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獨自買房的女生,最後都怎麼樣了?

首先請注意,我說的是那些不靠父母、不靠乾爹,僅憑一己之力買房的女生。

她們最後都怎麼樣了?

我先不公佈答案,你可以隨便猜猜,她們到底是飛黃騰達成了人精,還是一蹶不振還不上貸。


那些獨自買房的女生,最後都怎麼樣了?

幸福模版與不幸人生

1. 幸福模版

在談那群女生之前,我先講一個朋友的故事:

她是我一個很好的朋友,我們幼兒園的時候就認識。朋友膚白貌美,中學時還被封為校花。前兩年,她和一個年紀稍長的企業老闆結了婚。

婚前,她老公給她在市中心最繁華的地段買了一套市值大約兩三百萬的小三房。買房那天,她朋友圈發了一張圖,這圖是買房合同上她的名字。

兩年之後,兩口子變成了三口之家。

你覺得我朋友幸福嗎?我猜,你大概率認為她是幸福的

,甚至是羨煞旁人的那種。

但你有沒有注意到,我描述的措辭中絲毫沒有透露她的心情。她是開心嗎?快樂的嗎?幸福的嗎?我並沒有告訴你,但你依然覺得她過得很好,這是為什麼呢?

你之所以覺得她幸福,那是因為她過上了模版一樣的人生。

一個美麗的女生,嫁給一個有錢的男生,然後組成了模版婚姻:你負責美麗,我負責賺錢。從此,他們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這像極了童話。

在童話故事裡,女生總是美麗的器具,她只需要受難和等待,就會有英俊瀟灑的「破喉嚨」王子來拯救。

在買房這件事上,社會刻板印象也給了女生們躺贏的便利。而如果一個男孩告訴他的丈母孃他沒有房,丈母孃恐怕會在0.1秒之內翻起白眼。

2. 不幸人生

再講一個社會新聞:

9012年的初夏,29歲的重慶女白領小羅,看到身邊朋友買了房之後,也暗自動了心。

她工作六七年,月薪八千,公積金沒動過,存款足夠一套小戶型的首付,月供也不會有什麼壓力。但,她的父母就是極力反對。

為什麼呢?她父母的理由也是好笑——買了房,會讓女兒在婚姻市場中更加沒有價值。因為背房貸會被對方嫌棄,再加上,結婚以後老公會有房,沒必要買。

那些獨自買房的女生,最後都怎麼樣了?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有一句話:「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變成的」。她認為,世上本只有最純粹的性別之分(sex),但後天的學習才形成了如今的性別觀景(gender)。

(英文版的《第二性》中,對性別有兩種界定:sex是指生理性別,而gender是社會性別)

買房,在主流社會里,被認為是一件充滿男性特質的事情。就像打籃球、編程、開車……這些行為都被認為是男生才會擅長,或者男生才能做的事情。

如果上面那則新聞裡的小羅是個男生,羅爸爸羅媽媽肯定會舉腳贊成兒子買房。但在主流框架下,他們一定會認為女兒非常不幸:大齡未婚,如今還背房貸。

如果再深入一層,你就會發現,那些和女生說「不用買房,嫁個有房男」

的爸爸媽媽們,像極了當年爺爺奶奶對孫女說的:「女生不用多讀書,反正都要相夫教子」

被主流價值綁架的意識形態裡:男生買房,天經地義。女生買房,有違常理

那些獨自買房的女生,最後都怎麼樣了?

有房的女孩,才是真正的女性主義者

(先科普一個名詞:Feminism在國內有兩種翻譯,一為「女權主義」,二為「女性主義」。國內多用「女權主義」,但其實更準確的翻譯是「女性主義」,因為「女權主義」是相對於以男性權力為主的「男權主義」)

這幾年來,女性主義似乎已經成了一個標籤,或者說消費主義的符號。比如,兩三年前,Dior出了一款大火的女性主義T恤,被很多女性主義歐美明星穿成了戰衣。

那些獨自買房的女生,最後都怎麼樣了?

網絡圖片 | 兩三年前,Dior設計的女性主義T恤

在商業文化裡,通過「買買買」獲取符號,這個邏輯沒有問題。穿上戰衣,讓別人覺得你是一個女性主義者,這個邏輯也沒問題。


但問題是,你真的是一個女性主義者嗎?

這個女性主義+消費主義的嫁接移植到國內,就更可笑了,它被稱為「田園女權」

這些女生們總以為,自己讀完書,有了工資,負得起水電煤氣,買得起化妝品衣服包包,就是一個獨立的人了。

但是如果你問她:「你有存錢的打算嗎?」

她會說:「我不買房,存錢幹嘛?」

如果你繼續問:「你不買房,到時候住哪?」

她會理直氣壯地說:「以後老公有,不就可以了嗎?」

她們總是一邊要自由戀愛,一邊要婚房彩禮;

一邊高喊男女平等,一邊堅稱男生就該養家餬口;

一邊又懶又饞大把花錢,一邊要求男生溫柔勤快會過日子。

在買房這件事情上,「田園女權」真好意思日常剁手買買買,一旦男生沒在房本寫她的名字,那就是不愛的證明。

「田園女權」,藉著讓自己變美、提高自己的藉口,來釣一個比你厲害、可以給你房的凱子,還真不如靠你開源節流存錢自己買。

如果你是一個真正的女性主義者,你會發自心底裡地認同,女生也可以買房。

今時不同往日,以往男生工資水平獨霸天下,現在女生工資也開始「撐起半邊天」,社會給了女生更多的公平。

如果你是一個真正的女性主義者,你也會發自心底裡地認同,女生有足夠的資本來買房。

那些獨自買房的女生,最後都怎麼樣了?

