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新軍與魏國河西之戰後,為何不一舉滅掉魏國?實力不許

序言: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在《大秦帝國系列》中,秦國為奪回秦國河西故地,從周威烈王七年,魏文候派兵佔領河西之地後,周安王十三年,秦惠公曾舉國之力發兵50萬,欲奪回河西之地,無奈,慘敗5萬魏武卒之下。

吳起的兵書《吳子·勵士》一章中有明確記載:“秦人興師,臨於西河。魏士聞之,不待吏令,介冑而奮擊之者以萬數。車五百乘,騎三千匹,而破秦五十萬眾,此勵士之功也。”

之後又歷經秦獻公、秦孝公、秦惠文王,三代秦國君主的努力,才奪回被魏國佔據百年的河西故地。

秦孝公即位之後,啟用商鞅進行變法,秦國國力大增,商鞅曾經兩次發兵魏國,尤其第四次河西之戰中,秦軍重創魏軍,俘虜魏主將公司卬,在第五次河西之戰中,秦軍斬首魏軍八萬,並俘虜了龍賈,秦國收復全部河西故土。來自與《秦本紀》。

然而,秦軍為何沒有趁收復河西之地後,發兵一舉滅掉魏國,而僅僅是派兵佔領河東地區,建立前沿基地?


秦新軍與魏國河西之戰後,為何不一舉滅掉魏國?實力不許

河西地形圖

終其根本原因秦國實力不允許,魏國實力仍然還在。除此還有山東其他諸國合縱連橫的介入因素,以及秦、楚、齊三強國並存局面。

貝勒認為以馬陵道戰役為分水嶺,可以看出秦國與魏國實力前後的變法。馬陵道之戰,標準著戰國初期魏國霸主地位全面衰落,戰國中後期的秦國開始崛起。

馬陵道之戰之前,進入戰國初期,魏文候在魏國重用吳起,率先進行變法,魏國國力日益劇增,同時魏國鍛造一支強大的魏武卒,使魏國稱霸戰國初期百年。在經歷桂陵之戰、馬陵道之戰後,魏武卒精銳實力大損,魏國淪為戰國二流國家,但是魏國的底子畢竟雄厚,國力尚在。秦國雖然歷經商鞅變法,國力劇增,但是秦國畢竟此刻國力並未達到一超局面。


秦新軍與魏國河西之戰後,為何不一舉滅掉魏國?實力不許

魏武卒

商鞅變法使秦國國力日益劇增,但直到秦惠文王去世時,秦國國力也未達到一超局面。

秦國新法十年,秦民大悅,路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秦成為第一大強國”。出自於范文瀾的《中國通史簡便》。

秦國原本地處西部,常年與西戎雜居在一起,秦國尚武好戰;缺乏中原先進農業生產方式,一直被中原各國所摒棄。進入戰國初期,兼併戰爭的頻繁,秦國面臨著被中原各國瓜分的危險。


秦新軍與魏國河西之戰後,為何不一舉滅掉魏國?實力不許

秦人尚武好戰

秦孝公即位,在解決內憂外患之後,啟用商鞅,在秦國進行深刻的變法。公元前356年,商鞅立木為信開始宣佈進行第一次變法。


秦新軍與魏國河西之戰後,為何不一舉滅掉魏國?實力不許

商鞅立木為信


主要內容有:

(一)頒佈並實行魏國李悝的《法經》,增加連坐法, 輕罪用重刑;

(二)廢除舊世卿世祿制, 獎勵軍功,禁止私鬥,頒佈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制度;

(三)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特別獎勵墾荒;規定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勞役和賦稅,以農業為“本業”,以商業為“末業”,並且限制商人經營的範圍,重徵商稅。

商鞅在秦國的第一次變法使的秦國國力短時內急劇上升。公元前354年,魏國攻伐趙國,圍困趙國國都邯鄲,趙國向齊楚兩國求救。齊國採用“圍魏救趙”戰略方針,在桂陵之地打敗魏軍,同時楚亦出兵魏國。魏武卒雖受到創,但主力尚存。

