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給岳飛平反,糾正宋高宗的做法,當時宋高宗為何不反對?

歷史一書生


宋孝宗趙眘是宋高宗趙構的義子。他做皇子時就反對議和,力主抗金,即位後更是以恢復中原為己任。多年來,他對秦檜的專權賣國行為很是厭惡,堅決主張伐金,在長期的宮廷生活中,他曾親眼耳聞目睹了多次戰和之爭,他心裡很清楚,要想全面發動抗金戰爭,首先必須扶正朝野輿論,重用主戰之士,斥退綏靖派代表秦檜的餘黨。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七月,剛上位不久的宋孝宗趙眘召見了抗金名將張浚,並親切地對他說:“久聞張公威名,現在朝廷要依賴的就是您這樣的百戰名臣了”。

同時,宋孝宗又下詔,為冤死風波亭的岳飛父子平反昭雪,追復抗金名將岳飛及其子岳雲的官爵,再將其屍骸起出,依禮重新厚葬,並且尋訪 、錄用岳飛的子孫。

岳飛父子因堅決抗金,且欲“直搗黃龍府、迎回徽、欽二聖 ”,觸怒了宋高宗趙構,遭到投降派的構陷,最後鍛鍊成獄,被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引發人們的長久懷念與憤懣不平。主戰派和太學生以及岳家軍舊部多次上書鳴冤。秦檜身為宰相,位高權重,當然不予理睬。

孝宗即位後,為了順應民心,挽回對朝廷不利的輿論,同時激勵將士奮起抗金,立即給岳飛父子平反,朝野上下,歡欣鼓舞,精神為之一振。

宋孝宗重用張浚、虞允文等主戰派官員,並揮軍分道出擊,開始了中斷已久的北伐戰爭。只可惜宋軍將帥不和,士卒鬥志不旺,遂被金將紇石烈志寧、僕散忠義分頭擊破,兵敗宿州,損失慘重,軍資器杖喪失殆盡。由張浚組織並指揮的北伐就這樣失敗了。

宿州、符離慘敗,宋孝宗的信心開始動搖。之後,他重新啟用秦檜餘黨湯思退為右相,並命他主持與金議和。

湯思退主政後,主和派又開始得勢,主戰將領均遭排斥。張浚屢遭彈劾,終被革職,其他的主戰大臣也先後被貶斥。宋孝宗求和的大局已定。

之後(隆興二年,公元1164年),宋金重新簽訂和議:南宋不再對金稱臣,改稱“侄皇帝”;每年向金朝交納的“歲幣”減少十萬之數;南宋把海陵王侵宋失敗後被宋軍收復的州郡再次割還給金國。這就是所謂的“隆興和議”。金人久戰疲憊,已無意南伐,南宋的戰略地位稍有改善,但《隆興和議》仍是一個屈辱的和約。

宋孝宗雖然有抗金的心,卻沒那個能,他資質平平,意志也不堅韌,手下也缺少像韓錡、岳飛、韓世忠、劉光世那樣能征善戰之將,因此他的幾次北伐行動均告流產。

宋孝宗趙眘剛即位時,年輕氣盛,意氣風發,很想有一番作為,企圖恢復祖宗基業,為激勵士氣, 他極力主張為岳飛平反。已遜位做"太上皇"宋高宗膽氣衰竭,不喜歡折騰,素來主張安靜,不贊成對金用兵。史載,孝宗侍奉高宗時,每次都力陳為岳飛平反、以圖恢復大計,眾所周知,岳飛冤死的幕後主謀正是高宗趙構,如今養子孝宗卻天天嚷嚷要為岳飛平反,這不是打老爹的臉嗎?高宗漸漸不快,有一次,他乾脆對孝宗說:“此事待我百年之後,你再議論吧”!由此可見,趙構對於孝宗為岳飛平反是很反感且牴觸的。後來,宋孝宗下詔為岳飛父子恢復名譽與官爵,趙構並沒有公開表示反對,或許是迫於時勢,或許是默許兒子的做法,抑或是另有更深的考慮......

