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退位後為什麼默許了宋孝宗對岳飛的平反?

alonghmw


公元1162年,三十六歲的趙昚登基後,開始向世人展現出他最為人稱道的品質,2個字:仁孝。

首先,來看他的“孝”。這個主要體現在趙昚對宋高宗的身上,具體有三件事例為證。

第一件事:雨中情。據悉,宋高宗禪位當天,他回自己養老的德壽宮時,趙昚堅持冒雨扶輦送行,一直送到德壽宮門口,才在宋高宗的再三勸阻下回去。對於養子趙昚的誠誠孝心,宋高宗感動不已,說了10個字:“我託付得人,沒有遺憾了!”

第二件事:朝拜情。趙昚即位後,除了自己常常去德壽宮問安外,每個月他還要帶領文武百官去向宋高宗朝拜兩次。此外,趙昚下詔令有關部門每月供給德壽宮緡錢十萬錢,對宋高宗的飲食起居、醫療衛生、出行儀仗等都有安排和保障。使得宋高宗可以安心地養老。

第三件事:守孝情。公元1187年,81歲高齡的趙構去世,趙昚痛哭不已,連續兩天不吃不喝。同時,他還做出這樣的驚人之舉:為宋高宗服喪三年。公元1189年,眼看守孝期即將滿的趙昚再做驚人之舉,將皇位傳位給太子趙惇,自己專心為宋高宗守孝盡孝。

對於趙昚的孝行,元人在修《宋史》時,給予高度評價,稱宋人以“孝”作為趙昚的廟號,絕對是實至名歸。

其次,來看他的“仁”。這個主要體現在趙昚處理朝政上。具體有三件事例為證。

第一件事:為岳飛平冤反。趙昚繼位後的第二個月,便頒佈詔令,為冤死的抗金名將岳飛平反,追封岳飛為鄂國公,諡號“武穆”,並在西湖邊建立岳墳,供後人緬懷。同時,為了處罰早已死去的“罪魁禍首”秦檜,撤銷了秦檜的官號,追奪秦檜王爵,並將秦檜時期製造的所有冤假錯案都予以昭雪。

第二件事:重整山河。趙昚上任後,拜賢臣張浚為相,共商興復河山大計。他力主北伐,結果宋高宗不同意,兩人為此鬧得臉紅脖子粗,宋高宗一度氣得說道:“你小子能不能等我死了再幹這些事?”但在這件國家大事,趙昚沒有妥協。公元1163年,他任命張浚為北伐主帥,對金朝不宣而戰。宋軍於一月之內恢復靈壁、虹縣和宿州等地,威懾中原。然而,後來金軍進行了猛烈的反赴,宋軍損失慘重,不得已,宋軍只好再次和金國議和。當然,儘管北伐失敗,但這次和議卻讓兩國維持了四十多年的和平,這也是很難能可貴的。

第三件事:開創盛世。趙昚本人勤儉自持,躬先表率,從政治、農業、軍事等多個方面同時入手,展開了一系列的改革,裁汰冗官,懲治貪腐,開言論之自由,重視農業生產,在他的勵精圖治之下,南宋後來出現了幾十年的盛世光景,史稱“乾淳之治”。趙昚因此也深受百姓的愛戴。

公元1189年,在位27年的趙昚禪位於三子趙惇,自稱壽皇聖帝。5年後,68歲的趙昚病逝,累諡號紹統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聖成孝皇帝,廟號孝宗,葬於永阜陵。後世普遍認為趙昚是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後世稱其“卓然為南渡諸帝之稱首”,趙昚可稱之為千古一帝。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中國有句古話,叫“不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當年宋高宗趙構鬼迷心竅,在秦檜等一干奸臣的唆使下,殺害了大名鼎鼎的抗金英雄岳飛。此後十多年裡,趙構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常常半夜從夢中驚醒,汗透衣衫。他知道自己做錯了這件事,但是他是大宋皇帝,他不能認錯。如果他要當眾認錯的話,皇家尊嚴何在?

