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歷史上陸遜五次戰役都是大勝。諸葛五次北伐敗多勝少。為何都說陸遜在諸葛面前是小兒科?

神仙半瓶醋854


諸葛亮的軍事才華並不出色,如果不是小說的極力渲染,諸葛亮的幾次北伐,在歷史上並無出彩之處。事實上,正史裡比如《資治通鑑》,對諸葛亮用兵筆墨甚略。至少我們可以說,諸葛亮並沒有贏得一次具有重大意義的勝仗。

而陸遜指揮的夷陵之戰,是三國時代的三大戰役之一,其他兩戰是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這是關乎天下三分的關鍵一役。從這個角度來說,諸葛亮的軍事成就,是遠遠比不上陸遜的。

《三國演義》把諸葛亮塑造成為一個軍事奇才,這是不符合歷史的。我們可以看看正史《三國志》對諸葛亮軍事成就的評價:陳壽評價他:“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諸葛亮的對手司馬懿的評價可能更有代表性:“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一針見血指出諸葛亮的權變機謀水平是不夠的。五次北伐,興師動眾,每每光打雷,不下雨,稍稍遇挫,便束手無策,基本上都是無功而返。沒有奇謀妙策,往往陷入笨拙的陣地戰、攻堅戰,補給線過於漫長,是以難有大突破。

事實上,我們在史書中,很難找到同時代人對諸葛亮軍事能力的評價,沒有幾個人認同諸葛亮在軍事上有過人之處。

同樣,我們來看看《三國志》作者對陸遜的評價:“劉備天下稱雄,一世所憚,陸遜春秋方壯,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予既奇遜之謀略,又嘆權之識才,所以濟大事也。”要知道陳壽乃是蜀人,反倒對陸遜的軍事成就評價這麼高,我認為這種評價是客觀的,也是符合實際的。


君山話史


陸遜和諸葛亮之間的差距,是戰略型的。

對諸葛亮來說,五次北伐,六出祁山,目的是什麼?匡扶漢室嗎?

別鬧了,諸葛亮的主要目的有三個:

1. 把甘肅一帶納入巴蜀範疇。比如打天水、孟獲……

2. 解決國內矛盾;也就是劉備稱帝的合法性問題。之前劉備稱帝是因為有一則漢獻帝死了的謠言,劉備就趕快稱帝了,所以在很多人眼裡,名不正言不順;

3. 鞏固四川的勢力。

由於夷陵之戰以後,巴蜀實力大減,最典型的問題就在於,國力虛耗之後,勞動力短時間根本恢復不過來,所以蜀國面對戰爭的時候,容錯率非常低。



後來姜維就是莫名打了一場敗仗直接導致蜀國滅亡的。所以諸葛亮北伐,雖然看起來都失敗了,但有效的達成了上面三個目的,完美。

反觀陸遜:對東吳來說,最重要的戰略目的是什麼?

事實上自從關羽死後,天下基本上就沒有可以和東吳打水戰的部隊了。在這個層面上,小打小鬧的勝利,即便是水戰大勝,也無所謂。有點像中國乒乓球隊,得冠軍不奇怪,亞軍才是新聞。

在這個意義上,東吳最重要的戰略,是打下合肥。



拿下合肥之後,就可以形成水陸兩棲配合的作戰戰略,這樣東吳就真正可以做到進可攻退可守,實現爭霸天下的可能。

陸遜沒做到。

這就如同兩個孩子,考試成績都是100分。但諸葛亮憑著100分保送北大了;陸遜考了100分還得參加高考……

顯然諸葛亮更優秀。


酒騎風


看了題目一臉懵逼,陸遜哪來五次戰役?諸葛亮北伐又怎麼是敗多勝少?

