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趙眘都出五服了,為什麼宋高宗還選中了他做儲君?

澹奕


宋孝宗趙昚,太祖趙匡胤七世孫,秦王趙德芳六世孫,時六歲,被宋高宗收養宮中,紹興三十年(公元1160年)二月二十四日,趙昚被立為皇子,改名瑋。

其一,宋高宗選擇趙眘,也是無奈,其唯一的孩子,早夭。後又被金軍,“上九州攬月,下五洋捉鱉”的氣勢,一路南逃,被逼無奈,最後坐上船逃到海上漂泊,一驚一嚇之後,最後造成了自己不孕不育。

其二,靖康之變,宋室太宗一脈,近親宗室後裔,被一鍋端。宋神宗時期,為防止太祖後裔,勾結權臣,被安排離開京畿,外地居住,因此太祖後裔躲過一劫。

其三,太祖一脈,到趙眘,基本沒有任何權勢了,屬於遠支宗室,易於被宋高宗操作,對其自身威脅小。

其四,太宗得位來路不明,一直都有,“斧影燭光”之說,民間對太祖後裔遭遇,多有憐憫。靖康之恥,社會動亂,百姓對宋室多有怨言,立太祖一脈有利於安撫人心。

其五,趙眘自身素養高,會來事。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時年三十五歲,趙眘主動上書,請求領兵與金軍決戰,再次上書,請求趙構親征時,隨駕保護,以表心與忠心。

1187年,趙構崩,趙眘聽聞失聲痛哭,兩天不進食,又表示服喪三年,可見平時趙眘如何孝順趙構。



小吳侃史




提問者說到,宋孝宗趙昚與宋高宗趙構的關係已經出了五服,血緣已經相當非常疏遠了。的確,他們共同的祖先是宋宣祖趙弘殷;從第一代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光義兄弟開始,兩支就“分家”了,早已出了人們常說的五服!那麼,為什麼宋高宗要選擇他作為儲君呢?不應該選擇血緣更近的所謂近支嗎?您如果這麼想,那就大錯特錯了,宋高宗要的就是這個“早已出了五服、血緣非常疏遠”!



在宋高宗彼時唯一的兒子早殤之後,無論願意不願意,皇儲問題都已經成了宋高宗不得不面對的事情。選擇過繼誰當“兒子”、讓誰來當這個儲君也成了讓宋高宗非常頭疼的問題。按照中國古代的宗法制度和皇位傳承規則,兒子沒有了,侄子是第一選擇;沒有親侄子,堂侄是第一選擇。宋高宗的祖上——宋英宗趙曙便是最典型的例子。宋仁宗趙禎的親兒子全部夭折,與此同時宋真宗趙恆也只有宋仁宗一個兒子成功存活,宋仁宗連親侄子都沒有。最終,宋仁宗選擇了自己的堂侄、叔叔商恭靖王趙元份的孫子趙宗實,即後來的宋英宗趙曙。如果按照這個邏輯,宋高宗應該從兄弟的兒子中選擇繼承人,而不是血緣非常疏遠的太祖系。但靖康汴京城破之時,在汴京的宗室幾乎盡數被金人俘虜,宋高宗是僥倖得以逃脫,這條路顯然是行不通的。



不過,雖然大宗人丁凋零,但彼時的宋高宗也並不是一點選擇都沒有。其祖上宋英宗本家商王系、濮王(宋英宗的親生父親趙允讓)系還是人丁興旺的。而且,濮王系的齊安郡王(後晉封循王)趙士㒟還是擁立宋高宗另起爐灶即位的功臣之一。宋高宗即位後,趙士㒟加開府儀同三司、判大宗正事,實力不可小覷。如果宋高宗要選擇濮王系,顯然不太方便跳過趙士㒟系而選擇他人。可如果選擇趙士㒟系的子弟,無異於是在給本已位極人臣的趙士㒟加碼,會不會激發出趙士㒟、甚至整個濮王系的野心,倒逼自己這個皇帝、威脅皇權,宋高宗心中根本沒底!畢竟宋高宗並不是“合法”即位,他雖然是皇子,可正統卻是宋欽宗趙桓一脈。宋高宗本質上和後來南明的那些所謂皇帝並沒有太大區別。理論上,宋高宗可以當皇帝,太宗系都可以,不是嗎?而且,選擇一個擁有如此雄厚的背景的儲君,將來這位儲君恐怕也不是宋高宗輕易所能控制的,倒不如不選。



