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嘴炮王——司马懿,告诉你什么叫输出全靠嘴!

三国嘴炮王——司马懿,告诉你什么叫输出全靠嘴!

文章不长,就是个有特色的总结,基本上是拿其它史料,反衬《晋书宣帝纪》里的司马懿,是如何嘴炮的:

司马懿第一次嘴炮

这算是司马懿最正常的嘴炮了,间接认为诸葛亮很强大:

晋书宣帝纪:明年,诸葛亮寇天水,围将军贾嗣、魏平于祁山......乃使帝西屯长安,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统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讨亮。张郃劝帝分军往雍、郿为后镇,帝曰:"料前军独能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军隃麋。

诸葛亮4伐,曹叡派司马懿都督雍凉的军队,从长安出发的半道上,张郃建议司马懿分兵,往相对天水来说,属于后方的雍、郿2县驻扎,结果司马懿回应道:如果能预料前军可以抵挡住诸葛亮,那你(张郃)的意见是对的。若不能抵挡诸葛亮,而军队被分为前后,这几乎就是西楚3军,分别被黥布俘获的结局了。

其实司马懿就一个意思,万一我打不过诸葛亮呢?所以我不能分兵。

三国嘴炮王——司马懿,告诉你什么叫输出全靠嘴!

司马懿第二次嘴炮

晋书宣帝纪: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诸将皆惧,帝曰:"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吾得二日兼行足矣。"于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

司马懿嘴炮说诸葛亮无能,会先安营,然后再割麦,而我们2天能赶到,于是赶过去,诸葛亮就【望尘而遁】。但《魏书》揭穿司马懿的嘴炮:

魏书曰:初,亮出,议者以为亮军无辎重,粮必不继,不击自破,无为劳兵;或欲自芟上邽左右生麦以夺贼食,帝皆不从。前后遣兵增宣王军,又敕使护麦。宣王与亮相持,赖得此麦以为军粮。

曹叡这【前后遣兵】,就远不止2天,绝非司马懿吹嘘的那样【吾得二日兼行足矣】,而司马懿吹嘘的【吾得二日】,估计是曹叡【前后遣兵】完成后算起的,那时诸葛亮早就开始割麦了。

司马懿第三次嘴炮

晋书宣帝纪:帝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

这个不用其它史料了,这就属于加戏了,司马懿在汉阳碰上了诸葛亮,那可以直接进攻,可司马懿要列阵等待,还派牛金以轻骑兵为诱饵,结果【兵才接】,双方都亲上了,诸葛亮又跑了,就好比抓住了鸭子,但鸭子还没被煮,又活蹦乱跳地飞走了。摆明就是诸葛亮引诱,套路了司马懿。

司马懿第四次嘴炮

晋书宣帝纪: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天子使使者劳军,增封邑。时军师杜袭、督军薛悌皆言,明年麦熟,亮必为寇,陇右无谷,宜及冬豫运。帝曰:"亮再出祁山,一攻陈仓,挫衄而反。纵其后出,不复攻城,当求野战,必在陇东,不在西也。亮每以粮少为恨,归必积谷,以吾料之,非三稔不能动矣。

这也非常搞笑了,看《魏略》就知道了:

魏略曰: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魏略》明确记载,诸葛亮先撤军,而魏军是在知道诸葛亮撤军后,才商议要追不追诸葛亮。《晋书》里司马懿【攻拔其围】,其实拔的是空营,诸葛亮已经先撤了。毕竟哪有魏军正好攻破诸葛亮营门,如此大好形势下,突然停止进攻,反而争议起是否要追诸葛亮的搞笑事情。

至于司马懿对诸葛亮【追击,破之,俘斩万计】,好吧,一场重创诸葛亮的大捷!结果司马懿部下3人全无大捷之喜,纷纷表示诸葛亮【明年麦熟,亮必为寇】,诸葛亮还要【当求野战】,硬是把画风搞成一幅诸葛亮魔王再临。

司马懿第五次嘴炮

晋书宣帝纪:二年,亮又率众十余万出斜谷,垒于郿之渭水南原......诸将欲住渭北以待之,帝曰:"百姓积聚皆在渭南,此必争之地也。"遂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因谓诸将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

诸葛亮五伐,司马懿嘴炮【百姓积聚皆在渭南】,所以屯兵在渭水南岸【背水为垒】。然后司马懿嘴炮诸葛亮要是胆子大,应该【出武功依山而东】,诸葛亮要是屯五丈原,那就安全了,而诸葛亮就是屯兵在五丈原。但看地图就一目了然。

比起长安的距离,武功也就比五丈原,近一点。司马懿屯兵渭南【背水为垒】,其实就在五丈原,南边没几公里就是秦岭,就是把诸葛亮出武功的路,给堵住了。

三国嘴炮王——司马懿,告诉你什么叫输出全靠嘴!

司马懿第六次嘴炮

晋书宣帝纪:亮果上原,将北渡渭,帝遣将军周当屯阳遂以饵之。数日,亮不动。帝曰:"亮欲争原而不向阳遂,此意可知也。"遣将军胡遵、雍州刺史郭淮共备阳遂,与亮会于积石,临原而战,亮不得进,还于五丈原。

司马懿嘴炮【亮欲争原而不向阳遂】,好像洞悉一切,但《三国志郭淮传》打脸:

三国志郭淮传:是时司马宣王屯渭南;淮策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议者多谓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堑垒未成,蜀兵大至,淮逆击之。后数日,亮盛兵西行,诸将皆谓欲攻西围,淮独以为此见形於西,欲使官兵重应之,必攻阳遂耳。其夜果攻阳遂,有备不得上。

郭淮一句【亮跨渭登原】,说的非常好,司马懿【屯渭南】,诸葛亮怎么就可以【跨渭】了?

当时是渭水的夏季涨水期,那一般渡河,不仅要有渡口,还要有船。

就算是几个渡口,那也是死的,位置固定,守住就行,怎么就落到诸葛亮手上呢?要是南岸渡口守不住,那北岸渡口守住就行了,那怎么就让诸葛亮登岸成功,直接【蜀兵大至】了呢?

渡河还要有船,诸葛亮怎么就得到船?抢到曹魏的?还是现造的?诸葛亮居然有人力现造船?

如果不靠船,诸葛亮还可以在渭水上造桥,可在渭水上造桥又是大工程,诸葛亮怎么造桥成功的?司马懿不管,不袭击吗?

电影《大决战》里,粟裕讽刺黄伯韬,十万军队渡运河,依靠一座铁路桥怎么够,岂不是昏了头了?诸葛亮在司马懿屯兵渭南的虎视眈眈之下,是怎么轻松造桥,怎么轻松渡河的?

而兵法云“半渡而击之”,郭淮在渭北北原,司马懿在渭南,在诸葛亮渡河时,两路夹击诸葛亮,岂不是美滋滋?

司马懿屯兵渭水南岸【背水为垒】,而诸葛亮轻易【跨渭登原】,这就非常非常尴尬了。

司马懿嘴炮后的背景,不过是在渭南被诸葛亮轻松压制,被蜀军夺取了渭水控制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