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秦國統一天下比歷史上任何朝代更難?

用戶184284914104


縱觀中國五千年曆史,奴隸制王朝與封建制王朝的分界線就是秦國統一天下,秦國的統一天下,不僅僅是實現了華夏大地上真正的大一統,而且是從奴隸制過渡到封建制的標誌性事件。

秦之前的社會,稱之為奴隸制國家聯盟,由天子進行分封諸侯國作為立國之本,這些諸侯國擁有獨立的軍隊、外交、稅收、人事任免權,與獨立的國家無異,只不過所有諸侯國共同尊奉一個天子,依靠周禮的制約以及周王室強大的軍事、經濟實力為後盾,維持一種相對平衡的統治。



周朝又分為西周和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在西周及春秋時期,由於人口、地盤、經濟實力、周禮的制約,沒有一個諸侯國有超出其他諸侯國數倍的實力,或者沒有一個諸侯國有統一天下的實力,當歷史發展到春秋時期,只有爭著當霸主的想法,而沒有人有統一的想法。

到了戰國時期,由於禮樂的崩壞,以及周王室衰弱,各諸侯國失去宗主國的制約,開始以實力為後盾不斷髮動兼併戰爭,在戰國初期,仍然沒有一個國家,有統一天下的實力和能力,即使到了戰國中後晚,華夏大地上仍有七個最為強大的諸侯國存在下來。



從春秋初期的數百個諸侯國,到戰國中後期的七個諸侯國,無數的諸侯國由於實力弱小不斷的被兼併滅國,能夠活下來的都是精英,這就是戰國七雄:秦國、韓國、趙國、魏國、燕國、齊國、楚國。

如果以秦國真正開始統一戰爭的時間來看,從秦王政解決秦國內亂,賜死呂不韋開始,到重用李斯與尉繚進行統一天下的戰爭時,再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掉最後一個齊國之後,秦國統一天下不過用了10年時間。



再往上追溯,秦國真正具備統一天下的實力,則是從長平之戰大敗趙國之後,也就是秦昭襄王時期,秦國的實力才真正有統一六國之本錢,有實力再加上有野心 ,秦國才能統一天下,從長平之戰後算起,到秦始皇統一天下,秦國不過用了39年時間。

如果再往上追溯,秦國究竟是如何強國的,那就要從秦孝公重用商鞅變法開始算起,既然有強國的思想,也必然有向東爭霸的雄心,但要說到秦孝公是否有統一天下之志,恐怕還為時過早,不過要從商鞅變法開始算起,到秦始皇統一天下,秦國用了38年,歷經了七位秦國國君,才最終完成統一大業,秦國的統一不可謂不難。



秦國的統一為什麼這麼難?

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已經是國與國之間的兼併戰爭了,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各諸侯國之間都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文字、貨幣、度量衡,甚至是思想和政體,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各諸侯國的百姓,終身是以本國為認同的,對於秦國沒有認同感。

在秦國發動統一天下的戰爭時,其他的諸侯國經過多年的戰爭,早已國衰民弱了,秦國是依靠強大的武力來征服各個諸侯國的,在秦國強大到能消滅六國的實力時,自然就統一了天下,但是天下雖定,但民心難以歸附。



尤其是秦國在統一之後實行種種激進的改革手段,比如郡縣制,比如三公九卿制,比如統一貨幣、車輪、度量衡等,由於太過激進,讓原六國百姓不斷的抵制,越發思念原六國,在陳勝吳廣點起第一把火後,迅速滅亡。

習慣是非常難以改變的,尤其是社會發生深刻變革的時期,在秦國用強大武力統一天下時,遭到了原六國軍隊和百姓極強的抵抗,六國百姓將秦國視為外來侵略者,而是一個框架下的國家或民族。



簡單的說,秦國統一天下的戰爭,在六國看來,是一場國與國之間的侵略擴張戰爭,秦國以一個諸侯國的體量,統一天下建立了一個大一統的王朝,打破了已存在近八百年的政治格局,讓守舊勢力激烈反抗,讓秦國統一天下的難度增大。