在權衡利弊之後,宋高宗把目光轉向了太祖系。因為“兄終弟及”的緣故,太祖系在宋太宗之後逐漸衰落,不少太祖系宗室甚至已經淪為了幾乎與平民無異的境地。這些人缺乏背景、便於控制。更重要的是,他們的一切都是宋高宗給的,除非是白眼狼,否則肯定會對宋高宗感恩戴德!除此之外,選擇太祖系,朝臣、尤其是太宗系的宗室沒有反駁的正當理由。皇位本就應該是太祖系的,不是嗎?就這樣,宋高宗最終確定了太祖系作為選擇對象。



那麼,到底選誰呢?如果按常理,太祖系的世襲安定郡王是首選,因為他是太祖系大宗的象徵。可問題是,到宋高宗時,安定郡王爵位轉來轉去又回到了宋太祖事實嫡長子燕懿王趙德昭一脈。嫡長房,地位太特殊、也太扎眼!基於濮王系同樣的理由,宋高宗第一個便否定了安定王系。最終,宋高宗選擇了宋太祖庶出之子岐康惠王趙德芳一支庶出又庶出……的後代,即後來的宋孝宗趙昚。因為缺乏背景,宋孝宗直到即位之後,也依然沒能跳出改任太上皇的宋高宗的手心;因為家道中落之後一步登天,宋孝宗對宋高宗更是感激涕零、極盡孝道,一直如親生父親一般對待宋高宗。



就這樣,宋高宗通過將皇位轉向太祖系不僅穩固了自身地位,而且牢牢握住了權柄,即便禪位之後也保持著對朝局的絕對控制力。而且,還撈來了一個好名聲!其實,宋高宗根本就不是為了太祖系,他為的就是自己,為的就是手中的權力!並沒有那麼高尚……


農民工歪說歷史


宋孝宗趙昚原名趙伯琮,趙家伯字輩乃是宋太祖趙匡胤的七世孫。大家知道,北宋皇帝除了趙匡胤本人,都是宋太宗趙光義的後代,而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開國皇帝)宋高宗趙構則是趙光義的六世孫,他和趙昚的關係也就只能在“玉牒”上體現了。而趙構之所以傳位給這個八竿子打不著的侄子,主要是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趙構本人無子

趙構在“靖康之變”前生育了五個女兒,她們大部分都非常不幸,後來,趙構又生育了一個兒子,就是元懿太子趙旉(他曾經在“苗劉兵變”中當了一個月左右的皇帝),但是趙旉年僅兩歲的時候就受驚身亡了,趙構又因為受驚而永遠失去了生育能力。這也就決定了趙構只能找養子。

第二、大臣們的意見

在趙旉夭折、趙構無子的情況下,很多大臣都希望這個風雨飄搖的王朝能早早地確立好皇儲(岳飛就曾因為建言立太子之事而被趙構訓斥),一開始這個事擺不上臺面,大家都知道確立皇儲就是在戳趙構的痛點啊。但是後來大家都著急了,同樞密院事李回開始上書:“藝祖不以大位私其子,發於至誠。陛下為天下遠慮,合於藝祖,可以昭格天命”,李回的意思很明確——太祖以天下為公,讓位給太宗,是陛下的好榜樣!後來又有多位大臣上書,他們從兩個方面表達了應該傳位給太祖後裔的觀點——一、傳位給太祖後代,那是堯舜之事,可以流芳百世;二、大宋之所以出現“靖康之變”,還不是因為太祖爺在上天不保佑咱了,不保佑大宋的原因大家都很清楚吧。

所以,趙構下詔書說:“朕若不法仁宗,為天下計,何以慰在天之靈”,他決定在太祖七世孫伯字輩中挑選養子——伯字輩論起來是趙構的侄子,不差輩。

第三、效法仁宗?

趙構雖然在詔書中說自己要“為天下計”,要“法仁宗”,但這是違心的——他最清楚仁宗時期的“濮議事件”惹了多大的麻煩了。宋仁宗曾經生育了三個兒子但都不幸夭折了(十三個女兒也有八位夭折),所以他不得不傳位給養子趙曙,也就是後來的宋英宗。但是宋英宗一上位就翻臉不認“爹”了,他的親生父親乃是濮安懿王趙允讓而不是宋仁宗趙禎啊,所以就要把父親追封為皇帝,但是大臣們都不願意,這件事一直鬧騰了十八個月之久,趙允讓最終成了“皇考”,而趙允讓的後人也先後被封賞或者重用。

趙構當然不願意讓“濮議事件”再次發生,所以他就找了個最簡單的方法——此時自己的直系親屬已經全都被俘北上,太宗後裔雖然有很多見在南宋,但是與他們的關係實在也談不上親密了,不如干脆找個遠屬傳位給他,他感激不盡呢還再想追封個皇考嗎?

