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被誤會的歷史知識?

你白哥哥


二戰中,丘吉爾和羅斯福,曾經計劃謀殺蔣介石。

(開羅會議)

我們一般的歷史常識中,二戰期間蔣介石和英美兩國的關係非常好,作為同盟國,齊心協力抗擊侵略者。但實際上,他們的關係沒這麼好。

現在的英國二戰時期解密文件和史迪威的回憶錄,都向我們展示了,這件很特別的事情。

1943年11月下旬,當時的埃及還是英國的殖民地,美中英三國首腦在這裡開會。英國首相丘吉爾、美國總統羅斯福,以及蔣介石參加了會議,討論三國聯合對日作戰的問題。

實際上,蔣介石和丘吉爾的關係並不好,蔣介石為了團結印度人民抗日,多次公開催促英國讓印度獨立。而丘吉爾不想放棄大英帝國在亞洲的殖民地,並且非常擔心中國以後會影響英國在亞洲的霸權地位。


所以,丘吉爾曾計劃謀殺蔣介石。

(丘吉爾)

他曾經召集英國參謀總長伊斯梅上將、陸軍情報部長卡爾格特中將等人,一起秘密商量這件事。最終,丘吉爾指定英國駐華大使陸軍副武官查爾斯上校負責這件事。

查爾斯組建了一支行動小組,在開羅會議召開之前,準備了三枚最新型的微型高爆炸力定時炸彈,打算裝上蔣介石的座機。

在蘭姆加爾機場,行動小組的人員發現,蔣介石的警衛人員非常警覺,始終團團圍住飛機,連中國空軍軍官都不準走近,行動小組找不到機會裝炸彈。但是,查爾斯發現,蔣介石似乎對美國人非常放心,還有兩位美國機械師幫助檢修飛機。

丘吉爾意識到,想刺殺蔣介石,需要羅斯福的幫助。

開羅會議結束之後,羅斯福派往重慶的最高軍事代表史迪威將軍,專門向羅斯福發了牢騷,說蔣介石不配合自己工作。

羅斯福回答說:蔣介石先生太固執、太自私,一點兒不顧大局。


之後,羅斯福告訴史迪威,可以“一勞永逸的解決掉蔣介石”。史迪威帶著這個命令返回中國,指示自己的副手多恩准將啟動“藍鯨計劃”,行動期限為三個月,逾期自動失效。

(蔣介石與史迪威)

雖然英國方面和美軍也有關於此事的溝通,但是兩國並未達成一致意見,美國人決定單獨行動,執行自己的計劃。

具體來說,蔣介石已經計劃在3月中旬訪問印度,同時去蘭姆加爾基地為衛立煌、孫立人等將領授勳。美國人計劃在飛機上動手腳,讓蔣介石飛到喜馬拉雅山上空時,飛機忽然出現故障,到時候所有人都要被迫跳傘,降落傘也做過手腳,全部無法打開。於是,蔣介石就會“意外”死於空難。

計劃確實很周密,但是這一切,都被戴笠所警覺。戴笠通過自己的情報網發現,近期一些盟軍軍官頻繁接觸,有時候秘密商談到深夜,一定有問題。

於是,戴笠提醒蔣介石,一定要注意防備。

但是,蔣介石並不相信英美盟軍會害死他,尤其是這個關鍵時期。

沒想到的是,蔣介石的印度之行,因為豫湘桂會戰耽誤了,後來衡陽失守,桂林和柳州又被日軍全力進攻,蔣介石一時忙的暈頭轉向,也就放棄了去印度的想法。

美國人對付蔣介石的計劃,也就完全沒用了。

這一切,都淹沒在了歷史之中,直到20世紀90年代,盟軍相關資料解密,史迪威也在回憶錄中提到這件事,大家才瞭解這一真相。


七追風


因為專攻西漢史,而秦末漢初這段歷史因為種種原因摻雜了不少添油加醋,口口相傳的東西,所以可能造成了不少誤會,這裡可以列舉一些。

第一個誤會:趙高是太監。

其實不是,趙高非但不是太監,還身高體壯,精通書法和法律,因此深受始皇帝信任,既擔任隨行的中車府令,又擔任胡亥的老師。

第二個誤會:張良一開始就死心塌地輔佐劉邦。

張良在反秦的初期,他的志願是復興韓國,然後像父親和祖父一樣,擔任韓國國相。他成功了,但是在韓王成被項羽殺死之後,他意識到天下終將歸於楚漢中的一方,才死心塌地跟隨劉邦。

