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能称得上是权谋家吗?

随着《军师联盟》和《虎啸龙吟》的热播,司马懿以一个老谋深算的形象被一众网络文章描绘在公众面前,一些鸡汤文章将其树立为“隐忍”、“坚毅”、“智慧”权谋典型。今天凌老师来谈一谈,司马懿真的算是一个权谋家吗?

首先,什么才能称得上权谋?如果自身掌握的权力足以轻松击败对手,比如一个宰相干掉一个县令,那也就不需要什么权谋了。权谋行为大多是在双方势均力敌甚至弱于对手的情况下,通过一步步努力,削弱对手,形成优势。中国封建时代权谋的显著特点就是要借助名义上的最高权力(皇权),占据道德制高点,讲究名正言顺,以分化、瓦解、击败对手。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秦侩利用宋高宗对“迎回钦徽二帝”的恐惧杀掉岳飞、张居正借一句“九岁小孩何以治天下”将内阁首辅高拱掀翻、多尔衮以摄政身份构陷先帝长子豪格谋反而将其下狱等等,不一而足。操作起来大致都是按“积蓄力量耐心等待——利用机会逐步架空——剪除羽翼搜集罪证——巧借皇权最终拿下政敌”的步骤来推进,明面儿上要符合基本法,最后击败对手也就是水到渠成、众望所归了,这才能叫权谋。

说司马懿权谋之术牛叉的,大多都是指他在与曹爽的政治斗争中长期装病示弱,再以“高平陵事件”一举反杀翻盘这一历史过程,看起来挺像上面说的权谋套路呢,下面我们来仔细分析。

先看司马懿的履历:在曹操时代,司马懿先是在丞相府当属官(文学掾),得曹操赏识后被派往协助曹丕工作(太子中庶子),曹丕对他很信任,临终前任命他和曹氏宗亲曹真为辅政大臣,共同辅佐新主曹叡,正是在此期间,司马懿开始任军职,多次率军抵御蜀汉诸葛亮的北伐,一直升到大将军、太尉等要职。曹叡临终前再次托孤,由他和曹真之子曹爽共同辅佐八岁新帝曹芳。从履历上看,此时司马懿已经是四朝元老,而且两次被作为辅政大臣辅佐新帝,在朝中应该根深蒂固;长年统兵作战,还硬生生熬死了三国神人诸葛亮,威信很高,军中肯定有一批铁杆;年轻的皇太后郭氏,与曹爽不和,也是司马懿可以利用的潜在盟友......

这样梳理下来,司马懿妥妥地是一个权倾朝野的权臣范儿啊,接下来不就应该按权谋套路将年轻的曹爽一顿削吗?可是我们却看到了一个相反的局面:先是他自己被明升为太傅,实际上失去了兵权;原本掌握宫廷禁军的司马懿亲信蒋济也被明升为太尉,失去了统领禁卫军的职务,使得整个京畿卫戍都被曹爽兄弟掌握;然后司马懿就被一点一点架空,失去了参知政事的权力,最后被迫卧床称病,俨然已经失势。这就看不懂了,当初曹叡遗命是司马懿和曹爽“各领精兵三千,共执国事”,司马懿作为一个久历宦海、战功卓著的老干部,还有郭太后可以加持,怎么没几个回合就被一个年轻的官三代用如此眼熟的权谋套路给按在床上了?

有人说,他这是故意示弱,麻痹对手吧?后来不是有高平陵事变呢,不是反杀曹爽了吗?先谈示弱问题,政治斗争讲究以最小代价获得最大胜利,权谋的逻辑也在于此。如果政治斗争一开始就明显弱于对手,那么韬光养晦、示敌以弱是正确的选择。可司马懿拥有一半的决策权,兵权和宫廷宿卫大权尽皆在手,跟皇太后关系又好的有利形势下,被人一点点架空、削权,连太后都被牵连(下文细说),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再冒险一搏?这不符合逻辑啊,除非他是个受虐狂,就是喜欢玩这种刺激。我们还是来看看曹爽是如何与司马懿交锋的吧!

第一回合,禁军控制权的争夺。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政治斗争,都离不开禁军控制权的争夺,毫不夸张地说,谁能控制禁军,掌握宫廷宿卫之权,谁就掌握了政权,否则,任你权势熏天的人物,喊你来怀仁堂开会,你来不来?不来?那就失去了参与决策的机会。来?一进宫门就给你拿下了。当时禁军领军蒋济是司马懿亲信,自然成为曹爽必须挪开的人。为了给蒋济一个无法拒绝的条件,曹爽用了好几年时间,通过一系列看似无关紧要的人事调整和利益交换,腾出了太尉一职,作为“三公”之一的太尉,虽然没啥实权,但级别高,待遇好,光宗耀祖啊,这种诱惑蒋济内心无法拒绝,司马懿也不好挡亲信的前途吧。挪开蒋济,让自己弟弟任禁军领军,从此掌握禁军,控制了洛阳京畿,这一回合曹爽小胜。