這也是秦國與後世所有朝代進行的統一戰爭所不同的地方,正是因為秦國建立了統一的王朝,廢除了原來諸侯國所存在的一切,實行了貨幣、文字、度量衡、思想的大一統,才讓後世朝代以此為參考,沿著秦國建立的制度和版圖片進行統一戰爭。



如果說秦國的統一戰爭是國與國之間戰爭的話,那麼後世朝代進行的統一戰爭是國家內部的戰爭,是不同地區、不同勢力在同一個國家內部進行的統一戰爭,與秦國有著本質的區別。

再加上後世朝代對一個國家的認同感 ,比秦朝之前的國家強多了,認同感一強,戰爭相對來說難度就越小。這也是秦國統一戰爭難度大於後世朝代的根本原因,不過這也要感謝秦國,感謝秦始皇,讓華夏大地形成了大一統的思想,直到現在,仍然如此。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我是青史回聲,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秦國的統一,確實是比歷史上上任何朝代都更加艱難。別說秦國曆經六代君王,跨度150多年,單是這個統一的思想,都第一次出現。


在秦朝以前,天下還是分裂的,從春秋時期,但戰果時期,這500多年,雖然周朝還在,但已經有名無實,各諸侯紛紛自立,如果說春秋時期,各諸侯國還不是有稱王的念頭,可是到了戰國時期,稱王稱霸那都是普普通通的事兒。也正因為如此,天下百姓迫切希望能夠天下太平,而天下太平的前提就是有一個大一統的王朝。

從商鞅變法開始,一直到秦始皇一統六國,秦國六代君王無不為了統一六國這個目標而奮鬥,這當中歷經了150多年,歷史上有哪一個大一統王朝統一天下這麼長時間,沒有一個,短則幾年,長則十數年,頂多也就是一代君王。而秦國,卻是六代君王,從秦孝公開始,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以及秦始皇嬴政。這當中歷經千辛萬苦。



雖然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時間很短,從234年到221年,算起來也就23年。可是這背後卻是六代秦王的努力,所以不能忘記他們的功績。


青史回聲


一句話,因為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國家,是沒有任何借鑑經驗的。

秦的統一就好比我們人類發明了一樣東西,他是第一次出現的,期間肯定要經歷重重困難。

有人會說秦國前面不是有周朝嗎,其實周朝並不算一個統一的國家,他更像一個聯盟國家,周天子是最高盟主,依靠分封制、宗法制這種血緣關係來管理國家。

剛開始諸侯國有可能還像模像樣地尊周天子為王,畢竟他們之間都是七大姑八大姨的關係,但過了幾代,誰還認識誰啊,到那時誰的實力強誰是老大,因為這些小國有自己的軍事力量,中央是不管的。

另外文字、思想、經過幾百年的演變早就各有各的,而且這些國家的歷史都很悠久,比如楚國和燕國都有八百年的歷史。

像齊國雖然被田氏代替了,但只是國家內部變換,並不是被別國滅掉,百姓依舊是齊國的百姓,這麼長時間的獨立發展讓這些諸侯國人民認為他們只屬於本國人民。

比如誰強誰弱他們可能說這是韓國人,這是魏國人,沒有人說他是周朝人,因為本諸侯國的歷史已經深入人心,誰要是來攻打他們,他們認為這是侵略,就拼死抵抗,從骨子裡狠透這個國家的人。

它不像我們後來大一統王朝,比如唐朝統一戰爭消滅王世充、劉武周、劉黑闥等。明朝統一戰爭消滅張士誠、陳友諒等,這時候由於大一統的思想早已根深蒂固,如果再有其他擁兵自立的政權頂多是割據勢力。

