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價腰斬之後,小米依舊被高估?

在小米最近的一次新品發佈會上, Mix Alpha的環繞屏設計博得現場一片歡呼,小米終於在產品創新層面發力。然而資本市場上的表現卻不像新品那樣讓人歡呼,跌跌不休的股價絲毫沒有出現企穩的跡象,相信各位小米的股東都在谷底不斷摸索,到底何時才見底呢?

股價腰斬之後,小米依舊被高估?

據港股最新報價,小米股價已經突破9元關口進一步下探,市值徘徊在2000元港幣左右,相比一年前上市的17元發行價,市值已經腰斬,即使最新財報顯示集團已經實現整體盈利,但依舊沒有出現反彈的跡象,公開市場的熱鬧情緒並沒有蔓延到資本市場,這在所有大企業來說是比較罕見的。

唯一能夠解釋的理由,就是小米發行價過分高估。

智能手機組裝廠?

······

何以解釋小米的股價高估,一位業內資深人士曾透露過一個觀點:“小米和聯想在一定程度上是比較類似的,只不過聯想活躍在PC市場,小米活躍在智能手機市場。”仔細分析這句話,會發現這個類比不無道理,聯想和小米就像是PC時代和智能手機時代的兩個代表一樣,兩者本身具有太多相似性。

股價腰斬之後,小米依舊被高估?

據公開資料可知,在聯想初創時,有兩大核心人物,一個是主張營銷為主的柳傳志,一個是主張技術為主的倪光南。不過在最後的競爭中,柳傳志勝出,倪光南無奈離場。在最近三年聯想在研發上的投入也是逐年下降,有機構提供的數據,聯想從2006年到2015年的研發投入相加起來,竟然不及華為一年的研發投入。如今這個時代,核心科技的研發在市場競爭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企業來說起到護城河的作用。

而小米和聯想也是非常的相似,小米手機也是主張營銷為主,基本上從小米第一代產品開始,每一代產品都會採用“飢餓營銷”來刺激手機的銷量。董明珠和馬雲也曾表示過,小米是一家只有營銷的公司。雖然說小米也在研發自主芯片,澎湃系列,不過除了S1之後就沒有了後續產品。

股價腰斬之後,小米依舊被高估?

如此來看,“組裝廠”的標籤已經深深印在兩家企業的身上,想是一家上市多年的成熟企業,業務覆蓋全球,是最好的參考標準,我們可以看看目前聯想的市值,聯想集團市值在600億港元,而主打投資的聯想控股市值為400億港元,即使兩者市值相加,依舊僅有小米市值的一半,不得不說,小米依靠什麼支撐兩倍於聯想的市值呢?僅僅因為智能手機比PC更新潮麼?

股價腰斬之後,小米依舊被高估?

尷尬的“互聯網”定位

······

其實小米從一開始就想遠離“智能手機組裝廠”這個標籤,無論是上市之前,還是每一次發佈財報,小米團隊始終都在強調,“小米是一家互聯網公司”。

隔壁同一時間上市港股的美團市值經歷反彈,成功創出新高,一舉成為中國第三大互聯網企業,就是因為坐上了“互聯網標籤”的快車,但小米卻怎麼也坐不上,無論小米再怎麼強調,保守又精明的香港投資者始終表示很困惑。這一點從財報中同樣可以看出端倪,小米硬件業務營收佔據了總營收的絕大部分比重,說到底就是依靠硬件來贏利的企業,怎麼去蹭“互聯網發展的春風”呢?


股價腰斬之後,小米依舊被高估?


沒有“互聯網”標籤,故事就不美好了,市值當然就沒有想象空間了,那如果將小米和成熟的硬件企業蘋果、華為相比呢?支撐硬件企業未來發展的一項重要指標就是研發投入,這代表企業未來發展的競爭力,真金白銀砸出來的研發是不會騙人的。

財報數據顯示,2018年,小米研發投入在營收中的佔比為3.3%,蘋果公司(2018財年,下同)研發投入佔比為5.36%,華為研發投入佔比為14.1%。據公開資料整理顯示,港股主板資訊科技業總市值100億港元以上公司共26家,研發投入佔比平均值為8.42%,中位數為7.77%。

再看研發金額。2018年,小米研發投入金額約58億元,從絕對值上來講,並不算低。但是,如果與“友商”相比,存在量級上的差距。蘋果公司研發投入折人民幣約979億,華為研發支出約1015億元。蘋果公司的研發投入是小米的17倍,華為的研發投入是小米的18倍。

雖說小米和蘋果、華為的體量不在同一量級,但從企業對研發的重視程度也可以看出企業未來的發展潛力。


股價腰斬之後,小米依舊被高估?

聯想已經是PC市場三巨頭的一極,而小米所在的智能手機市場仍舊混戰,前有國際市場有蘋果、三星,國內市場有華為、OPPO、Vivo、魅族等,地位仍舊不穩固。

今年8月21日,聯合創始人之一、小米總裁林斌連續三日賣出小米股份,累計套現4131.34萬股,共計價值超3.5億港元。儘管林斌之後表示,套現資金已經轉到了家族慈善基金會中,用作慈善,教育,科學,文學或宗教活動。並表示一年之內不會再出售所持公司股份,但這番保證並沒有阻止小米股價的繼續下跌。況且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作為小米的大股東,為什麼在股價接連下跌的時候仍舊堅持減持,雪上加霜呢?

我想,資本家都是聰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