仔細翻了翻三國志,大家來看看陸遜到底打過哪些仗:

第一次,平定會稽郡的山賊潘臨。

第二次,配合奮武將軍賀齊(沒錯,主將是賀齊)平定鄱陽郡的賊帥尤突。

第三次,平定丹陽郡的賊帥費棧。

第四次,在襲取荊州的戰役中,獻計麻痺關羽,率兵攻佔宜都郡,守住了三峽口,堵住了關羽退回益州的大門。

第五次,這個大家都比較熟悉了,作為主將率五萬吳軍大破蜀漢皇帝劉備的四萬蜀軍。

第六次,由鄱陽太守周魴詐降,誘揚州牧曹休來襲,在石亭大破之。

第七次,進攻廬江,途中聞曹軍設伏,主動撤退。

第八次,進攻襄陽,因為孫權所率主力失敗,主動撤退。

第九次,平定鄱陽郡亂民彭旦。

第十次,平定鄱陽郡亂民吳遽。

陸遜一共打了十次仗,其中五次是對付山賊、山越、亂民,雖然都是勝仗,但應該不會被題主列入五大戰役,否則諸葛亮平定南中也能列入了。

那麼剩下的五次裡面,進攻三次,防守反擊一次,誘敵深入一次。三次進攻只有一次進攻宜都郡是獲勝,剩下兩次都是見勢不妙,立即撤退,怎麼能列入大勝呢?

陸遜最成功的就是夷陵之戰,當然天時地利人和都在陸遜一邊,不過吳軍陸戰能力比較差,所以很考驗陸遜的指揮水平

所以實際上陸遜只有三次大勝,其中打宜都那次是對手太次,打劉備那次份量最重,曹休次之。

但大家也都看見了,這兩次大勝都是主場作戰,兵力也不弱於對手,夷陵是五萬對四萬,石亭魏軍有十萬,陸遜分兵三路,其他兩路各有三萬,陸遜自己所帶不可能少於三萬,加起來也不遜於魏軍。

曹休的軍事技能點主要點在參謀方面,自己獨當一面就不行了,有點類似馬謖,敗於陸遜之手並不奇怪

而且將領質量還高於對手。對方主將,劉備還可以,曹休真不怎麼樣,東吳對他的評價是關係戶:“休本以親戚見任,非智勇名將也”,就連魏國自己評價也不高:“曹休雖明果而希用兵”。

對方副將質量更差,就說夷陵之戰那一次吧,劉備手下有點份量的就一個黃權,還被派去防備曹魏了,陸遜手下則有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桓,真是將星雲集。石亭之戰也是如此,曹休手下沒有什麼名將,陸遜則有朱桓、全琮當助手。

說完了陸遜的五次戰役,再來看諸葛亮五次北伐,不對,應該是六次。

第一次沒說的,用人不當,前鋒失敗,算小敗。

第二次是三國最難的攻城戰,二十天打不下來很正常;你看諸葛恪二十萬大軍打新城,一百天都沒有打下來。何況撤退時還擊敗了來追擊的魏軍,殺魏將王雙,最多算平手。

陸遜很擅長撤退,但這方面諸葛亮更勝一籌,因為撤退時還會給敵人挖坑

第三次只出動了偏師,佔領了沒有多少魏軍的武都、陰平二郡,這算小勝。

第四次曹魏三路大軍伐蜀,諸葛亮自己阻擊曹真、司馬懿兩路主力,派魏延、吳壹率軍入隴右,擊敗郭淮、費耀率領的第三路魏軍,算大勝。

司馬懿唯一一次正面戰場的失敗,就是祁山之戰敗於諸葛亮之手,陸遜則沒有打敗和司馬懿同水平統帥的記錄



第五次在祁山正面擊敗司馬懿大軍,撤退時伏殺魏軍名將張郃,算大勝。

第六次與司馬懿相持直至病死,算平手。

伏殺張郃,也算洗刷了第一次北伐敗於張郃之手的遺憾

這五次都是進攻戰,三勝,兩平手,一敗。而且除了第二、三次,魏軍兵力都是佔優勢的。這話不是我說的,是第三方東吳說的:“諸葛丞相誠有匡佐之才,然處孤絕之地,戰士不滿五萬”——出自張儼《默記》。帶著四五萬部隊,打得司馬懿的十萬大軍敗北,這個含金量重不重?


