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害岳飛的宋高宗為什麼不反對宋孝宗為岳飛平反?

一德格天1




漫談……紹興未年政局與岳飛平反



堅持議和路線

我們知道岳飛被害後,趙構積極配合秦檜把岳飛案做成了一件不許任何人議論、不許任何人上訴、不許任何官府受理的鐵案

紹興二十五年六月,趙構應秦檜的要求下詔,改嶽州為純州,改岳陽軍為華容軍,再次以隱晦的方式詔告天下“嶽”這個字已經成為禁忌



秦檜死後,趙構立馬動手收拾秦黨,收拾得有多狠呢?秦家的親戚、各路親家公、秦檜的親信一個不漏統統罷職,就連給秦家保過媒都能成為罷職流放的罪名


秦黨紛紛倒黴秦家子孫都被退休,當時應該有傳言秦檜家屬會受到進一步清算。為了消除秦家疑慮,趙構親自到秦府祭奠秦檜,並當面向王氏說明會保證秦檜直系親屬安全。

(紹興二十五年十一月)甲子,上幸秦檜第臨奠,面諭檜夫人王氏,以保全其家之意。~《要錄》卷170


同時趙構以高規格葬禮埋了秦檜,並要求新任宰執繼續執行求和路線

(紹興二十五年十二月)乙未,上謂魏良臣、沈該、湯思退曰:“兩國和議,秦檜中間主之甚堅,卿等皆預有力,今日尤宜協心,一意休兵息民,確守無變。”

~《要錄》卷170



趙構維持和議的基本路線沒有因為秦檜死而改變,清理秦黨的目的是重新奪回被架空的皇權。他啟用的湯思退、万俟卨等人無一不是因忤逆秦檜而曾被打壓貶黜的前秦黨,這夥人沒其它本事,整點人、議點和、割點地還是挺在行



從秦檜死到第二年三月,秦黨基本上被清理乾淨,朝中大局已定,但是近半年的南宋朝廷人事連續動盪引起了金國強烈關注。為打消金人疑慮,趙構詔告天下

(紹興二十六年三月)丙寅,詔曰:

朕惟偃兵息民,帝王之盛德,講信修睦,古今之大利。是以斷自朕志決講和之策,故相秦檜但能贊朕而已,豈以其存亡而有渝定議耶?

近者無知之輩遂以為盡出於檜,不知悉由朕衷,乃鼓唱浮言,以惑眾聽,至有偽造詔命,召用舊臣,獻章公車,妄議邊事,朕實駭之!

………………

~《要錄》卷172



秦檜死後南宋“天下望治”但“金國疑前盟不堅”,當時還有傳言被罷黜的前主戰宰相張浚會復出,宋金馬上就會重新開戰

趙構與大臣們談起議和一事是以秦檜為榜樣,在這道詔書中他極力削弱秦檜的作用,稱議和完全是自己的主意

這道詔書與其說是詔書,不如說是趙構寫給金國的決心書,主要是為了說明秦檜死不死他都仍然堅定地執行紹興和議,請金國不要因為秦檜的死就擔心南宋國策有變

清理秦黨可以解釋為奪回權力,如果追貶秦檜處理秦檜家人則會被金人視為議和路線改變。這也是為什麼秦檜死後能享受高規格待遇、秦家直親沒受到進一步懲罰的原因


這道詔書同時也斷了主戰派的念想

在公開承諾不啟用主戰舊臣這種背景下,張浚復出無望,替岳飛平反這事自然想都不要想





那一記響亮的耳光


秦檜死後趙構過了三、四年舒心日子,然而

紹興二十九年四月,黃中使金帶回一個讓趙構感覺五雷轟頂的消息——金國將遷都汴京,準備大舉南侵

紹興二十九年十二月,雙方在邊境上已經摩擦不斷的情況下,趙構再聞噩耗,諜報,北界揭榜禁妄,傳起兵事

趙構十分委屈,明明自己做得足夠好,為什麼要打我?我不信!!!

上曰:“此事有無,故不必問。朕觀其科擾勞役,民不卿生,豈是久長之道?朝廷精擇牧守,務為自治,安邊息民,靜以待耳。”~《要錄》卷183

趙構不願意面對自己付出了大代價的和約馬上就會被徹底撕毀,以致迴避為迫在眉睫的戰爭作任何戰備


沉浸在和平幻想中的趙構終於被金使一巴掌拍醒

紹興三十一年五月,金使高景山、王全面見趙構,王全當眾厲聲通報了幾件事,1.雙方重新劃界,南宋割讓淮南;2.欽宗死了;3.八月十五日金帝完顏亮會到汴京與南宋割地使見面;4.九月末完顏亮會到泗州、壽州和陳、蔡、唐、鄧州一帶圍獵

