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鑑選讀(90)|秦滅齊:統一天下

通鑑選讀(90)|秦滅齊:統一天下


始皇帝二十五年

(己卯 公元前二二二年)


初,齊君王后賢,事秦謹,與諸侯信;齊亦東邊海上。秦日夜攻三晉、燕、楚,五國各自救,以故齊王建立四十餘年不受兵。及君王后且死,戒王建曰:“群臣之可用者某。”王曰:“請書之。”君王后曰:“善!”王取筆牘受言,君王后曰;“老婦已忘矣。”君王后死,後勝相齊,多受秦間金。賓客入秦,秦又多與金。客皆為反間,勸王朝秦,不修攻戰之備,不助五國攻秦,秦以故得滅五國。

齊王將入朝,雍門司馬前曰:“所為立王者,為社稷耶,為王耶?”王曰:“為社稷。”司馬曰:“為社稷立王,王何以去社稷而入秦?”齊王還車而反。

即墨大夫聞之,見齊王曰:“齊地方四千裡,帶甲數百萬。夫三晉大夫皆不便秦,而在阿、鄄之間者百數;王收而與之百萬人之眾,使收三晉之故地,即臨晉之關可以入矣。鄢郢大夫不欲為秦,而在城南下者百數,王收而與之百萬之師,使收楚故地,即武關可以入矣。如此,則齊威可立,秦國可亡,豈特保其國家而已哉!”齊王不聽。


柏楊曰:

幸虧田建不採納這位即墨城主的意見,否則徒使人民受到更大的苦難。知識分子談論政治,往往跟趙括談論軍事一樣,千難萬難的千症萬結,信口發飆,都易如反掌。秦王國傾全國之力,可用之於戰場的,不過六十萬。即墨城主卻要齊國王一下子交給三晉官員一百萬,一下子又交給故楚人士一百萬,好不熱鬧,不知道哪裡來的兩百萬?武裝部隊不由自己將領率領,卻交給那些流亡之徒,天下從沒有這種可能。而四十餘年沒有經過嚴格訓練的軍隊,一旦投入戰場,面對百戰百勝的秦軍,恐怕又要勞動對方活埋降卒。即令稍稍勝利,要想一口氣打到咸陽,又是一份美麗的紙上作業。齊王國唯一的生路是支援它的鄰邦抵抗強秦。事到如今,只剩下齊王國一個孤雛,即令玉皇大帝下凡,也無法挽救。四十餘年目光短淺,必須付出四十餘年目光短淺的代價。


通鑑選讀(90)|秦滅齊:統一天下


始皇帝二十六年

(庚辰 公元前二二一年)


王賁自燕南攻齊,猝入臨淄,民莫敢格者。秦使人誘齊王,約封以五百里之地。齊王遂降,秦遷之共,處之松柏之間,餓而死。齊人怨王建不早與諸侯合從,聽奸人賓客以亡其國,歌之曰:“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疾建用客之不詳也。


臣光曰:

從衡之說雖反覆百端,然大要合從者,六國之利也。昔先王建萬國,親諸侯,使之朝聘以相交,饗宴以相樂,會盟以相結者,無他,欲其同心戮力以保國家也。向使六國能以信義相親,則秦雖強暴,安得而亡之哉!夫三晉者,齊、楚之籓蔽;齊、楚者,三晉之根柢;形勢相資,表裡相依。故以三晉而攻齊、楚,自絕其根柢也;以齊、楚而攻三晉,自撤其籓蔽也。安有撤其籓蔽以媚盜,曰“盜將愛我而不攻”,豈不悖哉!


司馬光曰:

南北合縱和東西連橫的大戰略,雖然反覆百端,但明顯地可以看出,南北合縱,符合六國利益。最初,周王朝的君王,建立千萬封國,使他們交通來往,相親相愛,用宴會增進感情,用會盟加強團結。無他,只不過要他們同心合力,保衛國家。如果六國都能以信義互相親善,秦王國即令再為強大,怎麼能被它滅亡?三晉(魏、趙、韓)是齊王國、楚王國(首都郢都【湖北省江陵縣】)的屏障,齊王國、楚王國,又是三晉的根基,形勢上互相依靠,表面跟實質不可劃分。三晉攻齊楚,是自挖根基,齊楚攻三晉,是自己動手拆毀屏障,天下竟有用拆毀屏障的手段,去向強盜獻媚,說:“強盜愛我不會攻我!”真是荒謬到了家。

