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魏延會像諸葛亮預測的謀反嗎?要是他不死,會爭蜀國的軍權嗎?

大馬哈魚12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就這個問題,我簡單闡述一下的我的觀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魏延是蜀漢的大將,劉備入川時,魏延屢立戰功,深受劉備氣重,劉備即位後拜魏延為鎮北將軍。在《三國演義》跟隨諸葛亮北伐,提出由子午谷襲取關中,但遭到諸葛亮堅決反對。諸葛亮看魏延有反骨,怕日後會謀反,所以在北伐戰爭中一直壓制魏延,魏延和關羽其實是一樣的性格,高傲,他總覺得諸葛亮北伐太謹慎,魏延是抗曹的,不會因為諸葛亮的死就放棄北伐,諸葛亮病故後魏延正好可以放開手與曹軍一戰,諸葛亮也料到這一點,因為北伐的軍隊是蜀漢的全部命脈,不得有任何閃失,所以他不會把蜀漢的命運壓在魏延手裡,所以才命楊議傳令撤軍,魏延自然很氣憤,不想撤軍,因此馬岱聽從諸葛亮遺願殺害魏延,其實魏延並沒有謀反之心,他只是想繼續北伐,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小龍女影視記


按照魏延其人的具體情況,魏延在諸葛亮亡故後他認為沒有人能治得住他一定會謀反,奪取蜀國的軍權。

魏延其人實際是愛護士兵,驍勇善戰,很有軍事才能的。但是他的缺點是飛揚跋扈,自高自大 。關羽戰長沙時候,魏延向韓玄韓太守請求出戰關羽。韓太守說,我們強將如雲,還用不著你立頭功。當時好幾員大將出戰被關羽斬殺,老將黃忠和關羽鬥了個旗鼓相當。韓太守確疑黃忠有謀反之心,欲殺。魏延替黃忠求情,韓太守確疑二人都想反,欲殺二人。魏延立反殺了黃太守並救了黃忠,隨後降關羽。從此看,雖然韓太守剛愎自用,但魏延也確是鋒芒畢露。

魏延歸順劉備以後也是很盡心盡力的,當時很多地方的打仗魏延都是當先鋒,但是諸葛亮說魏延久後必反。魏延和黃忠說過,當時黃忠說:劉備的兵馬多數都是後來投奔的,那這些人都是不忠不義的人嗎?我跟你是一樣的,在長沙投奔的主公。魏延當時說:那諸葛軍師這麼防備我,讓我怎麼做?黃忠說:讓他懷疑去,咱們做好咱們的事,咱們就是一介武夫,你多立功,讓軍師後悔。魏延當時也是聽了黃忠的話,很多打仗的事魏延都是請求出戰立功,但是到最後諸葛亮和劉備也是防備他,冷落他。從側面來說反映了魏延平時說話做事比較強勢,難以駕馭。

最主要的是魏延和兩個人的矛盾極度惡化,一個是劉備的宗親劉琰,一個是諸葛亮的長史楊儀。至於魏延之死的直接原因,其責任更不在諸葛亮,這是楊魏爭鬥的結果其主要責任還是在魏延自己,他在諸葛亮死後違其遺命,為洩私憤率軍先攻楊儀,而士卒不從。皆因他自大狂妄,審時度勢不明,這變故給了楊儀一個機會,使其自取其禍而已。故後來楊儀用諸葛亮所設之計,誘殺了魏延。

綜上所述,根據魏延平時自高自大、飛揚跋扈、目中無人的主要特點,如果不死,必定會清除異己、擁兵自重、造反奪權的。


劉文廣


在《三國演義》中,魏延其實一直是鬱郁不得志,即使從羅貫中先生的筆下預估,魏延也不會謀反,我們可以從一些人物關係的細節中發現其不會謀反的佐證。


魏延此人,一生血戰沙場,無論是跟隨先主劉備還是後有諸葛武侯,都是功勳卓越,劉備在時,甚是器重魏延,公元219年,即建安二十四年,劉備令其為漢中太守,劉備這一棋出乎所有人意料,但是魏延確實能擔此重任。可見魏延在劉備心中的地位之高,在劉備第一批創業者陸續死後,唯有諸葛亮可以壓制住魏延,而且魏延對諸葛亮用兵佈陣時有意見和分歧。這其中最著名的事蹟便是子午谷奇襲長安,一向穩紮穩打的諸葛亮認為此計甚懸,沒有應允,我們在這裡不討論子午谷奇襲是否能夠成功,但是從魏延在戰場的表現來看,魏延此人有勇有謀,後蜀一把手諸葛亮對其掌控都有一些力不從心,所以在擔心自己死後,魏延絕對會爭權而且無人是其對手,故而佈下“誰敢殺我”這一錦囊妙計。


