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數家長變身廚藝小達人,財商:令人足不出戶,也過得有滋有味

在疫情發生後,我的朋友圈出現了兩類家長,一類家長在家苦苦等待復工消息,即使陪著孩子還在憂慮車貸房貸要還。還有一類家長,雖然疫情令人嘆息,但實現了高質量的親子陪伴,每天在家不是霍霍麵粉給孩子做小吃,就是陪著孩子一起玩遊戲,足不出戶也把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如果仔細分辨這兩類家長,你就能發現,第一類家長恰好是平時“精緻窮”理念的倡導者,第二類則是積極理財,開源節流的執行者。生活是最好的考卷,疫情是高難度的附加題,但兩類家長卻給出了完全不同的解題方式。

朋友說她女兒前幾天問了她一個問題:“媽媽,你為什麼不去上班呀?不上班怎麼給我買新玩具呢?”朋友笑著對女兒說:“媽媽即使一年不上班,我們也可以買新玩具新裙子,因為媽媽一直在理財呀。”朋友這句恰到好處的話,比平時她說一萬句都管用。因為她通過自己本身的經歷,讓孩子明白:人是能夠通過創造和運用財富來獲得幸福的人生。


無數家長變身廚藝小達人,財商:令人足不出戶,也過得有滋有味

一些成功人士在獲得高收入,追求自己喜歡事業的同時,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夠有駕馭金錢的能力。但是財商教育,就是讓孩子認識貨幣嗎?還是市場交易需要遵循什麼樣的機制?如果這樣,我們只是教會了孩子經濟學、金融學的知識,財商教育更貼近生活和實用性。

比如:當孩子提出一些物質要求時,什麼時候應該滿足、什麼時候可以拒絕?界限在哪裡?當我們希望孩子多做家務,少玩遊戲時,我可以用錢來作為獎懲工具嗎?父母對這些問題的回答都將決定孩子對待金錢的態度。從長遠看,將會影響到孩子自我管理、獲得幸福的能力。

家長和孩子共同學習經濟學和商業知識

很多家長認為,我自己不是學經濟學的,我怎麼回答孩子提出的“十萬個為什麼”。其實身處當今的網絡時代,我們要獲取知識是非常容易的,跨界學習也並非難事。這些在網絡上獲取的知識點,可以作為基本概念的起點。

而且,對於財商的學習,即使家長不是科班出身,但只要把和自己生活緊密聯繫的一些經濟活動琢磨清楚,就能回答孩子提出的問題了。當孩子問你,老闆為什麼要給你發工資?我們可以解釋工作是如何創造價值的;當孩子問為什麼要每個月給銀行這麼多錢,我們可以解釋按揭的概念。一旦我們發現自己也解釋不明白,那就可以把這當作是一次學習的機會,和孩子共同研究。


無數家長變身廚藝小達人,財商:令人足不出戶,也過得有滋有味

選擇自己願意接受的價值觀,並用言行影響孩子

孩子的價值觀念從何而來?是從小被家庭所塑造的,無論家長對商業多一無所知,都不可避免地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傳遞金錢的價值觀。錢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家長在金錢方面的言行和選擇都在點滴地塑造孩子對金錢的認識。

有些孩子覺得父母的錢是無限的,想要一次買很多自己喜歡的東西,對金錢完全沒有概念;有些孩子想像同學那樣去歐洲旅行,但是家裡卻沒有這個財力;還有些孩子對父母的收入感到好奇。如果家長決定要傳遞給孩子一個自己能夠接納的價值觀,那麼要先考慮從自己下手,因為教育者身教的效果遠遠大於言傳。

如果孩子想要一次買很多自己喜歡的東西,那麼父母可以運用“邊際遞減的效應”:消費得越多,消費所增加的滿足感會下降。當然,對於這個概念,孩子是無法直接理解,父母需要舉例子用實際行動說明。比如:在可控範圍內,對於孩子愛吃的零食,父母可以試試放手讓孩子吃。讓他自己察覺自己的感受,看吃到什麼程度他就感覺零食沒這麼好吃了。


