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靡然西向”到“異說紛起”,看士人與秦政權關係的演變

先秦時期是一個十分動亂的時代,年年征戰,各諸侯國之間頻繁的戰事給百姓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動亂的時代,和平成為每個人心中最嚮往的東西。為謀求建功立業,很多遊士紛紛西向秦,希望秦國能夠在各國的爭霸中一統天下。後來秦國統一了天下,在天下統一之後,這些士大夫期許在秦帝國內“為帝王師”。這樣的期許直接導致了士人“異說”思想的興起,深刻影響了剛建立沒多久的秦朝政權。

一、先秦時期,禮樂制度的瓦解,諸侯紛爭的激烈,對和平的渴望使得諸多遊士紛紛奔走秦國,而後秦王朝對士大夫的態度直接導致了異說的興起

春秋戰國時期,禮樂制度的瓦解,傳統思想對人們思想束縛的減弱,周天子對於諸侯國控制的減弱,使得各諸侯國之間的紛爭越來越激烈。

從“靡然西向”到“異說紛起”,看士人與秦政權關係的演變

年年的征戰使得人們對和平有了更多的渴望,人們希望生活在一個大一統環境之內,不再飽受戰爭的痛苦。到處都是戰爭留下來的痕跡,這個時候,就必須有一個強大的諸侯國出成為主持天下局面的統帥。

於是許多文人都將目光投向了秦國,許多遊士紛紛向西走,遊說秦國帝王能夠一統天下,同時,也有不少遊士遊走他國,但是取得的成效甚微,在《秦本紀第五》中記載:

“六國之時,賢才之臣,入楚楚重,出齊齊輕,為趙趙完,畔魏魏傷。”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除了秦國,其他諸侯國確實沒有實力完成統一全國的重任。所以,當時就有許多人西走秦國,希望能夠早日統一。

公元前221年,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建立。對於秦王朝的這種偉業,許多士人無疑都是充滿認可和期待的,認為秦國確實為實現政權的統一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秦政權建立以後,最初士人還是很支持統治者頒佈的各項法律條文,認為這對於恢復經濟的發展,文化的傳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後來隨著“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的實行,士人和君主之間不同的政治期許,直接導致了在文人群體之間的“異說”甚至是“非議”風氣的盛行。

從“靡然西向”到“異說紛起”,看士人與秦政權關係的演變

當時秦朝統治者頒佈了許多法令條文,這些條文的頒佈,極大的破壞了儒家學說在傳統文化中的正統地位,讓許多人心生不滿。不僅在文化制度上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即使是在其他的政治制度方面,秦朝統治者也做出了很大的調整。

在秦始皇頒佈的各項法律條文中,“焚書坑儒”這種行為直接遭到了士大夫的強烈反對。

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士大夫和秦朝政權之間的關係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二、從“四方遊士西向秦”到“異說,非議”風氣的盛行,秦朝士大夫和秦朝政權之間的關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士大夫不再作為秦朝政權中有影響力的群體

隨著士大夫對於秦朝統治者各種制度的不滿,“異說非議”思想廣為流行。士人們對於秦朝君王的“異說”首先就是表現在帝王政權的構建上,秦朝用郡縣制取代了西周的分封制,在《秦始皇•本紀》中有明確的文字記載:

從“靡然西向”到“異說紛起”,看士人與秦政權關係的演變

“當是之時, 秦地已並巴、蜀、漢中, 越宛有郢, 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東, 有河東、太原、上黨郡;東至滎陽, 滅二週, 置三川郡。”

這些以儒生為代表的士人作為西周禮樂文化的繼承者,似乎對承載著禮樂文化的分封制度更為青睞。這一點,在《秦始皇•本紀》中同樣有明確的記載:

“諸侯初破, 燕、齊、荊地遠, 不為置王, 毋以填之。請立諸子, 唯上幸許。

可以看出,士大夫對於儒家傳統文化的喜愛。

其次,就是對帝王的不滿,再加上“焚書坑儒”事件的發生,就直接導致了士大夫在秦朝政權關係的變化。

先秦時期,士大夫擁有很高的地位,當時由於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許多人都將儒家文化所提倡的禮儀作為自己行為準則的標準。

自秦始皇“焚書坑儒”以來,士人所承載的“禮”和帝國政治所象徵的“勢”之間兩者之間的關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從“靡然西向”到“異說紛起”,看士人與秦政權關係的演變