綜合這三面考慮,趙構最終傳位給了趙昚。後來的歷史也證明,這是趙構做出的一個非常正確的決定。


國史通論


這裡不是血統遠近的問題,關鍵在於趙眘是宋太祖趙匡胤的血脈。宋朝有個趣事兒,北宋除了趙匡胤,其他皇帝都是趙光義及其子孫後代,南宋除了趙構,其他皇帝都是趙匡胤的子孫後代。這是為什麼?

一、宋高宗的兒子死了,而且宋高宗還喪失了生育能力

宋高宗為什麼那麼猜忌岳飛這些武將?那是因為宋高宗受夠了武將擁兵作亂的苦,他的兒子就是因為在一次武將作亂中受驚嚇而死。後來,岳飛受任節度使,年紀還很年輕,岳飛不無得意的說:自己建節的年齡正與太祖(趙匡胤)相仿。宋高宗聽到後怎麼能不懷疑。失去了兒子,宋高宗本來可以再生,可是,他在一次金軍突然發動的追擊他的行動中,因為驚嚇過度,喪失了生育能力。這樣的話,趙構就只能從宗室近親的小孩兒中去找繼承人了。

二、宋高宗詭異的一個夢,金太宗詭異的相貌,讓宋高宗下定決心選太祖的後代當繼承人

傳說,趙構做了一個夢,看到了斧聲燭影的真相,而且夢中趙匡胤對他說:趙光義的後代敗壞天下,如今該把皇位還回來了。正巧,出使金國的使者回來,向趙構報告說:金國老王(金太宗)的相貌大類藝祖(即宋太祖)。這可把趙構給嚇壞了,於是,他下定決心還位於太祖一系。

三、趙構考驗繼承人的辦法實在讓人無語

本來選了兩個小孩兒,是與太祖血緣最親近的。宋高宗偏偏要都送給他們十個美女,而且他還不說送給他們幹嘛。大概一段時間後,趙構還把這些美女收回來讓人檢查。其中一個身邊的美女一個完璧也沒有。而趙眘卻一個也沒動。於是,趙眘被立為繼承人。後來,高宗實行內禪,把皇位讓給了宋孝宗。宋孝宗算是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不但為岳飛恢復了名譽,還曾想北伐,但是北伐失敗了,孝宗只得接受這個現實。


星火辰


以史為鑑,我是中國古代史專篇。

其實宋高宗選趙昚為儲君,還是經過了一番認真篩選的,而趙昚能當上儲君,也在於自己還是比較聰明的。


趙昚其實初名是叫做伯琮,之後多次改名,最後稱為儲君之後,就改名趙昚,趙昚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的七世孫,趙昚在六歲的時候很幸運的宋高宗選中,養育於宮中,至於趙構為何沒有兒子,其實之前他是有一個兒子的,可是由於體弱去世了,而且由於其在南逃得時候,據說有一次正在進行房事,結果手下稟報金軍來襲,嚇得趙構當時就不再具有性功能,按照現代醫學來講,他這是屬於心理性功能障礙,從此趙構也就不再具有生育能力,由於一個國家不能沒有儲君,因此在眾大臣得催促之下,趙構就先選了兩個皇室養育在宮中,一個就是趙昚。趙昚之所以能被選上太子,是處於一次趙構得試探,趙構給了趙昚10個美女,都是處女,然後過了一段時間,派人檢查,結果這10人均還是完璧,因此內心就暗自確定了太子人選,而且趙昚著一個人之所以被稱為宋孝宗,對於趙構,可謂真是如同親爹一樣,即使在紹興23年,趙構退位,其依然沒有完全取締趙構,大權實際還是掌握於趙構手中,即使趙構死去,還是為其服喪三年,所以趙昚能當選儲君,其在於自己趙構聰明,知道趙構所想,同時也在於趙構自己沒有兒子。