王全言辭粗鄙,態度囂張,趙構聽得目瞪口呆,扔下百官和金使跑回去放聲痛哭

時百官未退……(劉)炎遂轉屏風而入,見上哭泣

這一來裝鴕鳥都不行了,就算趙構真是傻子他也知道這無異於宣戰。傷心委屈的趙構氣得生日蛋糕都吃不下去

癸巳,天申節,詔以臟腑不調,免上壽

~《要錄》卷190





掀起你的蓋頭來


一場不可避免的大戰即將到來,而南宋的身子骨早被趙構和秦檜掏空,用金使王全轉述完顏亮的話是:

“又念歲貢錢絹數多,江南出產不甚豐厚,須是取自民間,想必難備。”~《要錄》190

經過趙構和秦檜勵精圖治後,南宋的軍、政爛得一塌糊塗,人心也早就涼了。將才可遇而不可求;錢糧、精兵、軍備,這些東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準備就緒;重新凝聚人心就成了南宋備戰的頭等大事



要怎樣才能凝聚人心呢?時人看法非常相似,我們選兩條在《要錄》和《會編》中都收入的奏疏

……國家自議和之後,為故相秦檜所誤,沮天下忠臣義士之氣……當首正秦檜之罪,追奪其官爵而籍其家財。追賜宇文虛中之爵而為之立祠,雪趙鼎、岳飛之冤,而又下親征之詔,移蹕建康,則其氣固足以吞強敵矣……~《要錄》190/《三朝北盟會編》卷237..太學生程宏圖等上書

程宏圖等太學生建議,追責秦檜,抄了秦檜家;為被秦檜出賣的南宋臥底宇文虛中立祠供奉,為被秦檜陷害的趙鼎、岳飛平反。他們認為這些事與趙構親征同樣重要


當然還有更激烈的建議

太學生宋芑上葉義問書言……凡前日中外之臣,誤我國以和議者,無問存沒,悉正典刑。於是,斬秦檜之棺而戮其屍,貶竄其子外而籍其資產……復岳飛之爵邑而錄用其子孫,以謝三軍之士,以激忠義之氣。詔下之日,使東南之民莫不怒髮衝冠,而西北之民聞之莫不感激流涕……~《要錄》卷190/《三朝北盟會編》卷236..太學生宋芑上葉樞密書

宋芑認為人死了也不能逃避罪責,要求開棺鞭秦檜屍;宋芑認為岳飛不能白死,應該復官並追錄子孫。這樣才能功過分明,激發南北之民的忠義之氣



在諸多上疏中,也有替趙構叫屈的,例如

……自曠古來,未有受辱如朝廷也!未有忍辱如陛下也……~《會編》卷227.和州進士何廷英上書

何廷英說,大宋的疆域被金國佔去一半,大宋兩位皇帝都被金人捉去折辱,大宋尊貴漂亮的皇室女性都做了金人輪流使用的珪膠女朋友,大宋文采飛揚的皇室男子都成了完顏亮出師祭旗的牲口,陛下放棄曾經可以恢復河山的時機,無奈地呆在江南稱臣納貢樂此不疲,臣認為陛下過的太憋屈了



這個時候南宋朝廷對岳飛案仍沒有表態,這些人上疏無疑冒著巨大的風險。從中也可以看到,岳飛含冤被害是時人的共識,要求替岳飛平反的聲音已經無法阻止

趙構在不經意中否定了當年不許議論岳飛案的詔令






揭開鐵罩


紹興三十一年完顏亮親率大軍南征,宋軍人心渙散戰鬥力不足的弱點在戰場上暴露無餘。例如

曾經大戰縮頭湖的張榮,他的部隊在戰場上走了幾趟,根本就沒有與金軍接觸人便跑光了

曾經打得金軍見到旗號就要撤退的劉錡,數次作戰失利,無奈退守長江防線

曾經讓完顏宗弼告誡部下不可與之對戰的李顯忠,他親自率部追襲撤退的金軍,結果只是“殺傷略相當”,被金人嘲笑為“禮送”

其他如王權、成閔這種傳統跑跑將軍的表現就只能用喜劇兩個字來說明了

對趙構來說,人心不再是可有可無的東西



紹興三十一年十月

壬戌,趙構下罪己詔

甲子,張浚復觀文殿大學士判潭州

丁卯,詔蔡京、童貫、岳飛、張憲子孫家屬令見拘管州軍並放令逐便,用中書門下省請也。於是飛妻李氏與其子霖等皆得生還焉。~《要錄》卷193

與個人上書不同,沒有趙構示意,執政不會去主動掀趙構也有份的鐵案。但是在動這個案子最初,趙構仍然耍了個小把戲,把岳飛、張憲家屬與蔡京、童貫家屬並列,只是作為特赦解除拘管