這樣的日子過了好多年,他終於扛不住了,於是下了一道聖旨,將皇位傳給了乾兒子趙昚,也就是歷史上的宋孝宗。當時是1162年,趙構55歲,而他去世時81歲。他這樣做有幾個目的,一是把岳飛這個事情扔給兒子去處理,不管兒子處理得怎麼樣,他都默許。二是當時金國的威脅還在,一旦金人打過來,他可以啥事不管,抬腳就走。三是求個安心,畢竟管理一個國家太累了,他有些支持不住了。

可是趙昚也不敢輕易給岳飛平反,因為這樣就等於是給太上皇臉上抹黑,而且當時秦檜雖死,但秦檜一黨在朝中勢力很大,剛剛新登大位的趙昚出於國家穩定的考慮,也不敢動作太大。直到三件事情的發生,才促使了他對岳飛開始平反的工作。一是他引入的參知政事這個官職開始發揮作用,牽制了宰相一黨獨大的局面。趙昚抓住這個機會,清除了朝中秦檜的黨羽。二是趙構的母親,也就是自己的奶奶韋后1142年被金國放回時,曾經因為得知岳飛被殺害的事情,當眾斥責過趙構。

三是趙昚曾經派參知政事汪澈到軍中傳達命令,結果軍中將士一見到皇命,不是先跪接,而是群情激憤要求為岳飛申冤平反。宋孝宗發現岳飛雖然死了近二十年,但是他在軍中的影響力依然不減,如果不早日平反的話,恐怕軍中生變。所有這些事情加在一起,讓趙昚給岳飛平反的願望越來越強烈,步子越來越快,而幕後的趙構則採取了默許的態度。因為歷史上他就是個孝子,別人的話他可以不聽,但是母親的話不能不聽。何況母親被金國足足扣押了15年才放回來,他不能讓母親再生氣了。1162年,趙昚正式頒佈旨意,給岳飛平反昭雪,而這距離他被害已經過去了整整20年的時間。


動如脫韁兔


在回答問題之前,我們先看一段史料;

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蓄意殺害了岳飛的宋高宗在做了36年的皇帝后,不知為何,禪位於太子趙眘(宋孝宗),自己當了太上皇。想有一番作為的孝宗,即位的當年,就果斷為岳飛平反了。

詔書雲:“故岳飛起自行伍,不逾數年,位至將相。而能事上以忠,御眾有法,不自矜誇,餘烈遺風,於今不泯。去冬出戍鄂渚之眾,師行不擾,動有紀律,道路之人,歸功於飛。飛雖坐事以歿,而太上皇念之不忘。今可仰承聖意,與追復原官,以禮改葬;訪求其後,特予錄用。 ”

問題的重點就是在這裡,高宗未死,孝宗是怎麼敢給岳飛平凡的,這不是打高宗的臉嗎?我們來細看詔書的內容;

詔書首先強調岳飛“能事上以忠”——表明他對皇帝忠誠不貳,高度讚美他“餘烈遺風,於今不泯”——說明岳飛的肝膽衷腸,精忠報國的氣概天下聞名。

這種極高的評價,是對高宗冤殺岳飛的徹底翻案(宋孝宗說自己是“仰承”高宗的“聖意”來平反的,並提及高宗對岳飛的“念之不忘”,不過是給高宗留個面子罷了,不至於讓高宗太難堪)。

面對孝宗這樣的做法,作為太上皇的趙構竟然不發一言,直教人琢磨。

所以很明顯孝宗此舉是得到高宗本人默許的,至於為什麼,請看下文分析;

一;民心所向

宋高宗清楚自己殺岳飛的行為不得人心。但是自己還不能親自給岳飛平凡,隨著內外的呼聲越來越高。也是考慮孝宗的處境,為了穩定軍心,爭取民心。

孝宗也不傻,他也知道平反這件事,早做早有益,而高宗也是明白的看在眼裡。

因此,給岳飛平凡是非做不可的事情。

二;韋后訓誡

紹興十二年夏(公元1142年5月1日),金國以禮送回人質,韋太后自五國城啟程歸宋。回到故國,在萬分感慨之餘,她還特別關切地問了一句:“為何不見大小眼將軍”(據說岳飛兩眼一大一小,故時人稱之為“大小眼將軍”)?