這時候消滅你們統一全國,百姓們會說這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不會說是侵略戰爭。

這樣一來我們就知道秦國統一天下有多難了,它不像周朝的建立只攻打商的中心政權就行了,而其他勢力只需要站好隊就可以了,然後轉而擁立周天子為他們的王。

而秦朝要的不是這些,他要的是全國臣服,地方政權必須無條件地服從中央管理,一道命令要在全國做到暢令通行,要讓百姓認可的是中央,而不是以前的諸侯王命令。

這在當時大一統思想沒有深入人心的時候,可以說是摸著石頭過河,因為秦朝改變的不是國家上的統一,而是華夏兒女思想上的統一。


景觀歷史


秦朝二世而亡,歸結於秦之暴政,不可否認是一個短命的王朝,秦始皇也被後世詬病很多。

但是看一下秦國的發展、壯大、一統天下的過程,卻感覺是一段非常勵志的歷史。是經過幾代、十幾代、幾十代國君持續不懈地艱苦打拼,才成就的偉業。

正如題主所言,秦朝統一天下比任何朝代都艱難。這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從立國到稱霸經歷了漫長的過程;二是統一天下時,受到強大對手頑強的抵抗。

01

秦國從立國到稱霸再到稱帝,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階段

秦人的祖先最早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的顓頊帝,顓頊的後裔大費曾經跟隨大禹一起治水。治水成功後,大費便留在舜帝身邊,為舜帝馴養、調教鳥獸。舜帝讚賞大費的功勞,賜姓為嬴。由於大費善於調教鳥獸,人們又叫他柏翳(伯益),伯益就是嬴姓部落最早的首領。

在殷商時期,嬴姓部落逐步強大,成為鎮守西戎的得力助手,受到了商朝的重視,成為了商朝的貴族。

到了周孝王六年(公元前905年),秦非子因為養馬有功被封為天子的附庸,這才得到了一塊封地,得以祭祀嬴氏祖先,號稱“秦嬴”,秦國立國。

從秦人得姓到秦立國,經歷了一千多年的時間。又經過一百多年,秦非子、秦侯、秦公伯、秦仲、秦莊公五代國主的努力,到了公元前777年,秦襄公時才正式被立為諸侯,躋身諸侯國的行列。

再經過一百多年、九代秦國君主的奮鬥,秦穆公(前659--前621年)才得以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之後,又經歷了四百多年、二十二代國君的奮鬥,秦始皇才統一天下,建立了秦王朝帝國。這個過程不僅漫長,而且艱難。

02

分封制是秦國發展緩慢的根本原因

夏、商、西周時期,是以分封制為基本的社會政治制度,由於秦國與宗主國關係比較疏遠,難以有大的作為和發展。到了東周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的權威逐步喪失,諸侯國的勢力得以迅速發展。秦國經過幾十代君主的奮鬥,才得以稱王稱帝。

這與秦始皇稱帝后,歷朝歷代王朝完成統一天下的情形大為不同。

秦始皇廢除了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已經不再存在諸侯國。

秦朝滅亡後,項羽重新拾起了分封制,大批分封諸侯王;劉邦立國延續了分封制,同時實行郡縣制。在劉邦臨死之前,與大臣白馬為誓,非劉氏不得為王。後世基本遵循這一規則,異姓諸侯很難立國封王。異姓諸侯一旦到了立國封侯的時候,也就離改朝換代不遠了。

漢末三國時期的魏國、曹魏時期司馬氏建立的晉國等等,都是這種情況。

後世的隋文帝楊堅、唐高祖李淵等也都是如此。

由於時代的不同,秦朝的立國與後世曹魏、西晉、隋、唐等立國的情況不同,因而秦朝統一天下的過程就顯得更加漫長,也異常艱難。

03

秦國一統天下的艱難過程

秦國經過近七百年的時間,五代公侯、三十代國君的努力,到了嬴政為秦王時,秦國已經是最為強大的諸侯國。但是,同一時期,還有齊、楚、燕、趙、韓、魏等戰國六雄存在,而且勢力也很強大。為了對抗秦國的兼併,東方六國往往聯合起來,一致抗秦,這給秦國統一天下的步伐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經過十幾年的準備,於公元前230年開始了征討六國的戰爭。經過十年的時間,終於在前221年滅掉了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秦朝。

