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快遞員進小區不宜“一刀切”

眼下,隨著郵政快遞業的恢復,各地拒絕快遞員進入社區,成了這一群體遇到的最大困難。這直接增加了快遞員的負擔,導致快件派送效率下降。有快遞員表示,其日均派件量僅為原來的三分之一。

日前,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中通快遞小哥李傑呼籲讓快遞員群體進小區。(3月10日 《中國青年報》)

如今許多城市的小區外,快遞“擺地攤”、業主密集扎堆取快遞的現象屢屢可見,不僅降低了快遞流通的效率,容易造成快遞“冒領”、丟失,出門取快遞也要浪費一個口罩,更不利於疫情防控。

據瞭解,謝絕快遞員進入社區的本意,是為了避免外來人員將病毒帶進社區。但觀其實效,把快遞員“拒之門外”非但不能遂人所願,快遞員與業主間的接觸還增加了交叉傳播的可能性。“一刀切”地拒絕快遞員進入社區,並不是防控疫情期間的最佳舉措。

無可置否,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快遞充當著保障物資供應的重要一環,商品零售業的恢復、居民生活的保障都高度依賴快遞業,讓快遞流動卡在“最後一公里”,已然成為新的經濟堵點和民生痛點。

上週,國家郵政局副局長劉君表示,目前有超過一半的省份出臺政策,允許快遞員在測量體溫正常後進入小區進行投遞服務。在確保快遞員健康的前提下,應該讓快遞員進入社區。事實上,為確保進入社區快遞人員的寄遞安全,減少疫情傳播風險,在方便社區居民的同時,快遞企業可以通過加強投遞人員的管理、指定投遞人員的投遞時間、瞭解投遞人員的行動軌跡等措施,保障社區居民安全。

除了允許體溫合格的快遞員進入社區,利用豐巢等智能末端設施收取快遞,兼顧防控疫情“零接觸”與快遞流通高效安全,也不失為一個幫助快遞員順利跑完“最後一百米”的解決辦法。

儘管自2月7日,郵政快遞業有序啟動復工復產工作,復產率超過80%,日處理郵件快件穩定在1.6億件以上,但仍有部分員工無法返回工作崗位,返崗員工承擔著較節前更為沉重的工作量,而防控物資的短缺和採購困難也對快遞員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一線快遞人員是抗疫中的“逆行者”,他們為宅在家裡的人們送去口罩、糧油生鮮等包裹的同時,也傳遞著“疫情之下,生活繼續”的溫暖和希望,讓疫情防控更具溫度。我們應充分尊重快遞員的勞動付出,儘可能滿足他們的正當需求。

政府和企業可以以分發口罩、測體溫等方式,關心快遞服務人員的安康,同時通過開設心理援助熱線和日常問詢,關注他們的精神狀態,正向引導其心理情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