海軍史研究會員


首先,這個問題涉及的是軍事方面,因此只比較諸葛亮和陸遜的軍事指揮能力。

先說諸葛亮,多次北伐在局部戰役中有勝有負。但基本沒有“真正”勝利過。因為他自己說的目標是繼承先帝遺志克定中原,光復漢室。而戰略目標一直是尋機拿下隴右,擊破魏國雍涼主力。進而威脅長安、以圖兩京!但是,諸葛亮從未真正達成過這個戰略目標!即使有斬殺王雙、張郃這樣的勝利也對戰役最終的勝負沒有太大影響。反而是失街亭這一類的敗仗對整體勝負影響更大。因此無論他的對手是曹真還是司馬懿,諸葛亮都難以稱得上是勝利的,因為做為防禦一方的魏軍實際上是達成了戰略防禦的目的的。

再看陸遜:陸伯言年少成名,無論是擊山賊、破匪寇還是大戰夷陵,多次做為主帥獲勝。夷陵之戰更是重創蜀軍主力而使蜀國元氣大傷!包括赤壁之戰、荊州之戰等等其實都有陸遜的身影和功勞,只不過他是做為輔助參戰而已。而陸遜最為人熟知的或許是夷陵之戰和石亭之戰,但他還有一大功績其實在於:他擊破曹休後多年駐守在前方使魏國不敢輕易南下攻吳!可以說正是因為有陸遜在才使魏國明白吳不可滅,也才有了吳國此後多年的和平!(後來也有他兒子陸抗的功勞)因此,陸遜無論是攻或守都能完成戰略目標。所以,即使在諸葛亮病死五丈原之後,只要陸遜一日不死,天下便一日三分!

從這一點來說,如果單純比較軍事的話,陸遜是很強的。但諸葛亮有一點或許是陸遜比不上的,那就是“三分天下”的大戰略!這也是劉備能建立蜀漢帝國的根本之一!


俊才星馳207


諸葛亮以《隆中對》而驚世而出,從戰略層面上確立三分天下及統一中原、恢復漢室之大計。劉備在白帝城託孤之後,更是獨撐大權,七擒孟獲,六出祁山。雖壯志未酬,功敗身死。卻不能不承認他的宏圖大略。

陸遜在夷陵之戰,一把火燒得劉備七百里連營化為灰燼,抑鬱而率於白帝城。一戰而聞名天下!在夷陵之戰後,他在與曹魏的爭鋒中也屢創奇功。實為天下之將材!然後,他在戰略上畢竟輸諸葛亮一籌,並不能為吳主規劃出一條逐鹿中原之路。當然,他的上面是年富力強的孫權,而他又是孫策的女婿,可能被孫權所猜疑。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他施展才華的。

所以,諸葛亮乃是居廟堂之士,而陸遜則只是領軍之儒將,層次高低,無言而喻。


匠發智能門窗


這隻能說是窮酸秀才們自己意淫的,故意抬高諸葛亮,目的只是為了哀怨自己所謂的懷才不遇而已(諸葛亮是貧農上位,陸遜是豪門子弟)。從現有的史料數據來看,這兩人不論從行政能力還是軍事指揮能力都只能是互相伯仲而已,甚至陸遜還可能可以略勝一籌。

從執政角度來看,陸遜比諸葛亮更有創造力。諸葛亮平南蠻收孟獲的策略是師從於曹操收青州;而陸遜則提出了以戰養戰的策略,陸遜認為北方曹魏正在強大,應該避其鋒芒,向南發展,這也就有了後來吳國海軍佔領越南馬來西亞的事,這已經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的壯舉了。

選將角度,陸遜執掌軍權期間就沒有發生過選將錯誤的事;而諸葛亮在位期間,先有與李嚴的政治內鬥(自斷糧草),後有馬謖事件。

用兵角度來看,陸遜用兵謹慎卻不失創舉,比如兩萬吳軍便敢奇襲荊州(當時的荊州兵在22000人左右);諸葛亮用兵謹慎卻過於保守,子午谷奇襲都不敢用。

所以呢,說陸遜不如諸葛亮太過了,捧人是好事,卻不應該建立在貶低另外一個人上面。


優己


陸遜主要是三大戰役:

一,偷襲關羽,全取荊州,還俘虜關羽,取得了周瑜和曹操都沒實現的戰略收穫。

偷襲關羽,陸遜也是主帥之一。陸遜先給關羽寫了一封信,把關羽誇了一番,讓關羽放心去攻打襄樊。後來,關羽水淹七軍後,遜具啟形狀,陳其可禽之要。權乃潛軍而上,使遜與呂蒙為前部,至即克公安、南郡。遜徑進,領宜都太守,拜撫邊將軍,封華亭侯。

