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技界已承認單電子雙縫干涉實驗成立,自己和自己干涉了邏輯錯誤,你認為成立嗎?

蘭天1969飛碟製造專家


這個題目非常不嚴謹,甚至是可以說邏輯都不通,例如“自己與自己干涉了邏輯錯誤”,語句根本就不通順,但是卻引起了熱鬧的爭論,原因很簡單,題目越是不清晰,討論的空間反而越大。同樣,一個理論沒有完整確切的結論,也會有同樣的效果。例如,今天討論的量子力學。量子力學是什麼?很多人都認為他知道,但是,不好意想,你一定不知道!!!我可以說三遍,

你一定不知道!!!

你一定不知道!!!

因為,全球最頂尖的物理學家都不知道,你是怎麼知道的?彆著急,更別生氣,我們來擺事實,講道理。

“我想我可以有把握地說,沒有人懂得量子力學!”——費曼

但是,費曼的忠告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因為飯碗更重要,也更具現實意義。

圖:托馬斯-楊



在我們高談量子力學之前,我們還是先弄清楚量子是什麼吧!

量子是什麼?是實實在在的粒子,還是不同振動頻率的波?波動說和粒子說爭論了300多年。 第一次波粒之爭以牛頓為首的粒子說派的勝利告終。但是,用粒子說連他自己的牛頓環都解釋不了。因此,我們今天還是討論那個最簡單、最基本的實驗——光、電的雙縫干涉實驗。

1801年,托馬斯-楊的用簡單的雙縫干涉實驗證明光是一種波。在這個基礎上,麥克斯韋建立了經典電動力學。波動說可以邏輯自洽地解釋雙縫干涉實驗,但是,雙縫實驗對粒子說的理論(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來說無疑是一個鬼門關。無數的粒子學家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假設來解釋一個粒子如何同時通過兩條狹縫,但是,至今為止,沒有一個粒子說的解釋能夠自洽!



我們簡要介紹一下粒子說的量子力學理論部分的幾個主要解釋。

哥本哈根詮釋。當不去觀測粒子到底通過了那條狹縫時,它就會同時通過了兩條狹縫併產生干涉條紋;當去測量粒子具體通過哪條狹縫時,粒子就選擇一條狹縫穿過而不會產生干涉條紋。測量是哥本哈根詮釋的核心,測量行為“創造”了整個世界。例如,只要不觀測,月亮就處於存在與不存在的狀態。有趣的是,人擇原理必然推導出神擇原理,因為宇宙需要一個無處不在的有智能的觀測者以讓宇宙的每個角落同時保持存在。

延遲實驗解釋。人擇原理的增強版。所謂的“延遲”指的是粒子通過雙縫後再來選擇粒子究竟是通過了一條縫或是同時通過了兩條縫,即用結果決定原因。

路徑求和解釋。為了擺脫觀測者,費曼的解釋是粒子從A地運動到B地,它並不具有經典理論中所描述的那樣有一個確定的軌道,而是一種所有可能運動路徑軌跡的疊加。

多世界解釋。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平行宇宙理論。為了擺脫觀測者,埃弗雷特的解決辦法是,粒子穿過雙縫的一瞬間,宇宙就在瞬間分裂為兩個一模一樣的宇宙,在一個宇宙一個粒子從左邊縫隙穿過,另一個宇宙裡一個粒子從右邊縫隙穿過來繞過雙縫難題。請注意,從雙縫分裂後的平行宇宙永遠分離並且不再相關聯,另一個粒子如何回到同一個宇宙併產生干涉條紋呢?

