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 揭秘茅台异地生产之谜--珍酒

珍酒是茅台异地生产实验的产物。。

揭秘茅台异地生产之谜--珍酒

1958年,毛泽东主席首次提出茅台酒要“搞他一万吨”的宏伟夙愿,让老百姓都喝上好酒。

揭秘茅台异地生产之谜--珍酒

1975年,周恩来总理在第四次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再次提出“生产万吨茅台酒”的提案,中国白酒国家项目:中科院“贵州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中试)”项目正式诞生,定址遵义。

揭秘茅台异地生产之谜--珍酒

以原茅台厂长郑光先为首的28位茅台精英,会师遵义,将窖池、窖泥、原料、设备等原封不动从茅台搬来,秉承名酒基因与正宗工法,炼造酱香传奇。

十年磨剑 酒中珍品

揭秘茅台异地生产之谜--珍酒

1985年,在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白酒界泰斗周恒刚以及时为茅台酒厂工程师、现任茅台酒厂名誉董事长季克良参与的国家最高级别的业内鉴定会上,所有专家对易地生产试验予以一致肯定,根据鉴定结果,贵州省科学委员会正式行文“同意鉴定意见”。至此“贵州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中试)”项目圆满成功。

揭秘茅台异地生产之谜--珍酒

根据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方毅题词“酒中珍品”,1986年6月,贵州省委决定打造继茅台之后的另一优质酱酒品牌,“贵州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厂”正式更名为“贵州珍酒厂”,“珍酒”由此诞生!

珍酒由此开始批量生产并在市场上逐步走红,1989年,珍酒荣获“国家优质酒”称号及银质奖,正式成为中央警卫局、北戴河接待办公室招待用酒,无数荣誉代表了百姓对珍酒的厚爱。

揭秘茅台异地生产之谜--珍酒

珍酒酿酒1车间,就是1975年“易地生产试验”的那个车间

茅台异地实验这件事当时为了保密,没有径称为“试制茅台”工程——而是按照保密工作的习惯给它编了个靓号,史称国家“一号工程”——我们没有查询到“一号工程”的正式官方文件,省科委有关同志回忆,这个项目肯定没有列为科技机密项目。但当一个建筑标准颇高的工程在市郊石子铺神神秘秘地动工,有些爱联想的人还是把它视为又一个国家秘密建设的一个新工程落户在遵义落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搞大三线建设,遵义接纳了那么多重要的国防工厂在本地落户,出于这样的惯性思维,有人把它封为“一号工程”的说法也不值得奇怪了。

至于为什么要选择易地试验制造这种麻烦的方案,而不径直在茅台厂扩大生产,我们将在后文详细介绍——而茅台酒厂的万吨产量,迟至本世纪的2003年,才得以实现!这时候距离周恩来逝世,也已经27年之久,动作快的新一代,孩子都生下来了。

1975年,“贵州茅台酒易地生产实验(中式)”项目正式启动,“易地”选址在贵州遵义的“石子铺”(后叫十字铺,今珍酒厂所在地),当时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生产原材料甚至砌酒窖的条石、薅酒糟的木耙,都是从茅台厂调过来和运过来的——他们对茅台,有一种宗教一样的感情。

“一号工程”由当时的国家副总理、国家科委主任方毅领衔主管,贵州省委省政府、贵州省科委负责具体执行——很显然,这是按照“科学试验”项目的理解来办理的,而非生产型企业。同时,从它的组织机构来看,这是“国家级”的“最高科研机密工程”。

当时从茅台过来的总共28人,很巧合的28人,按照当时和今天的思维习惯,都是吉祥数字,人称“28宿”。

我们要以这28宿还原珍酒的历史,显然是最方便和最有效的路径。遗憾的是,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都已经作古,有的人甚至没有留下名字——非常荣幸的是,我们居然采访到了当时的“首席酒师”张支云老爷子,92岁的老爷子神清气爽、健谈幽默,像神一样的存在。

揭秘茅台异地生产之谜--珍酒

成义烧坊”时代就是酒师,后来的珍酒厂总酒师张支云

揭秘茅台异地生产之谜--珍酒

茅台易地生产试验产品鉴定会现场

揭秘茅台异地生产之谜--珍酒

茅台易地生产试验时的生产场景

揭秘茅台异地生产之谜--珍酒

揭秘茅台异地生产之谜--珍酒

揭秘茅台异地生产之谜--珍酒

揭秘茅台异地生产之谜--珍酒

揭秘茅台异地生产之谜--珍酒

揭秘茅台异地生产之谜--珍酒

揭秘茅台异地生产之谜--珍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