無數家長變身廚藝小達人,財商:令人足不出戶,也過得有滋有味

當孩子吃第一袋的時候,他感覺每一口都美味無比;第二袋,雖然仍津津有味,但是速度慢了很多;第三袋他已經撐了,再吃肚子就不舒服了。孩子親身體驗“邊際遞減效應”,獲得第一手經驗,讓他對這樣經歷產生思考。孩子除了能體會“足夠”的邊界在哪裡,也能思考把資源用在哪一類東西上會帶來持久的滿足感。

我同事曾經和我說起,她女兒想要去歐洲冬令營,因為她班上有好些同學都去。同事滿臉愧疚,她想讓女兒去,但是動輒幾萬元的旅遊經費,家裡實在沒這個財力。其實從物質上來說,除了那些頂尖富豪,所有人都會面對不同程度的稀缺。當錢不足以滿足孩子的願望時,家長可以從選擇的優先級來解釋,而不是讓孩子覺得匱乏。

“稀缺”用大白話來說,就是“不夠”。為什麼會“稀缺”呢?因為人擁有的資源是有限的,而人的慾望往往沒有邊界。當要用有限的資源去滿足無限的慾望時,資源就不夠了就稀缺了。一個家庭的財力不足,並不會妨礙孩子對歐洲的嚮往。

家長可以瞭解孩子是對歐洲哪部分著迷,如果是歷史、建築或是藝術,可以有別的途徑一起去探索對歐洲的嚮往,比如看畫展、看書、看電影。如果孩子只是單純因為同學去了而想去,那麼父母可以引導女兒“看到了你的心願,不過暫時需要把錢花在更需要的地方,但可以為了這個目標努力。”

事實上,孩子內心匱乏還是充盈,不在於他們是否真的得到了那個東西,而在於他們內心的願望是否真的被看見、被理解。父母只要理解孩子的願望,給與孩子足夠的愛,那付出的愛是無窮無盡、永遠不會匱乏的。


無數家長變身廚藝小達人,財商:令人足不出戶,也過得有滋有味

用適合孩子年齡特徵的方式進行財商教育


1、遵循孩子的發展規律

財商教育貫穿孩子整個成長過程,而每個階段的特徵又不同。什麼年齡達到什麼目標,比如幾歲認識錢,幾歲會記賬。雖然每個孩子的進度稍有不同,但於此同時,確實也需要關注成長階段的差異。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把人一生的發展分為八個階段,成年前佔據了五個階段。《有財商的父母》一書中根據這五個階段的發展特徵,制定了相應的財商教育重點。

0~1.5歲: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1.5~3歲:區分想要和需要

3~5歲:主動滿足孩子對於錢的好奇心,開放地討論有關錢的話題

5~12歲:和孩子討論工作、零花錢、公益活動

12~18歲:教孩子有關銀行賬戶、信用卡等實際理財知識和技能

有家長覺得嬰兒階段建立安全感,似乎和財商教育沒有直接聯繫。但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在生命早期形成的不安全感和對自我價值的懷疑今後可能會反映到他和金錢的關係上。

朋友是心理諮詢師,她曾經接觸過這麼一個個案。女孩家裡很有錢,父母做生意經常不在家,孩子從小就和保姆一起生活,但衣食住行都是名牌。到了學校後,她發現同學不像保姆一樣只圍著她轉。於是,為了讓同學喜歡她,她經常給同學送好吃的,給他們買喜歡的東西。

女孩渴望在父母這裡得到關愛,但是父母沒有陪伴她,女孩缺乏足夠的安全感。女孩又渴望在同學中得到認同,並想要更多的財富來證明自己的價值,但是發現也沒有用。最後,女孩不喜歡去學校了,一去就緊張,去醫院診斷後才發現患上了抑鬱症,不得不休學。

