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時清政府全國有多少軍隊,為什麼一定要用北洋軍,當時北洋軍有多少人?

粗淡1


鬧太平軍之前,中國的軍隊數量大約在100萬人左右,其中八旗約30萬,綠營約60餘萬人。

鬧太平軍後,因為八旗綠營不頂用,於是一部分兵額歸了湘淮軍,兵額數量有所擴大。

等到甲午之後,這些湘淮軍也被證明不管用,這又有了袁世凱小站練兵,也就是後來北洋軍的起源。

庚子年後,鑑於袁世凱的北洋軍練得有成效,清廷在推行新政時即以北洋軍為模範,一方面逐步削減八旗、綠營、團練等,而將兵額移到新軍上。

由此,清末時期,清廷及地方上的軍隊主要為新軍和舊軍,而所謂舊軍,即原綠營、團練等改編來的巡防營,相當於地方武力量。



通常說,各省都設置五路巡防營,兵力大約在萬人左右。和新軍相比,這些巡防營沒有專門的騎兵和炮兵,所以只能用於維持地方治安。

至於新軍,也就是所謂的國防軍,名義上是清廷掌握。

但是,由於清廷財政困難,其規劃中的36鎮新軍除了北洋六鎮和由北洋軍抽調、擴張而成的駐紮京畿附近的新軍數鎮(如第二十鎮等),其他都是各省自練。

如果按規劃,36鎮的兵力應該在四五十萬人,一年費銀5000萬兩,接近同光時期一半多的財政收入,這個是相當驚人的。

當然,正因為這個用度太高了,各省其實也承受不起,到辛亥年時,充其量也就練成了30萬兵力吧。

其中,由清廷掌握的北洋軍和附屬軍,兵力大概在10萬左右,各省新軍加起來,大概有20萬人。



但應該指出的是,北洋軍及附屬部隊是集中在京畿一帶的,隨時可以調遣,而各省新軍卻是分佈各省,每省只有一兩萬人甚至只有幾千人而已。

而且,北洋軍成軍歷史久,訓練嚴格,其將領大多經過北洋武備學堂的學習,在袁世凱的調教下,這個部隊的戰鬥力比較可靠。

至於各省新軍,將領多數是日本士官學校的,日本人教出來的,藏著掖著,水平不敢恭維,回國鬧造反、革命、搞亂中國的洗腦教育倒是十分成功。

由此,各省新軍尤其南方新軍的水平其實是一刀爛(您想啊,成天想著造反的部隊有個什麼戰鬥力呢?),這個不是筆者故意要diss他們。

看戰果吧。



首先,在辛亥年,北洋軍在馮國璋的率領下南下鎮壓革命黨,結果把這些亂黨軍打得稀里嘩啦,黃興更是做了長腿將軍,一跑了之。

所幸的是,後來南北講和,這才挽回顏面。

其實按照馮國璋的主意,拿下武昌、消滅那些亂黨完全是分分鐘的事。

當然,您要是受了革命的感染而感到不服的話,也不要緊。再來嘛!

又過了兩年,革命黨又要造反,這就是1913年所謂的“二次革命”,或者說“贛寧之役”。

這次,袁總統可是不客氣,還是馮國璋帶領北洋軍南下,分兩路殺奔江蘇和江西,不到兩個月,就把這些革命亂軍殺得片甲不留。

黃興嘛,照例當了長腿將軍。

看看,這些革命黨、這些亂軍是什麼水平了吧。

北洋軍畢竟是正規軍。南方新軍這幫人,就是白白耗費了國家的錢糧、耗費老百姓的血汗錢。不去保家衛國,成天搞分裂、製造內亂,把老百姓害得多慘!

什麼東西。


坑爹史冊


要說清楚這個問題,先要簡單瞭解一下清朝的兵制。

從初清到晚清,清政府有過三種兵制:最早是“旗兵”和“綠營”,到了太平天國的時候,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組織湘軍、淮軍,官方的正式名稱叫做“勇營”。

甲午戰爭到辛亥革命前,旗營和綠營都已腐朽到極點,曾經風光無限的湘軍和淮軍也逐漸走下坡路。朝廷的有識之士意識到,有必要改革兵制,建立新的軍隊體系。李鴻章在直隸總督任內,按照歐洲軍隊方式練兵,辦了一個天津武備學堂,由戈登代為購置歐洲新式槍械,聘請德國軍官為教練,由滿人蔭昌為總辦。之後,兩江總督張之洞在南京訓練出了自強軍,袁世凱則在天津小站操練新軍。自強軍後來成為南洋新軍的前身,而小站新軍則是北洋新軍的前身。

辛亥革命前,全國上下大概就是兩支軍隊——新軍和巡防營。

巡防營是什麼鬼?

巡防營是挑選舊綠營和湘軍與淮軍的精壯,另外再招募民丁,編練而成,主要用來保衛地方。巡防營編制分為馬隊和步隊,馬隊全營設官、弁、兵、夫共189名,馬135匹,每營分為“中”、“左”、“右”三哨;步隊全營設官、弁、夫共301名,每營亦分為“中”、“左”、“右”三哨;步、馬各營則設管帶和哨官等統率之。巡防營在各省均有,且因地方之需要,劃分為若干路,以“中”、“前”、“左”、“右”、“後”或“東”、“西”、“南”、“北”區別之,每路各設統領一員。還有訓練新式槍操的,則設教習一職。順便說一句,大名鼎鼎的張作霖,其“土匪”身份洗白,被招安後正是安排在巡防營任職。

巡防營的武器裝備較好,有西式的槍械和火炮。但由於成員的來源良莠不齊,而帶兵官多為舊武官或是候補道,對新式軍事知識一無所知,儘管忠誠度有一定保障,但戰鬥力相對堪憂。

下面再說一說新軍,這是重點。

1903年10月,清政府設立總理練兵處,並令各省成立督練公所,負責訓練新軍。清政府原計劃以北洋新軍為中央軍、各省新軍為地方軍,一共在全國編練36鎮新軍。1904年,清政府為進一步統一軍制,在北京設立練兵處,各省設立督練公所,將全國劃分為36鎮(軍區),將軍隊編為常備軍、續備軍、後備軍。1907年,全國已練成新軍16個鎮和16個混成協(一說為14個鎮﹑18個混成協),其中裝備與訓練最好的就是袁世凱北洋六鎮,其兵力遍佈直隸、山東與東北。

辛亥革命爆發時,全國新軍除北洋新軍外,其它大部分都同情或者直接參與了革命。南京的南洋新軍第9鎮直接參加了革命黨,是攻打南京城的主力。武昌起義是湖北新軍發動的,雲南重九起義、太原起義、長沙起義等,都是各地的新軍發動的。這些起義中,除了東北張作霖指揮的巡防營控制住了局面,其它大部分巡防營都不是新軍的對手,投降的投降,倒戈的倒戈,其它則基本被消滅。在這種情況下,清政府能拿得出手對付各地起義新軍的部隊,確實只剩下袁世凱的北洋軍了。

1.劉革學 :《北洋軍閥大結局》

2.胡繩:《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

3.沈敦和:《自強軍西法類編》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