拖累、一種可有可無的存在!

這些對她心理上的打擊和落差應該是巨大的,從似乎捧在手心裡的“富養”到心理上愛的“貧窮”、周圍的氛圍和環境的變化,讓她不得不學會察言觀色,心思敏感,進而觀察周圍的人、事、物,這對她的創作也是有巨大的影響的。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自小受原生家庭的影響形成性格中的孤傲、獨來獨往,缺少理解和關愛以至於後來對愛的錯誤選擇,一切的一切也屬情理之中!可以說她的作品都是她情感上的一種轉移或排解的出口!

獨一無二的煙火——張愛玲


她的小說有對女性悲劇命運成因的剖析,讓讀者感受到,人的悲劇性命運不僅存在於外界的威脅,更存在於自己本身,人類最大的敵人往往是自己,這使得作品上升到了對更具普遍意義的人性、人生、命運、歷史的感悟與思考。

她擅於刻畫真實感強烈、平時又生活化的人物,讓讀者沒有距離感,又有很強烈的共鳴感!

她的文章金句頻出,語言準確犀利,又不乏絲絲入扣的情節,把動作、言語、心理三者打成一片,沒有因果報應和教條宣傳的傳統化的禁錮,而是隨著人物性格心理的發展,以平淡、自然、真實的筆觸摹畫生活。

張愛玲的作品在當時的年代可以說跟她的性格一樣,是獨一無二的,文筆更是登峰造極的!

獨一無二的煙火——張愛玲


縱觀古今,很多名篇、名畫、名曲的作者大多是命運多舛的人!也許,沒有那麼多的坎坷與經歷,沒有那麼多的求而不得,就沒有這些經典的感慨與創作靈感!張愛玲也不例外,她也是一個被“命運”選中的典型代表人物,但她找到了一個正確的出口,通過作品的疏解和感悟,自我療愈,自我成長,自我滋養下生活的並不算悽苦!

她愛的純粹,只要你懂;她也恨得徹底,甚至老死不相往來;她不願成為別人的麻煩,也享受獨處的靜謐……她一生無兒無女,她有著原生家庭的烙印,成年後的錯愛,老年後選擇在海外離群索居,到離世一週才被人察覺!

獨一無二的煙火——張愛玲


世人的主觀理解中,一個人孤就是“可憐”,可她自己可能並不這麼認為!她完全有能力讓自己活得熱烈,過的喧鬧,但她是拒絕的。過往的經歷和對世事的勘破,讓她喜歡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那或許也是她覺得最舒適最有安全感的活法,她冷眼旁觀的看周圍的一切,在書中寫盡了對芸芸眾生的悲憫!

她獨居近30年,依舊優雅的打點好自己的生活起居,無論文章,還是與人言談、或是跟友人的書信往來中,卻從未流露過不安或抱怨。她感知自己大限將至提前寫好了遺囑!在最後被發現時,她躺在房裡靠牆的唯一一張行軍床上,旁邊一盞暖燈,遺容安詳,沒有一絲痛苦之狀。

也許,這樣的結束也像她的作品一樣,是她對自己的一種她覺得最好的設定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