[插圖源自網絡]

[寫作辛苦 嚴禁搬運]


鐵馬冰河wu


宋孝宗只是看在當年岳飛舍著老臉,勸高宗立自己為太子的情分,給岳飛恢復了一個定國軍節度使的官銜,解決了岳家人生生活存無憂的問題,並給岳飛了一個武穆的諡號,承認了岳飛作為一個武人,對南宋的建立和鞏固的貢獻。並沒有認為岳飛無罪,更沒有針對岳飛的罪名給予平反,所以在嶽林死的時候,還念念不忘囑咐岳珂給岳飛平反,功是功,罪是罪,宋孝宗對岳飛的處理結論沒有錯。此時高宗趙構還話著,但是岳飛謀反案已經過去近四十年,岳飛對趙家朝廷的威脅早已不復存在,並且宋孝宗對岳飛的處理結論,也在情理之中,高宗趙構作為太上皇,沒有理由也沒有必要反對孝宗對岳飛的做法。但是到了宋寧宗時期,高宗、孝宗早都死了,岳飛孫子岳珂勾結當時一些文人,完全置岳珂自己錄載的高宗手詔的事實於不顧,肆意 篡改歷史事實,憑空編造一些千奇百怪的戰績安在岳飛頭上,給岳飛抹紅,同時又捏造一些沒頭沒腦、似是而非的證據,和一些道聽途說或者聽沒聽說不一定的證據,把岳飛的被判罪處死,說成是被謀害,並把謀害嫁禍於秦檜等人。


農夫山拳有點閒346


“父子”不同

祝大家新春快樂,豬年大吉,豬事順利,“佩奇”年樣樣配齊

分析一下高宗與孝宗兩個人

趙構,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禪位於皇太子趙眘,淳熙十四年(1187年)卒,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長壽帝王之一,在位時,迫於形勢起用岳飛、韓世忠等大將抗金,但大部分時間仍重用主和派的黃潛善、汪伯彥、王倫、秦檜等人,後來甚至處死岳飛,罷免李綱、張浚、韓世忠等主戰派大臣。

趙昚(shèn),初名伯琮,後改名瑗,賜名瑋,字元永,宋太祖趙匡胤七世孫、宋高宗趙構養子。紹興二年(1132年),被高宗選中育於宮中,紹興三十年(1160年),被立為皇子,受封開府儀同三司、寧國軍節度使,封建王。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被立為皇太子,改名趙昚。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宋高宗讓位於趙昚,使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一系。淳熙十六年(1189年),趙昚禪位於三子趙惇,自稱壽皇聖帝。紹熙五年(1194年),趙昚崩逝,在位二十七年,年六十八。趙昚是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他在位期間,平反岳飛冤案,起用主戰派人士,銳意收復中原;內政上,加強集權,積極整頓吏治,裁汰冗官,懲治貪汙,重視農業生產,百姓生活安康,史稱“乾淳之治”。後世稱其“卓然為南渡諸帝之稱首”。

當時高宗沒有反對的原因

首先,孝宗是以高宗的名義下詔平反岳飛冤案的,“追復岳飛原官,以禮改葬,訪求其後,特與錄用。”這樣做,既做到安撫老百姓的民意,達到穩定民心的效果做一件好事,同時,又能讓高宗心裡感覺到是自己在做好事,不違揹他作為皇帝,不能出爾反爾的金口玉言,維護皇帝的權威,也能夠洗白一下高宗自己。

其次,從“孝”字就可以看出,當時宋孝宗是很孝順宋高宗的,並且朝廷上高宗的控制力還很強大,有絕對的控制力,如果高宗要是很反對平反岳飛案,那麼,孝宗是沒有辦法做成這件事的,說明平反岳飛案,高宗是默許的,就算反對,也是輕描淡寫的一下,表面做一下,顯得自己當時殺岳飛是沒錯的(皇帝是有錯也不能說出來,皇帝是沒錯的)。
最後,當時高宗處死岳飛,考慮的問題是怕岳飛坐大,尾大不掉,宋太祖得天下,就是武將軍權大,才成功的,同時,岳飛干預高宗立嗣的事情,還一直提迎回“二聖”。但是,從高宗前期對岳飛的態度,可以看出高宗是認可岳飛的,只是不得已,他得那樣做,維護自己的皇權威嚴,避免武將坐大,威脅到自己。

歡迎評論交流,關注一下,謝謝


歷史的吻痕


趙昚是南宋第二位皇帝,他死後諡號為宋孝宗,從這個“孝”字就能看出他一生對宋高宗趙構的態度,可以說趙構對這個侄子是十分滿意的,而宋孝宗在宋高宗活著的時候,也就僅只做過這麼一件違背宋高宗意願的事情,從宏觀來講偶然一件完全可以原諒嘛!