魏延此人勇猛過人,但是性格卻有些高傲,而且性情比較暴躁。在蜀漢陣營裡,楊儀與魏延矛盾甚深,諸葛亮在世時,尚能調解二人衝突,諸葛亮死後,二人之爭必有一死,而且會牽涉到蜀國的根基穩定,所以,諸葛亮設計將其除掉,留下一幫好人緣且踏實過日子的蜀國政權結構人,陳壽《三國志》中記載“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不過在《魏略》中,記載為楊儀為除掉魏延,謠言其欲北上投敵,故發兵攻之,魏延深知若迎戰必被誣陷,故而只逃而避戰,終被殺掉,楊儀腳踩魏延頭顱,並誅其三族。


我想,大概是魏延魏文長行事太過於剛愎自用,而沒有與其他人搞好關係,最終才惹得殺身之禍,再者以諸葛亮為代表的穩字當頭派,也是擔心日後魏延掌權後會牽涉很多自己集團的人,故而才會除掉他。但是,從魏延各種表現來說,此人絕無謀反之心。


蘭陵郡主


魏延就是因為爭權才死的好麼。

另外題主能不能前邊說演義,後邊說歷史?

正史裡諸葛亮哪裡說魏延會反?

魏延受到董允、蔣琬、楊儀、費禕的聯合“陷害”。

劉禪問:楊儀和魏延哪個反了?

董允、蔣琬查都沒查,直接說魏延反。

蔣琬就帶兵去平亂,走半道聽說魏延死了,才領兵回去。

試問,他就不怕是楊儀反?

諸葛亮活,魏延便能活,因為諸葛亮能用魏延。其他諸如蔣琬、費禕等人可壓不住魏延。

蜀漢第一位漢中太守,這是隨便一個人能當的?

劉備為拿下漢中,硬生生將荊州一分為二來安撫孫權,可見漢中對劉備的重要性。這麼重要的地方,若不是劉備親信來守衛,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不信。

另外在多說一些個人猜測,諸葛亮沒準也摻和其中。諸葛亮不可能不知道魏延同楊儀等人的矛盾,他卻無可奈何。他活著還能管控住,死了卻無能為力。

蜀漢不能亂,也亂不起。諸葛亮必須選擇一方,他選的是楊儀蔣琬,原因是魏延威望、能力太強。

諸葛亮能保證自己不篡權,他能保證魏延不篡權嗎?魏延活著,他會同楊儀、蔣琬等人鬧騰,可能將蜀漢剛剛積攢的家底耗光,加上魏延對劉禪的威脅,於是諸葛亮暗令某些人,在自己死後除掉魏延也不是不可能。

這個人很可能是王平。王平是曹魏降將,在諸葛亮手裡得到重用,倆人很可能關係不一般。

當然僅是個人猜測。


臥牛說歷史


三國時期,蜀漢的魏延始終是一個比較充滿爭議的人物。由於其能力的出眾,故而其在蜀漢後期凋零的陣營當中屬於“鶴立雞群”的存在,同時又因為其桀驁不馴的性格,以及《三國演義》中羅貫中的藝術化處理,而被人們認為是一個難以駕馭,腦有“反骨”之人。

那麼關於魏延之死,實際上存在著較大的爭議,其核心問題便是魏延究竟有沒有造反?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結合當時的情況,深入的進行分析一下。

一、促使魏延可能造反的幾個要素

對於蜀漢,魏延是一個將軍,而對於我們後世,魏延是一個歷史人物,更是一個政治人物。對於政治人物的分析,必須要從當時的政治形勢來進行判斷,而不是單純的想與不想的問題。那麼魏延造反可能牽涉那些因素呢?