多維度解釋。讓兩個粒子分別穿越不同的空間維度來替代平行宇宙理論分裂後無法再合併的兩個宇宙。即讓一個粒子變成“鬼”粒子穿過抽象的n維空間來繞過雙縫難題。

綜上所述,這些基於粒子說的解釋都不過是雙縫干涉實驗的不同解釋版本,都糾結於一個粒子怎樣同時穿越兩條狹縫,問題是,兩條狹縫的解釋都不能自洽,那麼,更多狹縫時怎麼辦呢?例如偏光眼鏡有數十萬條狹縫,如何解釋一粒光子同時穿越了十萬條狹縫同時到達了我們的眼睛呢?最重要的問題是,“醜媳婦總是要見公婆的”,無論讓量子怎樣“瞞天過海”繞過雙縫選擇難題,所有解釋雙縫干涉實驗的理論都必須要解釋量子怎樣相互干涉產生干涉條紋這個終極問題。可惜,沒有一個粒子說的理論能解釋這個簡單的問題。(圖:牛頓環)



有些人很聰明,他們會說,量子具有波粒二象性,所以,不要說兩條狹縫,就是無數條也不在話下,反正我可以用量子也是波來解釋。是的,的確非常聰明,這些年來也就是這樣混過來的。但是,當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弦理論橫空出世以後波粒二象性這個名詞就過時了,弦理論認為量子既不是波,也不是粒子,而是不同振動模式的弦!!!目也就是說,目前量子是什麼的標準答案是量子具有波粒弦三象性。對!已經過時了40多年了,但是,現在還有人在閉著眼睛高喊量子具有波粒二象性。

量子力學只有粒子說的解釋嗎?

當然不是,經典物理學並沒有消亡,它還活的好好的。事實上,存在兩種量子力學,一種是波動說的量子力學(是經典物理學的延伸),即德布羅意、薛定諤的物質波理論和玻姆的隱變量理論;一種是粒子說的量子力學,由玻爾、海森堡和玻恩的哥本哈根解詮釋、費曼的路徑求和解釋、埃弗雷特的平行宇宙理論、惠勒的延遲實驗解釋,多歷史解釋、多維度解釋和多伊奇的超級大腦解釋等互不相融的解釋構成。 事實上粒子說的量子力學所涉及的問題,波動說的量子力學都有相對應的解釋。

德布羅意認為電子本質上是一種物質波,但是也具有粒子性。1929年,德布羅意在諾貝爾獲獎演講中強調了物質波理論的意義:“可見,描述物質的性質也像描述光的性質一樣,要同時涉及波和粒子。不能再認為電子是電的單個粒子,它應當是和一個波締合的,而且這個波並非虛構,它的波長可以測量,它的干涉現象可以預言。德布羅意設想的氫原子示意圖。電子是駐波(波狀實線),實環線表示電子的軌道,虛波線表示非駐波將由於干涉而消失。[錄自彼得·柯文尼,羅傑·海菲爾德:《時間之箭》,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年,130頁][圖5]



薛定諤認為電子是一種駐波,電子繞核運動是一種週期現象,其形式與德布羅意對量子化條件的“相波諧振”解釋驚人相似。1925年,薛定諤在《關於愛因斯坦的氣體理論》中提出:捨棄粒子模型,不是把氣體當作單個粒子的集合,而是應用1910年德拜推導普朗克輻射定律的方法,用經典統計把氣體作為具有特徵頻率的振動模式的疊加,並首次運用德布羅意的相波理論計算每個模式的振動頻率,得出與愛因斯坦粒子氣體模型相符的結果……薛定諤不再把“相波”作為伴隨粒子運行出現的一種週期現象、一種假想的波,而認為這種波是物理上真實的、實在的波——物質波,把粒子還原為相波的波包——“物質波理論”;不再把這種物質波作為原子結構中繞核運行、形成穩態軌道的運行處理,而看作是為邊界條件特徵化的駐波,從而克服了高曲率折射困難——“駐波圖像”;而最為關鍵的是,由於上述兩點進展,薛定諤很自然地立即著手去尋找支配這種實在的波、特別是電子駐波的波動方程,從而踏進了波動力學理論框架的門檻。[E·薛定諤,《薛定諤講演錄》,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148頁][圖6]



