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遍地晉商


散文:遍地晉商

(陝西)宋曉明


汾河岸邊棗嶺村回來後,我驚歎於一個小村落商業曾經的輝煌。遠離大路交通不發達小山坳的棗嶺村人外出經商,返回村裡後建起令人歎為觀止的豪宅。二層木質門面製作講究,古色古香,蔚然壯觀。走遍山西才發現歷史上晉商修豪宅並不足為奇。王家大院、喬家大院、曹家大院、渠家大院、李家大院,這些是開發較早、早先出名的晉商宅院。人們尋訪山西傳統民居一般選擇它們。然而,人們不知道的是其實僅僅晉中靈石一個小縣城晉商宅院就遍佈縣域各個角落,並且一些交通不便的小山村裡常常會見到非同一般的大豪宅,讓人不敢小看了這些地處偏遠的鄉野村落。

除靜升外,以前走過的不少村落,兩渡、蒜峪、夏門、張家莊、旌介、仁義、集廣也都有晉商大豪宅。一到靈石,當地人會給你講起王家、何家、陳家、梁家的歷史。還有楊家、牛家。這些大小家族經商發了財,不只建豪宅,還做公益事業,如修路、架橋、修河道、辦學校、濟貧賑災,為當地百姓做一些好事。其實,除了這幾個人們常說的村子的大家族,別的不少村子裡同樣出現過一些經商發了財的大商人,他們在偏僻山溝裡也建起了大院豪宅。關於歷史上靈石大戶人家的數量與規模,有四大家八小家七十二家毛毛家之說。他們的宅院遍佈汾河兩岸、峽谷高原。

董家嶺趙家

南關鎮董家嶺的村民居住在交通不便的黃土高原山嶺上。汽車一路爬坡沿山路來到董家嶺古村落。黃土高原起伏不平的地形上,村子裡的宅院也高高低低不規則地座落著。雖然高低不一,有的建在山頂上,有的建在半山腰,但大部分院落房屋的方向還一致,遵循坐北朝南的原則,採光好。董家嶺村歷史上有不錯的手工業。據說村裡鐵匠就很有名氣。村裡走出去的商人把董家嶺的貨物帶出去販賣,估計就少不了鐵器。關於鐵匠,據說村名的來歷都與他有關,董家嶺並非因居民姓董而命名。董家嶺人並不姓董,而是姓趙。村子叫了董家嶺,“董”實應為“咚”,因為鐵匠每天打鐵,發出“咚咚咚”的聲音。但這個觀點還是不太敢確定。如果董家嶺的“董”真應是“咚”,那麼董家嶺在民間應該有另一個名字“咚嶺”。聽起來也另有一番詩意。好聽的名字怎會輕易改變?不過,村民究竟為啥不姓董並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董家嶺人勤快有本事,修建起這麼大規模的院落群。董家嶺宅院依山勢階梯狀修建,一層一層從低到高,總共有九層。每層的院落一個挨著一個。遠看,立體分佈在山丘上的整個建築群有點像佛教的石窟,如龍門石窟,也是洞窟群密密麻麻呈上下幾層。又有點像布達拉宮,是有一定氣勢。只不過這民間的宅院不是藏族宮殿的紅、白色,而是普通的灰色。

董家嶺最有氣勢的大宅院,院裡是一圈二層建築。過去,一家幾輩人同住一個院子裡。樓上樓下住滿了人,每逢過年,上下兩層所有房屋牆壁上貼滿了對聯。現在,兒孫都搬城裡住了,只剩老人守著偌大一個院子。董家嶺村的老宅院給人十室九空的感覺。人們都走了,大宅院依舊證明著歷史曾經的輝煌,村子曾經的熱鬧。董家嶺村九層古建築數量多到什麼程度?這甚至可以與別的已經出名的大宅院比一比。就拿王家大院說,王家建築群走完一圈,我們腿都發軟。而董家嶺老院落逐個走完以後,我們也是渾身冒汗。我想著,如若村子的旅遊完全開發出來後,我會在這裡待上一整天。白天逐個看院落。晚上住一晚。夜色裡,坐在村中那棵老槐樹下聽村裡人講老輩人的故事。我想了解村裡鐵匠是如何打製出上好的鐵器,想知道村裡至今有沒有留下精美的鐵製工藝品,村裡還有哪些出色的手藝人。

沙腰村

沙腰村是我們走的幾個村子裡最小的一個。全村人口最多時期總共也沒有多少戶人家。但小村子能飛出金鳳凰,如此一個小村落,同樣出過大戶。沙腰村人姓張,村子裡建有張氏宗祠。張氏祖上也不缺幹事業的。有人外出做生意,賺了錢了,修建宅院、祠廟光宗耀祖。