喜歡歷史的搬磚工


宋高宗選擇趙眘作為他的皇位繼承人,其實有兩層意思:一是宋高宗他自己沒有兒子,其實宋高宗原本是有一個兒子的叫趙旉,可惜在很小的時候就夭折了,後來就一直沒有兒子,所以沒有了嫡親繼承人。二是在宋高宗在選擇太宗這支的後人還是太祖這支後人作為繼承人的時候,留了個心眼。宋高宗他自己是太宗趙光義這支的,而當時趙光義這支其實可選擇的人還是很多,但宋高宗怕他們在他死後翻舊賬就選擇了太祖趙匡胤這支後人,因為他就是要他的繼承人對他感恩戴德不會在他死後翻舊賬。從後來的歷史發展看,宋孝宗趙眘確實是對高宗趙構非常尊敬,即使在死後也是這樣的。為什麼會像上面說的宋高宗有這兩層意思呢?這裡要說說緣由:

靖康之難後,金兵南下,趙構被嚇,生理上出現問題

在靖康元年的時候,趙構以親王的身份送到金人那邊當做人質。在第二年金兵俘虜了徽欽二宗北宋滅亡,趙構就逃到南京稱帝,建立了南宋。對於金兵的厲害他是親眼看到過的,估計膽子也小心裡上是有陰影的。所以從靖康元年他當完人質被朝廷任命為河北兵馬大元帥奉旨勤王那時候起他就打定了不要和金兵接觸的念頭,因為怕!當時朝廷命令他在河北一帶召集人馬救援首都開封,他就故意帶人馬跑到了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後來又跑到東平府(今屬山東),為的就是避開金兵。

在他稱帝后,也不想北伐進攻救回自己的父親和哥哥,偏安一隅,反正日子能混下去就行。可是金人當時還是有大志向的,想要一舉統一天下,於是他在南京稱帝后幾年屢次南下進攻南宋。在1127年,也就是他稱帝的第三年,金兵突襲揚州,揚州是當時趙構南宋王朝臨時政府所在地。當時趙構還在醉生夢死中,在床上聽到金兵要打進揚州的消息,當時估計正在魚水之歡,嚇的立馬穿衣服就跑。當時趙構有多慘呢,這裡就出現了歷史典故“金兵百騎追宋帝”,趙構是“康王驚魂馬家渡”,也就是泥馬渡康王的故事。趙構是差點被抓,嚇的不行,躲到海上不敢登岸,一直到韓世忠在黃天蕩困住金兀朮後,趙構才敢上岸。

從這以後趙構就發現自己的生理上出現問題, 應該是被嚇的。這方面不行自然就沒有兒女了。而早年自己生的兒子趙旉又早早夭折,所以他這輩子就沒有子女。

趙構不選太宗這支還是由他的小算盤的

一、趙構在稱帝建立南宋後,對於主戰派一直採取是排擠和打壓,及其信任和重用投降派。同時對於國策上也是選擇維持現狀,對於丟掉的北方大片土地和人口一點也不在意。他甚至還說石敬瑭能丟掉燕雲十六州,我丟掉北方也是說的過去的。甚至在和金兵交戰取得上風的情況下,依然選擇低聲下氣去和金人求和,殺掉岳飛,罷免韓世忠。這些行為都是可以看出來他是不想回復北宋基業,能夠偏安一隅就行了。這也是後人猜測他害怕迎回二帝,自己的皇位不保。我想趙構肯定是想到過這個問題的,而且是他當政時要考慮的最大的問題,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北伐不不能夠的。所以他怕他死後,後面的皇帝會對此事秋後算賬。

二、趙構在建康登基後,剷除了趙王室多支對他有威脅的力量。靖康之難的時候,趙子崧在淮寧起兵勤王,後來被趙構任命為大元帥府參議官、東南道都總管。趙構登基後的第二年就找個藉口把趙子崧貶到了嶺南,後來趙子崧就死在了嶺南。信王趙榛被金人俘虜,在河北真定逃走後起兵抗金,當時河南河北兩地居民聞風響應。趙榛馬上派人到南宋找趙構尋求幫助一起抗金,趙構卻說派來的人有詐,始終不派兵北上。還有趙叔近和趙叔向也都被趙構下面的張俊、劉光世所殺。

三、太宗這支在當時還是相當有影響力,怕立為儲君之後對自己不利。趙構是太宗這一支的,當時屬於這一支的還有趙構叔叔濮王趙仲湜,趙仲湜有三個兒子趙士從、趙士街、趙士籛,還有與趙構同輩的瓊王趙仲儡。當時最有實力的還有齊安郡王趙士㒟,齊安郡王是冊立趙構的重要功臣,同時也是苗劉之亂時向外求救的功臣,當時齊安郡王這一支也是人丁興旺。可見當時太宗這一系在南宋這邊還是人丁興旺,趙構的叔伯兄弟及下一輩都有人選,可趙構偏偏就是沒有選。主要還是害怕在他之後,皇帝會做出有損於他的事情。畢竟太宗這支其他系實力也有,人丁也旺,一旦立為儲君勢力馬上就做大了不好控制,而自己這邊已經絕後了,已經沒有指望。