這裡筆者認為有如下幾點:首先是諸葛亮生前對於魏延的態度,究竟魏延在蜀漢是否受到了打壓,而存在不平之心;其次,是魏延最大的政治對手究竟是誰,有沒有必要通過造反來打敗這個對手;第三,魏延造反究竟有多少勝算。

唯有把這三個要素進行全面分析之後,我們才能最終確定魏延當時所面臨的形勢,進而明確他到底有沒有造反。因為,唯有遭到打壓心中不忿,魏延才有造反的情緒動機;唯有明確魏延的政治對手的情況,才能判斷魏延可能採取的手段;唯有明確其造反的勝算,才能最終確定其是否會走上造反之路!

那麼接下來,我們就圍繞著這幾個要素來進行全面分析。

二、魏延是否遭到了諸葛亮的打壓

我們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可能會形成一種印象,即諸葛亮生前始終對魏延抱有一種壓制、警惕、防範的態度,在伐魏的問題上多次否決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而且在死後又留有遺計命馬岱最終斬殺魏延。那麼事實難道真的是這樣嗎?

那麼這裡我們來看一看魏延在諸葛亮主政時期所擔任的職務:丞相府司馬和涼州刺史!

首先說丞相府司馬。這實際上是丞相府內設官職,其主要的職能是參贊軍議,在最終確定戰爭方案層面具有丞相府屬官之中第一發言權。那麼,諸葛亮肯讓魏延擔任自己的丞相府內部屬官,可見其對於魏延還是比較信任的;而魏延的地位又是參贊軍務的第一人,那就說明諸葛亮對於魏延的能力是極為重視的。

其次再說涼州刺史。涼州實際上是屬於曹魏集團的控制區域,但是這一區域恰恰就是諸葛亮北伐時期的重要目標,是奪取關中的跳板!那麼把魏延放在這個位置上寓意就很深刻了:說明魏延將是其未來重點培養攻取並坐鎮涼州的重要將領!

綜合上述兩點,我們能夠發現,諸葛亮對於魏延不僅沒有打壓,而是極為倚重並且還期望對其加以培養。

三、魏延的最大政敵是誰

根據《三國志》陳壽的記載,魏延一生桀驁不馴與周遭官員同僚關係一向不好,而這些人當中只有一個人能夠對構成致命的威脅:丞相府參軍長史——楊儀。

楊儀此人能力極強,每逢諸葛亮出征都會把軍隊調度、糧草供應、輜重車輛等相關繁雜的保障工作交給楊儀,而楊儀每一次都能夠極為妥當的完成。也正因為如此,楊儀在丞相府的地位實際上和魏延屬於旗鼓相當。

但是非常不巧的是,楊儀此人卻是出了名的心胸狹隘,對人更是錙銖必較、睚眥必報!那麼這樣一個人在丞相府內與性格強勢的魏延共事,兩個人算是針尖對麥芒成為了死敵。而在這過程中諸葛亮態度始終保持中立,一方面是其為人公允,情感上沒有任何的偏向;另一方面也未嘗沒有讓兩個人相互爭鬥而自己居中制衡的意思。正是在諸葛亮這般放任之下,使得魏延和楊儀的矛盾越來越深,最後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

但是這裡我們必須要注意,楊儀雖然深受諸葛亮的看重,但是其並非權臣,在朝中也沒有黨羽,所以並沒有形成大的氣候!同時楊儀只是諸葛亮倚重的人物,而非劉禪倚重的人物,這一點很重要!

那麼綜上所述,對付楊儀這樣一個人,魏延當然並非只有造反奪權一條路可以走!

四、魏延造反成功的機會有多大

接下來我們來說一說,如果魏延真的造反,其成功的幾率問題。

首先,魏延的核心力量。魏延在蜀漢集團當中實際上是一個純粹的武將,而且是桀驁不馴的武將。這樣一個人實際上就是一個“孤城”,在朝沒有黨羽,在民間也沒有蜀中豪族的支持。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其實際掌控的力量不過就是千餘人的部曲隊伍。依靠這樣一支隊伍隊伍想要造反成功,恐怕比諸葛亮北伐還要難吧?