通鑑選讀(90)|秦滅齊:統一天下


柏楊曰:

司馬光這一段評論中,讚揚蘇秦的大戰略:“南北合縱,符合六國利益。”似乎是露了底。因為司馬光和孟軻兩位大亨,一向只談仁義,不談利益的,而今司馬光也不得不把國家利益,列為第一。但他又主張“六國如果都能以信義互相親善”,國與國之間,只有利益才能使他們永久結合。所謂信義,也必須建立在利益基礎之上。最大的信義往往是最大的利益,最大的利益往往也是最大的信義。團體的立場和個人的立場並不一樣,儒家學派一直在其中攪和不清,所以總是不斷的捉襟見肘,不能自圓其說。


王初並天下,自以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乃更號曰“皇帝,命為“制”,令為“詔”,自稱曰“朕”。追尊莊襄王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為諡,則是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自今以來,除諡法。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柏楊曰:

嬴政搞出了一大套個人崇拜的玩藝,諸如“制”“詔”“朕”“皇帝”之類,說明他的智商平平,不過廢除諡法,卻是一項真知灼見。諡法是儒家系統的一種文字遊戲——專門給死亡的貴族起諡號的一種制度。可惜秦王朝瓦解後,諡法復活,直到二十世紀清王朝末期,知識分子還樂此不疲,把人與人間的稱呼,搞得其亂如麻、烏煙瘴氣。

通鑑選讀(90)|秦滅齊:統一天下


初,齊威、宣之時,鄒衍論著終始五德之運;及始皇並天下,齊人奏之。始皇採用其說,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從所不勝,為水德。始改年,朝賀皆自十月朔;衣服、旌旄、節旗皆尚黑,數以六為紀。

丞相綰等言:“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無以鎮之。請立諸子。”始皇下其議。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

分天下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

收天下兵聚咸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宮廷中。一法度、衡、石、丈尺。徙天下豪傑於咸陽十二萬戶。

諸廟及章臺、上林皆在渭南。每破諸侯,寫放其宮室,作之咸陽北阪上,南臨渭,自雍門以東至涇、渭,殿屋、複道、周閣相屬,所得諸侯美人、鐘鼓以充入之。


柏楊曰:

秦王國廢止封建,設立郡縣,是一個劃時代的突破和最使人驚駭的一種新政治結構。當時沒有一個人敢於想象皇帝的兒子竟會跟平民的兒子一樣,沒有土地,沒有封國。尤其是崇古的儒家學派的學者,面對著這麼大的鉅變,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因為這簡直是敲了他們的飯碗。

通鑑選讀(90)|秦滅齊:統一天下


通鑑選讀(90)|秦滅齊:統一天下

札記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從始皇帝十七年(公元前二三零年)滅亡韓國開始,到本年(公元前二二一年)滅亡齊國,嬴政用了十年時間吞併六國,統一天下,成就帝業,結束了中國自春秋以來長達500多年的諸侯割據紛爭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君主中央集權國家。

秦國之所以能完成統一的歷史使命,有著諸多因素,包括:

天時:戰國時代長期戰亂,大吞小,強凌弱,諸國互相攻伐,百姓深受其苦,周天子也已被秦國滅掉,歷史潮流已在呼喚統一時代的來臨,而秦國經變法圖強,勵精圖治,多年征戰,亦已建立起相對優勢實力。

地利:“秦地被山帶河以為固,四塞之國也。自繆公以來,至於秦王,二十餘君,常為諸侯雄。此豈世賢哉?其勢居然也。”秦國具備險峻的關中地理優勢,易守難攻,在長期戰亂中亦得以多次避免兵燹禍及。

人和:秦人戰鬥力強:秦人崇尚陽剛武勇的民族習性,及軍功爵制的刺激等,使秦軍具備強大的戰鬥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人才是第一競爭力,商鞅、張儀、範睢等在他國不得志甚至備受凌辱的人才,秦國卻能識之用之,助秦壯大;統治者精明有為:自秦孝公以下歷代秦王多精明有為者,帶領秦國日漸走向強盛。

改革:商鞅變法諸多富國強兵政策的實施和延續,使秦國逐漸鑄就了統一天下的實力。

戰略:“連橫”、“遠交近攻”等戰略的正確運用,使秦國找準了統一的路徑。


通鑑選讀(90)|秦滅齊:統一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