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燒紙是中華傳統文化嗎?為什麼?

鄒慶徵


明天就是陰曆的十月一了,十月一鬼穿衣,預示進入冬季,為去世的親人燒些寒衣紙,讓他們順利的過冬,俗稱寒衣節或鬼節。

我是一個無神論者,我個人認為對於燒寒衣紙只是個傳統習俗,人死如燈滅,父母在世的時候多關心點,好好孝敬他們,多花點時間陪陪他們,就像帶自己的孩子一樣照顧,即使有一天父母走了,也不會留下太多的遺憾,做到問心無愧。

親人去世莫過於生離死別,燒再多的寒衣紙也無濟於事。只是給自己心靈上的安慰。


今非昨8437


祭祀故人燒紙錢是中國傳統文化是無容質疑的,自古就有。古時人們用金銀財寶錢幣用品隨葬是期望人死後如同到了另一世界,希望過好,在考古中可見。…這只是人的願望。

後有了紙就在故人墓前燒紙以示給予錢財也是一種願望,對於用實物在當時也是一種節約進步。

這種傳統一直至今,是人們對故人思念,也是給後代子孫看的,要對老輩人知恩,知孝。並不是認為真的故人去用這些紙錢。象用花圈,鮮花,同樣的道理。當然選擇什麼方式可個人意願而行,都屬個人行為,隨著社會發展提倡文明祭掃也是趨勢。這有個接受時間問題,象人去世了遺體火花人們已經接受了,也衛生,己成了大部分人的認同,現在你叫人們土葬反而不習慣了。清明放假也是主要為掃墓而設定的。可見祭祀故人不管用何方式這都是人們的文化傳統,方式不同而已。


三茅居士


清明一向有祭掃,禁菸火,吃寒食的傳統。而且同時伴有踏青,插柳,放風箏,打馬球,盪鞦韆等戶外活動。燒紙不僅不是清明的傳統,而且是與其傳統嚴重相違背的。 最初,清明只是一個節氣並非節日,真正作為節日的是寒食節,由於寒食節與清明這一節氣日子相臨近後來融合在一起形成清明節。而清明掃墓實際也是寒食節的內容。 禁火、掃墓都寒食節的傳統,這個日子裡禁止一切煙火,連煮飯的火都要禁,只能吃冷食,更何況燒紙。上墳掃墓主要內容也是為墳墓除草,填土,供奉祭食,有用紙錢的也並不焚燒而是壓在墳頭或墳四角。 清明節的起源和演化 清明節是由“清明”節氣、寒食節、上巳節三者融合而成的重大節日,其習俗活動豐富多彩,有祭奠與嬉遊兩類。該節日曆史悠久,到現代社會仍然很受重視,有其獨特的社會功能,而在節俗的形式與內涵上均有所調整和革新。 清明節是我國的重要傳統節日,今天仍然是中華民族包括海外華人的重要節日之一。在傳統社會中,清明節是一個特別盛大的節日。它不僅是掃墓祭奠、懷念離世親人的節日,還是踏青嬉遊、親近大自然的節日。圍繞著兩種主題的民俗活動豐富多樣,蔚為大觀。它的節期也比較長。清明日(農曆春分後第15日,公曆四月五日前後)只是該節日的標誌性時間,而其習俗活動往往持續五六天到十幾天(各地各時不等)。在現代社會,由於社會生活、文化觀念的變化以及假日製度的限制等,清明節的內涵、活動、規模等都有了很大變化,但它仍以其特有的功能和地位為國人所重視,有著不容忽視的社會影響。考察清明節習俗的歷史演變過程,結合它在現代社會的傳承狀況,對它做出順乎歷史、合乎民情國情的定位與規劃,有著重要的社會效益和文化意義。 與其他傳統節日相比,清明節的特色有三個:一是兼有節氣與節日兩種“身份”,二是以戶外活動(掃墓、踏青等)為主,三是兼有肅穆(或悲傷)(在掃墓祭奠活動中)與歡樂(在踏青等遊玩活動中)兩種情感氛圍。這種特色的形成與其來歷密切相關。從起源和形成的角度看,清明節是“清明”節氣、寒食節、上巳節三者融合而成的節日。 (一)、清明節與“清明”節氣 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冬至在歷史上也是一個節日,但現在各地大多不再過此節)。清明節的名稱與此時天氣物侯的特點有關。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淨之風。《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雖然作為節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為時序標誌的清明節氣早已被古人所認識,漢代已有了明確的記載。