其次,魏延造反的時機。按照歷史,魏延如果真的造反,應該是在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後。而當時的蜀漢政權實際上是比較穩固的,尤其是還有能力北伐曹魏,可見其整體軍事實力是比較強的。而魏延本人並不能控制蜀漢大部分軍隊,所以在硬實力對比上明顯處於下風。而從後來的歷史判斷,魏延在返回成都的途中,麾下部隊紛紛逃散,可見當時蜀漢政權無論在軍力上還是政治民心上都可以碾壓魏延。

那麼,綜合上述兩點,我們可以看出,魏延在造反一途上,既沒有“人和”也沒有“天時”,至於“地利”,毫無疑問更在蜀漢一邊,所以其造反成功的可能性簡直就是微乎其微。

五、定論

綜合前文三大點,我們可以看出魏延沒有受到諸葛亮的打壓,首先就沒有造反的情緒驅動;其次對付楊儀這個人,魏延也並非只有造反一條路可以走,其明顯有其他更好的選擇;第三,魏延造反成功的幾率微乎其微。而魏延本人乃是大將之材,如此清楚的態勢他難道會分析不清楚嗎?所以,基本可以定論,他不會造反!

所以,這樣我們反過來推導,就可以知道:魏延實際上是被誣陷的,楊儀只不過是先一步到了成都,給劉禪造成了先入為主的印象,使得魏延直接被釘死在造反的“恥辱柱”上,最終導致了魏延兵敗被殺。

六、假設魏延不死又會是什麼結果

那麼,要是楊儀的陰謀敗露,而魏延並未身死,其後又會有什麼結果呢?他一定會爭奪蜀漢的軍事大權,但結果一定會失敗!

魏延之所以會爭軍權,是因為那個時候他已經是蜀漢資歷最老,能力最強的武將了!依照他的性格,自然是“捨我其誰”,這個位置必然該我來坐!

但是,同樣是因為魏延的性格,其本身並不能得到文官、武將一系的完全認可,或者說大多數人都不會認可;由於其身為“孤臣”,所以在政治上又沒有特定利益集團的支持,這種先天的缺陷必然導致最終爭權失敗。

既然爭不到,而你魏延偏偏還要去爭,那麼最終也必然會落得個身死的結果!

好,今天我們就聊到這裡,我是華夏問長安,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喜歡我就關注我!


華夏問長安


歷史上沒有這事,所以只能談演義

演義的話,原文已經寫得很清楚了:

孔明喝令刀斧手推下斬之。玄德驚問孔明曰:“魏延乃有功無罪之人,軍師何故欲殺之?”孔明曰:“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

前一句“食其祿而殺其主,居其土而獻其地”看上去也是魏延不忠的理由之一,實際沒什麼說服力。因為就在同一回中:

金旋走至城邊,城上亂箭射下。旋驚視之,見鞏志立於城上曰:“汝不順天時,自取敗亡,吾與百姓自降劉矣。”言未畢,一箭射中金旋面門,墜於馬下,軍士割頭獻張飛。鞏志出城納降,飛就令鞏志齎印綬,往桂陽見玄德。玄德大喜,遂令鞏志代金旋之職。

鞏志同樣是殺主獻城,甚至性質比魏延還要惡劣(韓玄旁白描述“平生性急,輕於殺戮,眾皆惡之”,殺他是眾望所歸,金旋沒有這類評價。)但投降後的待遇和魏延截然不同,不僅沒有受懲罰還得了太守職位。

所以諸葛亮要殺魏延的根本原因只有一個理由:腦後有反骨

因為腦後有反骨,所以久後必反。

和的盧馬必定妨主一個道理。簡單粗暴的作者設定,不需要更多解釋。





萌娘播客


小說和電視劇中魏延必反,從他一露面就被諸葛亮定好了結局:腦後有反骨,將來必反。後來諸葛亮六出祁山,死在了五丈原。魏延非常不滿諸葛亮對職權的分工,果然造反,而諸葛亮也早就料到了這樣的場景,於是他給馬岱留下錦囊,在魏延高呼“誰敢殺我”時,馬岱手起刀落,將魏延斬於馬下。