但從微觀來講,宋高宗趙構也不得不原諒宋孝宗,而持默許的態度。我認為原因是這樣的:

宋高宗迫於戰局形勢所逼

宋高宗紹興十一年,岳飛北伐攻入北宋舊都開封府,趙構聞風喪膽,十分懼怕。趙構一心求和,便以贏回國母顯仁韋太后為由,向金國稱臣,屈己求和,同時冤殺了一心北伐的岳飛。岳飛是死於一場蓄謀已久的政治謀殺,一群以皇帝為首的安坐於廟堂整日誇誇其談的文臣之手。

岳飛是以謀反的罪名被斬首的,就像明朝的名將袁崇煥一樣,一心為國殺賊,戍守邊防,最後也是被一群無知的文人(包括皇帝)在廟堂之上活活用唾沫淹死,含冤受了凌遲之痛。歷史上的名將似乎都沒有逃過這種淒涼的命運。

然而,宋高宗趙構的求和,對他有四大好處。第一,安心做他的皇帝;第二,再也不用受戰爭的驚嚇(他失去了生育功能,就是給嚇的);第三,可以迎回自己的母親;第四,他苟且偷安的自私想法認為南宋百姓也肯定不想打仗,從而百姓會感激他。

宋高宗自大地以為他與金國簽訂的偏安盟約肯定也會像遼宋檀淵之盟一樣至少和平一百年,這樣一來,他就是一個有功於社稷的皇帝。可他忽略了金國皇帝的繼位制度,岳飛被殺後的第八年,阿骨打長孫完顏亮弒殺金熙宗,謀朝篡位,不久後公然撕毀宋金盟約,再次大舉侵犯南宋。

宋金之盟的撕毀標誌著宋高宗的無知成了他丟失民心的一大罪證。完顏亮親帥60萬金兵南下,所有的南宋人在岌岌可危的局勢下,全國再次掀起北伐熱,趙構深知自己丟失民心,求和已經站不住腳,因而他趕緊禪位給一心主張北伐的宋孝宗來穩定南宋局勢。若不是因這檔事,一直活到81歲的趙構怎甘心就此讓位?同時,宋孝宗的繼位也是因為形勢所迫而造就的。

全國上下都囔著要北伐,那個被冤殺的岳飛也被人們再次可憐地想起來。因而,為岳飛平反是宋孝宗不得不做的一件事,一來他要拉攏民心,二來是要喚醒那些曾經被打壓而死的武將的鬥志和激情,齊心應對來勢兇猛的金國大軍。可以說,是這場戰局在為岳飛平反,宋孝宗只是順應局勢罷了,而那個躲進深宮、失掉民心的宋高宗已經沒有反對的資本。

宋孝宗平反岳飛的方案,宋高宗很滿意

可以說,在是否為岳飛平反的問題上,宋高宗已經失去了話語權。因為不平反,南宋趙氏皇權已經受到了民意的威脅,宋高宗也只有讓主張北伐的宋孝宗來為岳飛平反。但是,如果宋孝宗證實岳飛是冤殺的,同樣趙氏皇權也會顏面掃地。因而,宋孝宗顯露了他的智慧。

宋孝宗是以宋高宗的名義為岳飛平反,他打著宋高宗的旗號下詔:“追復岳飛原官,以禮改葬,訪求其後,特與錄用”,並以自己的名義將全部罪名推給秦檜;十月,又頒發正式文告,宣佈追復岳飛“少保、武勝定國軍節度使、武昌郡開國公”的待遇。

宋孝宗這樣做的目的有兩大益處:一來既穩住了趙氏皇權又給足了宋高宗的面子,讓宋高宗不再被置於眾矢之的的局面;二來也穩住了他自身的皇位,如果此事的發展不利於宋高宗,那麼剛退位的宋高宗依然有廢掉他的實力,畢竟他也深知這個皇位是被局勢推上去的。

宋高宗趙構對宋孝宗趙昚的方案相當滿意,他佔盡了好處,求和派們不會怪他,責備他的民心也轉移方向,並且還寬慰了他對岳飛的歉意。趙構隨後語重心長地對宋孝宗說了這樣一句話:君有心北伐無將,朕有將卻無心北伐。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趙構對岳飛冤殺一事是十分歉疚的,他終於開始正視自己。正是宋孝宗給了他面子以含蓄的方式向南宋百姓解釋了岳飛之死,平反岳飛也讓他自己得到了精神層面的一絲自慰。

