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閱讀社會,為什麼我建議你要多讀文學經典?

功利閱讀社會,為什麼我建議你要多讀文學經典?

曾經有那麼一個時期,文學是中國人最時尚的話題。上世紀80年代,如果你沒看過“先鋒派”、馬爾克斯,你都不好意思跟別人打招呼。那時候報攤上賣得最快的雜誌,是《人民文學》、《收穫》、《小說月報》……

但是現在,不管我們是否承認,文學早已成為了小眾話題。大眾熱衷閱讀的,是希望“看完就能用”的實用圖書,是滿篇“男人”“女人”的情感雞湯。


功利閱讀社會,為什麼我建議你要多讀文學經典?

今天,書單君為什麼還要不合時宜地建議大家多讀文學經典呢?


1.文學到底講了些什麼

在談文學之前,我想先跟大家聊一聊美國導演馬丁·西科塞斯拍過的一部知名商業電影:《華爾街之狼》。

功利閱讀社會,為什麼我建議你要多讀文學經典?

這部電影,講述了美國華爾街風雲人物喬丹·貝爾福特的傳奇故事。

貝爾福特是個巧舌如簧的股票經紀人,他靠電話銷售,刻意誇大低價股的潛力和前景,引誘投資者購買,使得自己的股票公司越做越大,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追隨他的銷售信條。

在給這些年輕人開會的時候,貝爾福特介紹了公司的一個女高管:瞧見了嗎,她以前就是個窮困潦倒的單親媽媽,整天在為孩子的學費發愁,是我慷慨地向她提供了幫助,並且邀請她加入了公司。如今她已經是身價百倍,實現了人生的逆襲。


功利閱讀社會,為什麼我建議你要多讀文學經典?

這是一個什麼故事呢?

如果你看過《如何閱讀一本文學書》,按照它的分析方法,你會看出來,這是一個浮士德與魔鬼做交易的故事。


功利閱讀社會,為什麼我建議你要多讀文學經典?

在西方文學中,每一版浮士德與魔鬼做交易的故事裡,主人公都有難以滿足的慾望——財富、權力、智慧等等,而魔鬼則能滿足主人公的欲求,但條件,是要主人公放棄自己的靈魂。

電影裡的單親媽媽,就是一個渴望得到財富的浮士德,而貝爾福特,就是那個魔鬼,他給了單親媽媽一條致富之路,但上路的條件是放棄自己的靈魂,和他一起用不潔的手段推銷低價的垃圾股。

其實,每個追隨喬丹的員工,都是放棄自己靈魂的浮士德,所以才有了這個墮落癲狂的股票公司。


功利閱讀社會,為什麼我建議你要多讀文學經典?

再分析下去,福斯特的書還會告訴你,這是一個吸血鬼的故事。

在吸血鬼故事裡,吸血鬼伯爵總是誘惑年輕女子,一旦得手,就吸食她們的血液,重新獲得生命力。

仔細想想,貝爾福特和他的員工利用謊言營銷,不就是一個個在誘惑“年輕女子”的吸血鬼伯爵嗎?最終,他們也是靠吸食對方的膏血養肥自己——將自己的慾望,尤其是醜惡的慾望置於別人的需求之上。


功利閱讀社會,為什麼我建議你要多讀文學經典?

不要以為這些“資本主義腐朽墮落的故事”跟我們沒有關係。

想一想,我們身邊難道沒有類似的故事嗎?

前幾年,令全社會震驚的少女裸貸事件被曝光。事件裡,那些為了滿足自己的消費慾望,而找高利貸公司,靠拍裸照貸款的少女,就是跟魔鬼做交易的浮士德;而那些敲詐少女的放貸人,就是靠吸食他人膏血存活的吸血鬼。


功利閱讀社會,為什麼我建議你要多讀文學經典?

類似的故事也可能發生在我們每個人身上。

比如你飽受經濟窘迫之苦,而你的朋友卻向你推薦了一份不符合你道德觀念的工作;

或者你心愛的女孩準備接受你,但前提卻是你要放棄自己的原則與理想。

這些時候,我們都是受到“魔鬼”誘惑的“浮士德”。


功利閱讀社會,為什麼我建議你要多讀文學經典?

