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重新洗牌的中國當代藝術


  當代藝術在中國發展已40年左右時間,無論是創作的觀念、意識,還是具體的表現樣式、創作手法等,較之傳統而言,都相對前衛、豐富且多元。但儘管如此,其真實現狀依然很不樂觀,尤其是前段時間,當代藝術家葉永青涉嫌抄襲一事被媒體曝光後,引起了社會的極大反響和熱議,使得外界對中國當代藝術也開始了重新審視與嚴肅考量。

  但筆者注意到,在此次事件中,面對外界質疑和批評,有一種看似客觀公正的說法,實際上卻是在綁架公眾言論,在混淆是非、偷換概念,甚至有維護既得利益等嫌疑,即有些藝術家、評論家不斷在對外暗示或宣稱,“公眾批評葉永青不能否定中國當代藝術”,或“公眾批評葉永青實際上就是在否定中國當代藝術”,然後便開始陳述起當代藝術在中國發展得多麼不容易,它的存在如何有價值、有意義等,而對葉永青本身涉嫌抄襲這一行為,只是蜻蜓點水、一帶而過,甚至還有部分評論家以借鑑、挪用等說辭為其開脫、辯護。不能不說,這其實都是在有意擾亂公眾注意力,轉移矛盾焦點。殊不知,令公眾氣憤與批評的也只是葉永青涉嫌抄襲行為本身,而並沒有全盤否定整個中國當代藝術的意思。更何況當代藝術在中國發展幾十年,其自身的價值和意義也是有目共睹的,誰都不會輕易否定,也否定不了。但越是那樣反覆強調,恰恰越是說明當代藝術圈極度不自信,或心裡有鬼,生怕被揭露、曝光得更多,影響或動搖其根本地位與存在的合法性。當然,越是如此,也就越應該對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的當代藝術圈進行一次嚴肅、深刻地梳理和反思,越需要來一次徹底地重新洗牌。

  其實對於“重新洗牌”這個說法,近些年多被提及,但主要反映在市場領域。本文所要講的,則表現在三大方面,即當代藝術家群體、當代評論家群體,以及當代藝術市場。

  熟悉中國當代藝術的人都清楚,幾乎在每一位成名了的當代藝術家身上都能找到西方現當代藝術大師們的影子,也就是說,中國當代藝術自誕生以來,就有著“向西看”的傳統,就一直伴隨著學習、借鑑、模仿,甚至抄襲西方的印跡。這其實也並不可怕,畢竟我國當代藝術起步較晚,學習、借鑑、模仿等也都是必經的階段,但可怕的是,無休止地借鑑、模仿,甚至普遍性地抄襲、剽竊,而不加自己的理解、變化和演繹,不能在本土語境中真正生根發芽,得以再開拓、再發展,這才是問題的癥結所在。更何況,無論是模仿,還是抄襲,都嚴重背離著當代藝術的精神指向,都嚴重踐踏著當代藝術創作的操守和底線,而這也是其一直不被外界所真正看好的一個重要原因。

  也難怪,拿不出真正具有原創性的創作思維、理念與具體的表現範式,又不能很好地結合中國現實語境來進行獨立、有效的創作,只一味地投機倒把、生搬硬套、照貓畫虎,或者無病呻吟、囫圇吞棗、渾水摸魚,自然就會廣受詬病,也會在其中滋生出一大批名不副實的藝術家,及其濫竽充數的作品。但我們必須清楚的是,中國當代藝術史絕不應該是一部借鑑史、模仿史、抄襲史,而應該是一部具有中國本土文化特徵、時代風貌與原創精神、獨立姿態的先鋒藝術史。

  那麼對當代藝術家的選擇和定位,也就需要更加嚴格、謹慎,其作品是否真正具有本土性、時代性、原創性與獨立性等,則是務必要加以考察、甄別的,絕不能再繼續“一鍋粥”的、不清不楚的狀態,否則中國當代藝術創作群體,將很難真正成長起來,更難以與國際當代藝術進行真正平等、自由的對話和交流。

  毋庸置疑,對於上述“四性”的判別,學術界,尤其是評論界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但由於當前評價機制的匱乏,直言不諱地講,我國目前還沒有真正建立起完整有效的理論與評價體系,更多地還是在拿西方的理論來剪裁自己的審美,來指導自己的創作,始終沒有自己的創作規範和品評標準。再加上話語權的高度集中,使得當代藝術幾乎失掉了健康、自由與多元發展的空間和可能。

  我們會發現,當前幾乎每位從事當代藝術評論的大佬們,都“綁定”了一個或幾個已經出了名的當代藝術家,且彼此形成了極其穩定的利用與被利用關係,而非學術研究與藝術創作那樣簡單純粹的一種關係。所以也就進一步造成了當下評論機制的陳舊和僵化,評論生態的藏汙納垢、汙濁不堪,同時也助長了諸如圈子評論、人情評論、紅包評論等諸多不良問題。學術儼然被人際關係、市場、資本等因素給左右、裹挾了,自然也就做不到評論的獨立、客觀與公正。同時不得不承認,由此也導致了評論家群體拉幫結派、各立山頭的醜陋現象。這一點從一些評論家愛賣弄老資格,以及整個評論界呈現青黃不接的事實,就能明顯看出。很多老一輩評論家不是在積極培養、扶持新人,而是在極力捍衛自己的地位、聲望等。所以勢必造成了當代藝術評論生態的持續性惡化。長此下去,後果可想而知。

  因此筆者的建議是,務必要打破“論資排輩”的潛規則,革除其隱形壁壘和藩籬,“不拘一格降人才”,淘汰掉那些評論界的混子、油子,篩選出真正有態度、有膽識、有主張、有見地的評論家,從而為當代藝術更好地把關、領航。

  另外,對當代藝術市場而言,也要進行一次徹底地重新洗牌。要以學術為主要參照,而不能純粹衝著藝術家的名氣、頭銜等肆意包裝、炒作,把不顧一切攫取經濟利益放在首位。對那些在其中興風作浪、惡意擾亂正常市場的行為,應予以堅決抵制、嚴懲,絕不姑息縱容,否則最終受傷害的只會是市場本身。

  務必要清楚,市場操作一定要遵循其自身規律,以及收藏規律,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市場的健康、良性發展,才有利於藏家群體的利益不受意外損害。那麼也就要求市場,尤其是藏家們,要擦亮眼睛,理性收藏,要有自己獨立、準確的判斷,而不是盲目介入。對當代藝術作品,要結合一些真正有價值的參考指數來綜合分析,然後再決定是否收藏,只有這樣才會大大降低損失成本,也才會反過來促進、助推當代藝術自身的檢驗和提升。

  總之,只有正確處理好藝術家群體、評論家群體,以及藝術品市場三大方面的問題,對其進行一次重新、深刻、徹底的洗牌,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當代藝術在發展中所出現的諸多不良現象。而當前也的確到了需要及時反省、梳理和重新審視的關鍵節點。作為有良知的藝術家、評論家和收藏家群體,應齊心協力,共同建構和純淨當代藝術發展的外部環境與內部空間,從而真正確保中國當代藝術優秀的成長品質,以及發展的蓬勃生機。

  (作者為藝術評論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