備宜都太守樊友委郡走,諸城長吏及蠻夷君長皆降。遜請金銀銅印,以假授初附。

是歲建安二十四年十一月也。 遜遣將軍李異、謝旌等將三千人,攻蜀將詹晏、陳鳳。異將水軍,旌將步兵,斷絕險要,即破晏等,生降得鳳。又攻房陵太守鄧輔、南鄉太守郭睦,大破之。

秭歸大姓文布、鄧凱等合夷兵數千人,首尾西方。遜復部旌討破布、凱。布、凱脫走,蜀以為將。遜令人誘之,布帥眾還降。前後斬獲招納,凡數萬計。權以遜為右護軍、鎮西將軍,進封婁侯。(三國志·吳書·陸遜傳)

關羽在曹操陣營的時候,於萬軍之中陣斬河北四大名將之一顏良,官職高於張遼、于禁等五子良將,曹操親賜赤兔馬。關羽在劉備陣營,被稱為“蜀,名將唯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曹操幾乎調動全國70%軍力用於防禦關羽還處於下風。不過關羽正在最鼎盛的時候,被陸遜抓住時機給被刺了。陸遜戰後封為右護軍,而呂蒙為左護軍,陸遜年紀輕輕就與呂蒙並列了,顯然軍功很大。

可見陸遜是有勇有謀,善於麻痺敵人,也善於捕捉戰機。沒有陸遜,白衣渡江就沒可能。

二,夷陵大戰,三國三大戰役之一,幾乎全殲蜀國最精銳部隊至少七萬人,包括劉備引以為豪的白旄軍也幾乎全部耗盡,長江上飄著全是蜀兵屍體。這個戰役,陸遜是唯一統帥,他的對手是很強的,要知道後期的劉備已經連續多年連戰連勝了,從赤壁之戰,到取西川,都是連續勝利,而且剛打敗曹操三十萬大軍,奪得漢中,士氣正旺,且為關羽報仇,討伐背信棄義的東吳,名正言順。

這一戰,陸遜誘敵深入,最後在夷陵利用狹長地形,擋住劉備大軍,避戰不出,消耗劉備軍的銳氣,最後抓住時機火燒連營,劉備近十萬大軍只逃回幾十個人,其大批的實戰經驗豐富的將軍和謀士包括馬良都戰死了,江北的黃權來不及逃投降了曹操。

三,石亭大戰,幾乎全殲魏國最精銳十萬主力部隊,包括聞名天下的虎豹騎,曹魏最高統帥大司馬曹休差點被俘虜,回去後第二年就在羞愧中去世。

之後陸遜和魏延一樣一直被雪藏,只讓帶領一萬偏軍。

大家知道中央主力軍和偏遠地方軍戰鬥力截然不同,主力軍戰力至少是地方軍的二十倍以上,而陸遜不但能對抗主力軍,還能全殲之。

諸葛亮只是打一些偏遠的邊防軍而已,祁山外就是甘肅,那時候是少數民族居住的荒野之地,駐軍非常少。從未攻過大城,也沒打過真正主力軍,當然三國演義神話的部分不算。司馬懿當時受到防範,只是率領偏軍而已,人馬從未超過二萬。魏國真正主力軍都是曹真和曹休率領。

諸葛亮只遇到曹真一次就潰敗(曹真先鋒張頜輕取馬謖街亭,馬謖2.5萬人只有王平收集了一千人逃回來)。

就算大多數打偏軍,諸葛亮每次以多打少,還是次次失敗,有一次是五萬人圍攻一千人把守的陳倉小城,打了二十天無功而退。

以第一次北伐為例,諸葛亮曰:“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賊,而不能破賊為賊所破者,則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 也就是不論哪個戰場諸葛亮兵都更多,但是反而失敗。