當聽說“岳飛死獄矣”時,她憤怒之極,怒斥宋高宗,表示要出家。高宗苦苦哀求,才罷。

本來高宗就已經動搖了,只是不願自己糾正自己的錯誤,韋后的訓斥,加上各大臣的呼籲,高宗只有默認孝宗的做法。

三;政治環境

此時距離岳飛冤情已經過去了二十年,而這二十年內,許多人都對朝廷這種乞和的行為,感到有失尊嚴,都想北伐。

再加上此時宋軍正取得了“採石大捷”士氣大振,滿朝文武爭先抗金。

看在眼裡的高宗不免會對自己的決策產生懷疑,所以他對孝宗即位的北伐,與給岳飛昭雪也都是默認。

而孝宗為岳飛昭雪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這一點。

(歡迎閱覽 請多多指教 喜歡文章的歡迎互相關注 謝謝大家)


海子張棗顧城


談以幾點看法:

一、歷史問題值得探究。探究歷史問題,應注重文獻研究;文獻研究首先要注重文本,但不能拘泥於文本:應該看是怎麼說的,還要看是誰說的,更要想他為什麼這樣說,只有這樣,才能更接近歷史真相。

二、宋孝宗究竟有沒有給岳飛平反?首先,既然憐岳飛“坐事以歿”,若要追念前功,“敕還家屬”即可,何必“復岳飛原官,改葬西湖”,這是對罪臣的態度嗎?其次,孝宗有詔稱,“……(岳飛)雖坐事以歿,然太上皇帝念之不忘”,這又是非常矛盾的事情,令人費解。綜上所述,宋孝宗其實是在高宗皇帝的授意下,為岳飛實際平了反。至於為什麼沒有及時賜美諡,並追究岳飛一案的當事人,不過是政治平衡的需要罷了。

三、岳飛一案中幾個關鍵人物的歷史定位。首先說宋高宗,作為南宋的開國皇帝,在當時國破家亡的動盪環境下,能夠重新組建起趙宋王朝,自然不是庸庸之輩。他對金國的態度,或戰或和,有結合實際情況擇機處理的自由。受方方面面條件的限制,不得已採取一些議和措施,本無可非議。然而,如果將議和作為根本國策,並且因此打壓主戰派,絕非明智之舉。一味乞和放棄戰策,到頭來自然被動的是他自己,因此他才會對岳飛“念之不忘”,並授孝宗為其平反。這樣看來,宋高宗也算良心未泯,但也絕不是某些人標榜的那樣“英明神武”。再說岳飛,他無疑是堅定的主戰派,堅定到可能脫離實際一味進攻形成戰略被動,這應該是他獲罪根由。可要說岳飛在民族矛盾異常尖銳的時期,有謀反之意,不能令人信服。其堅定的抗金主張深得民心,由此引發高宗忌憚,實在可悲。最後說秦檜,他無疑是主和派的代表。主和可能確實給初創的南宋王朝換得了喘息之機,但離開戰力支撐的主和自然便會滑向乞降,喪失國家的根本利益。在岳飛一案中,無論秦檜有多大才能,其扮演的角色,讓他在千百年來招來千夫所指,和其必然!