在此之前,在《論語•秦伯》中有一段文字記載: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士大夫在人們心中享有很高的地位,同時士大夫們自己對自己也有很高的要求。

而此時,在秦朝這種專制體制內,皇權具有至上性和絕對性,是不可以侵犯的,和前代相比,文人士大夫在朝中事務的處理中已經不佔據重要地位了,在秦朝統治者眼裡,這群文人士大夫的存在只是為了皇權服務而已,政治功用大大降低。

相反,這時統治者更加註重的是士大夫們的功效性。這樣的處境,這樣的待遇,讓許多士大夫憤憤不平,心中充滿了不滿,為了表達這種感情,他們對時政提出了質疑,並且開始嘗試通過輿論來批評皇帝的行為。

不僅如此,這些以“禮”為宗旨的士大夫還特意形成了另一個權力中心,專門來質疑和威脅皇權的合法性。這群士大夫們的大膽行為,讓當時的統治者十分不滿,由此從前朝繼承下來的對士人良好的禮遇和懷柔政策不復存在。

從“靡然西向”到“異說紛起”,看士人與秦政權關係的演變

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表明,“焚書坑儒”行為在本質上其實是統治者向士大夫們發出的警告,是作為皇帝所代表的“勢”和作為士人所代表的“禮”之間的所展開的激烈矛盾的一種外在表現。在流傳下來的《論緋》中有一段這樣的文字,詳細記載了士大夫和帝王之間的矛盾:

“昔秦以武力吞天下……廢古術, 隳舊禮, 專任刑法, 而儒、墨既喪焉。塞士之塗, 壅人之口, 道諛日進而上不聞其過, 此秦所以失天下而隕社稷也。”

自從秦朝統一天下以來,士大夫不再作為統治者信任的對象,而在這個背後,也是秦朝政權發生轉變的一個重要表現。秦朝從開始的一個諸侯國,到統一全國,秦國政權的變化,直接導致了士大夫地位的變化。

三、文人士大夫的地位在秦朝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對於秦國自身以及後來的朝代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新的朝政群體的形成,人們思想得到了解放,但社會風氣也遭到敗壞

自秦王朝政權建立以來,士大夫的地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帝王在處理許多政治事務時,不再將士大夫作為可信任的對象,對於士大夫提出的可靠建議,帝王大多數採取了不予理睬的態度。

由於受到了冷落,士大夫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發言權越來越小,但是帝王一人處理朝政事務又是不太可能的事情,為了減輕自己的政務負擔,帝王需要選出新的有才之臣來輔佐自己處理朝中事務。

出於統治者的需要,新的政治群體開始形成,他們專門被選拔出來輔佐帝王處理政務,為皇帝分憂。

所以,秦朝的中央官制主要包括“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秦朝大臣中最高的行政長官,上承皇帝詔令,下統百官,總攬政務。太尉是最高的武職,統領諸軍,主要是負責各級軍官的任免與考核。御史大夫監管百官,為左丞相。在《漢書•百官公卿表上》記載:

從“靡然西向”到“異說紛起”,看士人與秦政權關係的演變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銀印青綬,掌左丞相。”

但是與此同時,新的朝政群體形成的背後,是士大夫們地位的衰弱。士大夫地位的衰弱,使人們對儒家學說不再有以往的那種激情和熱情。儒家學說所倡導的“仁義禮智信”,對時人的影響越來越小,以前社會中那種崇禮的風氣不復存在,人們的思想不再單純受到禮學思想的禁錮。

人們受到各種各樣文化的影響,思想得到了很大的解放。對很多事物,不再秉持著故步自封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同時新的生產工具也開始出現,生產效率得到了提高。

然而,當民間不再崇尚禮學的時候,社會風氣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當禮學不再作為人們約束自己的標準時,一些偷盜,搶劫的現象就時常發生,這嚴重破壞了社會治安,擾亂了人們生活的秩序。

從先秦時期到整個封建王朝的破滅,士大夫們對統治者的態度,在王朝政權中的地位,都和當時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水平有著很大的關係,同時也和統治者對待文人士大夫的態度有著緊密聯繫。通過研究士大夫和王朝政權之間的關係,對於我們瞭解當時王朝的發展情況,有著很大的史料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史記》

《呂氏春秋》

《戰國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