諸葛亮主要還是得感謝三國演義造神,就像封神演義把姜子牙神話了一般,三國演義把諸葛亮塑造成為古今第一智慧高手,每次都誇張司馬懿的兵力,說司馬懿有幾十萬大軍,如果司馬懿真領那麼多兵,曹睿能睡得著覺嗎?實際上曹睿小氣得很,他牢記曹操曹丕的遺囑,每次只給司馬懿幾萬兵。《晉書宣帝紀》:二年,亮又率眾十餘萬出斜谷,壘於郿之渭水南原。天子憂之,遣徵蜀護軍秦朗督步騎二萬,受帝節度。可見五丈原大戰,曹睿就給司馬懿二萬步騎,二萬人就熬死了十幾萬大軍的諸葛亮。

最多的時候是平定遼東這樣大事,也只給四萬兵。《晉書宣帝紀》:景初二年,帥牛金、胡遵等步騎四萬發自京都。車駕送出西明門。 遂進師,經孤竹,越碣石,次於遼水。最後,破城,殺公孫淵全家,收戶四萬,口三十餘萬。順便還收了朝鮮(樂浪郡,治所朝鮮,今朝鮮平壤)。

所以正史上記載,司馬懿兵都是很少的,四萬人勞師遠征就平定了遼東。

公孫淵的兵當然也是驍勇善戰的,常年和少數民族作戰,地盤比後來的努爾哈赤還大,除了東北,朝鮮也是大部分在他統治之下。曹操當年都放棄了進攻公孫家族。

因此正史裡司馬懿軍事能力遠高於諸葛亮。


董董_69904


自古兵家打仗,首推野戰能力。尤其是進攻中野戰,更是被推崇,至於說防禦戰,那隻能說靠本錢耗死對手。

一個有一億遺產的低能兒,靠銀行利息就能年入百萬。另一個孤兒出身、白手起家的窮小子年入十幾萬,你能說低能兒能力更出眾?

陸遜的幾次戰役,有代表性的是夷陵之戰、石亭之戰、荊州破關羽。先說夷陵之戰,那是雙方對峙了幾個月之後,劉備一方露出破綻被打敗的。

在歷史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相似的戰例,例如袁紹的官渡之戰,哥舒翰的潼關之戰,甚至洪承疇的松山之戰,都是長期的對持之後一方吃不住消耗,被迫露出破綻才慘敗的。因為長期對持中,下風的一方必定或油盡燈枯、或內部問題重重,稍有閃失就是慘敗。

而如果失敗者後勤充足,內部不出問題,再對持下去,勝負未知也,不能說明勝者的能力,只能說後勤給力,團隊出眾。

真正的能力出眾是什麼樣,給大家舉例看看,比較一下就明白了。比如鉅鹿之戰,面對章邯的優勢兵力進攻邯鄲,項羽想也不想,直接迎面出戰,一戰而下,所以“羽之神勇,千古無二”。

再比較李世民的虎牢之戰,以5千步騎對竇建德十萬大軍,兵力一比二十。而且李世民後方還有王世充,時間不在李世民這裡。李世民龜縮了麼,沒有,他多次出擊壓制了竇建德的軍隊,陸遜前期沒敢出戰,出戰也是不利。最後也沒有靠夜間偷襲,而是正面對決中技術性擊敗竇建德,時間還不到兩個月。表現的能力是不是比陸遜強?

最後來舉一個類似的,大家看不上的努爾哈赤的薩爾滸之戰,6萬不到對明軍10萬,同樣是防禦戰,同樣有地形優勢,同樣兵力下風,野豬皮是怎麼做的?以劣勢兵力內線機動作戰,來一路打一路,打的明軍聞風喪膽再也不敢提野戰的話。這才叫能力出眾。

假如陸遜在劉備一出川時,就迎上去出戰,一戰打出夷陵的戰果,那他就是三國第一名將,可惜他沒這能力,開頭的遭遇戰還落了下風,只能耗死對方,差評。連野豬皮都比不上。

再來看石亭之戰,也是內線埋伏,還有內奸引路,是個像樣的將領都能打出不錯的戰績,不足為奇。主將只要有木門道領兵射死張頜的蜀將水平就行了。

還有荊州破關羽,對不起,白衣渡江的是呂蒙,陸遜只是打醬油的。那時候關羽前線剛剛被徐晃戰敗,老家被偷,部下糜芳等人投降,實際上已經是死老虎一隻,打敗他不足為奇。就像烏江邊的項羽,連張耳都能取他首級。但實際上,在垓下野戰正面打敗他,才顯示能力。

竊以為整個荊襄之戰,論表現的能力看,正面擊敗關羽的徐晃評價都在呂蒙、陸遜之上,只有他圍頭破四冢,正面擊敗了滿狀態的關羽。否則生擒關羽(關羽只有十幾人了)的馬忠,是不是能力還在呂蒙、陸遜之上?