踏浪文海唱和未來


這是一個初看令人費解,仔細琢磨後便可釋然而又非常有趣的問題。

宋高宗趙構是收兵權、殺岳飛的最高決策者和命令發佈者,對岳飛的評價,他是終審之人,他禪位於養子趙昚(宋孝宗)後,養子竟在他的眼皮子底下,活活將岳飛的評價給來了個大反轉,給岳飛評反,就意味著趙構當年搞錯了,是冤假錯案,也意味著趙構是是非不分、好壞不分的昏君。

作為當年做決策的皇帝,現在的太上皇,而且那些大臣、大將都是自己提拔重用起來的,威望還在,要架空宋孝宗實在不難,而且,趙昚後來做什麼事,作為父親的趙構也確實多有掣肘,但為岳飛平反,趙構為什麼沒有阻止?因為趙昚確實公佈天下,為岳飛平了反,這說明趙構沒有反對之舉,沒有反對,就意味著同意,至少是默許。那麼,對於這種無異於給自己打臉的行為,趙構為什麼又默許了呢?

趙構這個人,因為曾經迫害岳飛,製造了岳飛冤獄,又以屈辱政策向金國求和,種種行為,讓他在坊間的評價十分的糟糕,重用奸臣的昏君,屈膝求和的賣國者,人們把它當成秦檜的一丘之貉,甚至有人建議將他塑像跪在嶽墓之前。

倘若我們排除這些情緒的意氣,迴歸歷史文本去考察趙構這個人,會發現有一些異樣的。比如,金國滅亡北宋之時,滅亡的不單單是這個朝廷,金國還搶走了當時朝廷所掌握的資財,衝散了宋朝的軍隊,俘虜了宋朝的皇室、官僚和人才,連京城的工匠,金兵都抓到了北方。

趙構因為在外辦事,沒有做俘虜,但北宋滅亡之後,他能夠繼承的,除了一個皇子的身份,幾乎什麼都沒有。他沒有軍隊,因為軍隊要錢糧,沒有錢糧便無法集結軍隊;他沒有人才,都抓到金國去了;他沒有錢,金銀珠寶都被金兵搶了。所以,北宋滅亡時,他只有孤身一人,和一個皇子的身份。

然而,他就憑一個皇子的身份,借用中原人民抗敵復國的熱情,最後硬是當上了皇帝,建立了一個偏安的政權,不能不說,這個人還是有一定能力的。有能力的人,一般都有較好的思維,能夠換位思考,能夠忍一時之氣。

所以,他為什麼默許兒子為岳飛平反?就是他這些性格的反映,也是對自己推行政策的反思。而且,之前,他在盛年之時,以“倦勤”這由,將皇位禪讓給養子趙昚,也是對自己的反思。為什麼?因為他站穩腳跟靠的是什麼,靠的是爭取了當時軍隊的支持,與金國打了幾次勝仗,以此為基礎,才有了和金國談判的資格,才有了一隅偏安的政權。

後來,為了與金國妥協,收了兵權,殺了岳飛,以屈辱投降的政策對待金國,但國內的反對之聲一片,要求北伐金國、恢復中原的呼聲從來沒斷過。而恰恰在這時,金國又南侵,而一介儒將虞允文臨時上陣,竟然將金兵打得大敗,取得了“採石磯大捷”,這對他是一次大觸動,讓他對自己的政策發生了懷疑。

於是,趙構退位了。退位後,繼位的養子趙昚想幹一番事業,想順應時代呼聲北伐,北伐要進行動員和宣傳,而岳飛是活教材,於是,為他平反。當時,趙構沒有堅持反對北伐,於是便默許兒子為岳飛平反了。


帝國的臉譜


宋孝宗趙奢是南宋比較有作為的皇帝,當年,他為岳飛平凡,就是為以後的北伐做準備,就是在爭取軍心民心。

作為太上皇的宋高宗趙構,雖然名義上是太上皇,實際上是大權暗握,沒有他的首肯,孝宗的平反之事無從談起。當年處死岳飛可是他下的聖旨,如今要為岳飛平反,不是等於打他的老臉嗎,他為啥要同意為岳飛平凡呢?我覺得有以下三個原因。

