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被误会的历史知识?

你白哥哥


二战中,丘吉尔和罗斯福,曾经计划谋杀蒋介石。

(开罗会议)

我们一般的历史常识中,二战期间蒋介石和英美两国的关系非常好,作为同盟国,齐心协力抗击侵略者。但实际上,他们的关系没这么好。

现在的英国二战时期解密文件和史迪威的回忆录,都向我们展示了,这件很特别的事情。

1943年11月下旬,当时的埃及还是英国的殖民地,美中英三国首脑在这里开会。英国首相丘吉尔、美国总统罗斯福,以及蒋介石参加了会议,讨论三国联合对日作战的问题。

实际上,蒋介石和丘吉尔的关系并不好,蒋介石为了团结印度人民抗日,多次公开催促英国让印度独立。而丘吉尔不想放弃大英帝国在亚洲的殖民地,并且非常担心中国以后会影响英国在亚洲的霸权地位。


所以,丘吉尔曾计划谋杀蒋介石。

(丘吉尔)

他曾经召集英国参谋总长伊斯梅上将、陆军情报部长卡尔格特中将等人,一起秘密商量这件事。最终,丘吉尔指定英国驻华大使陆军副武官查尔斯上校负责这件事。

查尔斯组建了一支行动小组,在开罗会议召开之前,准备了三枚最新型的微型高爆炸力定时炸弹,打算装上蒋介石的座机。

在兰姆加尔机场,行动小组的人员发现,蒋介石的警卫人员非常警觉,始终团团围住飞机,连中国空军军官都不准走近,行动小组找不到机会装炸弹。但是,查尔斯发现,蒋介石似乎对美国人非常放心,还有两位美国机械师帮助检修飞机。

丘吉尔意识到,想刺杀蒋介石,需要罗斯福的帮助。

开罗会议结束之后,罗斯福派往重庆的最高军事代表史迪威将军,专门向罗斯福发了牢骚,说蒋介石不配合自己工作。

罗斯福回答说:蒋介石先生太固执、太自私,一点儿不顾大局。


之后,罗斯福告诉史迪威,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掉蒋介石”。史迪威带着这个命令返回中国,指示自己的副手多恩准将启动“蓝鲸计划”,行动期限为三个月,逾期自动失效。

(蒋介石与史迪威)

虽然英国方面和美军也有关于此事的沟通,但是两国并未达成一致意见,美国人决定单独行动,执行自己的计划。

具体来说,蒋介石已经计划在3月中旬访问印度,同时去兰姆加尔基地为卫立煌、孙立人等将领授勋。美国人计划在飞机上动手脚,让蒋介石飞到喜马拉雅山上空时,飞机忽然出现故障,到时候所有人都要被迫跳伞,降落伞也做过手脚,全部无法打开。于是,蒋介石就会“意外”死于空难。

计划确实很周密,但是这一切,都被戴笠所警觉。戴笠通过自己的情报网发现,近期一些盟军军官频繁接触,有时候秘密商谈到深夜,一定有问题。

于是,戴笠提醒蒋介石,一定要注意防备。

但是,蒋介石并不相信英美盟军会害死他,尤其是这个关键时期。

没想到的是,蒋介石的印度之行,因为豫湘桂会战耽误了,后来衡阳失守,桂林和柳州又被日军全力进攻,蒋介石一时忙的晕头转向,也就放弃了去印度的想法。

美国人对付蒋介石的计划,也就完全没用了。

这一切,都淹没在了历史之中,直到20世纪90年代,盟军相关资料解密,史迪威也在回忆录中提到这件事,大家才了解这一真相。


七追风


因为专攻西汉史,而秦末汉初这段历史因为种种原因掺杂了不少添油加醋,口口相传的东西,所以可能造成了不少误会,这里可以列举一些。

第一个误会:赵高是太监。

其实不是,赵高非但不是太监,还身高体壮,精通书法和法律,因此深受始皇帝信任,既担任随行的中车府令,又担任胡亥的老师。

第二个误会:张良一开始就死心塌地辅佐刘邦。

张良在反秦的初期,他的志愿是复兴韩国,然后像父亲和祖父一样,担任韩国国相。他成功了,但是在韩王成被项羽杀死之后,他意识到天下终将归于楚汉中的一方,才死心塌地跟随刘邦。