陸遜戰果大,但是進攻戰表現不強,所以評價就低。宋朝防禦戰出色,勝率百分之七十。而唐朝經常大敗,損兵鉅萬,評價還在宋朝之上,就是進攻戰和防禦戰的不同。

司馬懿的評價為什麼強?領兵平孟達,平公孫,都是輕兵突襲的進攻作戰。不過面對諸葛亮,祁山正面槓了一次,被斬“甲首三千”,不敢野戰,防守了。

就憑這一戰就能奠定諸葛亮的地位。

進攻比防守難。孫子云:五而攻之,倍而戰之。兵力相當甚至不利而能進攻,就是能力出眾,因為你打出了“五而攻之,倍而戰之”的效果。

相持中撤退比進攻還難,為什麼?因為對手會乘勝追擊。

隆美爾在北非失敗,為什麼還被叫名將?因為他能撤退大部分兵力,還能反擊英國名將蒙哥馬利。這兩位可以參考諸葛與司馬,處境很像。至於撤退的反例可以參考國軍豫湘桂和淞滬之戰,都是一潰千里。

諸葛亮五出祁山,除了街亭馬謖失利,其餘都能壓制得魏軍不敢出戰,撤退還能全師而退,僅僅因為戰果不大,就不能稱名將?

那我們是不是能因為低能兒收入高,就認為他能力更出眾呢?


連山侃大山


再次提醒,三國演義不是三國志正史。

中國歷史三國部分如果像演義那樣,那至少有二十人能在中國戰爭史上佔個位子。但是,真正有位子的只有兩個人:曹操官渡之戰 周瑜赤壁之戰。其他都是省略號。


鯤抓封D資大息奇貴族


其實這完全是因為廣大人民群眾深受《三國演義》的“毒害”所致。

在《三國演義》中,東吳其實處於一個非常尷尬的地位:

曹魏受漢獻帝禪讓,效仿堯舜禹,天命所歸,自稱正統;

蜀漢則打出中山靖王之後劉皇叔的招牌,以興復漢室克復中原為口號 延續漢祚,也以正統自居。

反觀東吳,兩個都不沾,不過漢朝在江南的一個臣子(太守)的後代所建立,地位十分尷尬,名不正而言不順,稱王稱帝簡直是僭越,亂臣賊子。

所以,再加上《三國演義》中尊劉貶曹,無視東吳,使得東吳的粉絲最少。

而前期東吳一直與蜀漢為敵:

赤壁之戰時,周瑜嫉妒陷害諸葛亮;

呂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導致關羽北伐失敗,最後被俘殺;

陸遜猇亭之戰,大敗劉備,讓蜀漢元氣大傷;

這三件事,讓三國演義迷們耿耿於懷,非常仇視東吳。

我曾在論壇貼吧看到蜀漢腦殘粉們大罵鄧艾,因為他滅亡了蜀國,真是可笑至極。

如果我們解一解《三國演義》的毒,會發現江東子弟多才俊,完全超過蜀國。在三國曆史的戰爭中,魏吳之間戰爭的規模和激烈程度,遠超過魏蜀!

縱觀陸遜的一生,可謂文武雙全,出將入相,簡直是就是沒有英年早逝的周瑜!