那些獨自買房的女生,後來怎麼樣了?

回到我們最初的問題:那些獨自買房的女生,後來怎麼樣了?

這個答案很可能是負面的。因為這是「男強女弱」的主流意識驅使,女生獨自買房被認為是一件和目前主流不相符的事情,她們應該受到「譴責」。

事實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女生,走在買房的路上:

貝殼《2019年女性安居報告》顯示,單身女性購房者比例正在逐年增加,2018年達到2012年以來最高點,幾乎「逼平」男性購房者。同時,一線城市有更多獨立的大齡女青年購房群體。

而我所認識的那些獨自買房的女生,最後都飛黃騰達,活成了人精。

那些獨自買房的女生,最後都怎麼樣了?

1.「最後,房子成了我紮根城市的資本」

小Y是我在中山的一個同行朋友。

2014、15年的時候,她就預測到當地房價會大漲一波,於是她花了五六年的積蓄,一次性付了兩套房的首付——一套市區小三房,一套鎮區小戶型。

買房,是一件大事。小Y始終沒敢告訴媽媽,自己一次性買了兩套房。Y媽媽只知道,女兒亂花錢買了一套市區房,不過母女倆住著還不錯。

一年後,當地房價果然就翻了兩番。

小Y的第二套鎮區小戶型,居然真的達成了收支平衡,一千多塊錢的租金,剛好抵得上一千多塊錢的月供。

這時,看著房價飛漲,Y媽媽心裡也是高興,開始打起了賣掉市區房子的主意。小Y總是吐槽,媽媽思鄉心切,總是想賣房回鄉蓋房子。

她覺得,其實這是很多農村人的思維慣性。在城市化的進程裡,有太多人進城打工,最後又折服在當地的房價,而返回鄉下,想著安度晚年。

但是他們的下一代,卻還是要回到城裡打拼。這樣一代又一代,總有一個人要狠下決心紮根城市,否則就是無盡輪迴。

房子,就是她紮根在這座城市的資本。

2.「最後,給我安全感的是房子」

小Q是我在香港認識的一個做保險的朋友。

我認識她的時候,她已經在港島東邊的一個住宅小區安了家。房子是兩年前買的,花了大概五百多萬,是一個小小的兩室一廳。

(要說明一下的是,在香港買房和內地差不多,也是給首付,然後每月給按揭)

當時,有兩件事情促成了小Q買房:她終於拿了永居,成了一個法定意義上的香港人,可就在這個時候,男友突然和她分手了,讓她覺得安全感頓失。

留香港,還是回大陸?這個選項非常明顯,她不願意丟下自己積累了六年的社會資源。

小Q老家在內地的一個五線城市,父母都是沒什麼錢的工薪階層,買房只能全靠她自己。她痛下決心,戒掉吃喝玩樂的無謂花銷,逼迫自己集中精力對付房價。

她還記得,第一次看房的時候,由於極度缺乏安全感,硬是拉著一個關係要好的同事陪著。

兩年後的今天,買房子的狠勁也逼迫她成為香港保險界的大姐大,讓她在客戶面前也更有底氣了。

她說,買房可以給人安全感,但說到底,安全感還是自己給的。

那些獨自買房的女生,最後都怎麼樣了?

那些獨自買房的女生,總是有著各種各樣的原因:小Y看準了行情,小Q想尋找安全感……但是,那些獨自買房的女生,最後都活成了更好的自己。

她們更懂得花錢,每一筆花銷,都會花在對的事情上;

她們更學會了處世,只有面對事物,才能在事業上精進;

她們找到了安全感完全,不需要等到一個伴侶,就可以擁有這份物質帶來的安全感;

她們在城市中找到了一個位置,因為有一份巨大的資產做依託;

最重要的是,她們變得獨立,她們無需依附於男性,而是作為一個獨立女性存在。正如波伏娃所說的那樣:「女人只有在經濟上獨立了,才叫真正的獨立」

那些獨自買房的女生,最後都怎麼樣了?

其實,我們這個社會,總是在高呼著男女平等,但總是在一些顯而易見的角落,存在著「男強女弱」的畸形。

買房,就是其中之一。

其實,買房真的沒有什麼男女之分。現在的女生本就和男生一樣,足夠優秀支付房價。

我不反對一些女生遵照著傳統觀念,嫁給有車有房的男生,安穩度日。

但是,如果你是一個真正的女性主義者,買房終是你不可跨越的一步。

畢竟,買了房,人生大事就完成了一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