無論說辭是什麼,岳飛和張憲的家屬事實上成為了自由人,他們享有上訴的權利


畢竟當年下手太狠,剛開始實質性動作,趙構羞答答地否定了自己不許上訴和不許官府受理的詔令



紹興三十一年十二月,御使中丞汪澈對趙構說:

“岳飛既已伏誅,嶽州與其姓同……臣竊謂岳飛之叛固自有公論,以姓名而改州名尤悖於理……乞改嶽州……”。從之。~《要錄》卷195

汪澈作為高官小心翼翼地觸碰著趙構和秦檜對岳飛案下的最後一道禁令。改州名一事自然會天下皆知,寓示著大家都知道“嶽”字不再是禁忌





平反歷程

紹興三十二年六月趙構禪位,七月,在沒有重審的情況下孝宗便追原岳飛原官以禮改葬;十月錄用岳飛子孫六人為官。

按兩宋罪臣子孫不受恩蔭的慣例,這個舉動意味著承認岳飛無罪

第二年(隆興元年)七月,孝宗在北伐剛剛遭到失敗的情況下給還了岳飛田宅,使岳家衣食無憂

~《宋史》孝宗一


乾道五年十一月丙寅,為岳飛立廟於鄂州。

在岳飛曾經駐軍的鄂州立廟以供公開祭奠,等於承認岳飛有大功

乾道六年七月,岳飛廟建成,孝宗“賜岳飛廟曰忠烈”

忠烈廟的意思是不但承認岳飛有大功,還是一位大忠臣。間接承認岳飛死於被人誣陷

《宋史》孝宗二


淳熙五年九月,賜岳飛諡曰武穆~《宋史》孝宗三

在定諡武穆前曾議諡忠愍,但忠愍的諡詞太過於露骨地打趙構臉。“嗚呼……公之大名大節大勳烈,赫赫在人耳目,青天白日,其誰不知……人謂中興論功,當居第一……興羅織,致坐事以歿……按諡法,危身奉上曰忠,使民悲傷曰愍……”~《忠愍諡議》

再三權衡後孝宗決定岳飛定諡為武穆

兩宋武將諡號並沒有統一規制,南宋趙構待衛司親軍將領劉錡諡武穆,北宋配饗仁宗廟的曹瑋也諡武穆。孝宗的考量在於如何既給岳飛一個準確合理的定位,又讓趙構的臉不要太腫


淳熙六年三月,錄趙鼎、岳飛子孫,賜以京秩。

趙鼎被冤人人皆知,岳飛與趙鼎並列,再次表明了孝宗和南宋朝廷的態度

孝宗的作為都是在趙構還活著的時候,孝宗的“孝”字不是白撿來的,換句話說,承認受冤、承認戰功、建忠烈廟、贈諡、都在趙構的認可範圍,都是經過趙構默許的






尾巴


淳熙十四年十月,趙構在由秦檜故居改造的德壽殿裡騎著黃鶴上了西天,由誰配饗被提上了議事日程

吏部侍郎章森乞用張浚、岳飛。~《宋史》孝宗三

這……今後朝夕相處,趙構不好意思,岳飛於心不忍,不太好吧?

李心傳在《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嶽少保誣證斷案中記載,議配饗的時候,趁孝宗猶豫之際,岳飛案的另一男主角張俊的家人買通史館官吏,把殘存的岳飛的檔案偷出去藏了起來。在沒有文字記錄功績的情況下,岳飛出局

通過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到,岳飛平反的過程不但趙構看在眼裡,還會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它參與制造岳飛案的權貴家干擾






岳飛案本就是趙構親手撕開的口子,只要在承受範圍內,他自然不會反對

直到《金佗》成書,岳飛的資料才重新整理齊備,岳飛改諡忠武受封鄂王,那已經是更後來的事了





2019.4.2


為國釣魚


為天下者不顧家,當年誅殺岳飛是穩固朝政、鞏固國本的需要,而今時過境遷,國家需要一個榜樣來振刷尚武之風,引導天下大政的方向。平反岳飛自有秦檜等人背鍋,完全可以置身事外的高宗皇帝為何還要反對呢?

一:孝宗是久經高宗皇帝考驗的繼承人

靖康之難後,宋高宗由於長期奔逃在外,又屢受驚嚇,終於在唯一的兒子慘死之後也失去了生育能力。迷信於宋太祖趙匡胤借金太宗(兩人長相神似)之手前來複仇的謠言,迫於輿論壓力的宋高宗不得不在紹興二年的時候,從太祖一脈中選擇了兩個孩子寄養宮中。

但即便如此,心有不甘的宋高宗還是日以繼夜的堅持奮鬥,希望能夠生出個一男半女來,但奇蹟終究沒有發生,紹興三十二年,在經過長達三十年的嚴格觀察、精心考量之後,年事已高的宋高宗終於決定冊立趙昚(孝宗)為太子,同年,宣佈退為讓權。

無論高宗如何臭名昭著,但就其能夠逃脫“靖康之難”建立國祚長達一百五十餘年的南宋而言,他本人的權謀術數也是非同小可的。再說,取嗣於旁支本身就是風險很大的事情,好歹也算一代梟雄的高宗皇帝豈能將皇位拱手相讓給一個跟自己不是一條心的人?