第二回合,清除司马懿的嫡系。史书记载,曹叡刚死,曹爽急于建功,贸然率兵攻蜀国,结果在兴势遭蜀军击败,损失惨重,此战导致曹爽的威望大跌。很多人认为这是曹爽草包的表现,呵呵,史书是这样读的吗?我们知道,兴势所在的关陇地区一直是诸葛亮北伐的主要方向,司马懿长年领兵拒蜀也就是在这一地区,无论是当地驻军还是地方官员,都与司马家关系密切,实际上是司马家的基本盘,也是司马懿在魏国立足的根本。曹爽不听劝阻执意到当地领兵攻蜀,攻蜀本身是政治正确,大家不好阻拦,若赢,得了兵权、赚了声望了,若输,大将军印信依然在手,损失的却是司马懿的嫡系部队啊,难怪兴势之战时,司马懿人在后方还不断加急书信为曹爽出谋划策呢,史书说他是放下个人恩怨,一心为国,其实他是心疼自己的部队啊!所以这一战,军事上看,曹爽败给了蜀国,政治上看,却狠狠削弱了司马氏的部队,战后再通过一顿问责、撤换,也就彻底削去了司马懿的兵权。这一回合,曹爽大胜。

第三回合,眼瞅着内外两军的兵权旁落,司马懿忍不住出手了。但司马大将军可瞧不上曹爽这种玩弄权术的小伎俩,他一出手就是大招——主动找郭太后结盟。中国历史有个特点,就是后一个王朝总会对前一个王朝所犯的致命错误进行矫正,哪怕矫枉过正。比如秦朝集权,汉朝就分封诸侯;唐末藩镇割据,宋朝就以文制武;明朝宦官专权,清朝就禁止太监离京等等,东汉末年出现外戚专权,曹魏政权就严禁后宫干政,曹丕还发布正式文件,禁止后代太后听政,已经成为曹魏的国策。从曹叡临终前的布局看,司马懿、曹爽分别代表了朝臣集团、宗室,丝毫未见对自己老婆有任何授权。司马懿与郭太后勾结,一下子就触犯了大忌讳,曹爽发现之后立即将郭太后软禁,割断了她与司马懿的联系。从《三国志》来看,并没有明说司马懿勾结郭太后,只说高平陵事件一开始,司马懿奏请太后同意,才开始行动,但这很难证明郭太后到底是被司马懿挟持了才同意的,还是之前就有勾结。那么曹爽软禁郭太后的行为,是因为发现司马懿与之勾结吗?我们来看另一段史料:裴松之在《三国志》的注解里有这么一段话“奏使郭太后出居别宫......宣王(司马懿)由是特深恨之”,你们俩如果不是盟友,隔离了郭太后,司马懿干嘛要恨人家呢?至于《三国志》没记载,毕竟陈寿是吃司马家饭的,也要讲政治嘛!第三回合,曹爽再胜,于是司马懿也开始了居家隔离的日子。

综合以上史实,凌老师相信,司马懿称病交权,不是故意示弱,确实是在与曹爽的权谋较量中干不过人家啊!一个老干部,资历比人家老,盟友比人家多,势力比人家大,三回合的较量,前两回合被人家架空削权,第三回合主动出击却坑了个队友,这还能叫有权谋啊?

再看高平陵事变过程,司马懿趁曹爽兄弟和小皇帝出城祭拜,联络郭太后,发动军事政变,控制京城,与曹爽隔落水对峙。在司马懿一再表示只为削除曹爽兄弟兵权,别无他意,并对洛水发誓。曹爽信了,投降了,然后就被软禁,然后被找了借口灭三族,司马懿还把所有曹氏宗亲集中关押在邺城,从此掌握大权!好吧,看完这个过程,我想说:卧槽,这里面有半点权谋技术含量吗?大家玩权术,讲究的是通过政治手段打倒,肉体消灭当然可以有,但那是胜利之后顺理成章的行为。司马懿这种政治上斗不过别人,就搞军事冒险的做法,跟辩论赛说不过人家就直接捅人一刀的性质有什么不同吗?用破坏传统政治斗争规矩的方法,只能叫耍赖,毫无权谋价值可言。

也有人说,司马懿不是灭孟达、拒诸葛、征辽东、讨东吴,挺能征善战的一个军事家,怎么会没有权谋呢?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历史上军事家没头脑、没情商的太多了,不然咋会有人在千人大会上当面与一把手争道理,非要分个青红皂白呢?像戚继光这样又会打仗、又会给领导送礼的著名军事家,在历史上毕竟是少数。

当然,相对于曹爽而言,司马懿最终还是胜利了,领袖说过,胜利者是不被指责的。因为他太长寿了,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能活到72岁,已是高寿,足以熬死跟他同一时代的所有精英,熬过了三代帝王才遇到幼主,那个时代谁能相信70岁的老人还能执刀发动政变呢?曹爽也是太背了!

第一篇文章,闲着无聊,写着玩玩的,想到哪儿写到哪儿,逻辑性不强,请各位看客见谅!喜欢的话就点个赞吧,你的点赞是对作者最大的激励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