綜上所述:宋孝宗為岳飛平反,是戰局造就的必然性,也成了宋高宗壓抑多年後的精神昇華,他沒有任何理由去反對這件事。這也是心胸狹窄的宋高宗為何退位之後活到81歲的緣由,因為岳飛平反後,他再也了無牽掛。


讀名家名著


從宋高宗趙構的經歷看,在北宋滅亡的情況下歷經辛苦建立南宋,做事有章法、心事心思縝密,他絕對不是昏君。做為一個正常人,他殺岳飛必然是內心有愧的,而且試想他如果沒有做出惡劣殺害岳飛的事件,甚至可謂是一代英主。

在55歲的壯年將皇位禪讓給養子宋孝宗,自己當太上皇,宋高宗實際的狀態是已經滿足於現在的狀態,需要早點享福去了。而且在自己禪位後,即同意宋孝宗給岳飛平反,說明他內心已經認錯。而同意宋孝宗舉兵北伐,和金朝人再戰一場。宋孝宗北伐沒有太上皇趙構同意,是不可能的。趙構的同意北伐,再一次說明,趙構也有強烈的收復故土的心願。

再來分析一下趙構為什麼要殺岳飛,歷史上給的原因很多,但個人以為主要是兩個:第一個是迎回“二聖”,對趙構王位的合法性直接造成了威脅,那麼北伐還有什麼意義;第二個更可怕,趙構其實後來已經指揮不動岳飛,跟韓世忠相比,岳飛的做為和一個現代軍閥區別不大,岳家軍水潑不進,派張俊去接手灰溜溜的跑回來了。想想十三道金牌撤軍是什麼概念,換作韓世忠,一道聖旨他就回來了。

岳飛被殺之後,上面這兩個原因都不再存在,給岳飛恢復名譽又有三點好處:一、有利於重振朝綱,利用這個藉口,清除秦檜的黨羽。二、宋高宗自己的“黑臉”作為讓天下民眾不滿,宋孝宗需要擺出“紅臉”來重新贏得民心。說到底還是為了鞏固朝廷的權力。三、岳飛被殺後二十年,在軍中影響力依然不減,而韓世忠也已過世,再不平反,北伐都無人用命。說到底,殺害岳飛和給岳飛平反的目的都是為了鞏固皇權,歷史從來沒有新鮮事。

所以綜合以上原因,1162年宋孝宗給岳飛平反昭雪,但諡號只象徵性的給了一個“武穆”,相比之下,韓世忠的諡號都是“忠武”,比岳飛高出太多。而且北伐最好的時機已經錯過了。從今以後,除了失敗,就是亡國。


東西縱橫彈


首先要澄清一個事實,孝宗並沒有給岳飛“平反”,而僅僅是以太上皇的名義赦免岳飛,實際上高宗在遜位之前就已經下令放寬了對岳飛,張憲的家屬的監管,孝宗赦免岳飛也是秉承高宗的旨意,要知道,高宗遜位後當了25年的太上皇,他對於國家事務有相當高的發言權,古人非常講究孝道,有“父喪,子不改其道三年”的說法,沒有道理高宗還活蹦亂跳的時候做兒子的就急不可耐的推翻父親欽定的案子,可以說,沒有高宗的點頭,孝宗是絕不敢公開打老爹的臉的,那是不孝。所以,那些認為孝宗不顧高宗的感受,公開為岳飛平反的論調是非常幼稚的。