先說陸遜的軍事才能。

在東吳境內鎮壓山越和叛亂就不說了,說說外戰。

1.智取荊州。

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從荊州北伐,水淹七軍,威震華夏。而孫權等人發覺荊州守備空虛,奪取荊州的時機到了。在呂蒙的推薦下,孫權拜陸遜為偏將軍右部督,替代呂蒙。

陸遜到任後,寫信給關羽示弱,使關羽放鬆警惕,抽調荊州的留守兵力參加北伐。結果呂蒙白衣渡江,陸遜長驅直入,一舉佔領荊州,關羽敗死。

2.猇亭之戰(夷陵之戰)。

劉備打著為關於復仇的旗號,率蜀漢精銳大舉攻打吳國。孫權任命陸遜為大都督率軍應戰。

陸遜見蜀兵銳氣正盛,便採取避敵鋒芒之計,大踏步後退,誘敵深入,在夷陵(今湖北宜昌北)、猇亭(今湖北宜昌東南)一帶,據守有利地形堅守不出,與蜀軍對峙。

兩軍相持達半年之久,陸遜趁蜀軍疲憊、鬥志鬆懈之時大舉反攻,結果火燒連營。吳軍燒營40餘座,蜀漢軍“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塞江而下。”劉備狼狽逃到白帝城。

小說《三國演義》第八十回《陸遜營燒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陣圖》,說的是陸遜乘勝追擊,結果陷入諸葛亮石頭壘成的八卦陣中出不來,最後由諸葛亮老丈人黃承彥帶領才脫離險境。


但在歷史上,陸遜認為“曹丕大合士眾。外託助國討備,內實有奸心,謹決計輒還”,退兵是為了防止曹魏的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罷了。

陸遜以五萬之兵,大敗劉備4萬(一說八萬),戰果輝煌。

從此以後,奠定了他東吳軍事統帥的地位。


3.石亭之戰

黃武七年(228年)五月,東吳鄱陽太守周魴派人送信曹休,謊稱打算棄吳降魏,請求接應。曹休不辨真偽,率領十萬大軍南下接應。

孫權拜陸遜為大都督、假黃鉞,又派奮武將軍朱桓、綏南將軍全琮為左、右督,各統兵三萬襲擊曹休。

結果在吳軍的夾擊下,曹休大敗,魏軍損失一萬餘人,牛馬騾驢車乘萬輛,軍資器械無數。曹休僥倖逃脫,不久因氣病而死。

反觀此時的諸葛亮,趁魏吳交兵,關中虛弱,趁火打劫,大舉北伐。結果蜀軍在陳倉(今陝西省寶雞市東)被魏將郝昭死死擋住,久攻不克。諸葛亮束手無策,再加上糧草不繼,只得退兵。

諸葛亮何時打敗過魏國十萬大軍?

由此可見二人軍事才能的差距,高下立判。

在軍事水平上,陸遜比諸葛亮高太多。

陳壽在《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說他“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是恰如其分的。


次年(229年),躊躇滿志的孫權在武昌稱帝,陸遜被拜為上大將軍、右都護。

赤烏七年(244年)正月,孫權任命陸遜為丞相。陸遜武能安邦,文能治國,孫權把他比做成湯的伊尹和周文王的姜尚,與“王佐之資”的周瑜相提並論。

《通鑑輯覽》:孫吳人才,周瑜而後,當推陸遜。


下面是稱讚陸遜的詩歌:

桓溫:

東都郊廟日將曛,江左英風最出群。

吳將雄韜重運火,漢皇驍騎枉屯雲。

兩州似共龍盤國,一世原尊鳥喙君。

家德幸傳羊陸話,厥孫華彩續氤氳。

王維:

夜火人歸富春郭,秋風鶴唳石頭城。

周郎陸弟為儔侶,對舞前溪歌白紵。

高適:

隱隱摧鋒勢,光光弄印榮。

魯連真義士,陸遜豈書生。

劉禹錫:

三千三百西江水,自古如今要路津。

月夜歌謠有漁父,風天氣色屬商人。

沙村好處多逢寺,山葉紅時覺勝春。

行到南朝征戰地,古來名將盡為神。

項安世:

周瑜方奏凱,陸遜遂成名。

一覺華胥夢,千年戰國情。

羅貫中:

1

坐帳談兵按六韜,安排香餌釣鯨鰲。

三分自是多英俊,又顯江南陸遜高。

2

陸遜運良籌,能分吳國憂。

揮毫關將墮,焚鎧蜀王羞。

功業昭千載,聲名播九州。

至今巫峽地,草木尚添愁。

3

持矛舉火破連營,玄德窮奔白帝城。

一旦威名驚蜀魏,吳王寧不敬書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