從時間上來看,秦始皇統一天下的過程與後世歷朝歷代差不多,但艱難程度恐怕是要大得多。因為其他六國,立國時間都非常久遠,政治、軍事、經濟基礎都相對穩固,是獨立的王國存在,在防禦秦朝入侵方面,很容易形成聯盟,也容易得到國內勢力的支持,這加劇了秦朝統一的困難。

但後世王朝在完成改朝換代的時候,要麼就是其他諸侯勢力較為薄弱,要麼就是小國政權林立,一方獨大,因而進行的戰爭慘烈程度相對小一些。

因此,秦王朝的存在儘管是曇花一現,但在其整個發展、壯大、一統天下的過程中,國小志大,砥礪前行,不忘初衷,的確非常勵志。

由此可見,只要持之以恆,無論過程多麼艱難,都可以實現偉大的目標。不過,幾十代人堅持做一件事,的確也是相當不易的。


豹眼看歷史


如果老爸不是皇帝,你不是太子,要想出頭統一天下,都會很難。如果老爸就是個普通平民老頭,甚至在你還未成年時他就餓死了,而你以後還能統一天下,是不是天方夜譚?那麼中國自古以來最終能夠統一天下最難的是秦王朝嗎?我有不同看法。

下面分析比較秦統一天下與後面的王朝統一天下的難度:

一、如果把秦始皇之前,追溯到秦建國年代好幾百年,都算進完成統一天下的耗時,就相當的曠日持久,後來的任何王朝統一戰爭絕對比不上。因此認為秦統一天下最難。

這樣說是有些問題的。數代秦王的努力的確為秦始皇一統天下奠定了基礎,但是那卻並不是他們自己在世的明確目標。

春秋戰國時期,先代秦王和其他諸侯國王一樣,只是熱衷於爭霸天下和奪取土地人口等資源,並沒有也不相信單憑某一諸侯國一己之力能抗衡其餘諸侯奪取整個天下。雖然戰國初期即自立為王或互稱為王,不把周王室放在眼裡,間或還去問鼎一下;但從他們對待敗落不堪但宗法名義上仍是天下共主的東周王室的態度可知還沒到取而代也那一步。

真正標誌秦國有志於天下的發端,應該定在公元前256年秦滅西周公國及公元前249年秦滅東周公國之時。歷時八百年的周朝宣告徹底滅亡,也

昭示秦國意欲取而代之一統天下的野心。

以此算起來秦總共耗時三十年左右統一了天下。

後世王朝建立者如漢高祖劉邦,漢光武帝劉秀,明太祖朱元璋等人從一無所有起家,在短短十幾年間,趁亂勢崛起東征西討、南征北戰始得奪取天下,根基之淺、時間之短、速度之快相比較下來理應更難。

二、秦國欲統一天下,將單獨對戰山東六國。單挑任何一個,秦國都是最強的。而從地域、人口、經濟量等方面比較,六國之和仍遠勝於秦,秦不得不以少敵多,因此被認為難度較高。

這種方式只是進行簡單算術運算而已,實際並非如此。

各諸侯國合縱並不能擰成一股繩,反而各懷異心,別有所圖,形不成合力。很容易被秦國的恐嚇和利誘所拆散,然後再遠交近攻,各個擊破。因此,秦國的敵人雖多,但並不是真的象看起來那麼強大。

後丗王朝中除了那些依靠篡位獲取政權的之外,其他乘天下大亂起來的王朝之初,無一不是需要直面比自己強上十倍百倍的敵對勢力和各種勢力,情勢錯綜複雜,為了能夠生存和勝利,其中的操作難度亦可想而知。