再看趙構選擇的趙眘,他是太祖這一支的,而且還是比較偏的支系,無人無權,沒有政治根基。趙構選擇的趙構,趙眘只有感恩戴德的份,哪裡還有什麼非分之想。因為趙眘也知道按常理自己絕對不可能當上皇帝的,你說他不感謝趙構還感謝誰呢。再看趙眘為什麼會被稱為宋孝宗,那也是趙眘對趙構非常尊敬和孝順才被稱為“孝”的,趙構禪位也是對趙眘考察了數十年的,才讓位置給趙眘的,而且趙眘當了皇帝之後,也是以趙構為尊的,一聽到趙構有什麼情況立馬跑去問安。 這些就是宋高宗趙構選擇趙眘作為儲君的原因。


長安一少年


這個問題,要從宋高宗的角度來回答,作為一個王朝最頂端的人,他本可以讓自己的兒子成為皇帝繼承人,但現實是,他沒有兒子,這裡不議論他的生育能力,只是一般人遇到這種情況,也會在宗室親近之人裡選立一個,斷然不會出了五服這麼遠。能讓宋高宗如此,原因並非一個。



宋高宗趙構原本是做不了皇帝的,畢竟在他之上,有名正言順的大宋天子,只是南北宋交替之際,天子被敵國擄走,他才臨危而上,成為南宋開國皇帝。沒做皇帝之前,富貴王爺倒也讓人滿足,做了皇帝之後,便嚐到了萬萬人之上的感覺,不用向任何人卑躬屈膝,如何願意再下來。所以,趙構沒心思救前任皇帝,他並非昏聵無能之人,卻聽信秦檜之言,以莫須有罪名殺了岳飛,只因為岳家軍失去破竹,一旦滅了金國,他的皇位便會受到威脅。



趙構自己沒有兒子,親近宗室裡當然有合適人選,可他思來想去,覺得一旦讓親近宗室之人做了皇帝,將來老皇帝回來,自己說不定就被後世奉為“不倫不類”,畢竟這些人也和老皇帝有一樣的親緣關係。於是,他想到了一個特別好的理由,認為趙宋王朝變成今天這樣,是因為太宗一脈德行有失,應該選立太祖一脈的人,所以選立了出五服的趙昚,當然這其中也有很多故事,趙昚也戰戰兢兢過了好久,才名正言順繼承了帝位。



趙構的人生,因為害了岳飛,名聲掃地,但選立趙昚,不能說是沒眼光。宋朝在趙昚手上,一度繁榮昌盛,雖然比不了明君宋仁宗,也沒有收復回燕雲十六州,但在宋室皇帝中,還算是比較英明的,岳飛冤案在他手上也得到了平反,他為人純孝,成為宋孝宗。


翻出歷史那一頁


也許是國難中驚懼所致,也許是趙構無心男女之事,“靖康之變”前,他還生有四個女兒,唯一的兒子趙旉,也是在靖康之變那一年四月所生。

然而,趙構當皇帝后,卻再沒有生出孩子來。而這唯一的兒子,還在苗劉兵變後被嚇死。

這一下,趙構沒了親生的後人,這裡插一句閒話,封建王朝家天下的形勢下,子嗣不豐,簡直是亡國之兆,西漢、東漢都是如此。

但南宋時節,國家雖破,還是要有一個繼承人啊。怎麼辦?太宗一系裡面是沒有人可選了——都去“北狩”了。

還好,宋太祖趙匡胤一系還有子孫在南京。

於是趙構選了兩個太祖系子孫進宮養育(話說太祖子孫遠不止他們兩個,為何單單選中他倆?也許是中彩了吧)。這兩個孩子,一個是趙昚,一個是趙璩,都是趙匡胤的七世孫,輩份上正好是趙構的子侄。

而趙昚的六世祖,正是大家常常在影視劇中所見的“八賢王”趙德芳。

本來趙構開始是沒有定趙昚為太子的,他選了兩個人進宮,就是要觀察比較一下的。

傳說中趙昚與趙璩一瘦一胖,而趙構本人,不知是戰亂經多了,見多了面黃肌瘦的人還是怎地,對瘦小孩不是很感興趣,他起初是中意胖小孩趙璩的。

但趙昚人雖然瘦,氣度卻沉穩,高宗在和他們倆人講話時,一隻貓闖了進來,他視而不見,專心致志地聽高宗講話,而胖小孩趙璩卻不由自主地被貓干擾了。這讓趙構心下有了比較,覺得趙昚的瘦也不那麼招人厭了。