沙腰村人口不多,但住宅集中。主體院落群圍繞一個山頭而建。顯得那個山頭最為熱鬧。“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們站在宅院堆裡覺不出村子的氣勢。當有人提議到對面山腰時,我們沿羊腸小路登上去,向來時的山頭望去,一個像董家嶺一樣同樣是依山而建院落逐層立體分佈的石窟群般建築群呈現在眼前。到了晚上,家家戶戶亮起燈時,眼前定是一座小小的燈山。燈山上,上邊院子裡的燈把下邊院子也照亮,下邊院子的燈同樣為上邊院子送去亮光。 整個村子的夜晚在偌大漆黑黃土高原上亮起一小片溫暖的光。

在沙腰村所有院子中,位於高處險要位置的一個院子,房屋建造講究,院外臨崖還專門設有雕刻精細的石質護欄,別人家並沒有,足見其主人當時地位非同一般。村長告訴我們那的確便是過去村裡最有錢的大戶。

窮則思變,歷史上汾河岸邊黃土高原上的小村落土地貧瘠。當時不像現在有煤礦,人們為了生存,便像晉北人走西口一樣,也南下北上到外省經商。於是壞事變好事。內蒙牧民缺乏農業、手工業。京津人口多,糧食、手工業品需求量大。山西正好離它們近。靈石商人匯入北上的山西商幫,把糧食、食鹽、棉花、布匹、木材、茶葉、藥材、農具賣出去,把馬匹轉販回來。生意給靈石商人帶來財富。掙了錢了,出人頭地了,便在這黃土高原的窮鄉僻壤建起大宅院。這些藏在大山裡的建築成了珍貴的民間藝術品。

雷家莊是小天津

與位於靈石境內汾河下游岸邊的董家嶺、沙腰村位置正好相反,雷家莊村在汾河偏上游位置,屬於不同的鄉鎮。

去英武鄉雷家莊村的時候,這個村子剛剛被評為山西曆史文化名村。是繼靜升、冷泉、夏門等村之後又一被認定的文化古村。朋友之前已告過我,雷家莊在歷史上被叫做“小天津”。天津是什麼地方?商貿繁華的大城市。雷家莊商業也繁華嗎?竟然敢以“小天津”之名自居!我們找了個機會去一探究竟。

進村後,發現的確是老村子,古建眾多,功能齊全。歷史上,村子最繁榮時,各類商鋪、醋坊、油坊,介神廟、戲臺,樣樣不少。我們去看民居老宅。陳氏好幾幢宅院早先已被定為縣級重點保護文物。我們逐個走訪,宅子主人熱情接待我們。有高大門樓、院牆,院內雕刻精細二層高的建築告訴我們在過去這些宅院的主人決不是一般的住戶。陳氏祖輩是靈石的本事人。他們在當地開辦手工作坊,將製成的布料、服裝、鐵器、木器、食品賣往外地,又將外地的貨物引進來。雷氏、陳氏像靜升王氏、董家嶺趙氏一樣用賺來的錢在村裡建宅院,修家廟,山溝裡同樣有壯觀雄偉的建築拔地而起。英武鄉雷家莊人有興辦實業的傳統。今天,一個認識的朋友就是雷家莊的,他開著一家印刷廠。從雷家莊環顧四周,土原上核桃成林。或許自古村裡就用核桃制油。

除住宅、家廟、各種店鋪,雷家莊人還在介神塬上建了介神廟,以求得到介神的保佑。心誠則靈,雷家莊人誠信務實,吃苦耐勞,一個村子的商業繁華如大城市,在汾河岸邊小縣城歷史上寫下了不朽的一筆。

我們穿過古老的門洞,登至村中最高處,低頭俯視,古建築鱗次櫛比,夾雜些許古樹,與董家嶺、棗嶺村一樣,這上了年紀的老村也的確是貨真價實的歷史文化名村。

我們看的這幾個村子的老宅,還有棗嶺村的老宅,沒有一個屬靈石歷史上的“四大家”。沒有被炒作出名,但每個都有很大看頭。


作者簡介:宋曉明,山西靈石人,晉中市作協會員、詩歌協會會員,晉中市中華文化促進會理事,靈石縣第二屆青聯委員,靈石縣作協副秘書長、文史研究會會員,文字見於《散文選刊》(原創版)《陽光》《火花》《山西日報》《山西市場導報》《發展導報》《綠風》《呂梁文學》《五臺山》《遼河》《遼海散文》《大理文化》《遼東文學》《旅遊散文》《旅遊世界》《映山紅》《嶺南文學》《西楚文藝》《讀者》《職工文藝》《鄉土文學》《文化晉中》《汾河》《平遙文學》《晉中日報》《西北信息報》等。散文《水鄉的浪漫》入選《2016年山西文學年度作品選》。有詩歌入選《山西詩人看靈石》作品集。有文學作品獲得各類獎項。參加過2019年晉中市文聯組織的文藝骨幹培訓等文學活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