秦國此刻趁魏國忙於四處征戰的局面,發兵佔領安邑、固陽,然而秦國忽視魏國此刻仍是天下第一強國的實力。

《荀子·議兵篇》:“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此時魏武卒不僅體力充沛耐力也很強,而且他們的裝備著重甲、鐵頭盔、 鐵戟、利劍、勁弩,可以持戟衝鋒、利劍近戰、發弩防守,是支全能型的部隊。

當魏國攻破趙都,襄陵之戰打敗齊軍,解決其他方向的戰線後,魏軍調集主力對秦軍進行反撲,魏軍重新奪回安邑城,迫於魏軍強大的軍事實力,加之秦國國內正在進行第二次變法,秦國歸還所得魏地。

從商鞅第一次在秦國變法之後,秦國雖然在短期內國力急劇上升,但是從與魏軍的第四次河西之戰中,可以看出此刻的秦軍實力還遠遠不及魏軍,魏軍天下霸主的地位仍然被公認

馬陵道之戰,魏軍主力被全殲,秦國趁機奪回河西,並且全殲河西守軍,但魏軍基礎還在。

荀子曾經戰國時期各國軍隊有這樣評價:“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

魏惠王為了重振魏國在桂陵之戰後損失的威望,發兵攻韓,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國再次以田忌,孫臏為將率軍救韓,再次採用“圍魏救趙”的方針,在馬陵道全滅魏軍10萬精銳,魏國國力大衰的情況下,秦國發起第五次河西之戰。

秦國此刻已經變法二十餘年,秦軍在第五次河西之戰的首戰中,全殲魏軍鐵騎主力,誘俘魏主將公子卬。


秦新軍與魏國河西之戰後,為何不一舉滅掉魏國?實力不許

魏主將公子卬被俘

秦惠文王即位之後,在公孫衍的統兵下,秦軍再次發兵河西,全殲河西守軍。隨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魏國基礎實力還在,直到公元前293年,秦將白起在伊闕之戰斬首韓魏聯軍24萬,魏武卒損失殆盡,徹底退出歷史舞臺,不過此時已經是秦昭襄王執政時期

除了秦國、魏國本身實力之外,也有外部因素的介入。

馬陵道之戰後,魏國的霸權全面衰落,形成了秦、齊、楚三強國並存局面。

但是在諸國軍隊中,秦軍的實力最為強大,山東諸國皆知。

“秦人捐甲徒裼以趨敵,左攜人頭,右挾生虜。夫秦卒與山東之卒,猶孟憤之與怯夫;以重力相壓,猶烏獲之與嬰兒。”

於是山東諸國合縱興起,預防秦國崛起。

“天下之士合縱相聚於趙而欲攻秦”,出自《戰國策·秦策·三》。


秦新軍與魏國河西之戰後,為何不一舉滅掉魏國?實力不許

五國合縱伐秦

然而隨著秦國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國力日益劇增,秦國咄咄逼人的東進政策,令東方各國生畏。山東諸國掀起“合縱之策”,秦國則以“連橫之策”破解。

結束語:

從上述文中,我們可以看出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國力逐漸劇增,秦軍“虎狼之師”稱號令山東諸國軍隊恐懼,秦國咄咄逼人的東進政策,令東方各國生畏。

但是秦國雖然歷經秦孝公、秦惠文王兩代君主奮發圖強,但此時秦國國力尚且達不到一統六國趨勢馬陵道之戰前,魏國國力仍是天下霸主,馬陵道之戰後,除了魏國本身基礎國力尚在,加之齊、楚兩大強國與秦國並存局面,山東諸國掀起合縱伐秦浪潮,秦國河西之戰後,自然不能一舉吞併魏國。

對此,您怎麼看?

參考文獻:《秦本紀》、《中國通史簡便》、《荀子·議兵篇》、《戰國策·秦策·三》、《吳子·勵士》、《商君書》。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