檸檬愛游泳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寒衣節了(陰曆十月初一),人們為了懷念已故的親人,紛紛上墳前或道路的十字路口旁焚

燒紙錢、寒衣,寄託後人對已故親人的懷念哀思!這種民俗之所以盛行,可以說是中畢傳統文化的表現延續…………!為什麼呢?一是老祖宗傳留下來的習俗已被後人認可,燒紙錢對後人是一種心理上的安慰;二是人們普遍認為,已故親人生育、哺養了我們,感恩之心永生不忘;三是後人給故人焚燒紙錢、寒衣,告慰已故親人,後代有人香火不斷!

但隨著社會的進步,即要延續中華傳統文化,又要做到環境保護,還要做到人們心裡的平衡,這就要求人們用文明祭奠的方式,來告慰已故親人的在天之靈!


責滲入心


燒紙是中國的傳統文化!!通過燒紙寄託了人們對亡者的思念之情,達到心裡寬慰,緬懷死者的目的。當然傳統文化有很多,有些傳統文化值得我們一直繼承下去,有的可能不是可以時代發展需要,像我們改變或者放棄。因為燒紙汙染環境,可能引起森林火災等原因。個人認為應該拋棄,改用更加環保生態的方式來緬懷死者。例如用白色的鮮花,禱告等方式代替。


靜夜無眠


我認為是。從民俗的角度說,這是祖宗流傳下來的一種祭奠方式。究竟燒完的紙對死者有沒有用暫且不說,單從文化流傳的角度來說,這是一種流傳形式,人們可以通過這種形式來寄託哀思,同時也可以教育人們不要忘本。當然現在講究移風易俗,祭奠方式有很多種不必拘泥這一種,可以敬獻花籃,可以掃墓等,其實究其本質是一樣的。


皆是凡塵


農村燒秸稈為的是土地更肥沃,燒紙不就是為了保佑子孫繁榮昌盛麼。

燒紙多半是買路錢,就是說我幫你開路了,老人家。你也要保佑我有條路走啊。

燒紙還有就是表示聯繫,每年燒個幾次,表示你沒有離開我們,我們還記得你。

但是最重要的,是燒給後代看的,就是在教導小孩,我是這樣尊敬先人的,以後你也應該把他傳下去,不要斷了,忘記你自己是誰!


月亮林地的鵪鶉


燒紙的習俗應該出現在紙走進人們生活的年代,當年蔡倫造紙,紙的運用只侷限於宮廷之內,尋常百姓是很難用上的。

燒紙在人們的意識中是認為給逝去的亡魂送去那個世界的紙錢,有了錢在那個世界不受凍餒和欺辱,是後人視死如生的寄託。

其實,用無神論的觀點看,那實在是荒誕不經的事。只能說燒紙做為祭祀中的一個儀式,少了這個儀式就似乎顯得不莊重,不虔誠,不敬畏。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要求,當下的祭祀活動更趨於多元化,甚至還出現網上祭祀的現象,這也是互聯網文明對祭祀文化的創新與發展,可以預見燒紙現象將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而文明祭掃將會成為祭祀文化的風向標。


用戶87432448913


燒紙是為什麼?是對逝去的人的思念情感的一種表達方式。是懷念,是追憶過往,故它不是封建迷信,是傳統文化。


楓林秋


燒紙是一種傳統文化,為對過逝前輩是一種癸典哀思,這種習慣己流傳至今還能說成迷信,國家為環保不提倡燒紙,農村上墳燒紙引起火災也發生過,在城市邊沿地區鮮花祭典很好可以推廣,破舊移俗實行新風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