而據《宋史》記載,孝宗皇帝之所以能夠順利繼承大統,很關鍵的原因就在於他的“孝謹恭順”

所以對於自己所選擇的繼承人,他自然是十分放心的,再說,昭雪岳飛本就是政治需要,當了三十年便宜父親的高宗自然不會阻止。

二:為岳飛昭雪是孝宗北伐的政治信號

自古從龍之臣必有非常之賞,身為中興四將之一的岳飛對於南宋的建立和穩定是居功至偉、不可抹殺的。他的死不過是南北和議的需要,典型的“匹夫無罪懷璧其罪”而已。

對此,高宗自然也是一清二楚瞭然於心的,但他既然殺了岳飛就絕對不能為其平反,不然反覆其唇的君王又該如何治國理政呢?再說,就高宗本人在當時也未必自幼,外脅於完顏氏、內迫於秦檜,動輒得咎的處境,你讓他如何作為?

而今新君繼位,秦檜已死,掣肘之人既亡,天下大勢又是一變。經過高宗三十餘年的勵精圖治的南宋王朝,政局穩固、百姓富庶。國有餘才而民有餘力。雄心勃勃壯志慨然的孝宗皇帝自然希望能夠有所作為,上順天時下應民心的來一次大規模的北伐運動,一舉收復中原故地。

如此一來,為岳飛平反昭雪也就迫在眉睫了,畢竟威名赫赫的嶽武穆在當年可是八面招展的、金光閃耀的金子大旗。不好好利用一番豈不可惜?

三:褒揚岳飛是孝宗的報恩之舉,並非簡單的平反昭雪

一朝天子一朝臣,在孝宗還是一文不名的普通皇子之時,遠在前線奮戰疆場的岳飛就曾多次飛書上奏,勸諫高宗皇帝早日定策,冊立“聰敏穎悟、恭謹孝順”的孝宗為太子。這些事,孝宗豈能不知,只是當時身在屋簷下,無以為報罷了。

作為潛邸的擁戴之臣,岳飛雖死,身為南宋僅有的明君的孝宗豈能就此忘懷?所以為岳飛平反昭雪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投桃報李。

但這天下終究是高宗皇帝所賜,無論如何感戴岳飛,孝宗在為他昭雪的時候,也只是簡單的追憶其從龍定策之功,對於風波亭事件則隻字不提,畢竟唯有如此才能既全父子恩情,又能一酬當年的擁戴之功。

綜上所述,孝宗之所以為岳飛平反,更多的可能是出於個人恩情和政治需要等方面的考慮,至於他以武人身份干涉預立太子和不顧社稷誓死北伐的事情,恐怕還是有所顧忌的吧。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不妥,敬請聯繫作者


狐筆春秋


秦檜當然是陷害岳飛的劊子手,但是宋高宗趙構則是殺害岳飛的主謀。宋高宗和秦檜,一個是主謀,一個是主犯,既然已經把秦檜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了,為什麼不把宋高宗拉出來鞭屍?

水滸中的綠林好漢,入夥前有個規矩叫做“投名狀”。沒想到,金國和南宋國家之間的交流,也用到了投名狀。沒錯,趙構為了向金國乞求議和,他拿出的投名狀就是岳飛的頭。

公元1140年,完顏宗弼掌握金國軍權,新官上任,就發動四路大軍,妄圖一戰而定,滅亡南宋。金國的攻勢受到了南宋軍的頑強阻擊,甚至在局部,岳飛收復部分失地,準備舉兵反擊中原。 金國滅亡南宋的口號和攻勢,的確嚇了趙構一跳。



自從坐上皇帝后,內憂外患,有農民起義、有大將兵變、有金軍壓境,幾次死裡逃生,都快嚇出病來了。金國打不動了,正好有議和想法,趙構則見好就收,趕緊跪舔。

趙構對金國提出的屈辱性條件照單全收,還為了表達議和的誠意,給了金國一個大驚喜——解除主戰派岳飛、韓世忠、張俊等人軍權,冤殺主戰派的旗幟人物岳飛(至於怎麼殺害,有奴才秦檜去實施)。