第三個誤會:項羽是因為自己想當關中王,被劉邦搶先了才暴怒。

項羽從來沒想當過關中王,這從他一早就封投降的章邯為雍王就可以知道了,何況他還說過“富貴不回故鄉,如錦衣夜行”。他生劉邦的氣,是因為劉邦在函谷關設防,想獨自佔有關中地盤和財富的分配權。

第四個誤會:鴻門宴上項羽想殺劉邦。

鴻門宴是一場被誇張的談判,這個我在別的文章裡分析過,比較長就不累述了。簡單而言,項伯是作為項羽親信出使的,而非偷偷通風報信。項羽也並未想殺劉邦。

第五個誤會:章邯投降是因為趙高不接見司馬欣。

這個也在我的很多文章裡分析過。趙高剛執掌大權,不可能會希望軍事上出現問題,沒理由不見司馬欣。而從投降後司馬欣接管二十萬秦軍,又是項家故人的關係來看,章邯投降是司馬欣和項羽計劃好的一場誘導。

篇幅有限,其他的有機會再說。


東土大唐三俗和尚


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同時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未曾中斷、有完整的歷史可以研究的古國。得益於系統的史書記載和民間流傳的野史,很多歷史故事也流傳到今天。但是歷史本身就是錯綜複雜、盤結交錯的,古代又不像現在一樣有互聯網,所以很多史實會被人們誤傳。

接下來,我們就來盤點十個最容易被誤會的歷史知識:

一、堯舜禹的禪讓並不簡單

禪讓制是遠古時期權力更迭的形式,也被認為是公天下的始祖。但實際上,堯舜禹的禪讓並不如我們認為的那樣。黃帝相繼打敗炎帝和蚩尤後,成為了中原的霸主,成功登頂帝位。之後,黃帝將帝位傳給孫子高陽,這個高陽也就是後世所傳五帝之一的顓頊。顓頊死後,帝位傳給了他的“族子”帝嚳,帝嚳死後,他的兒子“摯”繼位,但摯執政不善,被大臣們罷免,摯的弟弟放勳登上帝位,也就是後世所成的堯,傳說中禪讓制的開創者。

大家可能聽說過,堯有一個兒子叫丹朱,丹朱頑皮兇狠,經常在外惹是生非,堯只要從民間挑選繼承人,挑來挑去選了素有賢名的舜,並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了舜,因為這事,丹朱還起兵鬧了一陣,最後是舜帝完勝。之後舜的兒子也是個頑劣不堪的人,舜只好效仿堯將帝位傳給了治水有功的禹,禹又是皇帝的玄孫、顓頊的親孫子。

說到這裡應該很明顯了,遠古時期的帝位實際上是在皇帝家族中傳承,唯一一個沒有血緣關係的舜還是堯的女婿,實際上帝位並沒有傳承給外人。帝位傳承基本上是在“父死子繼、兄終弟及”之間的近親傳承。

不過我們也得肯定禪讓制開創了歷史的先河,也是現代民主制度的雛形,堯舜禹都是名副其實的賢君,禪讓制也配得上這麼高的美譽。

二、項羽沒有燒阿房宮

我們高中都學過一篇古文叫《阿房宮賦》,杜牧在文章中說:楚人一炬,可憐焦土。於是項羽火燒阿房宮的歷史故事就此流傳開來。實際上,項羽並沒有燒阿房宮,阿房宮至秦朝滅亡都還沒有建成。

秦始皇一統六國後,曾大興土木,動員全國建造了一個又一個的世界奇蹟,最著名的當屬萬里長城、兵馬俑和阿房宮了。與長城和兵馬俑不同,阿房宮並沒有建成。

考古工作者在秦阿房宮的遺址發掘出一大片保存完好的秦代板瓦和簡瓦,阿房宮前殿輪廓首次清晰的出現在人們面前。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道:“阿房宮未成”“室堂未就”,又在項羽本紀寫到,項羽燒燬的是咸陽宮殿群,並沒有記載項羽燒阿房宮的歷史。項羽這個鍋一背就是兩千年。

三、李鴻章替清朝背了一輩子的鍋

李鴻章是晚清名臣,他和張之洞、左宗棠、曾國藩組成了晚清四大中興名臣,成為晚清最後的四大基石。與左宗棠等人不同,李鴻章身上的罵名比其他三位加起來都多,但我認為,很大一部分都是他為清朝背的鍋。