第三个误会:项羽是因为自己想当关中王,被刘邦抢先了才暴怒。

项羽从来没想当过关中王,这从他一早就封投降的章邯为雍王就可以知道了,何况他还说过“富贵不回故乡,如锦衣夜行”。他生刘邦的气,是因为刘邦在函谷关设防,想独自占有关中地盘和财富的分配权。

第四个误会:鸿门宴上项羽想杀刘邦。

鸿门宴是一场被夸张的谈判,这个我在别的文章里分析过,比较长就不累述了。简单而言,项伯是作为项羽亲信出使的,而非偷偷通风报信。项羽也并未想杀刘邦。

第五个误会:章邯投降是因为赵高不接见司马欣。

这个也在我的很多文章里分析过。赵高刚执掌大权,不可能会希望军事上出现问题,没理由不见司马欣。而从投降后司马欣接管二十万秦军,又是项家故人的关系来看,章邯投降是司马欣和项羽计划好的一场诱导。

篇幅有限,其他的有机会再说。


东土大唐三俗和尚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同时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未曾中断、有完整的历史可以研究的古国。得益于系统的史书记载和民间流传的野史,很多历史故事也流传到今天。但是历史本身就是错综复杂、盘结交错的,古代又不像现在一样有互联网,所以很多史实会被人们误传。

接下来,我们就来盘点十个最容易被误会的历史知识:

一、尧舜禹的禅让并不简单

禅让制是远古时期权力更迭的形式,也被认为是公天下的始祖。但实际上,尧舜禹的禅让并不如我们认为的那样。黄帝相继打败炎帝和蚩尤后,成为了中原的霸主,成功登顶帝位。之后,黄帝将帝位传给孙子高阳,这个高阳也就是后世所传五帝之一的颛顼。颛顼死后,帝位传给了他的“族子”帝喾,帝喾死后,他的儿子“挚”继位,但挚执政不善,被大臣们罢免,挚的弟弟放勋登上帝位,也就是后世所成的尧,传说中禅让制的开创者。

大家可能听说过,尧有一个儿子叫丹朱,丹朱顽皮凶狠,经常在外惹是生非,尧只要从民间挑选继承人,挑来挑去选了素有贤名的舜,并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舜,因为这事,丹朱还起兵闹了一阵,最后是舜帝完胜。之后舜的儿子也是个顽劣不堪的人,舜只好效仿尧将帝位传给了治水有功的禹,禹又是皇帝的玄孙、颛顼的亲孙子。

说到这里应该很明显了,远古时期的帝位实际上是在皇帝家族中传承,唯一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舜还是尧的女婿,实际上帝位并没有传承给外人。帝位传承基本上是在“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之间的近亲传承。

不过我们也得肯定禅让制开创了历史的先河,也是现代民主制度的雏形,尧舜禹都是名副其实的贤君,禅让制也配得上这么高的美誉。

二、项羽没有烧阿房宫

我们高中都学过一篇古文叫《阿房宫赋》,杜牧在文章中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于是项羽火烧阿房宫的历史故事就此流传开来。实际上,项羽并没有烧阿房宫,阿房宫至秦朝灭亡都还没有建成。

秦始皇一统六国后,曾大兴土木,动员全国建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世界奇迹,最著名的当属万里长城、兵马俑和阿房宫了。与长城和兵马俑不同,阿房宫并没有建成。

考古工作者在秦阿房宫的遗址发掘出一大片保存完好的秦代板瓦和简瓦,阿房宫前殿轮廓首次清晰的出现在人们面前。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阿房宫未成”“室堂未就”,又在项羽本纪写到,项羽烧毁的是咸阳宫殿群,并没有记载项羽烧阿房宫的历史。项羽这个锅一背就是两千年。

三、李鸿章替清朝背了一辈子的锅

李鸿章是晚清名臣,他和张之洞、左宗棠、曾国藩组成了晚清四大中兴名臣,成为晚清最后的四大基石。与左宗棠等人不同,李鸿章身上的骂名比其他三位加起来都多,但我认为,很大一部分都是他为清朝背的锅。

