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皇帝感染瘟疫的概率低於外國皇帝,皇城之內到底蘊藏什麼祕訣

中國皇帝感染瘟疫的概率低於外國皇帝,皇城之內到底蘊藏什麼秘訣

圖:網絡整理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其實歷朝歷代,一提到瘟疫,平民百姓都不會覺得陌生,因為這樣的災害對於中華民族來說實在是經歷得太多了,而且每一次都令人毛骨悚然,刻骨銘心。

特別是在古代,瘟疫的出現往往伴隨著兵荒馬亂、餓殍遍野,那景象實在是令人慘不忍睹。

可是留意歷史,我們會發現一個不是很容易理解的現象:

為何歷朝歷代,無論是多麼嚴重的瘟疫,無論是否發生在京城,都極少有皇帝感染瘟疫的記載呢?

中國皇帝感染瘟疫的概率低於外國皇帝,皇城之內到底蘊藏什麼秘訣

要知道在羅馬帝國,公元166年爆發了“安東尼瘟疫”,當時的皇帝馬克·奧裡略不幸被感染,痛苦地掙扎了七天,還是沒能挽回性命;公元250年,羅馬帝國又爆發了“西普里安瘟疫”,死掉了三分之一的人口,連皇帝克勞迪烏斯也沒能倖免。

可是在中國,就算是有了最終成為明朝滅亡的原因之一的大瘟疫,也沒見這樣的事發生在皇帝的深宮裡頭。

有個化名為“花村看行侍者”的明代遺民,他就親歷了1643年的京師大瘟疫。在他的回憶錄《花村談往》裡,他是這樣描寫當時令人聞之變色的景象的:

一名官員前一刻還在和同僚喝茶打恭,後一刻就“不起而殞”了;兩個人一前一後騎馬聊天,後面的人剛向前面的人打了招呼,結果前面的一扭頭,卻發現此人已經“殞於馬鞍,手猶揚鞭奮起”。

據史學家統計,在明朝末年,僅在北京,被鼠疫奪去性命的人數就不下20萬,佔京城四分之一的人口。瘟疫的嚴重性已經到了“十室九空”和“日出萬棺”的地步了,就連明朝的軍隊也是潰於瘟疫,最終才被李自成打垮。

但饒是這樣,在深宮裡頭,萬曆皇帝、崇禎皇帝還是安然無恙。

千百年來,我國確實鮮有關於皇帝感染瘟疫的記載。就算是在東漢末年黃巾作亂的年代,皇帝被劫來劫去的,也沒見有皇帝感染瘟疫。最嚴重的,也就是康熙了吧,得了天花,最終還給治癒了。

那麼,這些現象到底是屬於巧合呢,還是深宮裡頭真的存在什麼玄妙之處,能夠有效抵擋瘟疫的侵襲?

下面就讓我們來細細剖析。

01 我國流行瘟疫最早見於甲骨文中:乎比疫,正?

中國皇帝感染瘟疫的概率低於外國皇帝,皇城之內到底蘊藏什麼秘訣

眾所周知,我國出土的甲骨文主要記載的是殷商時期關於卜卦的事情。

而對甲骨文最有研究的,當屬中國近代的四位研究甲骨文的著名學者,號稱“甲骨四堂”:羅振玉(號雪堂)、王國維(號觀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賓(字彥堂)。

在四堂之一的董作賓的著作《小屯殷墟文字乙編》中,有一段被破譯下來的甲骨文字:

甲子卜,殻貞:疒役(疫),不彳止(延)?

貞:疒役(疫),其彳止(延)?

據翻譯,這裡的意思是,巫師在日期為甲子的這天占卜,問的問題是:商王武丁是不是得了瘟疫,這次的瘟疫會不會大幅擴散呢?

中國皇帝感染瘟疫的概率低於外國皇帝,皇城之內到底蘊藏什麼秘訣

此外,據《小屯殷墟文字乙編》記錄,在甲骨中還出現“乎比疫,正?”之類的文字。

這裡的“疫”是“民皆病”的意思,這句話描述的是巫師在占卜時問的問題:傳染病(疫)能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正)?