宋高宗為什麼要殺岳飛呢?為了能夠將戰線穩在淮河一線、為了能夠苟且在臨安半壁江山。他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跪求和平的機會。他太渴求安安穩穩過幾天滋潤日子了,所有他要求要朝廷裡只有一個聲音——那就是議和,誰反對誰就沒有好果子吃。殺岳飛就是為了議和,給金國的投名狀。



不要以為搖尾乞憐可以換來和平,國家的和平從來都是靠打出了的。不要以為通過殺害岳飛的“紹興議和”換來了和平。

事實上,紹興議和之後的平靜,完全是因為金國內訌,顧不上欺負弱宋而已。 公元1140年到1161年期間,金國真的很忙。1149年,完顏亮謀殺金熙宗篡位,血洗朝廷,殘酷鎮壓反對者。金國境內契丹人起義、漢人起義、金人也起義。折騰了十幾年,完顏亮終於清閒下來,想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滅了南宋。

1161年十一月,完顏亮剛打進南宋境內,就有完顏雍登基做了金國皇帝(後來叫金世宗),完顏亮被將領完顏元宜一刀了結。完顏亮的大軍壓境草草結尾,南宋只是被虛驚一場。

趙構估計又被嚇得幾天睡不著,這皇帝擔驚受怕,不做也罷。隔年五月(1162年)趙構就禪位給趙昚(宋孝宗)。宋孝宗趙昚(shèn)正是年輕氣盛啊,他也有光復中原的理想。頭一年剛被完顏亮欺負,趙昚登基就想起了北伐。

趙昚肯定找趙構商量過,爺倆一合計,金國好些年沒發兵了,完顏亮來一趟還死在路上;完顏雍剛坐上皇位,還沒坐穩當;聽說金國境內契丹人又大亂了——得出的結論是,金國遭難啦,正好落進下石。

宋孝宗要北伐——遇到的第一道坎,是滿朝廷的反對(主戰派走的走、亡的亡,誰還主戰呀?還是主和安全)。

宋孝宗要表達北伐的決心,他就需要做出一些事情聚攏主戰派的士氣。重新起用閒置了20多年的主戰派張浚,就是朝廷動向的風向標;為岳飛等人平反,則是朝廷為戰爭動員的“投名狀”。

有位皇帝說過“天下英雄盡入我吾彀”。說白了,對於皇帝這種職業政客來說,誰都可以是一枚棋子。想和平的時候,殺掉主戰的岳飛,是為了給金國一個交代。想要北伐收復失地的時候,給主戰的岳飛平反,是為了凝聚人心給國人的交代。

可惜,弱宋趙家畢竟是,從柴家孤兒寡母手上偷來的江山。弱宋的趙家,懦弱無能是鑲嵌在骨子裡的墓誌銘。宋孝宗稍微受點挫折,剛出爐的北伐決心很快就涼涼。

隨著宋孝宗倒向主和派,主戰派張浚被罷相,死在離開臨安的路上。老死?病死?——憋屈死的可能性更大。鳥盡弓藏、卸磨殺驢,帝王的棋子,岳飛冤,張浚何嘗不冤?


爾朱少帥


岳飛是經過大理寺審理認定罪行,刑部合議認定罪名,判決書清清楚楚寫著犯罪事實和罪名,殺岳飛的聖旨是高宗皇帝親自下的。抗旨畏敵有高宗皇帝親筆手諭做證據,大不敬有岳家軍統領王貴,董先,傅選,王俊等親自到大理寺指證。證據確鑿鐵證如山的犯罪事實。雖然關鍵證據岳飛的書信被張憲燒燬,但是有岳家軍十多名將領指證看過書信,也證明張憲和岳雲竄通岳家軍統領謀反,而且,同案犯孫革,於鵬,王處仁,蔣世雄等六人招供認罪,談何“殺害”?

高宗皇帝何時何地又“答應”為岳飛平反了?南宋九個皇帝,從來沒有任何一個認為岳飛無罪,談何平反?編造謊言篡改歷史,是可恥的,也是可笑的,謊言在史料面前,根本就不堪一擊。

孝宗皇帝只為岳飛“官復原職”,追復詔清清楚楚寫著“坐事以歿”指明岳飛是違法犯罪被處死,那來的平反?

岳飛兒子嶽霖和孫子岳珂,一生都在為岳飛“申冤”,到死都是“申冤未果”,何談岳飛早就“平反”?難道你們比岳飛兒子孫子,更知道岳飛平反了沒有?