一:岳飛死的太冤了,這幾乎是南宋軍民共知的事,莫須有的罪名如何捂住天下之口,搞不好會有居心叵測之人藉機起事。為了南宋的長治久安,為了不揹負昏君的千古罵名,他必須借兒子的手為岳飛平凡。

二:秦檜是何許人也,宋高宗比誰都清楚。當年,秦檜被金國放回,實際上就是做臥底的奸細,他肯定覺察到了,之所以重用秦檜,就是為了壓制的武將勢力。重文抑武是北宋的國策,是光榮的傳統,宋高宗深諳其道,而秦檜無疑是文臣首領最好人選。岳飛不識時務的提出迎回二帝口號,一下子觸怒了宋高宗,而此時的秦檜正欲替金國除掉岳飛,便羅織各種罪名加以陷害岳飛,宋高宗心裡跟明鏡似的,卻佯裝糊塗,任由秦檜胡作非為。如今,兒子為岳飛平凡,正好可以揭秦檜的老底,把害死岳飛的責任一股腦推到秦檜身上。

三:為岳飛平凡,可以樹立孝宗的明君形象,贏得臣心、軍心與民心,是南宋政權得到鞏固與加強。關鍵是徽欽二帝此時已經死了,即使兒子北伐成功,徽欽二帝再也威脅不到他的地位。自己何樂而不為呢,兒子將來要是有所作為,那都是他當爹的教子有方啊!

總之,宋高宗不是昏君暴君,只是一個自私自利的皇帝。正是由於他的自私,秦檜才得以輕鬆的害死岳飛,正是由於他的自私,眼看即將成功的北伐才會廢於一旦。


洛水清風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朱仙鎮打劫,宋高宗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飛,結束了岳家軍的第四次北伐。從此之後,宋朝衣冠南渡,成為了死局,只剩下了苟延殘喘。

宋高宗趙構不再是當年勤王的兵馬大元帥,他沒有了光復北方的血性了,他只想維持東南半壁江山,通過政治投降換回二聖和韋太后。

風波亭裡自毀長城,從此宋金之間風波不斷,南宋向金稱臣,納歲幣,協助金國攻伐他國,宋高宗沒能得到他想要的有尊嚴的天子名份。

36年的皇帝生涯,在主和派的朝堂戰略方針下,南宋執行了事大主義政策,沒有獨立外交和經濟主權,一切聽憑金國的主宰安排,朝堂上跟金國有關聯的朝臣都不把自己放到眼裡。

百善孝為先,一切為了母親。


韋皇后

韋賢妃就是後來的顯仁皇后,也稱韋皇后,是宋高宗趙構的母親,這些被俘虜的妃嬪公主們被金人肆意玩弄,隨便凌辱,等到了金國的地盤,這些女眷又被丟到了“洗衣院”,實際是妓院,金人對這些女眷隨意玩弄,其中忍受不了這份屈辱而自殺的人不在少數。

韋皇后

這位韋皇后能被宋徽宗看上自然有幾分姿色,雖說此時的韋氏已經有了四十多歲,但依舊風韻猶存,金太宗下令允許韋皇后嫁給金國的蓋天大王,一同嫁給蓋天大王的還有柔福帝姬,是宋徽宗的女兒,這母女同侍一夫,蓋天大王好不快活。 在被俘虜期間,韋皇后也是能人,被蓋天大王辛勤耕耘一番,為其生下兩子,這讓宋徽宗等人憤恨又無奈,遠在南宋的宋高宗為了接母親回朝,加快了與金國的議和進程,金國許多無理的要求宋高宗一一答應。 而後,韋皇后回朝後,宋高宗為了掩飾母親在金國做官妓的事實,命史官將自己的母親年齡虛增了十歲。