於是,趙昚被留在了宮中,但也沒有立即被立為皇太子。也許是趙構還在猶疑,興許自己哪天就生了兒子呢?況且母后韋后也跟他一樣,喜歡胖乎乎的趙璩(這母子倆怕是餓壞了,對瘦過敏),時常在兒子面前吹吹風,想讓趙璩來當太子。

趙構最後實在沒法子了,自己還是沒有生出兒子來,江山雖破,沒有人掌舵,人心不穩。他決定採用一個奇葩的法子再來試驗一下這兩個孩子——給他倆各自送去十個美麗的處子。

這個法子可能有他自己的潛意識在內:我沒有生育了,女人方面不行,看你倆咋樣。

從客觀需求上講,應該是生理需求旺盛的人獲勝才是,畢竟此時子嗣不多對不?但趙構可能因為自己不行,反而對積極破處的趙璩不喜歡,立了坐懷不亂的趙昚為太子。

就這樣,趙昚在趙構沒有親生子的情況下,憑自己的沉穩與不近美色得到了趙構的賞識,被立為太子。趙昚即位後,挺有作為的,而且,其子女都由皇后所出,不是生理不行,而是操守好呀。

自此,宋朝的君主位置又到了趙匡胤的後人手裡,不知趙光義泉下有知,是何感嘆。


錢多多讀文史


宋高宗選擇儲君的標準很簡單:不能是皇族大宗,家族不能太有勢力。這兩條標準,宋孝宗都符合。並且宋孝宗還有孝心加持,讓高宗對他刮目相看。因此,宋高宗最終也就選定了宋孝宗趙昚作為自己的繼承人。

至於趙構和趙昚是不是出了五服,這又有什麼關係呢?宋英宗還是宋仁宗的堂侄呢,還不是對仁宗這個養父沒什麼孝順之心。



一、不能選擇皇族大宗子弟

眾所周知,宋高宗趙構之所以要選擇養子繼承皇位,是因為他的兒子趙旉夭折,而他自己又因為陽痿而生不出孩子。所以他只能選擇在宗室當中挑選繼承人。

不過很多人都忽略了一個問題,就是趙構繼承皇位,沒有走正常的皇位傳承,他是被別人推舉上位的。

因為宋高宗原本沒有繼承權。宋徽宗把皇位傳給了宋欽宗趙桓,按照法統,下一任繼承人要從欽宗的兒子中選出,高宗自動降級成皇族小宗,失去了繼承權。

但是由於在靖康之變中,宋英宗的後裔被金兵一網打盡,全部押到了北方做俘虜,近支皇族當中僅剩趙構一人,於是他也就如同走了狗屎運一般,變成了皇帝。


正是因為皇位來的不正常,所以高宗心裡一直都有一個心結——既然他被推舉上位,那麼其它的皇族成員也一樣能。

說到這裡,要澄清一個錯誤印象。很多人以為趙構把皇位傳給趙昚(太祖後裔),是因為宋太宗趙光義的後裔在靖康之變中被金國人一鍋端了,趙構別無選擇,只能在太祖後裔當中選擇繼承人。

然而,這個印象其實是不對的。

因為,宋太宗有九個兒子,其中八個兒子都有後代。從宋太宗到宋欽宗,中間隔了一百四十多年,一共是六代人。試想一下,八個兒子都有後裔,這些後裔再經過五代人的繁衍,這個基數是多少?

按照最保守的估計,宋太宗後裔的基數,起碼在四位數以上。

事實上,也確實是如此。宋英宗的生父濮王趙允讓有二十多個兒子。宋英宗的其它親兄弟基本上都有一大堆兒子。這些人不見得都是在京城居住。靖康之變時,宋英宗的直系後裔被一網打盡,但是跟英宗平輩兄弟的後裔子弟,很多都逃過了一劫。

比如說宋英宗的哥哥,濮王趙宗晟的後裔在靖康之變時就跑到了江南。這些人裡面,既有趙構的叔祖輩,也有他的平輩,封親王和郡王爵的人就有十幾個,其中以齊安郡王趙士㒟的勢力最大。宋高宗能繼位,其實就是仰仗了趙士㒟與孟太后(宋哲宗皇后)的支持,他才坐上了皇位。

試想,那麼多的宗室子弟都跑到了江南,這些人都是攜家帶口的南遷,他們能擁立光桿司令趙構為帝,難道就不能擁立其它的宗室子弟為帝麼?