正確的答案只有一個,哪種解釋正確的呢? 《尋找薛定諤的貓》的作者約翰·格里賓總結道:“許多量子學家設計一些實驗並不是為了解釋疑惑,而是想告訴眾人量子力學的本質就是奇異性的。他們認為量子理論最顯著的特徵之一就是存在著許多關於這種存在‘究竟意味著什麼的’的不同解釋。就其哲學基礎而言,這些解釋之間大多是相互矛盾的。量子理論看起來對許多相互之間相互排斥的解釋都是允許的。就像在實驗中光子同時通過雙孔(雙縫)一樣,在某種意義上,所有的解釋都是正確的,有一些物理學家並不試圖說明哪一些解釋是正確的,而是建議我們從各種不同的解釋中多少了解了解一下量子世界,將所有的觀點都考慮進去,將其看成各種可能的疊加。事實上你可能會發現有少數物理學家(這些人根本就不願意去思考這些事情)頑固地堅持一種觀念,那就是他們所喜歡的那種解釋才是正確的,而其他的解釋‘顯然’都是錯誤的。”[《尋找薛定諤的貓》第354頁]

無論你喜不喜歡,這就是量子力學的現狀。哪一種可以代表量子力學呢? 問題是,只有量子力學又一堆雜亂無章的學說構成嗎? 當然不是,相對論由互不相融的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構成;弦理論由弦理論,超弦理論和M(膜)理論構成,而M(膜)理論又是由5種弦理論構成,其中只有Ⅰ型弦理論有開弦。怎麼樣,暈菜了嗎?



還有,我們生存在同一個宇宙,卻存在著經典物理學、量子力學、相對論和絃理論4種互不相容的物理理論,這是4種完全不同的理論解釋體系。

哪一種理論正確呢?

我們只需要一種能夠解釋宇宙所有問題的終極理論。但是,哪一個理論能夠自洽解釋宇宙所有的問題呢?所以,認為某個理論才是唯一正確的理論的人不過是一隻井底之蛙。

在很多人眼裡,物理學是一個整體,那些人會用“物理學家”這樣的稱呼,這是對物理學最初級的認識。更高一級的人分的清三大理論,但是對弦理論不太瞭解,只知道有弦這個概念,很多科普人就這水準。再高一級的人能分清4大理論,但不瞭解各理論由不同的觀點構成。在網上接觸的一些科普人大多不清楚各理論的具體觀點,談問題時可以說滿嘴跑火車。不過,也不能怪他們,目前的理論物理學的確亂象叢生,許多頂級物理學家在寫科普時也是一會兒粒子,一會兒波,最後還大談弦,並且文章同質化非常嚴重,同一篇文章換個作者也沒有違和感。



最後一個問題,我們如何面對這種局面呢?很簡單,目前理論物理學處於百家爭鳴的階段,沒有哪個理論達到終極理論的標準,沒有一個理論可以自洽地解釋宇宙的所有問題。既然所有理論都不是完全正確,那麼我們就接受這個殘酷的現實,以懷疑批判的眼光審視所有的觀點或理論,讓時間來考驗什麼是真理。


一隻大象x西風歪馬


單電子雙縫干涉實驗的恐怖之處

雙縫干涉實驗,證明了光子具有波動性。而更為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單光子或者但電子雙縫干涉實驗。因為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即便我們一個一個發射電子或者光子通過狹縫,它們依然可以形成明暗相間的干涉條紋。這個實驗已被驗證,而實驗的結果似乎在告訴我們,光子或者電子應該是同時通過了兩個狹縫,然後自己和自己干涉了!



這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一個粒子怎麼會同時通過兩個狹縫,一個粒子怎麼會自己和自己干涉呢?這個問題讓我們經典的物理觀念徹底被打翻。實驗的結果和結論,完全是反直覺的。為了弄清到底電子或者光子是否同時通過兩個狹縫,科學家在狹縫處安裝了探測器。然而探測器一看,雖然知道了每個電子通過了那個狹縫,但干涉條紋卻消失了!似乎電子在故意隱瞞自己的行蹤,讓我們無法知道事情的真相!