和韋皇后共同服侍蓋天大王的柔福帝姬也趁金人不注意逃回了南宋,韋太后返回朝中,直接質疑柔福帝姬是假的,是開封女尼李靜善假扮的,其實韋皇后這麼做,就是想掩飾自己在金國的不堪回首的生活,為自己不被揭穿,只好將這位柔福帝姬處死,可憐這位公主,好不容易從金人的手裡逃脫出來,卻被自己的皇兄下令處死。



柔福帝姬

為了天下的母親,宋孝宗。


作為宋太祖趙匡胤的七世孫,宋高宗趙構的養子,按照趙家血脈,江山重新回到了太祖一脈。這位被養在深宮的孩子,不僅沒有受到主和派的影響,反而影響了朝堂主和黨派,他繼承了太祖開疆擴土的大志,銳意改革冗官冗員弊政,整頓吏治,平反岳飛冤案,啟用主戰派大臣,被歷史公認為南宋最有最為的皇帝,沒有之一。

趙構此時退位,做了太上皇,政治上依然擁有巨大掌控力,但是為了鞏固政權,轉移南宋國內矛盾,必須對外作戰,重新打起北伐的旗幟,才會讓南宋朝廷擁有正統合法性和贏得道義上的支持。

隆興元年(1163年)五月,趙昚任命張浚為北伐主帥,展開隆興北伐。宋軍於一月之內恢復靈壁、虹縣和宿州等地,威懾中原。後在金軍優勢兵力的反攻下,宋軍主將不和,軍心渙散,撤兵符離時遭到金兵的追截,損失慘重,只好再次與金國達成和議,史稱“隆興和議”,又名“乾道之盟”。和議主要規定:宋朝皇帝對金朝皇帝改稱臣為稱侄;改“歲貢”稱“歲幣”,並將“紹興和議”商議的銀、絹各減五萬,為二十萬兩、匹;南宋割唐(今河南唐河)、鄧(今河南鄧州東)、海(今江蘇連雲港)、泗(今江蘇盱眙北)四州外,再割商(今陝西商縣)、秦(今甘肅天水)二州予金國。

隆興和議之後,宋、金兩國維持了四十多年的和平。 隆興北伐失敗後,趙昚在內外政策上都轉向平穩,南宋朝廷又陶醉在了“中外無事”、偏安一隅的昇平景象之中。[8]當時社會民生富庶、人民安居樂業、呈現政治繁榮的局面。南宋政府重視生產,勸課農桑,興修水利,民和俗靜,家給人足,牛馬遍野,餘糧委田,出現了天下康寧的昇平景象。史稱“乾淳之治”。

對於遊牧民族金國政權來說,完顏阿骨靠著自己一身硬骨頭不屈服遼國統治而起兵,與北宋結盟而滅了遼國,在與北宋合作過程中發現盟友軟弱可欺,於是開始不斷蠶食,最終迫使宋帝解除了主戰派李綱的兵權,釀成了靖康之難。歷史的悲劇,在風波亭上演了,宋高宗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寒了天下抗金起義軍的心,於是金國一鼓作氣打算拿下南宋,好在天不滅宋,太祖子孫趙葚扛起責任,任用了張浚,雖然北伐戰爭失利,但是以打促談換來了休養生息時間。

岳飛精忠報國,光耀千古!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趙昚在登基之初,打著高宗的旗號下詔:“追復岳飛原官,以禮改葬,訪求其後,特與錄用。”當年十月,又頒發正式文告,宣佈追復岳飛“少保、武勝定國軍節度使、武昌郡開國公、食邑六千一百戶、食實封二千六百戶”的待遇。

隆興元年(1163年),經岳飛家屬要求,趙昚給還了岳飛原有的田宅。

淳熙五年(1178年),應岳飛之子嶽霖的要求,趙昚發還了高宗寫給岳飛的全部“御筆”、“手詔”(秦檜為陷害岳飛,曾將其從岳家抄走)。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唐俊龍55398571


