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晉商 萬里茶路,山西祁縣長裕川晉商茶莊博物館探祕


百年晉商 萬里茶路,山西祁縣長裕川晉商茶莊博物館探秘


“把中方倡議的‘一帶一路’同蒙方的‘草原之路’倡議、俄方正在推進的‘跨歐亞大通道’建設有機結合起來。”

----外交部長 王毅

(摘自2015年04月01日外交部長王毅同來訪的蒙古國外長普日布蘇倫共同會見記者時講話,注:我國所稱的“萬里茶路” ,蒙稱為 “草原之路”、俄稱為“跨歐亞大通道”)


百年晉商 萬里茶路,山西祁縣長裕川晉商茶莊博物館探秘


說到“一帶一路”,人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中國對世界文明做出重要貢獻的古代“絲綢之路”,也自然會聯想到繼絲綢之路後,東亞大陸上興起的又一條國際商路“萬里茶路”。兩百多年前,中國茶葉的出口量已經佔到了對俄貿易總量七成以上。而讓這一龐大的出口額成為可能的,正是由晉商開闢的南起武夷山、北至恰克圖(俄羅斯布里亞特自治共和國南部城市,在俄蒙邊境),綿延萬里的茶葉之路。而這萬里茶路的中心與核心,正是位於山西晉商故里祁縣老城的長裕川老號,這裡也是晉商開設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茶莊之一,今已開闢為“晉商茶莊博物館”。

長裕川茶莊 萬里茶路的中心核心

百年晉商 萬里茶路,山西祁縣長裕川晉商茶莊博物館探秘


百年晉商 萬里茶路,山西祁縣長裕川晉商茶莊博物館探秘


從祁縣新城,到祁縣舊城即昭餘古城,如同完成了一次穿越。漫步古街,徜佯故道,走過小巷,穿過圪襠,賞一座座氣勢恢宏的古堡、建築、長廊,品一款款寓意雋永的磚雕、木雕、石雕,古風撲面,古韻撩人。好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好一處昭餘古城,讓人領略的不止是古風古韻,更是曾經的文明,曾經的精緻,曾經的優雅,是讓人難忘的歷史。在熱鬧的街市上,有這麼一條不起眼的小巷,名為段家巷,走入小巷深處的巷子北口,驀然發現一座高大的建築,三面臨街,院牆高聳,儼然一座城堡。門楣上“長裕川”三字樸實而雋永,這正是建於清乾隆、嘉慶年間,原晉商十大財東、祁縣名門望族渠家的長裕川茶莊舊址,院內的石碑“晉商萬里茶路中心點”無言地訴說著這處古老建築的尊貴地位、悠久歷史與博大內涵。


百年晉商 萬里茶路,山西祁縣長裕川晉商茶莊博物館探秘


走進長裕川,一條寬敞的青磚甬道靜靜地鋪在腳下,甬道盡頭是一座二層出簷閣樓,與大門閣樓遙相呼應,兩側是四個大院和兩個偏院,共有磚瓦房一百多間,各個院內明樓、統樓、出簷走廊彩繪金裝、斗拱飛簷,講究的是雄偉氣派;磚、木、石雕工藝精湛、隨處可見,傳達的是寓意深刻。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西南院門臉,這是一組大型青石立體浮雕,雕刻藝術呈歐式風格,但雕刻內容卻體現著傳統、獨特的儒商文化。整座石門樓高十五米,寬十米,門窗門楣框架全部由石雕砌成,窗沿石條圖案精美:人物山水栩栩如生;文房四寶,形象逼真,整個浮雕氣勢磅礴,構思精巧,內容非常豐富,堪稱山西民居石雕之最,是國內少有的藝術珍品。


百年晉商 萬里茶路,山西祁縣長裕川晉商茶莊博物館探秘


“長裕川”總號院是民國初年渠氏19代傳人渠晉山主持修建的,雖是一個商號的辦公地點,但院內的石雕圖案、對聯匾額,韻染的卻是那樣的詩情畫意,讓人們從中感受到的主人高雅的文人氣息,和講仁義、倡勤儉、好謙虛、為富民的儒家風範。西南院石雕門樓上,刻有兩副對聯,中間一副是清代書法家張思睿所寫為篆書,上聯“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出自王羲之《蘭亭序》,下聯“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邱”出自《左傳》。意思是:在這超凡脫俗仙境般的所在,能夠讀到中國最古老的書籍,寓意渠家藏書豐厚。兩側的一副對聯是清代大學士、著名書法家祁寯藻所寫是楷書,上聯“立德立言居之以敬”出自《左傳》,下聯“友直友諒尊其所聞”出自《論語》。意思是對樹立德業、創立學說的人要尊敬要敬仰,對正直的、誠信的朋友要尊重要相信。渠晉山在其最大商號的總號中,不是張掛事業興旺、財源茂盛之類寓意吉祥、發財的對聯,而是從其收藏的上百件名人對聯中,專門選了這兩副勒刻於石,可見其志趣追求之所在,道德修養之高潔。步入院內,明樓高聳,由渠晉山手書的磚雕條幅莊重大方,凝重厚實,頗具功力:“凡人為一事以專而精,以分而散,荀子稱耳不兩聽而聰,目不兩視而明”,道出渠家稱雄商界幾世紀之根本。