李鸿章此人极有才华,在19世纪60年代,他与张之洞等人极力主张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以强盛自己的国家。为此,李鸿章呕心沥血,整日为了洋务运动而奔波,洋务运动也为中国近代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李鸿章亲自组建的淮军也为清朝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所创立的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也极大的推动了中国的历史进步。可是好景不长,甲午海战爆发,李鸿章创建的北洋海军正面硬刚日本海军,可是由于李鸿章的指挥失误,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廷遭受了极大的损失。《马关条约》的签订更是让李鸿章沦为千古罪人。

当时中国四周强敌环绕,俄国觊觎新疆已经不是一日两日了,清廷为了是否收复新疆展开了激烈辩论,以左宗棠为首坚决要收复伊犁,以李鸿章为首的却认为国家重要之处在海疆,陆地边疆不重要。最后慈禧太后采纳了左宗棠的意见,左宗棠抬着棺材,抱着必死之心终于把伊犁收复,避免了国家的分裂。同时,李鸿章再次被抨击为卖国贼。这两件事把李鸿章彻底打为汉奸、卖国贼之列。

这里讲一个小故事,李鸿章前往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时,李鸿章在街上被枪击,随后李鸿章利用自己遇袭的机会,积极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周旋,在一定程度上挽回了一些损失。而且签字的时候,李鸿章没有签自己的名字,而是签了一个“肃”字。李鸿章的爵位是一等肃毅侯,他不签名字就是为了不留下千古骂名,不愿意再为清廷背锅。

而且甲午战争失败后,慈禧太后问罪于李鸿章,所有的军机大臣都都为他喊冤:中国之败全由不西化之故,非鸿章之过。

当时的清廷已经腐朽不堪,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都已经全面落后于历史潮流,换一个人也不能比李鸿章做得更好地,时代使然,非鸿章之罪也。所以说,李鸿章纵然有过,但是对中国也有功,不管是功大于过,还是功不抵过,都不能把李鸿章定义为卖国贼、大汉奸。

四、潘仁美是大宋名臣

杨家将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了,关于杨家将的影视剧也层出不穷,我们甚至能将其中的情节倒背如流。杨家将自古以来就是忠烈的代名词,七子去,六子归的故事也让无数人落泪。而与杨家将处处敌对的潘仁美就被人们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成为奸佞的代表。实际上,潘仁美非但不是奸佞,而且是大宋的名将。

潘仁美的原型是潘美,为北宋赫赫有名的开国名将,是一位有勇有谋、颇有才干的年轻将领。赵匡胤登基称帝的圣旨也是潘美晓瑜天下的,而后潘美又但其入长安,迫使当时有异心的袁彦入朝,赵匡胤对其也是信赖有加。后潘美因为北伐契丹有功,被封为代国公。

由此可见,潘美在历史上是一个有着赫赫战功的名将,绝不是影视剧中潘仁美那种人。在重文轻武的宋朝,潘美这种文武双全的大将其实是不多的,到了文学作品中,居然成为了史上第一大奸臣,不得不说是历史第一大奇冤了。


今天就给大家分享这么多,历史上很多事情不能用读书时候的眼光去看,很多历史事件都远超书本上所写,我想,这也是人们不断探求历史,不断挖掘历史真相的动力吧!


风逍逍兮易水寒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

在读历史的过程中,如果只从一个角度来看历史,就容易得出片面的结论,造成误会的历史知识被别人笑。所以以史为鉴认为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多从其他角度看看。

今天以史为鉴就讲三个容易被误会的历史故事

一,汉代基本上皇帝都有男宠


汉代可以说是中国历史开疆扩土最大的时代之一。大汉威武的羽林军充满了阳刚之气。汉武大帝也被认为是文治武功都极为出色的千古一帝。

但是汉代皇帝却基本上都有男宠,普遍有好男风的风气。

汉高祖刘邦有男宠籍孺;汉惠帝有男宠闳孺;汉文帝有男宠邓通;汉武帝有韩嫣、李延年、卫青、霍去病。。。汉成帝有男宠张放;

最夸张的是汉哀帝,汉哀帝对他的男宠董贤好到什么程度了呢?都要准备禅让帝位给董贤了!

而且汉代皇帝不会因为喜欢男宠就遮遮掩掩,男宠也不会羞羞答答。汉成帝的男宠张放在成帝死后,活活伤心哭死,也是真爱了。

二,勒石燕然的窦宪是个奸臣


提到汉代军功,就必须说霍去病的“封狼居胥”和窦宪的“勒石燕然”。这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功绩斐然的一笔。

但是窦宪其实是因为什么才主动领兵作战呢?