才1162年為岳飛“官復原職”一直到1178年孝宗皇帝三議諡號,才為岳飛賜諡號“武穆”,岳飛的諡號從最早提議的“忠愍”改為“武穆”,說明宋孝宗對岳飛之“忠”持否定態度,對岳飛“冤死”也不認同,只是對岳飛抵禦金軍入侵,仗義崇德予以褒揚,對岳飛評價大打折扣。孝宗皇帝為高宗廟指定配享武將,同樣沒有選擇岳飛,而是指定張俊和韓世忠。也說明在孝宗皇帝眼裡,岳飛無論從戰功和人品都沒法和張俊,韓世忠相比。

孝宗皇帝評定“中興十三戰功”岳飛同樣無一上榜,也說明孝宗皇帝對岳飛的所謂“大捷”並不認可。

孝宗皇帝從來也沒有追貶過秦檜,南宋153年曆史,只有奸臣韓侂冑褒嶽貶秦,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韓侂冑一死,秦檜就恢復所有爵位和封號。


曉風2016


不反對是為了他悠哉的當好太上皇。宋高宗趙構(1107.5.21——1187年11月9)1162年禪位於宋孝宗趙瑋(1127.11.27——1194.6.28)。趙眘被後世普遍認為是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他在位期間,平反岳飛冤案,重用主戰人士;銳意進取、收復失地;政治清明、社會繁榮、文化昌盛,史稱“乾淳之治”。宋孝宗即位後即頒手諭,召回主戰派老將張浚入朝,並下詔平反岳飛,追復原職。同時宋孝宗平反了很多被貶謫、罷免的主戰派大臣,積極準備北伐。與主戰的趙眘不同,宋高宗一生膽小慎微,從1127年5月即位始便聽信於寵臣王伯彥、黃潛善等主和派讒言放棄中原,退守揚州。之後又重用秦檜這個投降派為宰相,竭力壓制岳飛、韓世宗、張浚等將領和主戰人士,只求一和。殊不知,趙構一直盼望金人“見哀而赦己”的願望最終變成了“所求漸微、所行益窮、所投日狹”的境地,無奈逃到海上避難。1130年在勞師遠征又久攻不下的金兵暫時撤離江南之後,宋高宗趁機加強了防禦部署,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並回到臨安府(今杭州)建立行在,後定都。由於反覆征戰使得金國統治者逐漸意識到有岳飛、韓世宗等抗金將領在難以取勝於南宋,即1140年主動要求在杭州站穩腳跟的南宋政權議和。宋高宗為避免戰爭積極附和議和,並於1141年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二十一年後“倦勤”的趙構禪位給經過三十年“考察”合格的趙瑋(賜名趙眘),還政趙匡胤一脈,自己則“清閒”的當起了太上皇。一直主戰的宋孝宗上臺伊始就下令為岳飛平反,拉攏主戰派,樹立抗金決心的舉動,宋高宗心裡是非常清楚的,退位後雖自說不問政,但其實一直在干預朝政,所以有趙眘這個經受住他的重重“考驗”而又能幹的皇帝在他前面建立“防火牆”宋高宗何樂而不為!趙構雖說膽弱,但絕對是一個弄權高手。殺岳飛是為政權延續,昭雪岳飛同樣是為了“長治久安”。個人見解,歡迎討論!







歷史解析與回顧


孝宗為高宗養子(高宗有一兒子早亡),為宋高祖趙匡胤的後代。高宗領養高祖後人,有避開徽欽二帝的想法,在政治和血脈上與之做切割。

高宗殺岳飛後,南宋與金國和平,但金國亡宋之心不死,不斷擴張進攻,而南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國力增強,雙方發動了多次小規模的戰爭,眼看大戰一觸即發,國內主戰成主流,這叫大勢所趨。

岳飛的罪名為“莫須有",也就是沒有實際的罪名,屬於政治犧牲品,高宗比誰都知道岳飛死的冤枉,給岳飛評反,也是政治的需要,高宗還是太上皇,把罪過往秦檜等人身上推也順理成章,殺岳飛是政治的需要,平反更是政治需要,高宗當然不會反對為岳飛平反,這也是高宗不會跪岳飛墓的原因之一!


書華36


中國歷史上,皇帝殺大臣的事比比皆是,基本上都是皇帝依據自己的判斷,想殺就殺不足為奇,唯獨趙構殺岳飛是走了司法程序。岳飛謀反案涉案人張憲、岳雲、孫革等均招供,又有岳飛軍中統制級別將領,王俊、姚政、傳選等人的檢舉作證,只是謀反信(物證),被岳雲、張憲看後燒了。但至少岳飛也是謀反重大嫌疑,這樣的事換到任何一個朝代,任何一個皇帝都必須殺之不留。另外,岳飛在出兵救援順昌、柘皋等軍事行動中,怠軍拖延、隔岸觀火坐觀其成,居心叵測。在岳飛被剝去兵權後,又牢騷滿腹被人證實罵皇帝,幾十天內被連降4級,做了一個無名的官,奉朝請。岳飛從一個呼風喚雨的方面軍統帥,陡然變為一個可有可無的閒人,其心理落差可想而知,岳飛心生反念不足為奇。並且,岳飛的奉朝請官職雖是閒職,但也需要每月兩次上朝報到,但岳飛目無朝庭,直接甩手回了廬山家中,對上朝報到的事不聞不問。這些事遠遠超出了歷代皇帝對大臣的容忍程度,相比之下趙構已經是很寬宏的了。