有宋一代,從來沒有殺大臣的先例,即使是高俅,童貫這樣被稱為“六賊”的奸臣,朝廷都沒有殺掉,何況岳飛還是有功於國的大臣,實在是因為岳飛牽連到了那樁“疑似兵變”的大案,觸碰了朝廷的底線,如今二十年過去了,當初涉案的人,審案的人都已經差不多死絕了,作為新皇登基,照例是要“大赦天下”的,跟岳飛一起被赦免的還有蔡京,童貫等人,如此看來要把此舉當成是給岳飛“平反”,就太牽強附會了,而且孝宗為此事發布的上喻中說的也很明白,“憐飛坐事以歿,復其原官,以依禮改葬,訪其後人,量才錄用”。自始至終,岳飛案的定性並沒有改變,一直都是強調岳飛“坐事”(坐事的字面意思是“因某種事”)這個事實,對於導致岳飛被判死刑的“擁兵逗留”“指斥乘輿”的罪名並沒有否定,所以高宗也沒有必要阻攔,岳飛三子嶽霖在臨死前含淚囑咐其子岳珂,說先人之冤未辯,死不瞑目,要岳珂為先人洗冤。如果說孝宗把岳飛當做冤案來平反,那麼就必須有人對冤案負責,但是終南宋一朝直到滅亡,都沒有一個人為岳飛案負責,專案組長秦檜一直都榮寵始終,高居丞相之位,死後贈“申王”爵位,諡號“忠獻”,而且直到南宋滅亡,秦檜的諡號,爵位都幾乎沒有撼動,万俟卨因為偵辦岳飛案有功,從一個監察御史一直晉升到參治政事(副相)尚書右僕射,金紫光祿大夫,死後諡號“忠靖”,其他參與岳飛案的官員也都有升賞,張俊追贈“循王”諡號“忠烈”,羅汝楫升任吏部尚書,龍圖閣學士知嚴州,死後贈少師開府儀同三司,即使是赦免岳飛之後,也沒有任何人為此案受到處分,等於是不溫不火的瞭解了此事。

一直到1206年的開禧二年(岳飛死於1141年,孝宗赦免岳飛是1161年),權相韓侂冑禁絕程朱理學,發動“開禧北伐”,上奏宋寧宗(孝宗孫子)剝奪秦檜的王爵,諡號,改諡“謬醜”,追贈岳飛“鄂王”,值得大家注意的是,追奪秦檜的爵位,諡號之舉,並沒有跟岳飛一案聯繫在一起,而是以秦檜“推行議和誤國”作為罪名,至此,岳飛的身後之榮達到了頂峰。一生致力於為岳飛翻案的岳珂所編寫的神話岳飛的《金陀碎編》《鄂國金陀碎編》被收錄於官。但是到了開禧三年(1207年),隨著“開禧北伐”的失敗,韓侂冑被楊皇后和史彌遠殺死,秦檜的爵位,諡號又被恢復,這其實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結果,等於是岳飛和負責審判岳飛的人都成為南宋表彰的忠臣,秦檜是“申王”諡號“忠獻”,岳飛是“鄂王”諡號“忠武”(孝宗時期的諡號是“武穆”),張俊是“循王”諡號“忠烈”,万俟卨是參知政事,尚書右僕射,金紫光祿大夫,諡號“忠靖”,羅汝楫是吏部尚書,龍圖閣學士知嚴州,死後封新安開國候,贈少師開府儀同三司,三個人都是“王”,四個人都是“忠”,究竟誰是“奸”呢?很多人在說這個問題的時候都刻意把這些事例的時間混淆起來,有意識的造成一種“孝宗一登基就為岳飛平反,追諡武穆,追贈鄂王,剝奪秦檜的爵位諡號,為岳飛立廟,鑄秦檜跪像等等”的假像,其實事實並非如此,秦檜的爵位諡號除了在開禧二年被短暫追奪之外,一直都存在,而且一直持續到金國滅亡後的1236年,南宋朝廷才最終剝奪了秦檜的爵位諡號,此時距離岳飛死亡已經過去了95年,岳飛墳頭早已是荒草萋萋,無人問津了。

真正讓岳飛成為神話的,是根據岳珂為岳飛編寫的《金陀碎編》《鄂王行實編年》《鄂國金陀碎編》演義出來的民間評書演義大行其道的時候,在岳飛死了372年後的明朝正德八年(1513年)浙江指揮使李隆在評書演義的薰陶之下,鑄秦檜夫妻跪像於岳飛廟,開啟了神話岳飛的終極模式。


狼的影子716


因為當時宋孝宗並沒有給岳飛平反。所以宋高宗也就沒有必要反對了。

宋孝宗趙眘在歷史上還算是一個很有作為的皇帝,而且他是趙匡胤一脈的後人,經過了兩百年大宋江山才又回到了趙匡胤一脈。趙眘繼位之後北伐,一開始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字後又迅速失敗,和金國修改了合議,這一段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社會也比較安定,歷史上稱為乾淳之治。

