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引發的“消費下沉”思考(二)

“疫情”引發的“消費下沉”思考(二)

新經濟創新加速

靠什麼賦能下沉市場

“創業工坊”創始人查理·劉易斯(Charlie Lewis)有一句名言:“創業者都是癮君子。”

什麼意思呢?就是創業這件事是會上癮的。

當創業者享受了一次創業成功的喜悅,公司上市或者被併購以後,他不會就此退休,他一定會繼續創業。

國外普遍有一些連續創業者,他們可能創立過四五家公司,每家公司呆了四五年就又去創業,專門做新的技術轉化、新的需求探索。

為何這麼折騰呢?因為他們明白,今天還是新經濟的,過幾年可能就成了”古典經濟“,所以,要不斷開發新的創新點。

確實,早期的互聯網公司,基本都是建立在人性的弱點上的:貪、嗔、痴、偷懶、佔小便宜等等。

所以,打折促銷、美女導購、轉發提成這些招兒對早期的電商都有用。

那麼,未來的新經濟創新靠什麼賦能下沉市場?我認為主要有三個方向:節點賦能、中臺賦能和文化賦能。

“疫情”引發的“消費下沉”思考(二)

01、節點賦能

馬特·裡德利在《理性樂觀派》一書中表示,創新就是“不同想法的交配”,比如,火車運輸這個點子,源自將高壓蒸汽機與在鐵軌上行駛的運礦車相結合;而除草機這個主意,則是把縮小版的汽油發動機與縮小版的收割機結合的產物。各種富有想象力的發明皆如此。

各種想法在大腦中的交匯,包括網約車、共享單車、網紅帶貨、社交電商等等,都是因為互聯網底層技術的進化,刺激種種新的想法再交配的結果。最關鍵是,你要找到這些交匯的交叉點在哪裡,即在節點處賦能創新。

拼多多之所以可以將社交+電商結合,在拓展小城市、小城鎮市場中迅速擠進國內電商第一陣營,節點賦能起到了關鍵作用。

可能你不知道,中國最大的社交APP微信,中國最大的電商APP淘寶,相互之間是屏蔽對方的,這完全是巨人打架,人為製造了一個空白的節點。

拼多多起步之初,就是聯手騰訊,填補了社交、電商之間的空白節點,即在節點處賦能創新。拼多多在騰訊的社交流量支持下,通過提供用戶拼團的功能,成為甩貨商家、找折扣用戶之間的連接器,當更多的用戶被沉澱在拼多多的App時,拼多多成為一個新的流量平臺。

相比之下,美國為什麼沒有大規模的社交電商出現?因為美國的社交網絡與電商市場之間,沒有空白節點,在美國,直銷是合法的,時至今日,美國幾個知名的直銷品牌早就足夠下沉了,填補了這些空白。

近一兩年,節點賦能拓展邊緣市場的典型案例,還有一個新崛起的平臺雲集。

雲集的用戶,95%是女性,86%是媽媽群體。這些女性成為在雲集上賣貨的商家,不僅是為了逐利,還有一個重要的精神動機,就是刷到存在感、優越感和成就感。她們通過賣貨,證明我是一個有用的人,我能為我周邊的朋友提供有價值的服務,我能為家庭貢獻收入。

雲集就是準確抓住了一個邊緣人群的精神空白,實現了對這一不被外界注意的空白市場的下沉和拓展。


“疫情”引發的“消費下沉”思考(二)


02、中臺賦能

今年的新經濟創新,最大亮點就是中臺賦能。什麼叫中臺?

阿里巴巴在搭建數據中臺,騰訊在搭建技術中臺,今日頭條更是各項業務都接入中臺,而且今年還在建一個新的直播中臺。

中臺賦能,就是將一些通用的資源(比如大數據)和算法整理出來,將這些作為工具提供給所有一線戰隊。

比如,阿里巴巴收購餓了麼之後,立刻接入阿里巴巴的數據中臺。因為餓了麼要在線下接觸大量商家,就要知道商戶具體的營業情況。而支付寶就有這樣的數據——商家的位置、收入流水可以清楚提供給餓了麼。

比如,抖音這樣擁有過億活躍用戶的產品,產品團隊只有400人。可是,抖音的母公司今日頭條,數據中臺有一萬多人,以支持旗下“數量眾多但需要共同數據支持的業務”。

拓展下沉市場,可靠的中臺賦能是至關重要的。

比如,滴滴打車、哈羅單車在三線、四線、五線城市中推進業務下沉。你說,他們靠什麼做到高效好用。

有人問滴滴總裁柳青:“滴滴進入中小城市,怎樣保證跟大城市一樣的效率?”