李鴻章此人極有才華,在19世紀60年代,他與張之洞等人極力主張洋務運動,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以強盛自己的國家。為此,李鴻章嘔心瀝血,整日為了洋務運動而奔波,洋務運動也為中國近代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李鴻章親自組建的淮軍也為清朝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立下了汗馬功勞,他所創立的江南製造總局、輪船招商局也極大的推動了中國的歷史進步。可是好景不長,甲午海戰爆發,李鴻章創建的北洋海軍正面硬剛日本海軍,可是由於李鴻章的指揮失誤,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清廷遭受了極大的損失。《馬關條約》的簽訂更是讓李鴻章淪為千古罪人。

當時中國四周強敵環繞,俄國覬覦新疆已經不是一日兩日了,清廷為了是否收復新疆展開了激烈辯論,以左宗棠為首堅決要收復伊犁,以李鴻章為首的卻認為國家重要之處在海疆,陸地邊疆不重要。最後慈禧太后採納了左宗棠的意見,左宗棠抬著棺材,抱著必死之心終於把伊犁收復,避免了國家的分裂。同時,李鴻章再次被抨擊為賣國賊。這兩件事把李鴻章徹底打為漢奸、賣國賊之列。

這裡講一個小故事,李鴻章前往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時,李鴻章在街上被槍擊,隨後李鴻章利用自己遇襲的機會,積極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周旋,在一定程度上挽回了一些損失。而且簽字的時候,李鴻章沒有籤自己的名字,而是簽了一個“肅”字。李鴻章的爵位是一等肅毅侯,他不簽名字就是為了不留下千古罵名,不願意再為清廷背鍋。

而且甲午戰爭失敗後,慈禧太后問罪於李鴻章,所有的軍機大臣都都為他喊冤:中國之敗全由不西化之故,非鴻章之過。

當時的清廷已經腐朽不堪,政治經濟文化軍事都已經全面落後於歷史潮流,換一個人也不能比李鴻章做得更好地,時代使然,非鴻章之罪也。所以說,李鴻章縱然有過,但是對中國也有功,不管是功大於過,還是功不抵過,都不能把李鴻章定義為賣國賊、大漢奸。

四、潘仁美是大宋名臣

楊家將的故事我們都耳熟能詳了,關於楊家將的影視劇也層出不窮,我們甚至能將其中的情節倒背如流。楊家將自古以來就是忠烈的代名詞,七子去,六子歸的故事也讓無數人落淚。而與楊家將處處敵對的潘仁美就被人們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成為奸佞的代表。實際上,潘仁美非但不是奸佞,而且是大宋的名將。

潘仁美的原型是潘美,為北宋赫赫有名的開國名將,是一位有勇有謀、頗有才幹的年輕將領。趙匡胤登基稱帝的聖旨也是潘美曉瑜天下的,而後潘美又但其入長安,迫使當時有異心的袁彥入朝,趙匡胤對其也是信賴有加。後潘美因為北伐契丹有功,被封為代國公。

由此可見,潘美在歷史上是一個有著赫赫戰功的名將,絕不是影視劇中潘仁美那種人。在重文輕武的宋朝,潘美這種文武雙全的大將其實是不多的,到了文學作品中,居然成為了史上第一大奸臣,不得不說是歷史第一大奇冤了。


今天就給大家分享這麼多,歷史上很多事情不能用讀書時候的眼光去看,很多歷史事件都遠超書本上所寫,我想,這也是人們不斷探求歷史,不斷挖掘歷史真相的動力吧!


風逍逍兮易水寒


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鑑。

在讀歷史的過程中,如果只從一個角度來看歷史,就容易得出片面的結論,造成誤會的歷史知識被別人笑。所以以史為鑑認為在分析歷史問題時多從其他角度看看。

今天以史為鑑就講三個容易被誤會的歷史故事

一,漢代基本上皇帝都有男寵


漢代可以說是中國歷史開疆擴土最大的時代之一。大漢威武的羽林軍充滿了陽剛之氣。漢武大帝也被認為是文治武功都極為出色的千古一帝。

但是漢代皇帝卻基本上都有男寵,普遍有好男風的風氣。

漢高祖劉邦有男寵籍孺;漢惠帝有男寵閎孺;漢文帝有男寵鄧通;漢武帝有韓嫣、李延年、衛青、霍去病。。。漢成帝有男寵張放;

最誇張的是漢哀帝,漢哀帝對他的男寵董賢好到什麼程度了呢?都要準備禪讓帝位給董賢了!

而且漢代皇帝不會因為喜歡男寵就遮遮掩掩,男寵也不會羞羞答答。漢成帝的男寵張放在成帝死後,活活傷心哭死,也是真愛了。

二,勒石燕然的竇憲是個奸臣


提到漢代軍功,就必須說霍去病的“封狼居胥”和竇憲的“勒石燕然”。這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是功績斐然的一筆。

但是竇憲其實是因為什麼才主動領兵作戰呢?

