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從黑天鵝的憂傷讀懂環保為何不能“一刀切”

在南方,養黑天鵝是稀罕事。一位浙江企業家十多年前去外地創業,離家前,為農村的父親買了一隻黑天鵝作伴。

企業家所在的村是當地有名的生態旅遊村。如今,村子被劃為水源保護區,禁止一切禽類、家畜餵養。今年上半年,企業家接到村幹部的電話,請他幫忙說服老人,把黑天鵝處理掉。

這件事讓企業家著實為難。一方面,老人捨不得,另一方面,村幹部多次上門催促,有些人還是企業家的熟人、朋友。企業家想找機構收養黑天鵝,當地又沒有動物園。想著把黑天鵝託付給別家,周圍幾個村也因為同樣的原因,不讓養家禽。黑天鵝成了“燙手山芋”。

在工作人員反覆上門催促下,黑天鵝還是被處理了。

黑天鵝的故事,並非孤例。一些地方,簡單粗暴地執行環保“一刀切”,“一律關停”“先停再說”,為了快速推進,層層加碼,級級提速,一律禁止農村散養牲畜、家禽。這種簡單粗暴的做法,很快收到簡單粗暴的回擊,當地生豬和雞肉的價格快速上漲,給民生帶來不小壓力。

生態保護追求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簡單粗暴“一刀切”,是對生態保護的“高級黑”。表面上看是嚴格執法,背後卻是生態環境領域的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

記者調查發現,往往此前累積的環境問題越嚴重的地方,執行政策越容易“一刀切”。部分地方官員為了自保,怕以前違紀、“亂作為”被追責問責,而假裝嚴格執法,鐵面不容情。

在執行過程中,必須對相關治理“一刀切”的做法加以整改。針對畜禽養殖汙染防治重點區域、重點單位,各地應科學制定實施差異化管控措施和監管措施,做到管理與服務並重。

對於有輕微環境違法行為的養殖企業,應以整改為主,給予適當的整改過渡期和技術指導,嚴禁“一律關停、先停再說”,避免以環保作為藉口的緊急停產、停業等簡單粗暴行為。

對規模較小的養殖經營戶,不應搞強行清退,對確實應該關閉的養殖場戶要給予合理過渡期,避免以清理代替治理。

想要讀懂黑天鵝的憂傷,歸根結底就要明白環保政策執行不能“一刀切”。(評論員裘立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