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春秋》在史學和文學方面的三個成就和《春秋》三傳的作用

提到孔子,使人最容易聯想到的是《論語》,但不要忘了還有《春秋》,《春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由孔子所做,不過這是當時歷史教材上必記的內容。我國古代是農耕社會,在四季當中以春季和秋季最為重要,春天是萬物復甦的季節,秋季是碩果累累的日子。王室諸侯朝聘也在這兩個季節,因此用“春秋”指重要的歷史,春秋也是當時史書的通稱。

關於《春秋》在史學和文學方面的三個成就和《春秋》三傳的作用

現有《春秋》是從《春秋三傳》編佚所得,相傳其為孔子所作,故成為儒家“五經”之一,他有如下史學和文學方面的成就:

一、以時紀事,確定史書的編年體體例。《春秋》以編年為經,以史實為緯,能夠比較清楚明晰的記載歷史事件,並體現出其間的因果關係。

現存的《春秋》從魯隱公記述到魯哀公,“三傳”的具體所止年代略有不同:依《公羊傳》和《穀梁傳》記載,記載到魯哀公十四年止,為二百四十二年;《左傳》則多十二年,即二百五十四年。記事順序上,《春秋》全書以魯國國君承繼為序,以魯國國君年號紀年,同一國君名下則以年號為序。雖然《春秋》是魯國國史,但也按順序記載了當時其他國家的重大事情。

關於《春秋》在史學和文學方面的三個成就和《春秋》三傳的作用

如“哀公”章,首章為“哀公元年”之事:“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楚子、陳侯、隨侯、許男圍蔡。鼷鼠食郊牛,改卜牛。夏,四月辛巳,郊。秋,齊侯、衛侯伐晉。冬,仲孫何忌帥師伐邾。”——《左傳·哀公元年》則記錄了魯國以外的楚國、陳國、蔡國、晉國等事情。

如果和司馬遷所著的《史記》相比較,看《史記》你可以瞭解很多英雄人物,記住很多有趣的故事,但看《春秋》你可以瞭解國家的發展歷程,不過從趣味上和可讀性來看,就遠遠不如《史記》來的有趣了。

二、行文簡潔。《春秋》全書記載了長達200多年的諸侯紛爭史,但全書僅16,000字,簡而有序。

《春秋》行文簡潔的特徵,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下字用語精簡,僅以必要的名詞和動詞敘事,少用修飾性的詞語或連接詞及語氣詞之類的虛詞,句子非常簡短,如果要想體會言簡意賅的含義,讀《春秋》便可以領悟得到。僖公三年六月“雨”,桓公元年“秋,大水”,其他地方記錄時令也是如此簡潔。

二是記事以簡筆勾勒為主,不進行深入細緻的描繪,《春秋》中記載戰爭多僅列出交戰雙方,如“狄伐晉”;詳細者也只是描繪出參與者及其結果,即使字最多的“定公四年春三月”敘述也不超過四十五個字。

三是不對所寫之事的複雜背景加以介紹。如“元年春王正月”中,不寫隱公即位,是因為他沒有行即位之禮:“假攝君政。不修即位之禮,故史不書於策,傳所以見異於常。”而之所以不行即位之禮:“隱以桓公幼少,且攝持國政,待其年長,所以不行即位之禮。”即隱公事實上掌管國家,但對於禮而言,不能寫其“即位”,但文中對此卻完全不作解釋。桓公六年,“六年春正月,實來”,這裡的“實來”的含義就是不再回到自己的國家了,但如果不做解釋,就很難理解其中的含義了。

關於《春秋》在史學和文學方面的三個成就和《春秋》三傳的作用

言簡意賅既是優點也是缺點,對於瞭解背景的人來講是件好事,但對於對書的內容不甚瞭解的人來講,言簡意賅就代表粗略而不解其意。因此,就為後來諸多學者為《春秋》做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相傳為左丘明所著的《左傳》。

三、“字字針砭”之“春秋筆法”。《春秋》敘事之外無一餘筆,但如《左傳》所言:“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汙,懲惡而勸善,非聖人誰能修之?”

那麼究竟什麼是春秋筆法呢?《春秋》通過對題材的選擇以及字詞的使用,隱晦的表現出對事件的道德批判。如“隱公元年”中“夏五月,鄭伯克段於鄢”,看似客觀陳述,但是《左傳》對此作出解釋:

書曰:“‘鄭伯克段於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左傳·隱公元年》

意思是說《春秋》中不將此事表述為:兄長在某個地方戰勝了弟弟,而稱兄為“鄭伯”,暗示他處心積慮的惡意縱容其弟弟,不像兄長對弟弟應有的態度;對“段”也不稱為弟弟,因其目無兄長之尊,還想奪取兄長的位置,也不像個弟弟;二者沒有兄弟之情,因此用“克”這個用於敵對國之間的字指出戰爭的結果,表現了作者對段和鄭伯二人不顧兄弟道義行為的冷峻貶斥態度。

關於《春秋》在史學和文學方面的三個成就和《春秋》三傳的作用

《春秋》微言大義的史書筆法奠定了我國後代史書的基本特點,同時對後代小說也有著深遠的影響。

《春秋》三傳:揭示《春秋》中隱而不顯的意義,達到不同的目的。

由於《春秋》言詞簡潔,語意隱晦,對歷史史實均以粗線勾勒,這讓後人閱讀多有不便。為了方便閱讀,也為揭示其中隱而不顯的意義,漢代便有學者為其做注。據《漢書·藝文志》載,在當時給《春秋》做注的有五家,由於《春秋》是“經”,給“經”做注的則叫做“傳”,故當時給《春秋》做注的共有五家,其中前兩傳已失傳,後三傳流傳至今被稱為“《春秋》三傳”。

關於《春秋》在史學和文學方面的三個成就和《春秋》三傳的作用

《春秋》三傳分別為:《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其中《左傳》重在解析《春秋》,對原文的忠實度較高,文學成就也最高,因此讀起來頗為有趣。而其他二傳重在闡釋《春秋》中隱含的意義,或是偏重強調“大一統”,政治傾向較強,或是強調教化的作用,倫理道德色彩較強,因而同樣被歷代統治者所重視。到了唐代的時候,《左傳》被定為“大經”,另外兩傳在被定為“小經”,三傳與《春秋》一起位列十三經,成為歷代必考書目。

綜合來看,《左傳》由於文學成就最高,因此具有很好的可讀性,被稱為先秦時期史傳文學的最高成就,讀《春秋》又想有趣的話可以從《左傳》入手,重溫那段遙遠而又熟悉的歷史。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