趙構為什麼同意宋孝宗為岳飛平反。在回答之前,先來看唐太宗在回答李治為什麼貶官李世績時說:為了讓他在你即位重用他時感激恩你。

一殺一平,一貶一升,看似邏輯混亂,實際上是帝王權術的運用。

因此,趙構同意宋孝宗為岳飛平反的第一個原因是讓宋孝宗立威,刷聲望。

由於前年南宋對金國取得采石之捷,南宋想要北方的情緒高漲。這個形勢下,為岳飛平反,對宋孝宗的威望和形象提高極大。

第二個原因,為岳飛平方,有利於北伐形勢,和團結人心,這是南宋大局。趙構自然明白。只要有利,趙構自己平反都可以,何況是自己的繼位人宋孝宗的決策。這和趙構的面子是沒有什麼關係的。如詔書所言,岳飛是因坐事被殺。即犯罪被殺,然後說現在查明是被秦檜陷害,欺瞞趙構。不損害趙構的聲望。

第三個原因,趙構紹興十一年和金國議和,是為了休養生息而日後再北伐。這在秦檜遺書中表述很明確。采石之戰的勝利,帶動了北伐的情緒,北伐的機會來臨,這本身也是趙構的計劃,不過是由孝宗執行而已。


歷史哨聲


要理解這個問題,首先需要清楚宋高宗為什麼殺岳飛,他殺岳飛主要是兩個根本原因,一是擔心岳飛謀反,二是恨透了岳飛這個人。



宋高宗對武將是非常不信任的,這與他的個人經歷有關。他出生於北宋末年,當時軍隊長期被童貫高俅等奸臣掌控,簡直不堪一擊,被遼金打的丟盔棄甲;他即位稱帝后,金軍南下"搜山檢海捉趙構",如入無人之境,沒有一支宋軍能正面阻擋,趙構只能逃跑,最後甚至逃到了海上,這才躲過了金軍的追殺,在顛沛流離的逃跑過程中,趙構唯一一個兒子病死,他自己因為壓力過大驚恐過度還喪失了生育能力,皇帝落得如此狼狽,你說他對手下武將能沒有怨言嗎?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如今金軍幾次差點把我俘虜,你們這些武將幹嘛去了?



更可氣的是,在他南逃的過程中,手下的禁軍將領居然造反,逼迫他退位,這就是有名的"苗劉兵變"。當時趙構只能按苗劉二人要求的那樣退位讓賢,直到張浚韓世忠率兵平叛,趙構才恢復帝位。禁軍是跟在他身邊保護他的,如果連禁軍都能造反,你覺得趙構還能相信哪位武將?

具體說一下岳飛,在岳飛建軍功之初,趙構還是挺欣賞他的,手書"精忠岳飛"四個大字賜給他。但後來君臣關係就變了,首先劉光世解除兵權後,趙構原本打算將其手下的五萬人馬交給岳飛,岳飛非常高興,但後來趙構發現如此一來岳飛兵權太大,獨自掌管朝廷十幾萬主力,無人抗衡,恐生禍患,最後又沒把這五萬人交給他,岳飛非常生氣,選擇辭職回家以示抗議,當時的宋金戰場還不能沒有岳飛,趙構只能派人去說盡好話把岳飛求回來,岳飛這才回來。皇帝不給武將兵權,武將辭職抗議,皇帝還得向武將低頭求他回來,你說皇帝的尊嚴何在?所以說在這件事上宋高宗趙構心裡肯定是有怒火的。



再者,朱仙鎮大捷後,趙構下令讓岳飛班師回朝,岳飛拒不聽令,幾次向趙構上疏陳述必須繼續出兵的想法,最後趙構連下十二道金牌命令他撤軍,岳飛這才撤軍。皇帝讓撤你不撤,這不是公然抗旨嗎?就算你有再正義的理由,你想乘勝追擊收復故土,但皇帝有皇帝的考慮,身為臣子抗旨不尊,這是死罪。