綜上所述,就相對於所面對的敵人強大來說,秦國也不是最難的。

三、秦統一天下史無前例可循,這是條沒有人走過的路,只能自己摸索前進。所以應該算最難,後世王朝無論如何還有秦朝這個榜樣在前。

的確,秦始皇是偉大的,但不僅是因為他第一次武力統一了天下,更加主要因為他統一天下之後採取的各項措施,如郡縣制、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書同文,車同軌”等,將華夏民族凝聚起來,使統一這個理想從此深深植入華夏民族的文化和內心之中。

實際上,平民百姓出身的劉邦統一天下之路同樣是史無前例的。劉邦從沛縣起兵之後,即使兵馬不多時,也從沒給別人打過工,只是聯合而沒有依附過任何舊貴族和新貴族,一直都是股獨立的勢力,應該說是選擇走了一條更難行的路。自此以後,“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從口號變成了現實,有了實實在在的榜樣示範。

四、周朝天下分裂已久,各諸侯國風俗民情思想文化制度等不同,所以會出現韓獻上黨而上黨民不欲為秦而願為趙的反抗行為。根本扭轉這種趨勢,預計秦國理應會遭到六國民間的巨大抵抗,統一天下應該是很難的。

事實上不論是統一戰爭還是貴族之間的戰爭,普通百姓雖然被裹脅捲入付出沉重代價,但並沒有某種異常堅定的抗秦立場,和現代意義上的國家反侵略截然不同。反正各諸侯國統治者都是一丘之貉,當王室貴族被消滅或俘虜之後,諸侯國也就滅亡了。至於後來的反秦滅秦逐鹿中原,平民起義和貴族反攻復立是攪合在一起的。

後世王朝“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統一天下時面對的百姓心態也差不多。“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大部分百姓只盼著天下太平,能過幾天好日子。只要王朝建立不殘害百姓,不逼得百姓沒活路,百姓就不會揭竿而起,群起而攻。在此方面,秦滅六國和後世王朝統一無所謂哪一個更難。

結語:統一天下很難,但秦國統一天下並不能說就是最難的;而歷史事實證明,最難的是能夠做到長治久安。


風動藤動銅鈴動


的確是這樣。

秦發源地甘肅,陝西不過是當年東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後,豐鎬(西安)被犬戎殺得片甲不留。

秦國發源地在甘肅天水,秦公墓在甘肅隴南禮縣大堡子山。

秦攻破豐鎬(西安),趕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陽。

秦準確說是滅七國,還有當時殺死周幽王後,佔據陝西西安(豐鎬)的犬戎一國。

只不過當時佔據陝西的並不是漢人,而是殺死周幽王這些漢人敗類的遊牧部落犬戎。

秦武公滅陝西的時候更快。

秦王仁厚,講究不戰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秦王滅六國,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幾個?

人屠白起敗壞秦王名聲,被秦王直接賜死。

秦王嬴姓趙氏,秦王殺白起是為趙報仇;白起死後,秦王四十年未攻趙。


用戶67724358697


漢代著名文學家賈誼,在他的《過秦論》中,有這樣一段描述:

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雖然,秦國橫掃六國、完成對天下的統一,是在秦始皇手中完成的。但在賈誼看來,統一天下這項偉大的功績,卻並非秦始皇一人之功,而應該是建立在其祖上六代秦王的功勞之上的。這正是賈誼所說的:“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

所謂的“六世”,指的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和秦莊襄王這六代秦王。也就是說,在賈誼看來,秦國實際上從秦孝公時代就已經踏上了”橫掃六國,統一天下“的征程了。

公元前356年前後,秦孝公任命商鞅為左庶長,著手在秦國內部推行變法,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商鞅變法就此拉開序幕。而如果我們從商鞅變法推行之年開始算起,那麼到公元前221年,秦將王賁滅齊、秦國攻滅六國、秦始皇稱帝建立秦朝為止,秦朝統一天下的征程,可是前後歷時長達135年之久。

在這一個多世紀的征戰中,歷代秦王前赴後繼、繼往開來,不斷的東進擴張,一步步蠶食鯨吞東方六國的土地;無數的秦軍將士走出秦嶺,用一場場慘烈的勝仗,打出了虎狼之師的威名,極大的削弱東方六國的戰力。所以,當大秦統一天下的接力棒交到秦始皇手中時,秦國一統天下的態勢其實早就大局已定了!