因為竇憲妹妹是皇后,竇憲成為外戚後目中無人,囂張跋扈,連公主都不放在眼裡。

竇憲還特別小心眼,睚眥必報。謁者韓紆當年曾經審判過竇憲的父親竇勳的案件,竇憲居然令人將他殺死,割下首級在竇勳墓前祭奠;

都鄉侯劉暢來被太后召見了幾次,竇憲就怕劉暢分了他的權,派遣刺客殺了劉暢。

竇憲因為這事被太后懲罰,自己也覺得過分,就請求帶兵去打匈奴,勝利就回來,敗了就死在匈奴。結果此時的匈奴早就被打怕了,竇憲擊敗匈奴,勒石燕然,獲得大功,於是更加囂張。

整個朝政都在竇家人的把持之下,陰謀造反。後來被漢和帝一網打盡,逼其自殺。

三,大才子孔融其實沒啥本事


孔融讓梨的故事大家都聽過,而且孔融名列建安七子之首,是漢末三國時期著名的大才子。

但是孔融寫文章名氣雖大,在實際治理地方和領軍作戰方面可以說是一無是處。被當時和後世許多人評價為志大才疏。

孔融最早因為勸諫董卓,被董卓故意派到黃巾之亂最為嚴峻的北海去治理地方。

孔融到了之後,不是休整城池,加大軍隊建設,反而按照儒家思想,積聚民眾,推廣儒學,成立學校。結果黃巾來一次,孔融就大敗一次。後來被管亥率幾萬人給包圍了,還是太史慈孤身突出重圍向劉備求救。結果劉備率領三千士兵就打跑了管亥。

孔融在北海六年,軍事、政治、治理地方等事情上一件都沒用搞成功,最後也只能投奔在曹操麾下寫寫文章。

可是孔融還要自命清高,看不起曹操,在屢次三番譏諷曹操,終於惹來殺身之禍。

我是以史為鑑,每天都有有趣的歷史故事,歡迎關注。


以史為鑑


一,狐狸精妲己。妲己是商紂王的妃子,世人都知道紂王殘暴,妲己妖媚毒辣,兩人最後身死滅國,但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記載相背馳,首先紂王不是帝號,這是後人因為他惡起的綽號“紂”,他的真名叫帝辛,關於紂王的很多罪狀殷墟里並沒有指責,只是周人要造反,必須朝帝辛潑髒水罷了,比如春秋時期記載比干諫而死,到了呂不韋那變成剖心而死,到了司馬遷那變得更生動,要看心是不是七竅;妲己這人就是帝辛晚年的妃子,妲己對帝辛的影響也微乎其微,如果帝辛真對妲己聽之任之,那商朝最得勢的應該是妲己身後的有蘇氏,結果卻是沒有。

圖為阿房宮遺址。

二、項羽火燒阿房宮。千百年來,人們都把火燒阿房宮的糊塗賬記在項羽身上,可能是對《史記》項羽燒秦宮的誤讀,也可能是杜牧《阿房宮賦》的失實,導致項羽揹負了這一罪名,其實是冤枉的,現在考證阿房宮根本沒有建起來,何來火燒一說呢,到了漢朝時,阿房宮址被改建為阿城,納入上林苑宮殿群。

圖為廬江的周瑜墓。

三,既生瑜,何生亮的周瑜。《三國演義》膾炙人口,人們也認識了東吳既生瑜,何生亮的周瑜,其形象小肚雞腸,嫉妒賢能,其實這也是極大的誤讀,歷史上真實的周瑜出身好,有戰績,江東百姓稱為“周郎”,這個郎就是傑出青年的意思,孫權時期是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而且還很年輕,周瑜對音律很精通,有句話說得好“琴有誤,周郎顧”,蘇軾在其《念奴嬌·赤壁懷古》詞中“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這都是寫的周瑜,羽扇綸巾才是周瑜的形象。

當年曹魏的鄧艾率軍走陰平古道穿越了崎嶇的摩天嶺,滅了西蜀,劉禪自縛投降。

四,樂不思蜀的阿斗劉禪。司馬昭的一問是否思念家鄉,劉禪說,這裡有歌舞有酒肉,怎麼思念西蜀呢,因此劉禪在歷史上留下了昏庸無能的汙點,成了扶不起的阿斗,世人皆認為他因昏庸誤國,但史料上的劉禪並非懦弱無能,而且還很有智慧,諸葛亮對其評價也很中肯,劉禪在位41年是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諸葛亮死後劉禪還做了29年皇帝,動亂年代,沒有才智能執政這麼久?在北伐和治國上劉禪都有自己的觀點,西蜀被滅後,如果不是劉禪的安樂,怎能活過8年後壽終正寢,或許這正是劉禪的高明之處。