《行商遺要》 萬里茶路的寶典秘籍

百年晉商 萬里茶路,山西祁縣長裕川晉商茶莊博物館探秘


百年晉商 萬里茶路,山西祁縣長裕川晉商茶莊博物館探秘


百年晉商 萬里茶路,山西祁縣長裕川晉商茶莊博物館探秘


百年晉商 萬里茶路,山西祁縣長裕川晉商茶莊博物館探秘


百年晉商 萬里茶路,山西祁縣長裕川晉商茶莊博物館探秘


陽光正好,推開闢為博物館的大院門入內,移步款行,照壁,石缸,木匾,灰瓦當……時間在這個精巧的四合院彷彿停下腳步,正面是一處飛簷翹角的二層統樓,進入樓內,古拙典雅、古意盪漾的物品逶迤撲面,從未得見的茶瓶、茶罐、茶甕、茶匣穿越時空呈供在我們面前;做工精緻的古茶櫃、匣盒、箱籠,木質雕花依稀可辨,榫卯合頁,銅鎖銅釦,分明收藏著時光的寵物;百年晉商茶莊那些包裝古舊、封條字跡漫漶的茶品,還有辦茶、運茶、加工茶的實物古具,攜帶著晉商歲月訊息,來路渺遠,遙不可及……一件件茶莊遺珍,真是價值不讓文物,價格不輸黃金,而百年晉商之履、萬里茶道之謎亦由此肇始。


百年晉商 萬里茶路,山西祁縣長裕川晉商茶莊博物館探秘


在展廳的一角,有一本《行商遺要》的手抄本破舊古書引起了我的注意,乍看很不起眼,藍布皮,麻紙,線裝本。但經過瀏覽審視,卻讓人驚訝、讓人激動,提供這件文物的王錫祥之父王載賡曾在祁縣長裕川茶莊工作,這正是大名鼎鼎的渠家茶莊“長裕川”的行商“遺要”,書中所述正是“長裕川”南下辦茶、北上銷茶的原生態記錄,從湘西安化茶區的陸路、水路,以及所經過的村莊、城鎮,到行銷口外的各個要寨,《行商遺要》好像畫出一幅“茶葉之路”的地圖,觀之我的眼前彷彿出現了晉商百年前辦茶生動場景:暮春三月,江南草長,群鶯亂飛。洞庭湖畔的湖南安化,茶農們看到幾個身材高大的祁縣口音北方人,姑且假設為王掌櫃一行,他們風塵僕僕,滿臉勞頓,一到安化落腳,便進山收購茶葉。經過煩瑣的看色、品味、論價,買下茶葉後,就地加工成塊茶,這是為了方便運輸。因為他們所面臨將是洞庭湖和長江600多公里兇險的水路,小心翼翼地走完水路到了中原地帶改陸路繼續北行,經洛陽、入太行山,越晉城、過長治,一路上,都是崎嶇的山路,只能用駱駝、騾子馱運,不能行車。這確實是一幅很奇特的畫面,馱隊的首領騎著一匹大騾子,後面跟著一匹匹駱駝,駝峰走入群山間又從群山間走出,叮咚、叮咚的駝鈴聲漸漸遠去,只在茶路上留下了一個永久的驚歎號。終於到祁縣了,戲臺上“人馬平安戲”正在臺上演繹著,聽見了那熟悉的家鄉口音,王掌櫃長吁一口氣,終於回來了。路上走了三四個月,現在正是北方最炎熱的季節,夥計們在看戲解乏,王掌櫃卻沒閒著,他來到車馬店定車馬,接下來到口外的路,便要改裝大車完成。幾天之後,他們又啟程了,出發上了萬里茶路的車運官道了。又一個月的時間,王掌櫃趕回了成群成群的牛羊,這一次生意便算完成了。他們休憩一段時間,又開始謀劃下次的辦茶之旅。

