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春秋》

這篇本來是要寫人的,可是想不起寫誰,所以改變想法,變成了寫這篇心目中早有的題目—《難得》。我收藏過很多書,並且這些書都是很容易得來的,只要去書店就能得到自己喜歡的書,可惟有孔夫子親自撰寫的這部《春秋》,得來實非易事,並且得到此書我是吃過苦頭的,在這苦頭裡,讓我體會到了古代人覓書的心情。為什麼說得到《春秋》不是一件易事呢?我想誰都不會想到這其中的曲折原委。 我去年冬季,在白銀學駕照,去桐城的書店買了一本司馬遷的《史記》,在《史記》這本書裡,作者多次提到孔夫子的傳世之作《春秋》。據記載,如: 一則“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名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 一則“《春秋》以道義,撥亂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春秋》辨是非,故長於治人。”

一則“《春秋》文成數萬,其指數千。萬物之聚散皆在《春秋》。《春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甚數。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一則“故有國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經事而不知其宜,遭變事而不知其權。為人君父而不通於《春秋》之義者,必蒙首惡之名。為人臣子而不通於《春秋》之義者,必陷篡弒之誅,死罪之名。其實皆以為善,為之不知其義,被之空言而不敢辭。夫不通禮義旨,至於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則犯,臣不臣則誅,父不父則無日道,子不子則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過也。以天下之大過予之,則受而弗敢辭。故《春秋》者,禮義之大宗也。” 一則“孔子之時,上無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斷禮義,當一王之法。” 一則“《春秋》採善貶惡,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獨刺譏而已也。” 這些精到而精彩的論斷,讓我極渴望得到此書《春秋》。 所以在閒暇之時,我去書店覓《春秋》,覓來覓去,不見《春秋》,問書店的掌櫃,可說不曾有《春秋》。於是另走其它書店,都說沒有,我不相信,甚至到白銀的大小市場街道的舊書灘尋覓,可事與願違,大失所望空手而歸。回到住處,想起了到網上搜尋,可還是無法搜尋到,又不得歸。於是又到蘭州去一趟的念頭,所以在一天的學車之後,我乘車而去,總想著得願而回。可是我在蘭州的南關什字的大書店尋覓,尋找了近一個多小時,並問了書店工作人員,都不得相見。無非是什麼《公羊春秋》,《左氏春秋》,等一些《春秋》的論文,就是不見原本的《春秋》。於是不死心,又問當地人,附近還有無其它書店,於是又打聽到了四個,可是其中三家店都沒有,一家已關。而這家已關的書店,正好是以中國的傳統書籍為主,可惜來晚一步,不得進入。這回,真的可謂死了心的,起碼當時已經死了得到此書的念頭。 過了幾天,我又去上網,總想在網上尋找些蛛絲馬跡,並想,莫非在網上搜尋不到的原因是尋找的途徑錯了,於是換了一個搜尋的方式,這回,讓我如願以嘗,有緣相見。於是將《春秋》下載到我的移動硬盤內,並動了打印的念頭,於是找到一家比較便宜的打印店,將這部難得的著作五十元打印下來,打印時,也出了不少的麻煩,但最終還是滿載而歸,因為最後的包裝都很精美,手握著這精美的《春秋》,當時的心情是無法言表的。等回去的時候,已經是晚上九點鐘了。第二天便是我們趕赴第三科考場的日子,這天是臘月二十七,這科是最難的,上路考試,但我順利的通過了。 所以這個難得是多方面的,一是當時撰寫者孔夫子的難得;一是此書經義的難得(不易讀懂);一是我尋覓的不易;一是得到方式的特別,自印本;一是對後世影響的難得。 以《春秋》這種方式的書世上只有一本,所以它是絕版的,它的獨特之處還在於它本身被後人稱頌的“春秋筆法”獨立於文壇之上。所以得到此書後,對春秋這個詞也很敏感,在春節的春聯講壇上,有這麼一聯——八千歲為一春,八千歲為一秋。深深刻在了我的腦海裡。 難得《春秋》!《春秋》難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