因为窦宪妹妹是皇后,窦宪成为外戚后目中无人,嚣张跋扈,连公主都不放在眼里。

窦宪还特别小心眼,睚眦必报。谒者韩纡当年曾经审判过窦宪的父亲窦勋的案件,窦宪居然令人将他杀死,割下首级在窦勋墓前祭奠;

都乡侯刘畅来被太后召见了几次,窦宪就怕刘畅分了他的权,派遣刺客杀了刘畅。

窦宪因为这事被太后惩罚,自己也觉得过分,就请求带兵去打匈奴,胜利就回来,败了就死在匈奴。结果此时的匈奴早就被打怕了,窦宪击败匈奴,勒石燕然,获得大功,于是更加嚣张。

整个朝政都在窦家人的把持之下,阴谋造反。后来被汉和帝一网打尽,逼其自杀。

三,大才子孔融其实没啥本事


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都听过,而且孔融名列建安七子之首,是汉末三国时期著名的大才子。

但是孔融写文章名气虽大,在实际治理地方和领军作战方面可以说是一无是处。被当时和后世许多人评价为志大才疏。

孔融最早因为劝谏董卓,被董卓故意派到黄巾之乱最为严峻的北海去治理地方。

孔融到了之后,不是休整城池,加大军队建设,反而按照儒家思想,积聚民众,推广儒学,成立学校。结果黄巾来一次,孔融就大败一次。后来被管亥率几万人给包围了,还是太史慈孤身突出重围向刘备求救。结果刘备率领三千士兵就打跑了管亥。

孔融在北海六年,军事、政治、治理地方等事情上一件都没用搞成功,最后也只能投奔在曹操麾下写写文章。

可是孔融还要自命清高,看不起曹操,在屡次三番讥讽曹操,终于惹来杀身之祸。

我是以史为鉴,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以史为鉴


一,狐狸精妲己。妲己是商纣王的妃子,世人都知道纣王残暴,妲己妖媚毒辣,两人最后身死灭国,但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相背驰,首先纣王不是帝号,这是后人因为他恶起的绰号“纣”,他的真名叫帝辛,关于纣王的很多罪状殷墟里并没有指责,只是周人要造反,必须朝帝辛泼脏水罢了,比如春秋时期记载比干谏而死,到了吕不韦那变成剖心而死,到了司马迁那变得更生动,要看心是不是七窍;妲己这人就是帝辛晚年的妃子,妲己对帝辛的影响也微乎其微,如果帝辛真对妲己听之任之,那商朝最得势的应该是妲己身后的有苏氏,结果却是没有。

图为阿房宫遗址。

二、项羽火烧阿房宫。千百年来,人们都把火烧阿房宫的糊涂账记在项羽身上,可能是对《史记》项羽烧秦宫的误读,也可能是杜牧《阿房宫赋》的失实,导致项羽背负了这一罪名,其实是冤枉的,现在考证阿房宫根本没有建起来,何来火烧一说呢,到了汉朝时,阿房宫址被改建为阿城,纳入上林苑宫殿群。

图为庐江的周瑜墓。

三,既生瑜,何生亮的周瑜。《三国演义》脍炙人口,人们也认识了东吴既生瑜,何生亮的周瑜,其形象小肚鸡肠,嫉妒贤能,其实这也是极大的误读,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出身好,有战绩,江东百姓称为“周郎”,这个郎就是杰出青年的意思,孙权时期是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而且还很年轻,周瑜对音律很精通,有句话说得好“琴有误,周郎顾”,苏轼在其《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都是写的周瑜,羽扇纶巾才是周瑜的形象。

当年曹魏的邓艾率军走阴平古道穿越了崎岖的摩天岭,灭了西蜀,刘禅自缚投降。

四,乐不思蜀的阿斗刘禅。司马昭的一问是否思念家乡,刘禅说,这里有歌舞有酒肉,怎么思念西蜀呢,因此刘禅在历史上留下了昏庸无能的污点,成了扶不起的阿斗,世人皆认为他因昏庸误国,但史料上的刘禅并非懦弱无能,而且还很有智慧,诸葛亮对其评价也很中肯,刘禅在位41年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诸葛亮死后刘禅还做了29年皇帝,动乱年代,没有才智能执政这么久?在北伐和治国上刘禅都有自己的观点,西蜀被灭后,如果不是刘禅的安乐,怎能活过8年后寿终正寝,或许这正是刘禅的高明之处。

