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宋高宗如果那麼害怕徽、欽二帝回來皇位不保,為什麼還禪位給宋孝宗?

一德格天1


文|小河對岸

在岳飛北伐取得節節勝利之際,而被宋高宗趙構連下詔書勒令班師,一直是很多人心中的遺恨。以致不少人都認為宋高宗之所以勒令岳飛班師,甚至最終殺害岳飛。乃是宋高宗畏懼岳飛北伐成功而迎回了徽欽二宗,致使自己皇位不保。那麼,岳飛迎回徽欽二宗、真的會威脅到宋高宗的皇位嗎?

岳飛最後一次北伐,是在公元1140年。而宋徽宗已於公元1135年去世,其時唯有宋欽宗尚在世間。那麼,倘若宋欽宗被迎回朝,真的能威脅到宋高宗的皇位穩固嗎?

其一,宋朝的文官制度已經非常成熟,制約了宋欽宗再被擁立為君的可能。自宋朝建國之後,為防範殘唐五代時期的“武人政治”再次上演,趙匡胤以“杯酒釋兵權”的和平方式收繳了武將們的軍權。自此,“以文制武”便成為了宋朝的國策。而自宋朝起,科舉制已日益成熟,使得朝廷得以建立一套服務於中央皇權的文官官僚體系。

而文官政治,其本身就具有極強的穩定性。宋高宗的大位已定,即便宋欽宗被迎回,也只能被當成“太上皇”去奉養。明朝的明英宗就例證(于謙言道:天位已定,寧復有他),而後來之所以有“奪門之變”。則是因為明代宗病重而不能理政、其又無子嗣的原因。

其二,亂世為君,更需才能與膽魄,宋欽宗也欠缺為君的資質。兩宋之交,國家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為君者更需才能與膽魄。儘管宋高宗也愛逃跑,但也有過英勇的表現。如靖康元年,金兵圍困開封,宋欽宗遣人議和,需親王為質。眾親王皆不欲往,唯有宋高宗自請前去,而與張邦昌同往金營。其後,宋將姚平仲卻夜襲金營。史載:..金人見責,(張)邦昌恐懼涕泣,帝(宋高宗)不為動,斡離不異之(懷疑宋高宗是假親王),更請肅王。

而宋欽宗在位期間的表現,卻實在找不到任何亮點之處。倘若宋欽宗被迎回,宋高宗的聲望更盛,宋欽宗更是不能與之爭。在宋高宗的生母韋后被金國放還時,宋欽宗就挽住韋后的車輪,央請她務必轉告宋高宗,若能回去,當個太乙宮主足矣,他則絕不敢望。宋欽宗與宋高宗爭位,是既無能力也無意願更無條件,所以,根本就不足為慮。

其三,宋高宗也並非那種異常痴戀權力之人。宋高宗是我國曆史上屈指可數的長壽皇帝,一共活了81歲,而宋高宗在56歲之時便禪位於養子趙昚。而據史載,宋高宗的身體狀況一直非常好,用今天的話來講,完全可以再幹二十年。但宋高宗還是在自己良好的身體狀況之下,鬆手了權力,這在我國曆史上都是極為少見的,從中可以看出宋高宗並非那種對權力極度痴念之人。

宋高宗下詔令岳飛班師回朝,其實並不是怕迎回了宋欽宗,而是畏懼對武將們的失控。歷史上的北伐大業,成功者極少。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南方後期補給的軟肋難以解決,以及南方軍隊騎兵的缺乏而不利於進攻,宋高宗對北伐的前景並不看好。

再則,宋朝一直是“文人政治”,“以文制武”乃是大宋的國策。而在兩宋之交的板蕩之際,卻給了武將們抬頭的機會,這對朝廷來說,乃是權宜之策,也是最憂心之事。兩宋之交,宋軍將領投敵、兵變、不聽調遣等都已是常事,而繼續北伐,則會使得朝廷對武將們更加失控。宋高宗的內心中,更懼怕岳飛以戰功與名望而成為“趙匡胤”。雖說以岳飛的的品格高尚,絕不會做出來“篡逆”之事,但正如趙匡胤對石守信等將領說道:..你們雖然無異心,然而你們的部下想要富貴,一旦把黃袍加在你們的身上,你們即使不想當皇帝,到時也就身不由己了。故而,一旦宋金的關係得到緩和、南宋的安全警報解除,宋高宗便立馬收了韓世忠、岳飛、張俊等人的兵權。

參考史籍:《宋史》等等;


有知社


宋高宗於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提出禪位於宋孝宗趙慎雖然受到了官員的反對,但宋高宗不予理睬同年六月十一日趙慎繼位。

宋高宗提前禪位於宋孝宗有施恩的意思。因為趙慎是宋高宗的養子,如果等到宋高宗臨終再傳位,趙慎可能已經年過半百甚至花甲,這樣宋孝宗不僅不會對宋高宗心懷感激,反而會心存怨恨。

宋高宗的親生兒子死了之後,按理他應該在太宗的其他嫡孫繼位,但最後他選擇了趙慎作為接班人。這種捨近求遠,置宗室利益於不顧的行為,勢必會招來各種非議還會有其他因循守舊的人的反對。宋高宗提前禪位可以確保傳位計劃的順利進行,確保南宋政治穩定。

靖康之難中,除了宋高宗漏網外,宋徽宗和宋欽宗都被擄走了,終生都未能歸國。宋高宗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和掩蓋生母在金國嫁人生子的醜聞一直對金的和議未做出反應,這一行為致使諸王后妃慘死異國他鄉。提前禪位可以維護自己死後的聲譽,還可以阻止宋太宗裔孫登上皇位。