岳飛被叛罪處死幾十年後,宋孝宗念及當年岳飛舍著老臉勸趙構立自己為太子的情意,給岳飛恢復了一個節度使的官職,解決了岳家人生活生存衣食無憂的問題,又給了岳飛一個武穆的諡號,承認岳飛做為武人對南宋的建立的貢獻,也是和恢復岳飛節度使官職相適應。但是並未對岳飛的罪名進行平反。岳飛罵皇帝,臨軍征討稽期,謀反等罪名並沒有平反結論。以致嶽霖死時(1 1 9 3年),仍囑咐岳珂要平反。因為岳飛被判罪處死,已經過去了近40年,岳飛對朝庭的威脅早已不復存在,所以高宗對孝宗的作法持默認態度。雖然之後,以岳飛孫子岳珂為代表的文人,不顧歷史事實,或是憑空編造或是憑岳珂編出的道聽途說,給岳飛抹紅喊冤,但是直到南宋滅亡,南宋朝的所有皇帝都沒有采信岳珂的說法,針對岳飛的罪名給予平反。


pld20181023


真正第一次為岳飛平反的正是宋高宗趙構,這個是在宋高宗退位之前就已經開始為岳飛平反了。

在《精忠岳飛》裡趙構說了一句話,我覺得應該也是反映了當時趙構的心態的:非卿不忠,非朕不明,你的公道在這裡,朕的天下也在這裡!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到趙構知道岳飛是被冤枉的,但是也不得不殺了岳飛。當時的情況來說如果宋廷一味的北伐那麼很可能就會和南明一樣的結局,堅持幾年就完了。但是我們都知道南宋一百多年基本上都是卑躬屈膝的給金國稱臣納貢換來的,所以說是選在站著死還是跪著活,趙構選擇跪著活,岳飛選擇了站著死。極端的衝突,導致了岳飛的被殺。

相比於岳飛的結局,秦檜的結局就好的太多了,岳飛被殺之後14年秦檜才壽終正寢,而且趙構當即就追封檜申王,諡忠獻,賜神道碑。

岳飛被害之後差不多二十年了,1161年金人開始大舉南侵,這個時候趙構還沒有退位,當時很多主戰派就開始站出來要為岳飛平反了,這個時候趙構沒有辦法就開始為岳飛做平反的工作了,當時下詔:蔡京、童貫、岳飛、張憲子孫家屬,令見拘管州軍並放令逐便。這個時候岳飛被流放的家人開始返回到江州了。但是這個僅僅只是給岳飛的家人寬恕,並沒有說岳飛就是被冤枉的,而且我們可以看到在趙構的眼裡岳飛和姦臣蔡京,童貫是一類人的。

1162年趙構退位,禪讓給趙昚。宋朝重新回到了趙匡胤一脈的手中。而這個時候趙構在背後,當時可以說朝廷之上很多人都是趙構提拔上來的,所以趙昚即宋孝宗做什麼都是畏畏縮縮的,因為趙構就在背後。但是即使這樣宋孝宗一繼位就給岳飛平反:追復岳飛原官,以禮改葬,訪求其後,特與錄用。但是即使這個時候朝廷還只是對岳飛的家人有寬恕,對於岳飛一案從來沒有去複查和平反。

其實這個最主要的還是當時都知道岳飛一案的幕後主使者就是趙構,所以當時誰也不敢要求重新查岳飛一案。只是給岳飛恢復名譽給岳飛的家人恢復。

趙構可以看到不是不反對給岳飛平反,而是形勢所迫,一開始自己在位的時候就是被迫給岳飛開始恢復,平反的。到宋孝宗的時候他已經是太上皇了,權利已經大大減弱了。但是這個時候都只是給岳飛恢復官職,名譽等等。並沒有直接說岳飛一案的真相。其實南宋一百多年一直都在為岳飛平反,但是每次都是一小步一小步的進行,真正算平反還是在差不多將近一百年後,才算是徹底給岳飛平反了,給岳飛追贈賜諡等等。一代忠臣名將才得以趙雪。


中國歷史研究所


宋高宗不反對宋孝宗為岳飛平反,因為他已經覺得自己沒有價值了,相反岳飛的剩餘價值更有利於宋孝宗的皇權鞏固,有利於南宋的國運延長!

趙構既然可以禪位,放棄皇位這麼重要的權利,自己再不要臉一次又何妨?默認岳飛的翻案,也是趙構做出最聰明的一個選擇!