量子的行為函數~波函數對於這個問題的釋義

在量子世界,粒子運動的行為已經和宏觀世界不一樣了,所以我們不能夠在拿宏觀世界的經驗來看待微觀世界。就像單電子雙縫干涉實驗,這裡的電子已經不再是宏觀世界我們認為的粒子了。在量子世界,電子既是波又是粒子,就像光的波粒二象性。


很多人很難理解,為何一個電子既可以是這有可以是那?我們不妨把電子看車一個旋轉的硬幣,那麼這個硬幣即處於正面也處於反面。只有停下來時,我們才知道到底硬幣處於那個面。電子也一樣,只有我們觀察它時,它的狀態才確定。如果沒有觀察,那麼它就處於既是粒子又是波的量子疊加態。



好了,既然電子處於疊加態中,那麼如何描述電子的行為呢?答案就是用波函數(薛定諤方程)。一旦我們測的電子,那麼電子的波函數就會坍塌,變成一個確定的值(函數)。波函數的平方表示電子出現在某點的概率,如此,波函數描述的電子就像原子核外的電子雲一樣,飄忽不定,一會穿梭時空出現在這裡,一會在哪裡。那麼也就是說,我們在沒有觀察電子之前,我們根本不知道電子是以什麼樣的方式通過雙縫的。可能是像電子雲一樣過去,也可能是像水波一樣過去。如果是以波的形式過去,那麼電子產生干涉條紋就很好理解了。





或許我們對於量子世界認識的不夠深,所以才會對量子行為有種種不可思議的感覺。


科學探秘頻道


實話實說,看了這個問答的題目之後,感覺無知真的很可怕。這個問題的提出,說明了題主非但對量子力學一無所知,同時對最基本的科學思維方法的欠缺。

一、雙縫實驗中電子自干涉是無可爭辯的客觀事實

這個問題我曾經多次在悟空問答中回答過,也寫過文章。從實驗結果的邏輯推理公式中我們其實就可以得出單電子可以自干涉的結論。因為公式中,條紋的位置與入射電流無關。這個公式跟實驗結果完美吻合。

什麼叫做條紋位置與入射電流無關?意思就是,即使你將電流無限調低,直到最後讓電子一個一個穿過雙縫射到屏幕上,依舊會產生干涉條紋。這意味著單電子也可以干涉。這就是實驗的公式中,預言了單電子可以干涉。

二、哪裡來的勇氣,讓你認為單電子雙縫干涉實驗沒人做過?

事實上是,電子雙縫干涉實驗因為涉及量子力學中最本質的問題。從量子力學誕生以來,無數科學家不厭其煩地努力改進這個實驗,並多次成功實現了單電子雙縫干涉實驗。這個實驗,至今仍然有科學家們再做。如果您真有心,請關注一下國際科學刊物的實驗報告。其中最有名的是2012年,New J. Phys.(http://iopscience.iop.org/1367-2630/15/3/033018)發表了美國和加拿大研究人員做的一個單電子雙縫干涉實驗,曾經成了人們討論和關注的熱點。因為該實驗所驗證的內容涉及到對量子力學的基本理解。

該論文的整體感覺是:簡明、清晰。實驗結果不錯,被研究者宣稱為真正實現了Feynman所構想的電子干涉”理想實驗”,因為:(1)雙縫是人工製造的( 縫寬64納米兩縫間距282納米,具體見論文)(2)電子是單個的(一次採集一個點需要2個小時左右)。

該論文的實驗圖不僅清晰,而且其附錄配有多個視頻動畫,用來做為給學生們演示電子具有波動性的素材是非常直觀和適用的。不論別人如何,這篇論文的結果我是會用來演示電子的波動性質的。