晉商精神 萬里茶路的血脈魂魄

百年晉商 萬里茶路,山西祁縣長裕川晉商茶莊博物館探秘


在長裕川茶莊的隔壁,就是茶莊主人渠氏家族的大院,事實上,長裕川也可以說是渠家大院的一部分,渠家大院牆很高,看起來像一座城堡。氣派的大門上方,嵌有“納川”兩個大字,寓意“海納百川”,象徵財富的流動與匯聚,這也是渠家世代所推崇的家訓。渠氏祖上以小販小賣為謀生手段,經過多年辛勞,完成了原始資本積累。到第14世渠同海(1723—1789)時,加入北上販茶的隊伍;第15世渠映潢設長源川、長順川兩個大茶莊,從兩湖採辦茶葉,創建了行程萬里的駝隊,運茶到蒙古和俄國;16世渠長瀛開始在長江流域販運食鹽;17世“源”字輩時,渠家由茶葉轉票號,進軍金融業。渠家因中俄萬里茶道的興起、興盛而達到其生意成功的頂點,僅在家鄉的房產渠家大院就佔了祁縣半個縣城,時稱“渠半城”。渠家的商業成功史,也為“納川”兩字寫下了註腳。


百年晉商 萬里茶路,山西祁縣長裕川晉商茶莊博物館探秘


百年晉商 萬里茶路,山西祁縣長裕川晉商茶莊博物館探秘


在17世紀中葉,俄國人只知道茶葉是“又苦又澀的樹葉”,並不瞭解其提神、克食、有利於消化的功能,一直到乾隆二十年(1755)以前,對俄貿易仍以絲綢為主,茶葉所佔的比例並不大。茶葉貿易逐步興起,其背後是山西商人逐步發現機遇、創造市場、引導消費的過程。蒙、俄地區多是肉食民族,三餐吃肉,自然就會有消化問題,而茶葉之中,紅茶暖胃,綠茶幫助消化。晉商發現並有意識地引導這一市場的消費,直接將商號開設到恰克圖,迅速打開了茶葉在蒙、俄地區的銷路,並藉由俄國商人之手,將茶葉運到整個歐洲。據記載,在當時,茶葉已經成為了當地人日常必備的飲品,“不喝茶,不上工”,可見茶葉受歡迎程度。


百年晉商 萬里茶路,山西祁縣長裕川晉商茶莊博物館探秘


百年晉商 萬里茶路,山西祁縣長裕川晉商茶莊博物館探秘


百年晉商 萬里茶路,山西祁縣長裕川晉商茶莊博物館探秘


全盛時期的茶葉貿易,撐起了恰克圖的半壁江山。晉商能夠抓住茶葉貿易的機會,主要依靠其以需求為導向、在全國範圍內獲得資源的能力。一般而言,人們往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中國雖然是茶葉大國,但山西本身並不產茶,晉商並不具備經營茶葉貿易的優越條件。然而,正是山西這一內陸省份,卻在18世紀的亞歐茶葉貿易的歷史上獨佔鰲頭。長裕川茶莊便是其中的代表,在長達200多年的茶葉貿易中,“長裕川”人就創造了“兩頭在外”, 以國內外茶葉市場為導向;以“川”字牌磚茶為名牌產品;以湖南、湖北茶山為優質生產基地;以“茶莊-茶行-茶農”為組織載體;以“行商遺要”為標準化操作規程的一條龍經營模式,成為長裕川百年不倒的重要原因,也是晉商萬里茶路文化的一個閃光點。長裕川茶莊在當時經營的“川”字牌磚茶的久負盛名,以至於改革開放後的20世紀80年代,俄羅斯商人來華仍要求購這種牌子的磚茶,一時傳為美談。

百年晉商 萬里茶路,山西祁縣長裕川晉商茶莊博物館探秘

“上下二百年,南北數千裡。”茶路何其遙遠,辦茶何其艱辛,行商何其複雜,外出何其風險。而走上這條茶路的,不是一批普普通通的商人,他們有耐力、有膽略,用腳步丈量中國的山川河流、戈壁沙漠,走出了國門,把茶文化帶到了世界各地,靠道德、靠誠信、靠善良、靠堅強的毅力和卓越的遠見,開闢了這條同“絲綢之路”一樣的“茶葉之路”! 在這條萬里茶路上,以長裕川人為代表的晉商們,不僅創造了鉅額的利潤,也譜寫了晉商文化的傳奇,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

百年晉商 萬里茶路,山西祁縣長裕川晉商茶莊博物館探秘


鏈接:

《行商遺要》:由渠家長裕川茶莊王載賡於民國六年抄寫,全書共77頁,計20790字,內容歸納為“德行、茶路、茶山、踹茶、水腳、陸腳、厘金”七篇,詳盡地記錄了歷史上長裕川茶莊辦茶的全過程,是“晉商萬里茶路”的歷史寫真。根據書中記錄,長裕川茶莊辦茶路線圖為:湖南安化收茶(就地加工)—益陽(洞庭湖水路)—岳陽(長江水路)—漢口(換小船)— 襄陽樊城 — 河南南陽賒旗鎮(陸路)— 洛陽 — 晉城(駱駝運輸)— 長治(太行山)— 祁縣魯村(重新分發並轉大車)— 大同 — 張家口 — 恰克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