唐伯虎(1470-1524年)明朝大才子,书画造诣很高,但身世很悲凉,既不风流,也不倜傥。

五,风流倜傥的唐伯虎。人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唐伯虎,事实上是很悲哀的,家里并不殷实,考科举受牵连彻底断了仕途,只能靠卖书画为生,唐伯虎也没有8个妻妾,他先后有3任妻子,第一个早年病死了,第二个嫌他穷跑了,第三个是个娼女,两人相依为命,晚年唐伯虎生活拮据,常常要靠救济为生,唐伯虎终身不得志、郁郁寡欢,54岁就与世长辞了。


图文绘历史


被误会的历史知识很多,我们现在了解和掌握的历史知识本身就不是真正的历史。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历史知识是历史学家或者说研究历史之人,根据史料的只言片语与考古发掘相结合而得到的一种推测。这就是所谓的历史。所以历史本身就不是历史,不是历史我们也只能姑且当做历史,没有别的办法。另外在谈到远古时期时,比如说夏朝究竟存在不存在在史学界还仍然争论不休。还有些远古时代的故事历史学家们都明确的标明是传说,比如商周之交的事情,唯一的史料就是封神演义,也就是传说。再者小说影视剧的影响使我们对历史的了解差的更远。比如说三国演义,比较权威的史学家就断言,其只有40%的真实性,草船借箭等精典之作非诸葛亮所为,而是孙权等等。


超然智者


励志故事后面的毒鸡汤

以前经常看到有这种标题《中国教育的悲哀,爱因斯坦小学数学仅1分,却被培养成伟大的物理学家》,好吧,我承认一口气读完标题不被憋死算种成就。于是江湖中纷纷传言那个叫爱因斯坦的老头,小时候奇笨无比,一加一等于二都得上手指头数半个小时。但爱老头身残志坚,每天苦修到凌晨5点,在德国精密的教育下,终成一代大师。相比之下我们的学生先天聪明却不肯努力,教育又黑暗无比,终于都变成了IT民工云云。

对这种起手就两连黑的文法,吐槽机当真是佩服的五体投地的。然而在看了德国小学的分数标准第一个鸡汤就破灭了,他们一共就6分,其中1分代表的意思是sehr gut(优秀)。换句话说,那家伙是个数学天才!而后他在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的成绩单被公布出来,瑞士也是六分制,只是6分变成了满分。看看吧....

理科几乎全是满分,只有法语差强人意,其他成绩也不错。真实的爱因斯坦9岁上中学,12岁玩欧几里得几何,13岁读康德哲学,16岁自学微积分,这货完全就是个不讲道理的天才。你们说他小时候奇笨无比?还拿他黑中国教育?爱因斯坦要是都算笨的话,咱们全都成没进化的原始人了。

将相和里的廉颇

将相和已经成了一段千古佳话,一提到这个典故,很多人脑海里就浮现出一个肌肉堪比史泰龙的白胡子老头,光着膀子背荆条去给一个年轻后生请罪。然后两人携手而立,哈哈大笑,赵国遂复兴有望。

虽然《史记》中对廉颇生卒年不详,但无论如何负荆请罪的廉颇都不是个老头。因为在书里廉颇第一次出现是他为将领兵破齐,那是公元前283年的事儿,在公元前245年,乐乘替换廉颇,于是他去了魏国,结束一生征战。到了公元前236年,他还在魏国接待使者,吃了好多饭,证明自己还能打。有资料可查的事迹就前后47年。

那么渑池会是在哪年呢?公元前279年!将相和无疑发生在渑池会之前,如果那时候廉颇胡子都白了,那么结论是廉颇活了130岁以上!这完全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没有任何一个百岁以上老人能吃掉那么多饭......

所以真相只有一个,将相和的时候廉颇还非常年轻,最多也就30岁上下,多数人的印象是种错觉.....


历史吐槽机


韩信没有参与还定三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并不是历史,而是戏剧创作。

背水一战消灭的并非赵军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