每每想到這些,趙構心裡就發慌。打壓那些宗室子弟都還來不及呢,他怎麼還敢在宋太宗的後裔當中選擇繼承人呢?

所以,皇族成員,趙構一概不選。他只敢在太祖的落魄後裔當中選擇繼承人。因為經過七代人的繁衍,宋太祖的這些落魄後裔,混的跟老百姓差不多。這些趙家人,對趙構沒有任何威脅。

這裡插一句,其實宋太祖的後裔當中也有混的好的。比如安定郡王一脈,就是在北宋時期地位相當崇高的太祖後裔。(北宋的宗室只有濮王和安定郡王允許世襲)

靖康之變時,當時的安定郡王叫趙令畤,他是燕王趙德昭(趙匡胤次子)的玄孫。趙構在選擇繼承人時,也直接跳過了安定郡王一脈。理由和他不選太宗後裔是一樣,即皇族大宗,不好駕馭。



二、儲君的家族勢力不能太大

宋孝宗趙昚繼位之前,北宋歷史上曾經有過一次改宗。由於宋仁宗無後,他只能選擇養子繼位。這就導致繼承皇位的宋英宗不是宋仁宗的親兒子,而是宋仁宗堂哥趙允讓的兒子。(宋真宗這一脈也因此而絕嗣)

宋仁宗活著的時候,宋英宗很恭順。但是仁宗駕崩後,英宗立馬就原形畢露。他死活要追封自己的生父趙允讓為“皇考”,堅持要給生父一個皇帝的名分。這一政治鬧劇搞得滿朝雞飛狗跳,在歷史上被稱為“濮議”。

後來的明朝也鬧出過這種鬧劇,皇族小宗出身的嘉靖皇帝死活要把親爹追封成皇帝,儼然一副孝子模樣。而他對明孝宗和明武宗的遺孀卻很是冷淡,絲毫看不出半點孝心。這種親爹和養父的關係該怎麼擺的問題,千年以來就是個難題。

為了避免自己死後被薄情寡義的養子搞政治清算,宋高宗便選擇了身份卑微,家族勢力不大的宋孝宗趙昚。

因為趙昚的生父趙子偁,官至宣教郎,只是從八品的文官(秦王趙德芳後裔);

趙昚的競爭對手趙伯玖,生父趙子彥,官至秉義郎,區區從八品武官,甚至說不清是太祖哪一支的後裔;

這兩個小孩子,不管哪一個當了皇帝,一定會對趙構感激涕零。因為沒有趙構提拔,濮王和安定郡王的家族成員也是王爺。而沒有趙構的提拔,宋孝宗和他的競爭對手就只能在老家玩泥巴。

一個是回去當王爺,一個是回去玩泥巴。這區別可就大了。

所以,趙昚要維護自己的皇帝地位,他就一定要誓死捍衛趙構的地位!因為趙構和他的利益已經綁在了一起。

並且,趙構也試探過宋孝宗的孝心,是確確實實很真誠的一個人。



另外,宋高宗選擇讓宋孝宗繼位,還有一個難言之隱。由於靖康之變的原因,北宋的很多皇族逐漸都掌握了兵權。比如上面提到的濮王系和安定郡王系,都是南宋朝廷的中流砥柱。趙構的統治需要他們的維持。

而趙構把趙昚接到宮中撫養時,趙構本人只有25歲。他對自己的生育能力還有幻想,覺得日子還長著呢,再生個兒子,問題應該不大。如果找皇族大宗當儲君,比如濮王和安定郡王的子嗣當養子,日後如果自己生出了兒子,唯怕就是請神容易送神難了。

搞不好,鬧出兵變也是有可能的。

當年,宋真宗因為無子,便打算把四弟趙元份的兒子趙允讓過繼給自己當養子(就是前面提到的宋英宗生父)。

為此,真宗以綠車旄節的超高規格迎接趙允讓到宮中撫養。結果皇子趙禎出生後(就是宋仁宗),真宗尷尬了。他有了親兒子,哪裡還需要乾兒子?於是,他就以簫韶部樂的規格又把趙允讓又送回了府邸。