唐伯虎(1470-1524年)明朝大才子,書畫造詣很高,但身世很悲涼,既不風流,也不倜儻。

五,風流倜儻的唐伯虎。人稱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的唐伯虎,事實上是很悲哀的,家裡並不殷實,考科舉受牽連徹底斷了仕途,只能靠賣書畫為生,唐伯虎也沒有8個妻妾,他先後有3任妻子,第一個早年病死了,第二個嫌他窮跑了,第三個是個娼女,兩人相依為命,晚年唐伯虎生活拮据,常常要靠救濟為生,唐伯虎終身不得志、鬱鬱寡歡,54歲就與世長辭了。


圖文繪歷史


被誤會的歷史知識很多,我們現在瞭解和掌握的歷史知識本身就不是真正的歷史。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因為歷史知識是歷史學家或者說研究歷史之人,根據史料的隻言片語與考古發掘相結合而得到的一種推測。這就是所謂的歷史。所以歷史本身就不是歷史,不是歷史我們也只能姑且當做歷史,沒有別的辦法。另外在談到遠古時期時,比如說夏朝究竟存在不存在在史學界還仍然爭論不休。還有些遠古時代的故事歷史學家們都明確的標明是傳說,比如商周之交的事情,唯一的史料就是封神演義,也就是傳說。再者小說影視劇的影響使我們對歷史的瞭解差的更遠。比如說三國演義,比較權威的史學家就斷言,其只有40%的真實性,草船借箭等精典之作非諸葛亮所為,而是孫權等等。


超然智者


勵志故事後面的毒雞湯

以前經常看到有這種標題《中國教育的悲哀,愛因斯坦小學數學僅1分,卻被培養成偉大的物理學家》,好吧,我承認一口氣讀完標題不被憋死算種成就。於是江湖中紛紛傳言那個叫愛因斯坦的老頭,小時候奇笨無比,一加一等於二都得上手指頭數半個小時。但愛老頭身殘志堅,每天苦修到凌晨5點,在德國精密的教育下,終成一代大師。相比之下我們的學生先天聰明卻不肯努力,教育又黑暗無比,終於都變成了IT民工云云。

對這種起手就兩連黑的文法,吐槽機當真是佩服的五體投地的。然而在看了德國小學的分數標準第一個雞湯就破滅了,他們一共就6分,其中1分代表的意思是sehr gut(優秀)。換句話說,那傢伙是個數學天才!而後他在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的成績單被公佈出來,瑞士也是六分制,只是6分變成了滿分。看看吧....

理科幾乎全是滿分,只有法語差強人意,其他成績也不錯。真實的愛因斯坦9歲上中學,12歲玩歐幾里得幾何,13歲讀康德哲學,16歲自學微積分,這貨完全就是個不講道理的天才。你們說他小時候奇笨無比?還拿他黑中國教育?愛因斯坦要是都算笨的話,咱們全都成沒進化的原始人了。

將相和裡的廉頗

將相和已經成了一段千古佳話,一提到這個典故,很多人腦海裡就浮現出一個肌肉堪比史泰龍的白鬍子老頭,光著膀子背荊條去給一個年輕後生請罪。然後兩人攜手而立,哈哈大笑,趙國遂復興有望。

雖然《史記》中對廉頗生卒年不詳,但無論如何負荊請罪的廉頗都不是個老頭。因為在書裡廉頗第一次出現是他為將領兵破齊,那是公元前283年的事兒,在公元前245年,樂乘替換廉頗,於是他去了魏國,結束一生征戰。到了公元前236年,他還在魏國接待使者,吃了好多飯,證明自己還能打。有資料可查的事蹟就前後47年。

那麼澠池會是在哪年呢?公元前279年!將相和無疑發生在澠池會之前,如果那時候廉頗鬍子都白了,那麼結論是廉頗活了130歲以上!這完全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沒有任何一個百歲以上老人能吃掉那麼多飯......

所以真相只有一個,將相和的時候廉頗還非常年輕,最多也就30歲上下,多數人的印象是種錯覺.....


歷史吐槽機


韓信沒有參與還定三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並不是歷史,而是戲劇創作。

背水一戰消滅的並非趙軍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