文學講的就是這些永遠在世間循環的故事。它們總會以不同的形態出現,但實質從未變過。

托馬斯·福斯特認為,這些永恆的故事其實是有限的——“人生和書籍都不外乎幾種類似的模式”。

比如,“每一次旅程都是追尋” ——從一個小男孩出門買麵包,到屠龍勇士出發拯救公主,本質上都是同一種模式,主人公的心路歷程也是相似的;

再比如,講述少男少女情竇初開的故事,就是亞當夏娃被逐出伊甸園故事的變形,它們都反映了人生不可避免且無法回頭的童真失落。

再以中國人所熟悉的古典文學為例,《三國演義》的桃園三兄弟對抗曹魏、《水滸傳》的一百單八將對抗官兵、《西遊記》師徒四人對抗各路妖魔,都是相同的“組團打怪”模式......

為什麼文學界的交通那麼混亂,到處都有“撞車”的情形呢?

在福斯特看來,那是因為,“世間只有一個故事”:

從第一個男原始人阿哥回到山洞向第一個女原始人阿妹講述乳齒象逃走的故事以來,所有人講的所有故事——挪威人的英雄傳說、薩摩亞人的創世故事、《萬有引力之虹》《源氏物語》《哈姆雷特》、去年的畢業演講、上週的戴夫·巴里專欄、《在路上》《里約之路》《未選擇的路》——都來源於同一個故事,又反過來豐富著這個故事。


說白了,太陽底下無新事。關於人類的各種愛恨情仇、恩怨糾葛、善惡黑白,從一開始,就有一個永恆的故事在,後世所有的寫作,都只是對其中的一部分進行再演繹。


2.那麼我們為什麼要讀文學?

讀懂文學,到底有什麼用呢?

首先,文學在幫我們解釋我們的人生。

托馬斯·福斯特說,那個唯一的故事講的就是“我們自己”,所有詩人和講故事的人都在向我們“解釋人生這個故事”。

學會讀懂文學,就是在學會讀懂人生,去撥開那些紛繁複雜的人生表象,去窺見那個亙古不變的故事,去看看自己到底是在故事的哪一部分,扮演什麼角色。


功利閱讀社會,為什麼我建議你要多讀文學經典?

其次,文學讓我們走得更從容。

梁文道在接受訪談時說過,見識過人性極惡之處的悲劇,明白了人的命運的卑微與渺小,讓他感到釋然。

“因為知道世界可以如此讓人痛苦,當它給你一些你不能承受的重量的時候,你會覺得我已經早就做好準備了。”

書單君曾經跟小夥伴們分享過一個叫“緘默知識”的概念——一個人經歷過的一切都沉澱在他的生命裡,參與塑造了他。

而文學就是關於人生的緘默知識,它給予那些認真的讀者更豐富的人生體驗,這些體驗終將內化在人們心裡,讓人們能更從容地面對人生:無論前方是悲劇還是喜劇,你都“已經早就做好準備了”。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通過閱讀不同的人生,文學讓我們互相理解。

舉個例子。

列夫·托爾斯泰在寫《安娜·卡列寧娜》前,曾宣稱自己寫這本書,是要批判一個“蕩婦”,但最後出來的作品裡,安娜卻變成一個勇敢追求自由與愛情的獨立女性。

成品與初衷背道而馳,那是因為,在寫作的過程中,託翁通過對安娜的研究與探索,慢慢理解了她的處境,也理解了她的無奈,同時發現了她的美好。


功利閱讀社會,為什麼我建議你要多讀文學經典?

文學是對人生的探索,對作者來說如此,對讀者來說當然也是。

法國學者托克維爾說過:“人們原先就傾向於自顧自,專制制度現在使他們彼此孤立;人們原先就彼此冷若秋霜,專制制度現在將他們凍結成冰。”

而文學則讓我們去領略不同的人生,去探索不同的命運,它不僅僅在對抗政治的專制,更讓我們免於情感與道德上的專制,讓我們互相理解,不再“自顧自”,不再“彼此冷若秋霜”。

就如同赫爾曼·黑塞說的那樣:世界上任何書籍都不能帶給你好運,但是它們能讓你悄悄成為你自己。

在這個功利閱讀盛行的年代,多讀文學經典也許不能直接給你帶來什麼好運,但一定可以讓你與眾不同,悄悄地成為你想成為的那個自己。

與諸位“書米”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