長達135年的征戰與殺伐,縱觀中華歷朝歷代,有哪個大一統王朝,統一天下需要耗費如此長的時間,需要經歷如此多慘烈的戰爭,需要付出如此慘重的代價?顯然沒有!

而倘若我們把時間軸再往前挪動,從秦國的起源開始說起呢?

要知道,秦國從立國到成為一方霸主,同樣是歷經千辛萬苦的。當初,秦國被周平王分封諸侯時,所謂的封地其實不過是周天子的空頭支票而已。秦國後來的地盤,可都是靠著一代代秦人的頑強耕戰,從彪悍的夷狄部落手中奪回來的。

所謂:”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秦國數百年的歷史,就是一部鐵血戰爭史。秦國,正是在極為殘酷的環境下,逐步野蠻成長起來的。

而如果我們從公元前770年秦襄公被封為諸侯、秦國正式立國開始算起,那麼秦國統一天下的征程,可就延續了整整400多年之久!



這些歷史要讀


首先,讓我們談談秦的背景。根據記載,秦朝祖先起初是為周王室養馬的馬伕,由於養馬過程中的功勳,周天子獎勵了他一塊土地,現位於甘肅天水。那段時期,甘肅的土地荒涼,發展非常落後。當時,秦人一度是貧下人的象徵。

後來,在周宣王時期,秦莊公率領軍隊打敗了析支部,取得了一塊土地,秦國開始慢慢的壯大,雖然很長一段時間都無所作為,但也處於緩慢發展的過程中。到秦穆公的時候,秦朝有了第一次崛起,但這種崛起並沒有持續很長時間。隨著秦穆公的退位,秦國在秦桓公的控制下進入了百年的衰落時期。直到後來秦孝公繼承王位,採取商鞅變法的改革方式,秦孝公時期重新強盛起來之後,從此,秦朝誕生了六代明君,使秦朝在近200年的積澱下,有了統一六國演義的力量。

還有就是在秦國統一的過程中,被統治者的實力並不差,以當時的趙國為例,當時的趙武靈國王使趙國的軍事實力遠遠超過其他幾個國家好幾倍,戰國時期的四位著名人物(白起、王翦、廉頗、李牧)佔據了兩個(廉頗、李牧),這對秦國來說確實是一個巨大的問題。

最後,秦朝當時所處的社會環境。當時,除了秦國和其他六個國家外,天下被分成幾個部分,當時天下已經處於崩潰,沒有統一的標準,所有國家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統一一旦實現,就必須在不同的層次上消除這些差異,這確實是一個巨大的問題。但幸運的是,當時秦國已經有了一套完整而有效的改革法度,所以以後在實現統一的過程中也可以照搬採用。

那麼為什麼當時只有秦朝統一了天下,而不是魏國,韓國,趙國?

其中最重要的是兩點,一是制度,二是武器。我們知道,秦朝當時在全國實行了兩次商鞅變革,經過變法,秦朝逐漸強盛起來,經過多次改革,使秦朝的軍法和人民法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因此,秦朝統一已經註定了。

第一種制度,通過當時秦國的改革,完全取代了歷史上當時落後的制度,就說秦朝的士兵,當時的制度是明確了獎懲制度,只要立功,就可以得到獎勵,但是如果輸了戰爭,就會受到最嚴厲的懲罰。面對這樣的制度,每個士兵都會在戰場上拼命的。其他六國自然會感到難以抗。

秦弩在那個朝代是最厲害的工具,但只有秦國才有秦弩。至於是誰造了秦弓,我們現在還不能考證,但這件機械化武器無疑是當時最先進的武器,擺脫了人類射箭的繁瑣性質,秦弩的射程也很遠。當時,秦朝組織了這樣一支軍隊。他們在戰場上,沒有人能打敗他們。當時秦朝的勝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秦弩,以及他們的士兵的信仰,使秦始皇統一了六國。