最後,宋朝的言論是比較開放的,大臣經常建議皇帝立儲,但這僅限於文官,武將建議皇帝立儲的,除了岳飛我還真沒聽說。而宋高宗的情況尤其特殊,都知道他唯一的兒子去世了,他自己又不能生育,岳飛建議他立儲,這不是揭趙構的傷疤嗎?就算岳飛是好心,但把誰擱在趙構那個立場上,估計都很難有心情去體諒岳飛的好心,當時的情況下除了憤怒就是怨恨。何況岳飛是武將,立儲是文官應該關心的事,武將怎麼能去幹涉呢?這是大忌啊。



說到宋高宗就不得不說迎回二聖的問題,當年苗劉兵變時,兩個叛將當著趙構的面說:"帝不當即大位,淵聖來歸,何以處也?"意思是說,"趙構你帝位來的不正,你的帝位是張邦昌送給你的,如果以後宋欽宗回來了,你何以自處?"這是趙構不想迎回二聖的根本原因,如果宋欽宗真的回來了,那些整天喊著迎回二聖的文臣武還會支持我嗎?這誰都說不好。 而且,金國大將完顏兀朮在臨死前向金國皇帝上疏說,如果南宋北伐而金國無力應對,被逼無奈時可以立宋欽宗為中原的傀儡皇帝,徹底斷了南宋的北伐念頭。以宋高宗的聰明才智,估計他也想到了這種可能性,所以他絕對不敢把金國逼到牆角。無論是宋欽宗真的回來,還是宋欽宗在中原當了傀儡皇帝,這都是趙構無法接受的,因為宋欽宗是北宋正統皇帝,而他是"繼承"的張邦昌的皇位,兩人的正統性無法相比。



綜上,我覺得殺岳飛的原因就比較清楚了,宋高宗趙構對武將打心底裡不信任,岳飛又屢次惹的趙構不痛快,還抗旨不尊,除非岳飛遇到心胸寬廣的千古名君,否則難逃一死。 岳飛是以"謀反"罪被殺害,但我相信宋高宗本人也知道岳飛當時沒有謀反,他只是找個藉口消除謀反的隱患而已;再者,當時宋高宗在氣頭上,不殺岳飛不足以洩憤,所以必須殺了岳飛。

到了宋孝宗為岳飛平反時,趙構已經沒有理由反對了,因為岳飛已經死了,謀反的隱患已經沒有了,而且事情過去那麼多年,心裡的氣早就消了,說不定,為岳飛平反這件事上,他也是支持的。


北宋耶律蕭


秦檜是叛徒。這一點好像沒人反對。

只是說殺岳飛是宋高宗趙構拍板的,不能全怪叛徒秦檜。否則,秦檜當內奸劊子手也當不成。此話有三分道理。若趙構是明君,的確不會有莫須有的罪名絞殺岳飛於風波亭。

遺憾的趙構是昏君,怕直搗黃龍,請回北宋正宗的皇帝。

南宋的民間百姓是擁護岳飛,對秦檜夫婦恨之入骨,杭州一市民用發麵坨掐成兩個小人,下油鍋炸,杭州京城百姓問他們炸什麼?他們說,這是炸秦檜。現在把此油炸食品叫,"炸油條”。炸油條就是炸叛徒秦檜夫婦。當時,杭州京城的"炸秦檜”成了脫銷的食品。滿城盡是"炸秦檜"。估計,趙構也吃過。😄😄😄。

這雖然是野史記載,但也反證了,百姓是恨叛徒、特務、內奸、劊子手秦檜的。

百姓為啥不那麼怨恨宋高宗呢?

一,趙構,他是皇帝。二,給岳飛的冤案平反趙構是默許的,他若不同意的,此案難平反。趙構在世,給岳飛平反,這是需要天大的勇氣的。

知錯即改,可以諒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