趙眘在位27年,但是他的皇帝生涯幾乎全都是有趙構來陪伴的,所以他當這個皇帝並不是很隨意。因為背後一直有趙構。趙構1162年禪位於趙眘,趙構在1187年才死去,而趙眘1189年就禪位於趙惇,所以說趙眘退位前兩年趙構才死。這個對於趙眘的影響是非常大的,特別是一開始的時候,因為朝中的文武大臣幾乎全部都是趙構提拔上去的,他們自然對趙構死心塌地。

趙眘繼位之初就想給岳飛平反的,因為當時金人南下攻宋,而且趙眘本來就是一心想要北伐,所以這個時候他必須要提拔一些主戰派的,但是首先要做的就是給岳飛平反。但是趙眘給岳飛平反其實可以說根本就沒有平反。

其實在趙構在位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為岳飛的平反做了一些事了嗎,當時金兵南下,趙構迫於主戰派的壓力,無奈只能下令:蔡京、童貫、岳飛、張憲子孫家屬,令見拘管州軍並放令逐便。岳飛的家人開始回到了江州。但是我們看到在趙構眼裡岳飛和蔡京童貫是一類人的。但是趙構僅僅只是讓岳飛的後人回到了家鄉,並沒有說岳飛就是被冤枉的,也根本提及沒有岳飛一案。

後來趙眘繼位,趙眘的做法可以說和趙構的如出一轍:追復岳飛原官,以禮改葬,訪求其後,特與錄用。從這些我們看到趙眘也只是對岳飛恢復了官職,對後代有所啟用。但是也根本沒有提及到岳飛一案,所以到這個時候人們還是不知道岳飛到底是忠臣還是奸臣。因為這個時候趙構還在,在古代來說對於先皇的決定,後世是很難改動的。

就這樣一直拖拖拉拉的,岳飛一案也始終沒有得到重新的審判和複查,差不多宋朝都快滅亡了,到了宋理宗已經是南宋末年了,這個時候才開始真正為岳飛平反了,頒佈了告詞,第一次指出岳飛一案是冤案。這個時候岳飛已經死了七八十年了。


中國歷史研究所


其實孝宗從未真正給岳飛平過反,當年的孝宗只是“詔復飛官,以禮改葬,賜錢百萬,求其後悉官之。” ,而對於岳飛是否造反的問題是隻字不提,要知道恢復官爵跟恢復名譽完全就是兩碼事,而既然沒提恢復名譽的事情又談何平反呢?當然說到這裡很多人都會反駁說到現在很多的資料不都是說岳父是在1162年被孝宗平反的嗎?



實際上並非如此,要知道當時岳飛可是以意圖造反的罪名被處死的,也就是在當時宋朝的官方向民間傳達的思想就是“岳飛是亂臣賊子”。按理說如果孝宗要給岳飛平反,對於岳飛不是叛將的事情的澄清應該是重中之重的事情,但是實際上在當時孝宗對於這件事幾乎就是絕口不提,只是“以禮改葬,賜錢百萬”。



也就是如此,岳飛的兒子嶽霖臨死前才會自己的次子岳珂說出“先公之忠未顯,冤未白,事實之在人耳目者,日就湮沒。”這樣的話,而從這段話中我們也可證實岳飛在當時的確未被真正的平反。而之後岳飛的孫子岳珂更是為恢復岳飛的名譽而四處奔走,先是在1203年向宋寧宗上書《籲天辨誣錄》、《天定錄》來陳述岳飛的忠心,後又在1217年上書《金佗粹編》二十八卷、《桯史》四捲來詳細說明岳飛的忠誠事蹟。



最終在岳珂的不懈努力下,岳飛“意圖造反”的這個莫須有的罪名才在1225年被洗刷。此時的宋理宗將孝宗時期給予岳飛的“武穆”諡號改為“忠武”,而一個忠字就徹底的向世人說明岳飛乃是為國盡忠而死,可以說直到此刻岳飛才被真正的平反。



那麼既然岳飛並不是在孝宗時期被平反的,高宗又為何要反對呢?再者在當時恢復岳飛這位民間所認可的抗金將領的官爵對他們的趙家江山可是有著大大的好處的。1162年對於趙家江山來說註定是一個多事之秋,與南宋已和平數十年的金國又開始大舉進犯南宋。先是攻壽春,致使樞密院忠義前軍正將劉泰陣亡,後又接連進犯蔡州、通州、和州,及江淮等地區。