假如魏延不死必爭兵權。其實諸葛亮在世的時候,一直重用著魏延,給魏延掌握一半兵權,諸葛在世之時魏延尚且有所忌憚,諸葛亮死後兵權全部落入魏延之手,對於權利如此看重的魏延來說,此時叫他讓出軍權那是不可能的。如果你們有別的看法關注一下或者在下方評論。



流雲小生


魏延沒想謀反,諸葛亮也沒有做過這種預測。諸葛亮雖然沒有采納魏延出子午谷取長安的計劃,但一直對他是器重的。

亮深惜(楊)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三國志·楊儀傳》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亮適卒,秘不發喪……諸營相次引軍還。延大怒,(才)儀未發,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儀等槎山通道,晝夜兼行,亦繼延後。延先至,據南谷口,遣兵逆擊儀等,儀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三國志·魏延傳》

還有另一種說法:

《魏延傳》注引魏略曰:諸葛亮病,謂延等雲:“我之死後,但謹自守,慎勿復來也。”令延攝行己事,密持喪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發喪。亮長史楊儀宿與延不和,見延攝行軍事,懼為所害,乃張言延欲舉眾北附,遂率其眾攻延。延本無此心,不戰軍走,追而殺之。

《魏略》的說法不太可靠,但起碼說明魏延從未有過投靠魏國的打算。

不過魏延當時已經官至“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就爵位職務而言幾乎是諸葛亮之下第一人,不可能不想再進一步位極人臣,如果他沒有和楊儀鬧內訌,而是遵命回朝,肯定也不會甘居人下,爭權之事是免不了的。但魏延出身寒微,不能取得世家大族支持,只能靠軍事強力,必然造成蜀漢劇變上下離心。

很可能諸葛亮也看到了這一點,為了他身後長治久安,無奈的犧牲了魏延。


真正鱷魚不哭


這歷來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個人覺得他不會謀反,但是對於軍權爭奪,這個到很有可能。

魏延一生立過無數戰功,對劉備也是忠心耿耿,但是他性格孤傲,脾氣不好,很多人讓著他,只有長史楊儀不給他面子,常常與他發生衝突,魏延多次在大庭廣眾之下要拔刀殺了楊儀。

費禕經常幫兩人調和,但儘管如此,兩人矛盾越積越深,終於在諸葛亮死後,兩人發生爭鬥,最終魏延落敗而亡。這跟魏延謀反是沒有關係的,為什麼這樣說?

《三國演義》裡有這樣的情節:諸葛亮害怕自己死後沒人鎮的住魏延,所以與楊儀、費禕、姜維等人秘議,設計除掉了魏延。

《三國志》作者陳壽認為,魏延並沒打算投降曹操,他只想殺掉楊儀。甚至《魏略》裡面記載的是魏延受到諸葛亮臨死前重託,只是楊儀害怕魏延相害,便造謠魏延要謀反,最終設計害死魏延。

不管是哪一種記載,個人覺得魏延都沒有必要造反。因為魏延也是很有抱負的一個人,諸葛亮北伐的時候,魏延不止一次建議自己帶一支隊伍由子午路直取長安,這其實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妙計,但諸葛亮生性謹慎,予以否決了。諸葛亮一死,蜀國可以打仗的除了魏延,姜維勉強算一個,這時候魏延的策略很大概率可以得到實施,他也很可能成為名垂千古的人物,在這種情況下,魏延不可能投降曹操。

當然,要實施他的計劃,他必須首先得到軍權,這就是為什麼說他有可能奪取蜀國軍權的原因。


秦曰漢雲


在歷史上魏延是被黑最很的人之一,魏延根本沒有謀反,他只想在他領導之下建功立業,若他要謀反有兩個方法:A,帶領自己屬下剿殺蜀軍當時最高指揮人楊儀或姜維,以魏延當時是軍事二把手且資歷武功可以說第一的實力,他是能做到的,然後偽造諸葛亮遺令煽動其它人,B投靠魏軍,但他都沒有做,他只燒了蜀軍回國找棧道,以阻止蜀軍回國而去打魏軍!

假如 他不死,也很難爭取蜀軍的軍權,原因:諸葛亮太強大了,即使諸葛亮死了,他的影響力無人能及,他不信任魏延,而且他的遺策先回蜀地,把軍權建議給蔣琬,即使臨時指揮給了自己門史楊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