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醫生集團都會死!診所能成為他們的最佳出路嗎?

這絕不是聳人聽聞。

多點執業與醫生集團的“瘋長”

2018年還未過半,醫生的多點執業話題就和這天氣一樣,帶著熱度強勢邁入“盛夏”,迎來了井噴式發展。隨之而來的,就是醫生集團的“瘋狂“發展。

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前三分之一的時間裡,全國又有208家醫生集團公司註冊成立。據此推算,每天都有1.73家醫生集團宣佈創立。截止到2018年3月,國內已經成立的醫生集團已經達到620多家。

(名單信息包含醫生集團所在地區、名稱、創始人/法人信息)

美國醫生集團的發展趨勢

醫生集團的建立與發展在國際上已經具有相當多的國際經驗,從理論上看也是相當具有發展前景。

但美國醫生集團發展逐漸呈現兩極化趨勢,一方面,隨著醫療信息化成本、診療配套措施投入、醫保對接成本等逐年提高,醫生獨立執業成本隨之增加,小規模的醫生集團發展舉步維艱,數量呈下降的趨勢;另一方面,受到互聯網和其他科學技術對傳統行業的衝擊和電子醫療健康檔案等標準化建立的影響,大型的醫生集團尋求與保險公司合作,實現風險轉移。

為何國內大部分醫生集團“叫好不叫座”?

反觀國內的醫生集團,有一部分已經完全市場化,獲得了來自資本、市場和公眾的認可。張強醫生集團、冬雷腦科醫生集團、深圳博德嘉聯醫生集團等諸多探路者雖然表面看著順風順水,但其背後付出的努力和艱辛,或許也是外人無法想像的。除了專業的壓力、還有來自於集團發展和人才培養的壓力。

而剩下的絕大部分醫生集團,更多的都是“殭屍型”或者“掛羊頭賣狗肉型”。“虛火過旺,亂象叢生”是許多業內人士對醫生集團行業的評價。

● 醫生個人心理準備

現在絕大多數醫生的心理狀態,都是將醫生執業作為自己體制內工作的“後花園”,抱著嘗試的態度“試試水”。能夠有患者有收入,那當然最好;即便沒有,也只是掛個名頭而已,不費時間不費精力。因此,如果沒有徹底斷奶、斷絕迴歸體制的希望,醫生的主觀能動性是極度缺乏的。這也是為何絕大多數的醫生集團十分鬆散,而且最終淪為“殭屍型”醫生集團的主要原因。

● 公立機構的敏感神經

● 醫生集團本身的問題

除此之外,醫保對接、公眾認知度(絕大多數患者並不瞭解醫生集團這一業態的存在)、醫療責任規範等等事情,也是醫生集團不可忽視的問題。

診所也許會是醫生集團的最好歸宿

那麼,醫生集團的商業模式是怎樣的?

盤點知名的幾家醫生集團,不是自己開辦診所,就是與診所開展各種合作。在這方面張強醫生集團與共享診所杏仁門診的合作,可以算得上是開創性的新型模式。除此以外,小蘋果兒科醫生集團自建的小蘋果昆育診所;張強醫生集團的杭州思俊外科診所,於鶯全科醫生集團的水岸祐鄰等等。

所以,診所這種“不過輕”也“不太重”的落地方式,也許會成為醫生集團的最佳出路。而醫生集團,說不定也將成為診所賦能的新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