三、科學必須尊重客觀事實

我不知道題主所謂的邏輯錯誤的結論是怎麼來的,可以想象的是來自日常生活的經驗。然而日常生活的經驗有非常大的侷限性。微觀粒子的行為,不能用我們宏觀物體的方式(日常經驗)去理解,這是一個基本的可觀事實。科學需要以客觀事實為出發,而不是以我們的經驗常識出發。

微觀粒子的行為不能用我們任何日常經驗的詞彙去描述,說實話,所謂波粒二象性這個詞,也是真的找不到更適合的詞了,是無奈的選擇。微觀粒子,即是粒子又是波,只能這麼去理解,這就是奇妙的微觀世界。

是該總結一下了

能提出這個問題,說明對科學有興趣,或者是有好奇心,抑或是想質疑科學。但是,我們應該具備最起碼的科學精神,要尊重客觀事實,可以大膽質疑,但是要小心求證。如果您不是該領域的科學工作者,其實也無妨,請相信權威科學雜誌上,發表時間比較長的論文作為可信取證。因為全世界的同行都盯著這些論文呢,如果有錯誤,跳出來踩他的科學家有一大把。沒有誰有能力買通全球的同行,為一篇假論文站臺。想想包括相對論在內,有多少論文是幾十年後才被科學界所認可的,可見,想說服科學家,要比說服我們普通人,更難,因為他們更相信實驗證據,別人做出來了,那是不夠的,他們還要自己親自去驗證。


郭哥論道


單電子雙縫干涉實驗確實是非常挑戰我們人類的認知水平,這是為什麼呢?



讓電子一個一個地通過狹小的雙縫,結果會在屏幕上形成明暗相間的干涉條紋。

  1. 干涉是波的特性呀,難道電子是波?
  2. 可是這是讓電子一個一個通過的狹縫呀,難道電子可以自己跟自己發生干涉?
  3. 要經過兩個狹縫才能形成干涉現象呀,難道單個電子也能同時通過了兩個狹縫?

如果真是,咱們裝一個觀測裝置看看唄!

如果我們在觀測的時候,真看到電子確實是通過了雙狹縫,那就說明電子確實是波。

如果我們能夠確定電子的位置,發現它只是通過了一條狹縫,那就說明電子是粒子!

結果一觀測呢,沒了!干涉條紋竟然神奇的消失了!

在觀測電子到底是如何通過狹縫時,發現電子只是通過了其中的一條狹縫,並且,這個時候干涉條紋竟然也神奇的消失了!

這怎麼回事呢?電子有思想?它能知道我們在觀測它?被觀測的時候電子就表現出粒子性,不觀測的時候它就表現出波動性???

這怎麼可能,這個世界難道不是客觀存在的嗎?任何事物不都應該遵從某種客觀規律嗎?怎麼可能因為我們的觀測而使電子的行為發生改變呢?

電子雙縫干涉實驗,到現在為止也沒有非常完美的理論能夠對其進行解釋,著名物理學家費曼曾經也說過:“沒有人真正懂得量子力學”。

電子雙縫干涉確實是在我們人類目前的思維邏輯上說不通,這也只能說明我們人類的認知水平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達到那個高度。

不過不要緊,因為我們一直在思考、一直在探索、一直在進步,總有一天我們是可以理解這樣看似不符合我們認知邏輯但確實存在的現象的。

我是科學易簡通,致力於通俗的語言跟您聊深奧的科學知識,歡迎留言交流!