最後,因為宋徽宗和宋欽宗的被擄走使得宋高宗明白了皇帝就是金人的目標,做了太上皇目標就沒有那麼大了,關注度會下降,逃命就容易多了。




茻淺離


第一、法理上宋高宗確實不如欽宗皇帝正統。高宗的帝位是從偽楚政權張邦昌手裡拿到的。跟宋沒有任何聯繫,除了他的血統。因而高宗為了自保,他絕對不會有迎回二聖的打算。

第二、這半壁江山是我保下來的,只有我才有資格確定新的皇帝人選。高宗皇帝剛開始一路顛沛,甚至還有坐船出海的痛苦經歷,在辛苦打拼了半輩子後才穩定下來。雖然國土面積又小了不少,可高宗皇帝已經心滿意足。在這片自己說了算的小地方,下任皇帝的最終選擇權要牢牢把握在自己手裡,傳給孝宗皇帝他會對自己感激涕零,還給欽宗他會認為理所應當,哪個對自己更有利,高宗皇帝還是很有數的。


最後,為什麼高宗皇帝選擇禪位而不是死後再由新皇帝繼統呢?逃避現實,逃避責任,還想抓住大權不放,那禪位就是最佳選擇了。新任命的宰相必須到太上皇那裡接受“聖訓”,關鍵的國家大事太上皇會出面掣肘,最後負責任的是皇帝,跟我沒有關係,這樣做豈不是兩全其美嗎?這性格倒是和他哥哥欽宗皇帝很像,一有事就把自己扔出去當擋箭牌。


泰山7001


這是後人的推論,關鍵是金國不放回來,後期金國扶持欽宗之子,他才堅決反對宗室南歸。傳位於孝宗,是因為一個傳說,他決定把皇位還給太祖的後代


劉傳錄


提出這個問題,就是打了那些所謂趙構怕岳飛直搗黃龍、迎回二聖而殺害岳飛的人的嘴巴!許多人在八、九十年代聽了有關岳飛的小說演義,心理上就有了先入為主的定勢,再加上宣揚岳飛同愛國主義掛上了勾,就不允許有任何懷疑岳飛的言論和舉動了。南宋建立後,把金兀朮趕到江北以後,趙構的位子基本就坐穩了,還怕誰來搶位子?他是不會怕君威喪盡的亡國之君趙恆回來搶位子的。除非是武將做大自立,這也是岳飛之死的主要原因。岳飛當上節度使後多次抗命不聽調遣,還經常撂挑子,再加上岳飛手下王貴、牛皋等眾人揭發岳雲、張憲謀反,使趙構更不放心岳飛了,產生了必殺之而去後患的念頭。趙構當太上皇,不是徹底退休,還是經常干政的。另外孝宗也很聽話,對趙構主動退位有感激之心,不會對趙構不利。但如果是被趕下臺,那只有死路一條。


鳳尾雄鐵


古代宗法制度很嚴格的,同宗子弟過繼給無嗣之人。法律上和親兒子是一個地位,宋孝宗雖然不是宋高宗的親兒子,但是理論上和親兒子一樣一樣的。高宗死後還能吃上孝宗祭祀的冷豬肉,迎回二聖,尤其是迎回欽宗。欽宗在生個娃,高宗又沒有生育功能。江山遲早得回到欽宗系手裡,吃的上吃不上冷豬肉就另說了


北漂叔叔


可能是因為宋高宗沒有子女,英宗系的後人又在靖康之變後基本被金一網打盡。宋孝宗趙昚是宋太祖的七世孫,趙德芳的後人。大多出與無奈,在加上對趙昚考驗認為他如果當皇帝應該是位對國家對皇族有利的。這樣他即能保住身後身邊人的權益,也賣宋孝宗一個人情,在世人眼裡也會留個好名聲,對國家也會有利,即使徽,欽兩帝回來帶來的各方面負面影響也會降低,這也許是個對各方面都有利的最好做法。


小冉愛看歷史


因為宋高宗在南逃的過程中喪失了生育能力,屬於宋太宗一脈,沒有後代,宋太宗一脈已經在靖康之亂中幾乎死傷殆盡,剩下的都被俘虜到金國,不在南宋境內。只能把皇位傳給宋太祖一脈也就是宋孝宗


曙光1900535


都說高宗怕二帝回皇位不保。去看看歷史,哪位翻過去了的曾經的皇帝,現時的太上皇就又立刻、馬上翻過來重新登皇帝位的? 明英宗復位那也是8年之後且明代宗無後又病重垂危,英宗才得以復位。歷史上人云亦云的事太多了,可仔細想想,真是那麼回事嗎?


zhg789


1回答裡很多人忽視了一個問題,宋孝宗是趙匡胤的七世孫,直到現在小編不得不感嘆,古人的政治智慧,宋孝宗既沒有黨羽沒有嫡系,因為如果不是靖康之恥他怎麼也當不了皇帝,這就導致了宋孝宗必須聽話,其次北宋趙匡胤開國,後面是趙光義本人及其後代,南宋趙構(趙光義子孫)開國,其後是趙匡胤的子孫後代,無論是法理,清理,天道輪迴全說的通,並且孝宗執政的合法性繫於高宗一人。

2高宗確實怕迎回二聖(回答裡是高宗不怕的,想想朱祁鎮朱祁鈺吧)怕迎回二聖的原因很簡單,自己的帝位不保,做了朱祁鈺第一。宋孝宗不同,他很聽話,從諡號“孝”就可以看出來(皇帝的諡號宋朝時還不能隨便根據皇帝個人的意志隨便來個幾十個字,這種沒品的事只有滿清乾的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