讓孩子分清“想要”和“需要”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越小的孩子越是衝動,在他們接受到外界的誘惑時,比如看到玩具或者美食,就會由著本能而自動產生相應的念頭和行為。“這個真好,我想要!”一旦滿足了,他們很容易快樂;如果得不到滿足,就會馬上生氣難過。


無數家長變身廚藝小達人,財商:令人足不出戶,也過得有滋有味

如果從孩子的角度理解,“想要”是指那些如果有了,就會很快樂的東西;“需要”是指如果沒有,就會陷入大麻煩的東西。在現代社會中,僅僅只有空氣、食物、水、衣服和住所是不夠的,如果沒有電子設備,我們就無法工作和聯絡,那麼“需要”和“想要”的界限就模糊起來了。

當孩子想要一件東西,父母可以先詢問下孩子背後的動機,有些孩子想要手機,因為他看到周圍同學有,爸爸媽媽有。一開始說想要的東西,往往不是他們的真的想要,而是需要引導和追問才能梳理到本質。對於有兩個寶寶的父母而言,更深有體會。一個孩子想要的東西和另個孩子一樣,他想確保大人是同等愛他的。父母可以給孩子一個擁抱,或者一段獨享媽媽的時間,情感不一定要通過物質來體現。

其次,父母可以引導孩子“自省”,這裡的“自省”不是指反思過錯,而是觀察、思考自己的想法和行為,就像自己照鏡子一樣。在孩子得到東西后,家長可以問問他這個東西值嗎?為什麼值或為什麼不值?以後再有機會,會怎樣選擇?

但這樣的談話不是問責,更不是批評,否則就會讓孩子進去自我防禦,無法真正思考內心感受。引導孩子事前、事後自省,他就不會那麼衝動消費,也會對自己的喜好越來越瞭解,知道什麼對他最重要,從而越來越擅長取捨。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怎麼面對“想要”和“需要”的取捨,這對孩子有重大影響。父母是想買就買,不假思索嗎?會和孩子分享購買重要物品選擇時的思考嗎?只有當父母理解了自己的價值體系,並不斷啟發式提問培養孩子的自省習慣和能力,孩子才能在受到父母影響的同時,有空間去思考和實踐屬於自己的獨特價值觀。


無數家長變身廚藝小達人,財商:令人足不出戶,也過得有滋有味

2、從生活場景入手,以孩子的需要為中心,以啟發式提問為溝通方式

《財務自由之路》中有這麼一個小故事:一位父親想教會女兒儲蓄的重要性,於是他開車帶著女兒去了城市中的貧民區,那裡看起來黯淡無光,只有髒髒的泥土和混凝土。他接著又問女兒,10~15後當她要獨自出來居住,想住在這樣的環境還是一棟像他們家那樣漂亮的房子。

當他們在貧民區的邋遢飯店吃飯時,店裡的環境讓孩子覺得不舒服,父親說:“這裡住的就是那些有10歐元就花10歐元的人。”回家之後,父親帶著女兒一起研究了儲蓄計劃。通過這個體驗,女孩在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了金錢和儲蓄的概念。


無數家長變身廚藝小達人,財商:令人足不出戶,也過得有滋有味

生活中充滿了經濟活動:大街小巷的商鋪,新聞報道的事件,家長在飯桌上的談話,孩子提出的要求。這些都和錢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只要稍加留意,家長就隨時可以和孩子發起談論。

而在價值方面,對於孩子的行為,家長不要直接下評判。在家長眼裡,孩子容易顯得貪心、自私,這些都是天性使然。簡單的指責和訓斥不能讓他們變得大方和自制,反而會令他們產生負罪感。用提問去引導他們思考內心、表達真實的想法才是更有教育效果的。漸漸地,孩子會發展出獨立思考,覺察內心的能力,並建立起自己的價值體系和選擇邏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