科學易簡通


電子的運動是超越三維的,所以電子是不可以三維手段測量的,相當於給高維運動施加了條件,以至於塌縮。電子在三維空間的運動不是連續的,而是跳躍的,三維空間的運動實際上是四維運動的投影,導函數不連續但是函數還是可以連續的,所以在四維空間運動的電子在三維上顯示出概率出現的電子雲狀態。所謂波動性是這種概率的投影,而當電子被束縛在三維時又顯示出粒子性,實際上實驗證明了四維空間的存在。電子出現在宇宙間任意一點都可以看做是概率。所以單電子雙縫實驗說明當不直接觀察電子時,概率波被分解後疊加產生干涉,恰恰和單電子的粒子性並不矛盾,而是驗證了四維空間的連續性。邏輯上的矛盾是由四維運動和三維空間觀察所產生的,並不矛盾。電子同時(所謂的)出現在兩個位置,並不說明電子一分為二,而是說明一個能量波動的投影在三維觀察下一分為二。光速限制正是四維空間所存在的三維宇宙形成的表面(所謂的)構成的,在創世之初所測算到的光速遠大於現在,說明了在形成三維宇宙的初期,四維宇宙在塌縮的過程中不斷衰減,而這種衰減達到一定程度時光速開始變得恆定, 我們所觀察到的紅移現象如果無限延展下去是和光速恆定相矛盾的,說明了紅移現象所觀察到的膨脹實際上是一種四維塌縮在三維空間投影上的感覺。三維世界有限但無界,沿著一個方向前進最終會回到原點。光速不可超越,因為我們沒有足夠的能量脫離自身的宇宙到四維空間中去。


沒有雨的秋天


中國的漢字真是太偉大了!偉大到居然也可以解釋量子力學中的波粒二象性造成的“單電子”雙縫干涉實驗的成立。且看中國漢字“粒”字的組合,米+立=粒,米的形態是不是很象兩波紋干涉相交的圖形!而相交的點,恰好是干涉條紋後的點狀分佈線,那麼就是說,干涉相交點就是相當於米粒的一個端頭,這個端頭也如是“單電子”點,而米粒有兩個端頭,那麼電子也應該有兩個端頭!當人們認為是電子的一個端頭,從一個縫中通過的時候,其實電子還有另外的一個端頭也跟著運動,也從另一個縫中通過,使之出現了干涉條紋,就好象立體的粒子米粒的兩個端頭,同時穿過了雙縫,並斷裂為兩端頭點造成其後的波動干涉條紋。當人們想要看清楚像米粒一樣的電子,是如何“斷裂”為兩點通過雙縫的時候,人們看的作用量聚焦的能量場會把米粒樣子的電子推開,讓它不可能“斷裂”為兩點而通過雙縫!這就是能量場相互作用的道理。物質本來就是相互作用的能量場合成的,這能量場就如同水稻禾苗,受到陽光的光合作用成長為稻穗穀粒,穀粒又讓人們碾壓成米粒,人們吃了米飯就有了能量,還有了中國先人倉頡創造了漢字,讓“天雨粟,鬼夜哭”,人們才能很好的研究宇宙奧秘。


初探者


提到電子雙縫干涉實驗,註定會有很多的口水和質疑,這是建立在我們對實驗本身整個過程認知深度不一樣造成的,畢竟多數人不是科學家,對這個實驗的瞭解只是停留在表面上,這也很正常,在任何專業領域,多數人都只是“吃瓜群眾”而已!

首先,電子雙縫干涉實驗所出現的現象是真實存在的,這種現象就是單個電子通過雙縫之後(我們不知道怎麼通過的),會在屏幕上出現干涉條紋!

而干涉條紋顯然是波的特性,兩條波相遇發生干涉。電子在我們的傳統思想裡是一種粒子,如今我們知道任何微觀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所以,如果電子具有波的特性,同時穿過兩條縫隙就成為了可能!

但這裡需要說明一點,同時穿過兩條縫隙並不是我們觀察到的,而是根據結果(干涉條紋)倒推出來的,而且理論上我們無法確定到底是不是同時穿過兩條縫隙!

因為這裡存在“波函數”坍縮的問題,因為電子具有波動性(可以理解為不確定性),如果我們想知道電子是不是同時通過兩條縫隙或者如何同時通過兩條縫隙,我們必須進行觀測,但只要一觀測,電子就坍縮為粒子特性,只能從其中一條縫隙中穿過,屏幕上就沒有了干涉條紋!