再加上登基的宋孝宗又是一位對金國主戰,意圖以武力收復河山的皇帝,而這點從他登基第二個月就詔主戰派老將張浚入朝就可以看的出來。所以此時的孝宗皇帝急需那些主戰派將領的支持,以及民間百姓的支持,而就是如此在這個節點上恢復岳飛的官爵無疑就是最容易收買人心的做法。只有這樣天下的臣民才會相信孝宗意圖收復河山的決心是堅定的,也只有這樣孝宗的北伐大業才能成功的實施。也只有這樣大宋王朝才能繼續延續下去。



其實說白了趙宋王朝為岳飛恢復官爵完全就是因為他們此時此刻需要岳飛了。在那個時候金國又開始不老實了,又開始對南宋動手動腳的啦,所以此時的南宋又需要那些主戰派的久經沙場的老將替他們買命了。也正是因為如此已經死去的岳飛就又有利用價值了,趙家的皇帝可以利用為他恢復官爵,然後造祠的做法,讓他們收買到那些主戰派老將和百姓的民心。



想當年在秦檜死後,曾經有人提出要為岳飛翻案,可是在當時趙家皇帝卻以“金方願和,一旦錄故將,疑天下心,不可。”的藉口給搪塞過去了。而現在等“金益猖獗”的時候,趙家的皇帝才開始假仁假義的替岳飛恢復了官爵,但是直到這個時候孝宗皇帝也始終都留了一手,那就是始終都沒有恢復岳飛的名譽,他到底是忠還是奸卻並沒有說清楚。



此外這裡說句題外,其實個人覺得岳飛是忠臣不假,是漢族的英雄也不假。但是他的功績卻似乎有些被誇大了,其實現如今我們去研究岳飛這個人的時候,很大一部分資料都是來自於岳飛的孫子岳珂所編寫的《金佗粹編》、《經進鄂王行實編年》和《經進鄂王家集》等幾本書籍。但是事實上由於這些書都是岳飛的孫子寫的,所以在很多記載上都有許多特意拔高岳飛存在的意思。



比如“撼山易,撼岳家軍難”這句名言實際上並非是金人所說,在所有的歷史記載上也從未出現這段話,可以說這是岳珂自創的一句話。再比如在“穎昌大捷”這場戰爭中,岳飛自己的奏章都說了這場戰況是“賊兵橫屍滿野,約五百餘人,重傷番賊不知數目”,但是到了岳珂所寫的書籍中就變成了“虜大敗,死者五千餘人”。可以說從這些種種可以誇大的做法上,我們可以看出岳珂所寫的關於岳飛的事蹟,很大部分我們是不能完全相信的。


澳古說歷史


殺害岳飛,平反岳飛,都是為了趙家天下!

宋高宗趙構是宋朝的第十個皇帝,南宋的第一個皇帝,夥同秦檜殺害岳飛父子的原兇,宋徽宗趙佶是他爹,宋欽宗趙桓是他哥。

1127年4月宋欽徽二帝與嬪妃、公主、皇子等被金兵俘擄北去,一路上宗室女子多被姦淫,多名帝姬、皇子妃被折磨而死。金太宗令徽、欽二帝及其宗室等穿上金人百姓服裝,頭纏帕頭,身披羊裘,袒露上體,到金朝阿骨打廟去行“牽羊禮”,後徽欽二帝坐井觀天闊,公主、嬪妃如同官妓,趙構生母韋賢妃與完顏昌霸生了孩子,趙構原配邢氏屈辱而死。

1127年5月,實為金人放走、謊稱“泥馬渡康王“逃脫的趙構在南京應天府樂呵呵登基稱帝,稱帝后已忘國恨家仇,不思重整山河,而是一味苟且偷生。

趙構本來有親生兒子趙旉,又名趙敷,1129年南宋發生“苗劉兵變”,逼迫趙構“禪讓”皇位給三歲趙旉。26天后兵變後被鎮壓,宋高宗復位,趙旉在建康行宮治病期間,因宮女走路絆到火爐發出巨響,被活活嚇死。

趙構在南逃期間在宮女身上尋歡作樂,一嗓子“金兵渡江了”,嚇得永遠不舉!太宗一脈全被金人所虜,無奈之下被迫選擇太祖一脈,但卻高調標榜:“大宋江山本為太祖創立,太祖鐵面無私,有子卻將皇位傳給弟弟。如今太祖後人卻混跡民間,朕預備還位於太祖後代。”

