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恐龍的近親,以及蛇的祖先,它有一套生存哲學值得學習

蜥蜴

這種古老並且神秘的原始物種

對我們而言並不陌生

據稱,它是恐龍的近親

億萬年前

作為地球的霸主存在著

據稱,它也是蛇的祖先

嚴肅媒體報道

“科學家找到蛇是從蜥蜴

進化而來的證據”

億萬年演化中

很多物種已經“物是人非”

但蜥蜴卻有一套

值得琢磨的生存哲學——

斷尾求生


1

蜥蜴屬於冷血爬蟲類,俗稱“四腳蛇”,部分地方有“蛇舅母”的叫法。

數據顯示,目前地球上分佈大約3000種蜥蜴,在我國,已知的已經超過150餘種。

作為恐龍的近親,以及蛇的祖先,它有一套生存哲學值得學習

蜥蜴多分佈在熱帶和亞熱帶,熱帶雨林、沙漠這一類的地方。雖說它們的生活環境多樣,但歸根到底還是以陸棲、樹棲、半水棲和土中穴居為主要居住環境。

大部分種類的蜥蜴以肉食為主,也以昆蟲、蚯蚓、蝸牛,甚至老鼠等為食。但也有部分種類以仙人掌或海藻為主食。

蜥蜴是卵生,當然也有極少數的卵胎生。蜥蜴與蛇有密切的親緣關係,周身覆蓋以表皮衍生的角質鱗片,洩殖肛孔都是一橫裂,雄性都有一對交接器,都是卵生(或有部分卵胎生種類),方骨可以活動,不然也不會被叫做“蛇舅母”了。

作為恐龍的近親,以及蛇的祖先,它有一套生存哲學值得學習

常見的蜥蜴種類中,金蛇全長16-22cm,尾巴細長,占身體的2/3。草蜥軀幹長度最大達6cm,尾長可達軀幹長的2-3倍,背部以棕色為主,鱗片有明顯突起。

2

在瞭解完蜥蜴的屬性之後,這裡要介紹一下它的生存哲學了——許多蜥蜴在遭遇敵害或受到嚴重干擾時,常常把自己的尾巴斷掉,斷尾不停跳動吸引敵害的注意,它自己卻逃之夭夭。

這種斷尾,斷點的位置必須是同一椎體中部的特殊軟骨橫隔處。因為這種特殊橫隔構造在尾椎骨骨化過程中形成,會在蜥蜴自主意識的操控下,因尾部肌肉強烈收縮而斷開。

作為恐龍的近親,以及蛇的祖先,它有一套生存哲學值得學習

但是斷開後,軟骨橫隔的細胞還是會終生保持胚胎組織的特性,並且可以不斷分化。也正是因為這個原理,蜥蜴在尾巴斷開後,還可以從斷尾處再生出一根新的尾巴,只是新的尾巴中沒有分節的尾椎骨,只是一根連續的骨稜,鱗片的排列及構造也與原來的原裝尾巴不同。

當然也有例外,有時候,蜥蜴的尾巴並未完全斷掉,於是,軟骨橫隔自傷處不斷分化再生,產生另一隻甚至兩隻尾巴,形成分叉尾的現象。

蜥蜴的這種斷尾再生現象一直都是科學家研究的對象,相關的科幻電影在編劇之初也不會放過這絕佳的素材,於是研究蜥蜴再生並走火入魔變成蜥蜴人的科學家形象就誕生了——《超凡蜘蛛俠》中的科學家就是典型的例子。

3

蜥蜴的尾巴為何斷下來還能搖晃呢?

科學家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研究,發現蜥蜴的尾巴中不僅有脂肪,還有大量的糖原,蜥蜴的營養和能量以糖原的形式貯存在尾巴里。

作為恐龍的近親,以及蛇的祖先,它有一套生存哲學值得學習

糖原是一種最容易釋放的物質,當尾巴斷下來後,糖原迅速釋放出來,促使斷後的尾巴依然搖晃。

蜥蜴斷尾自救也是無奈之舉,因為蜥蜴的尾巴是營養倉庫,平時它把多餘的營養都貯存在尾巴里,斷其尾就是丟失了營養庫,這無疑使它從生理上受到了一次極大摧殘。科學家在觀察中還發現,蜥蜴常以粗長的尾巴來顯示其力量和地位的重要。

作為恐龍的近親,以及蛇的祖先,它有一套生存哲學值得學習

如果失去尾巴就意味著它在同類中的地位下降,備受欺凌。尾巴失去得越長,地位就越低,因此,斷尾的蜥蜴只有忍辱負重再生其尾,從身體各個部位擠出營養供應其尾巴的再生。

4

有研究者發現,除了斷尾之外,蜥蜴甚至還可以吃掉自己的尾巴,被人們戲稱“吃尾巴補鈣”,這又是為什麼呢。

有分析認為,而自然界的很多生物們,由於食物匱乏,絕不會浪費任何營養,因而會選擇吃掉,比如剛生小狼的母狼,在幼崽生命受威脅時,會選擇吃掉小狼,也和蜥蜴為什麼會吃掉自己的尾巴同樣的道理。

作為恐龍的近親,以及蛇的祖先,它有一套生存哲學值得學習

再者加上因為自己身體虛弱無法保護孩子,與其讓別人吃掉不如自己吃了還能補充體力。

而蜥蜴的尾巴,是營養物質極為豐富的“美食”。

作為恐龍的近親,以及蛇的祖先,它有一套生存哲學值得學習

分析者舉例稱,其實,很多動物都有試圖捕捉自己尾巴的衝動,比如貓、狗,會轉著圈捕捉自己的尾巴,捉到尾巴後也會咬,但一旦感到疼痛就會立即鬆開。

5

關於蜥蜴,在地球上劃過了漫長並且悠遠的生存史,未來,也許將陪伴地球無數年。

蜥蜴對人類的和生態環境的貢獻也不可替代——據報道,蜥蜴可以揭示生態環境的發展,以及氣候變化對自然界的影響。

作為恐龍的近親,以及蛇的祖先,它有一套生存哲學值得學習

短暫的人類歷史過程中,我們發現,蜥蜴斷尾求生的本領已經被複制到古代戰爭中。戰國後期,戰場上也能見到這種“斷尾求生”的戰爭藝術。

就科學研究而言,據媒體報道,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研究學者小組發現了蜥蜴尾巴再生的基因“配方”,實質是將基因成分以合適的量進行正確的混合。研究人員希望他們的發現可以幫助研發治療脊髓損傷、修復先天畸形和治療類似關節炎等疾病的新療法。

作者言論不代表本機構立場

文|小然

策劃|申志民

出品|網護自然 融愛傳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