因為有中臺數據中心的智能支持,滴滴可以將一座城市畫成一個一個的六邊形小格子。然後積累這些小格子裡的出行數據,下雨天、晴天、高峰期、平峰期、工作日、週末,以及這些人出來之後去哪裡。

然後根據這些數據,滴滴依靠算法來做預判,每一個地方大概有多少人有出行需求。按照柳青的說法,滴滴的技術已經可以做到,提前15分鐘預判,並且達到85%~90%的準確率。除此之外,還有拼車的算法。系統必須能夠告訴司機,是不是有人要上車、在哪裡上車,這會決定司機的路線選擇。

湖畔大學教務長曾鳴提出過一個S2B2C,特別適用於下沉市場。S就是一個能提供系統支持的公司,賦能很多的小B(小商家),然後一起服務最終消費者C。

街上不計其數的小蒼蠅館子、小破店以及所有苟且存活的小商小戶,他們得以存在,都是因為真有需求。不過,他們是今天這個樣子,是因為依靠他們自身的能力,無法實現品相與效率的躍遷。總要有人給他們賦能,改變這些小商小戶的苟且狀態。

名創優品、Keep、三隻松鼠、中關村的食寶街,都開始做這個事情了,即提供一個S2B2C賦能系統,把曾經苟且滿足的需求,換了一種品相和效率,實現更加精緻、高效的市場下沉。

不過,必須指出的,是S2B2C只是基於智能商業的一個物理系統,人的因素才是第一位的,網紅的角色正好填補了智能商業的人格化空白。(關於這一點,可以參考我之前的文章《廣告可以是很高明的“浪費”》。)

03、文化賦能

過去,那些誕生於北京、上海、廣州的老字號品牌,崛起之路一般要走5-10年,有的要靠幾代人的持續經營。

但是,你看近年興起的一些消費品牌,誕生在湖北武漢的周黑鴨,誕生在安徽蕪湖的三隻松鼠,起家於廣東江門的喜茶......似乎只用3到4年的時間,用戶就遍佈全國。

這明顯不是這些品牌特別厲害,而是這個新經濟時代的整體賦能。不斷縮短的供應鏈、更快捷的物流配送網絡、更普及的第三方支付,這些變化都讓產品從生產、設計到直達消費者手中的速度大大加快了。整個體系的、生態的效率提升,帶來普遍的紅利。

尤其是短視頻平臺、社交媒體和網紅帶貨的商業能量爆發,甚至引爆了一場久違的國潮興起。

比如國產美妝品牌完美日記,並沒有像傳統品牌拼命打上日韓等國的標籤,而是大大方方地展示自身的中國基因,今年雙11成功登頂美妝銷量榜冠軍。

很多70後、80後曾經的品牌記憶,已經開始啟動新的一輪復甦。諸如回力運動鞋、大白兔奶糖、百雀羚、謝馥春這些祖母級的消費品牌,現在被注入新鮮血液,漸漸成為新一代的網紅品牌。這已經是一場覆蓋多數中國品牌的文化賦能。

這一輪“國潮興起”的最大驅動力,是90後和00後,在這些新消費者眼裡,最貴的不是產品,是談資。

過去,在歐洲,英語和俄語都是普通人講的,而法語才是上流社會的通行語言。所以,為什麼我們讀像《戰爭與和平》等等小說,俄國人和俄國人講話,會經常蹦出一句法語?

孔子有一句名言:“不學詩,無以言。”詩,就是指《詩經》。在中國古代,說話的時候不能引用《詩經》,就別想混跡上流社會,《詩經》就好比近代歐洲的法語。

現今,很多很多崛起於下沉市場、中小城市的國貨品牌,反而成了國內年輕人的重要談資。

相反,美國的Forever21,還有英國ASOS、Topshop都已經從中國市場退出了。就連我們經常看到的Zara,售價也一直在降。這些曾經廣受歡迎的國際品牌,反而被認為不夠潮。


“疫情”引發的“消費下沉”思考(二)


小結

互聯網技術的進化迭代,構築了更好的新經濟基礎設施。但真正的商業革命,仍要由人的因素進行驅動,搶貨、搶流量、搶數據,呈現了這個時代的認知升級。

湖畔大學有一套描述中國新經濟崛起的理論,叫“三浪併發”:

第一浪,消費升級,搶貨,有貨你就贏了。

第二浪,互聯網革命,搶流量,流量可以整合貨,有流量你就贏了。

第三浪,智能革命,搶數據。流量越用越少,數據越用越多,有數據可以整合流量。

但是,最終的大趨勢是智能商業,即一切高頻應用於業務場景的,過去存在於人腦中的模糊的經驗和知識,會逐步被梳理出來,模型化、數據化、算法化,成為商業智能的一部分,並且越來越集中在幾個超級引擎裡。這就是最代表新經濟的第三浪。

可以預期,未來的幾年當中,儘管三浪都會上漲,但不是同步的。一定是後浪高過前浪,後浪更比前浪強。

回望過去,每個人都會感慨科技改變世界的速度,但實際上,創新的速度真的很慢,遠遠不像你我想象的那麼嚇人。

看懂大趨勢並不難,難在格局與速度。你知道要出現什麼東西,但集中在哪一個焦點上面,是否跑得起來,才是真正的考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