總結:秦國的統一是經歷了發展,壯大,改革,統一這個艱難的過程。


公元前


秦統一天下與後世各個王朝統一天下有很大的不同,秦以後,不管戰亂多久,分裂多久,但整個社會自上而下普遍是希望國家統一的,統一是主流,大家的分歧只不過是國家該由誰來統一,誰適合成為這個國家的統治者。因為秦的統一以後,已經使大家有了大一統的國家觀念。

秦以前則大不相同了,秦統一以前的體制,是周朝700多年的封建領主制度,周天子把土地層層分封下去,這種模式,更像是一種鬆散的聯邦制,一旦周王室的勢力下降,大家就分崩離析。由於大家已經習慣了這種分封的狀態,對統一沒有概念。這時候,突然一個諸侯國要打破這種狀態,不搞分封,搞郡縣制,把原來鬆散的聯邦制,變成皇帝一人說了算的集權制,其難度就可想而知了。


孤舟釣江雪


秦國有統一天下之志,是從老子入秦給秦獻公預言秦國國運開始,也就公元前373年。秦國統一天下是在公元前221年,前後歷時152年。縱觀各朝各代的統一,花費152年完成統一大業的只有秦國。統一天下花費時間最長,前後歷六代七君,這是秦國統一天下的第一難!商滅夏、周滅商都只經歷了一代人,漢代秦只用了六年時間。秦以前是諸侯分封制,一戰可以滅國;秦以後統一成為中國人的最高追求,再次統一就容易得多。

《秦本紀》中記載:十一年,周太史儋見獻公曰“周故與秦國合而別,別五百歲複合,合十七歲而霸王出”。秦獻公是公元前384年即位為國君的,獻公十一年,老子給秦獻公說秦國最終將統一天下,並且預言公元前270年左右秦周將合併。秦國於公元前770年成為周王朝的諸侯國,在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攻滅西周。西周三十六邑與三萬人口盡入秦國,周赧王名為天子,實依西周以存身,此時亦入秦。赧王與西周君不久病亡,秦取周九鼎寶器,西周亡。秦周合併實際耗時514年。

秦國統一天下的戰爭十分殘酷,僅僅白起一人就斬殺六國將士一百餘萬,其殘酷程度遠遠超過後世。當時七雄爭霸,各國均有統一天下之志,攻城掠地,征戰不斷,各國均有大軍二十萬以上,秦、齊、趙、楚巔峰時期各有大軍六十餘萬。秦滅楚之戰,秦國出動大軍60萬,楚國擴軍至60萬,百萬大軍會戰兩年有餘,後世朝代不曾有也。明朝擊滅元朝,北伐大軍僅僅25萬,明軍一路北上,各地望風而降,激烈的戰爭基本沒有。清軍南下擊明,軍隊不過三十萬,各地僅少數地方有激烈抵抗,大部分地區都是傳檄而定。

秦滅六國十分不易,六國最短歷史也有兩百餘年,最長的燕國、楚國曆史超過八百年,各有各雄厚的民眾基礎,每滅一國不進行殘酷的戰爭不行。後世統一戰爭要容易得多,畢竟統一是人心所向,各割據勢力的歷史都短暫,根基不可和六國相比。唐朝統一戰爭,所面臨的敵人有:隴西薛仁杲、並汾之地的宋金剛、劉武周、河南王世充、河北竇建德、山東徐圓朗等,這些割據軍閥跟秦國面臨的山東六國相比,實力要弱小得多。秦國完成了由分封諸侯制向中央集權的轉變,改變這一歷史進程難度極大,秦國曆六代七王才完成。後世再統一時沒有思想上的障礙,大一統深入人心,搞分裂不得人心,故統一時戰爭烈度,抵抗程度要弱得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