這就很尷尬了,不觀測就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同時通過兩條縫隙,要是觀測了電子就只能通過一條縫隙,但如果我們想知道事實真相又不得不觀測,這就形成了一個“死循環”!

所以說,電子同時通過兩條縫隙我們不可能通過觀測確定,我們只能去猜測,而且這種猜測目前來說是最靠譜最有說服力的。當然,也有其他的詮釋,比如平行宇宙,只不過平行宇宙的詮釋太詭異,畢竟與我們現有理論相差很大!


宇宙探索


亞原子層面的理論哪有什麼定論共識。

電子啥樣誰也不知道,油滴實驗尚且有爭議,實驗者也承認有假,通過檢測推論的最小電荷來自於電子尚是推論,電子撞碎以後,還有半個基礎電荷嗎?

光的波粒二象性正是因為沒有共識才提出的這麼一個似是而非的東西,壓根不是說光子即是波又粒子。

光的雙縫干涉證明了光有波動性。單光子雙縫干涉就開始扯淡了,各種解釋都神邏輯百出,單光子了分身,可以同時經過不同路徑,那叫單光子嗎?單光子分成了不同頻率下不同能量級的光子然後自己相干相增,那光就是波,又和光電效應的解讀矛盾。

實在不願意再去闡述個人觀點了,沒有近似的思路,交流不一起,純粹出力不討好。

只是希望不管是科學愛好者還是科技工作者,還是務實的回頭捋一捋吧。

①場到底是什麼?電的本質是啥?磁呢?

②真空空不空?

③光的傳播到底需不需要介質?

④以太說不清道不明,反物質暗物質就說的明白了?

⑤場和場之間的作用,需要物質嗎?場是物質嗎?是什麼樣的物質?

⑥閃現的電子雲,電子是滑動完成的躍遷還是所謂超時空傳送過去的?


程俊傑70559097


我是物理老師,關於微觀粒子的波動性,曾在過去高考輔導時,講解過這個問題。

這裡所使用的狹縫,並非人們習慣上的兩道狹縫。

干涉也罷,衍射也好,只有障礙物,小洞或狹縫的尺寸與電子尺寸相比擬(接近)時,才會產生干涉和衍射條紋。

實驗採用的是晶體。晶體內部結構,是晶體中微小的晶體顆粒之間有《晶格》。晶格尺寸與電子尺寸可以比擬。

電子朿穿過晶格吋,竟然產生出同心園狀的衍射條紋。

由此雄辨地證實,在微觀世界中,電子同樣具有波粒二象性。


匯雁1


首先,所謂電子雙縫干涉實驗成立就是個偽命題!電子不可能相互像光一樣相互干涉!因為光是變化的電磁場,可以在頻率、振幅相同而相位不同時發生相互疊加而形成明暗交替的干涉條紋。電子不可能相互疊加,無論電子的運動速度、動能和動量是多少,它們彼此之間不可能像電磁場一樣相互疊加!

其次,電子是同時攜帶質量、電荷和自旋磁矩的實體粒子,在任意特定時刻只能處於特定的、唯一的空間位置上,不可能同時處於二處或二處以上空間位置上!否則,任意空間特定時刻的萬有引力場和電磁場就是會是唯一值了!

再者,所謂電子雙縫干涉實驗結果出現類似干涉條紋的明暗交替圖像,是由於電子有規律地分佈導致的,並非電子與電子相互干涉造成的。而導致電子有規律地分佈是因為雙縫間存在有規律地變化的電磁輻射所致。因為任何材料製作的雙縫板,只要其溫度不是絕對零度(實際上不存在),就會產生有規律的電磁輻射,此類輻射與材質無關,僅與板的溫度有關,這就是普朗克黑體輻射公式所揭示的規律!當電子進入雙縫時的縫間電磁輻射相位不同時,電子的偏轉方向也就會不同。這才是電子有規律分佈的真實原因。

有興趣的朋友可進一步查閱本人的以下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