這種突然中大獎,突然又發現買錯了號碼的遭遇,簡直尷尬到了極點。

後來宋仁宗也無子,也需要尋找養子時,他首先就想到了自己的皇叔趙允讓的兒子,最終挑中了宋英宗趙曙。


Mer86


按《周禮》“五世親盡,可以別姓”的規定,出了五服,已經沒有了親緣關係,失去了繼承權,這個幾乎是沒有爭議的。但通過過繼的方式,收為繼子就另當別論了。

九族五服關係圖

當年王莽之所以被眾人推上皇位,就是因為當時劉姓皇族一支,五世之內沒有了後人。這時候把皇位讓給誰就成了一個頭痛的問題,王莽與孺子嬰兩個人對比一下,輪親緣關係,孺子嬰雖然姓劉,但已經與先皇出了五服,與王莽沒有什麼區別,雖然王莽是外戚,但與皇族還是有親緣關係,兩人在血統上都沒有優勢,但是王莽有很高的政治才能,而且為人謙恭,尊崇六藝,禮賢下士,克己奉公,輔政期間,勤儉愛民,甚至能夠大義滅親,奉公執法,在朝野都有極高的聲譽。這樣的人被推上皇位一點都不稀奇。


宋高宗只有一個兒子,三歲就死了,宋高宗因為早期顛沛流離,過著惶惶不可終日的逃亡生活,失去了生育能力,兒子是沒指望了。雖然趙構的弟兄子侄不少,都在五服之內,但都在金國,他更指望不上,他能找到的,和自己親緣最近的,只有太祖趙匡胤一支的後裔,這一支和趙構關係就太遠了,不用說五服,六服都超出去了。但這是沒辦法的事情。

宋高宗趙構像

如果趙構突然病故,沒有提前安排太祖一支的後人接替,南宋很可能會出現西漢末年的窘境,還在民間的趙奢肯定沒戲,指望大臣們到民間去找他,幾乎是不可能的,皇帝由誰來做就難說了。但是提前找到就不同了,雖然出了五服,但還是同宗,老皇帝可以以過繼的方式收為繼子,這在古代是可以的,如果沒有親生的,繼子等同親子,是有繼承權的。

趙構理論上最理想的繼承人是宋欽宗的兒子丙午元子趙諶,但是這是不可能的,這個人金國是絕不肯放回來的,即便是宋金已經議和,金國仍不會放宋欽宗和他的兒子回南宋。金國留下這兩個人是用來威脅宋高宗趙構的,如果趙構對金人不利,金國就會把宋欽宗或者他的兒子立為偽皇帝,坐鎮汴梁,到時候宋高宗真是進退維谷了,這也是宋高宗不敢和金人殊死搏鬥的主要原因之一。。【吾分付汝等,切宜謹守,勿忘吾戒。如宋兵勢盛敵強,擇用兵馬破之。若制御所不能向,與國朝計議擇用(智臣)為輔,遣天水郡公(趙)桓,安坐汴京,其禮無有弟與兄爭。如尚悖心,可輔天水郡王併力破敵

宋欽宗


岳飛當年上書建議宋高宗早立太子也是基於這個原因,因為岳飛聽說金人把宋欽宗的兒子送到了汴梁,可能會立為偽皇帝,所以建議宋高宗早立太子,證明南宋趙構一支為正統,以此對抗金人立趙諶陰謀。【近諜報,虜酋以丙午元子(宋欽宗的兒子趙諶)入京闕。為朝廷計,莫若正資宗之名,則虜謀沮矣。

岳飛作為在外手握兵權的大將,最忌諱的就是參與朝政,結交朝臣,這樣會有內外勾結的嫌疑。朝內的重臣也是忌諱結交封疆大吏的,這在歷朝歷代都是非常忌諱的事,正是宋高宗無後這個問題很棘手,急需一個處理方案穩定民心,所以岳飛冒死上書建議立太子。當然岳飛也有個人的想法,如果高宗採納他的建議立太子,宣誓自己是正統,當金國再立趙諶,岳飛就無需顧忌,就可以直接和金人所立的趙諶開戰。

高宗趙構也不是白給的,他也看出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所以在自己沒有親生兒子的前提下,早早從民間找來太宗一支的後裔養在身邊,以被不時之需,只是他不想過早立太子,畢竟自己才三十多歲,說不定治好了陽痿,還能生出兒子來,那樣早立太子就是個大麻煩。宋孝宗6歲時就被趙構選進宮,但直到33歲才被立為皇子,35歲即位前才被立為太子,可見趙構雖然把他作為備胎早早預備下了,但是並不甘心就這麼把皇位傳給他。他一直拖到自己五十多歲,希望基本破滅,再加上宋欽宗和他的兒子還在今人手上,可能會給自己帶來麻煩,所以才決定立太子並傳位給孝宗趙奢。

宋孝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