別忘了趙構執政期不是在逃亡就是在求和的路上,這種不要臉的龜縮功夫一直讓趙構苟延殘喘到81歲,趙構在取捨之間的魄力很簡單,活著就好!好好的活著!

趙構搞死岳飛後,放縱秦檜一家獨大,幾位中興將領都被秦檜搞垮,武將系統也徹底青不接黃,這種局面都是趙構自己造成的。

趙構難道不清楚?真的不清楚他面對秦檜這個宰相也不會膽戰心驚!別總覺得趙構和秦檜有啥過人的友誼,都是扯淡!趙構後來才明白秦檜這條狗已經沒有繩子可以拴住了,直到秦檜死掉,南宋已經成了四處漏風的窗戶!

等到趙構很明白南宋的黨派之爭的性質已經發生質變——皇權和秦政權的交鋒!南宋的政治結構已經被架空,年邁精力不足的趙構已經無力翻雲覆雨,這種破而後立的把戲需要一個契機,岳飛就是最好的藉口!

趙構開始瘋狂甩鍋,岳飛的死都是秦檜這個奸人乾的好事!秦檜這個人面獸心的東西蒙蔽聖聽啊!宋孝宗為收拾秦檜同黨遺留的政治傾向,順理成章的把鍋扣在秦檜這個死人臉上,順便消滅秦檜的同黨,收回權利!

秦檜是趙構一手作大的,趙構對秦檜的否認,就是徹底打自己的臉,那麼孝宗為岳飛平反就是一舉四得:

①趙構的無恥行徑,錯誤決策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保持皇家所謂的體面。

②很快能安撫民心,岳飛的聲望重新給南宋老百姓注入強心針,不至於到處搞反政府武裝!

③收買軍心,這是最重要的一點,給岳家軍一個信號,政府是信任你們的,抗金還的靠你們!我想說孝宗是真的需要!

④重新洗牌,把秦檜黨派的勢力徹底清空,進一步鞏固皇權,南宋的天下始終的姓趙,哪裡容得下別的聲音?

面對外敵洶湧澎湃,內部人員爭權奪利,趙構默認岳飛的平反,可以得到這麼多好處,何樂而不為?我想宋孝宗也發自內心的感謝趙構。趙構是個地地道道的昏君,但是他不傻,岳飛的冤案比起趙家的江山真的微不足道!

我不是易中天,只表達我看到的歷史!


我不是易中天


孝宗為岳飛昭雪平反,若未有趙構之“聖意”默許,卻是萬萬不能成事的。原因如下:

1.高宗殺飛後民間積怨甚深,有變動之虞。雖然將黑鍋給了秦檜等人揹負,卻也難免不被百姓暗中辱罵。宋太祖之祖訓規定不許殺士大夫。而岳飛被剝奪兵權後官居太子少保與樞密院副使,雖為武官出身,卻也是朝廷命官。趙構是不敢揹負違背組訓的罵名的。與其死後被人戳破脊樑骨,不如死前順應民意,給飛平反昭雪,一方面可安定武將之心,畢竟國家安全還得依靠武將。另一方面也可以為孝宗繼位減輕阻力,穩固統治。


2.孝宗素有北伐之志。高宗知其心意,也不便多管。便允其為飛平反昭雪,以此為北伐造勢,獲取民心。

3.高宗知飛忠義,從心裡是不討厭岳飛的,他不是恃權濫殺的昏君或暴君。正如電視劇《精忠岳飛》中趙構後來在岳飛廟上香時說的一句話“岳飛啊,非卿不忠,非朕不明。你的公道在這裡,朕的江山也在這裡”一樣。為了保全江山,他是不得不下手除了岳飛。他或許心裡是後悔的。


總論:岳飛冤案的平反昭雪過程是艱難與漫長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高宗之“為和議授意”問題無法被提及。隆興元年(1164年)雖為岳飛冤案平了反,卻仍未提及趙構的問題,秦檜仍然做了“背鍋俠”;加之奸臣秦檜掌修國史,大力篡改史書,銷燬證據。導致岳飛後人難以收集有效證據。直到宋理宗當政時,就岳飛案件頒佈的《賜諡告詞》,才道出了岳飛的冤情:“夫何權臣,力主和議,未究凌煙之偉績,先罹偃月之陰謀”,第一次指出當年的和議政策是導致岳飛冤案的重要因素。岳飛冤案平反過程一波三折,可究是有礙於皇家體面,不能正真的徹底昭雪。可嘆英死者魂歸坤嶼,元兇者高居廟堂。何其悲也歟?千秋之後,一切公論,當由後人評說。


一家之言,淺薄之語。自有紕漏與主觀臆斷之處。請多多賜教!若僥倖入得專業者的靈目,吾必將貽笑於大方之家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