趙昚,初名伯琮,後改名瑗,賜名瑋,字元永,宋太祖趙匡胤七世孫。1162年5月,被立為皇太子,改名趙昚。同年直構讓位於趙昚,使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一系。

1127年以岳飛為首的中興四名將,取得了黃天蕩、潁昌、柘皋之戰等系列軍事大捷,幾次兵敗的金人打算撤至河北,可是以妥協苟安為國策的趙構,既怕宋軍的勝利影響他的求和,更害怕岳家軍從金營迎回徽欽二帝,從而威脅自己的帝位。於是一天內連下十二道金牌逼令岳飛退兵。隨後在使者叩頭哀求下,金國以“必殺岳飛”為條件,簽訂了“紹興和議”。

岳飛作為一個政治人物,不懂政治,結局自然是悲催的。

岳飛眼看收復失地無望,表現得極為憤恨,稱病3個月,不肯復職,此番舉動已遭朝廷疑忌,1137年秋又上書建議立皇儲,遭高宗訓斥,下朝後面如土色;1138年,再提增兵,反對議和,這更觸犯高宗忌諱。

宋朝本是竊國而來,立國大肆削弱武將權力,但趙構面對內憂外患,趙構只能放權給岳飛,韓世宗等武將,以此來抵抗金軍,剿滅國內叛軍,以安江山。

岳飛的部隊因軍紀嚴整,戰功赫赫,趙構登基後先後發生了苗劉兵變和淮西軍變,使其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難保將來你的岳家軍做不出黃袍加身的事情來!所以岳飛必須死。

趙構以莫須有的罪名讓岳飛父子殘死在風波亭。斬首他還認為量刑過輕,提起硃筆批覆為:“岳飛特賜死。”特賜死就是由力士用大鐵錘猛擊犯人雙肋,直至肋骨斷落、心臟碎裂而死,可謂滅絕人性、慘無人道。

可見老天都瞧不下眼,讓其斷子絕孫。

岳飛的忠心趙構自然心知肚明,1142年夏,金國送回其生母韋太后歸宋,回國後韋氏特別關切問道:“為何不見大小眼將軍”?當聽說“岳飛死獄矣”時,她憤怒之極的怒斥趙構為何自毀長城,並要出家做懺悔。高宗跪地痛哭苦苦哀求,韋太后才做罷,從此她終生身穿道家素服,以表對岳飛的追悼與深深的愧疚之情。

在北國深受凌辱的韋氏深知沒有以岳飛為代表的抗金斗爭取得的成果,金國人不可能主動提出議和,送還韋氏的金使的一句“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不知趙構聽後心裡是什麼滋味。

宋孝宗1162年繼位不久,只給岳飛一個象徵性的的諡號“武穆”,相比之下,韓世忠的諡號都是“忠武”,比岳飛高出太多。

《三朝北盟會編》記載:“紹興三十一(1161)年,北虜犯邊,連年大舉,上(指宋高宗趙構)思曰:「岳飛若在,虜軍豈容至此。」即時下令修廟宇雲。”

答案自明,趙構對岳飛的態度發生如此轉化的催化劑竟然是金國撕毀紹興和議後的南侵,岳飛被殺後二十年,在軍中影響力依然不減,而韓世忠也已過世,再不平反,將無人再為南宋賣命。

趙構不想也坐井觀天,只能同意!


美麗青春您真痘


首先我們瞭解一下孝宗與高宗的關係,高宗無子只能過繼太祖趙匡胤的七世孫自己的同宗侄子趙伯琮作為皇儲。雖然孝宗與高宗血緣關係並不是很近,但是孝宗卻極為聽從高宗旨意。

再有就是認識一下高宗殺岳飛的原因。一是僭越。武將議儲宋朝重文輕武,岳飛作為外臣武將卻妄自參與皇家內事,這一點觸犯禁忌。二是岳飛一心北伐復國雖有忠心卻不得聖意,因為此時金國還扣押著他的父親及哥哥,一旦迎會二宗那高宗的皇位該當如何?再有就是岳飛多次悍然辭官,駁了皇家顏面。作為領袖雖然在朝堂上大度表現但是內心難免心生記恨。然而這些原因在孝宗時期就不復存在了,岳飛被處死,二宗也不復存在不會否決自己皇位的正統性。

還有就是一個重大事件徹底打破了高宗求和的美夢。1161年金主完顏亮提兵60萬分四路南下。

綜上幾點孝宗為岳飛平反高宗也就默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