這些都說明在殷商時期,我國已出現過多次足以致命的傳染病,而且它們都得到了上層的充分重視。

至於這裡記載了商王武丁疑似得了瘟疫,但是否真的是傳染病,我們不得而知。據說,商王武丁是因為勤於政事最終累死的。

02 皇宮是一個比較封閉的私人場所

中國皇帝感染瘟疫的概率低於外國皇帝,皇城之內到底蘊藏什麼秘訣

在古代,等級制度森嚴,普通人想要進入皇宮以內,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被發現了是要人頭落地的。

皇公貴族需要的物資(柴米油鹽、絲綢布匹等),都統一由下人出外採購。

這樣一來,在發生瘟疫的時候,皇宮就相對成為了一座“孤島”,在那個時候或者可以說是世外桃源。這些貴族,很少會在老舍筆下的《龍鬚溝》之類的髒亂差的地方出現,那麼感染疾病的概率自然就比較低了。

當然,就算是皇宮以內,也避免不了有人進進出出,從而將病毒帶進皇宮來。況且那個時候,人們並不知道什麼是病毒,頂多知道有些瘟疫可以人傳人,是由肉眼可見的病人傳出去的。

可是,就算是臣子,除了皇帝宣召,平日裡也只有在上朝的時候能夠和皇帝謀面。就算是見面了,也要顧及皇帝的威嚴,要保持距離,要俯首稱臣。

中國皇帝感染瘟疫的概率低於外國皇帝,皇城之內到底蘊藏什麼秘訣

而如果發現大臣家族裡有三人以上感染了疫病,就算是臣子本人沒有病,也是不給入宮上朝的。東晉永和末年,就出現過“百官多列家疾”的情況,很多官員都不能上朝,從而導致了宮廷內“門可羅雀”。

總之,在皇宮內,皇帝接觸從皇城內進來的病人的概率是很低的。儘管在明末大瘟疫的時候也有臣子感染鼠疫,但是估計那臣子是沒有和皇帝謀面的機會的,不然崇禎皇帝也不會活到明朝滅亡的時刻了。

再者,明朝的萬曆皇帝三十年不出宮門、不理朝政、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這樣的防禦手段簡直比現代人還要密不透風,染上瘟疫的概率不低才怪呢。

03 古人已發現了應對瘟疫的有效方法:有效隔離、處理屍體、注重公共衛生

中國皇帝感染瘟疫的概率低於外國皇帝,皇城之內到底蘊藏什麼秘訣

根據一封出自秦墓的竹簡的內容,我們發現,早在戰國時期,秦國就已經有專門安置瘟疫感染患者的隔離機構,喚作“癧遷所”。據考究,這可能是全世界第一所傳染病隔離醫院

當然了,對這些被隔離的病人,當時的官府並不是置之不理,而是派太醫進行巡行,發派醫藥。特別是在宋代,每當疫病流行,朝廷都會專門委派太醫局和翰林醫官前往疫區救治。這個時候,一切的醫藥費都由朝廷來撥付。

從哪裡可以看出古人知道瘟疫感染可以人傳人?

據相關文獻記載,在秦國,一個叫作“丙”的平民,因為鄰里患有“毒言”(一種流行傳染病),於是他也被懷疑患有這種病。於是知情者呼籲大家,儘量不要和丙接觸,如果實在沒有辦法的話,也不要和丙共同飲食,或者共用杯碗,以免被丙傳染了。

通過這個事例,我們可以看出,不應該低估古人的智慧,關於瘟疫的威力,他們瞭解得並不少。

而我國處理屍體,防止病毒感染的做法,也從先秦時期就開始了。

凡是遇到瘟疫,官府都有掩埋死者屍體的責任。在宋代,官方還設立一處叫作“漏澤園”的地方,專門用來掩埋無人安葬的無主屍體。

在宋代,官府還會招募志願者,幫忙處理無主屍體。當然了,完事了,官府會給這些志願者一些物質方面的獎勵,這樣才有人積極過來幫忙嘛。

至於公共衛生,也是從殷商時期就有了。如《韓非子》一書記載:“殷之法,棄灰於公道者,斷其手。”

就是說,把垃圾隨意丟在公共區域的,將會重重責罰(斷手)。

中國皇帝感染瘟疫的概率低於外國皇帝,皇城之內到底蘊藏什麼秘訣

此外,為了讓人們外出時不至於隨地大小便,官府還會支持修建公共廁所,而且還會有專人來進行管理。

通過有效隔離,處理屍體,搞好公共衛生,再加上皇宮的層層屏障,也難怪皇帝會難以感染疾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