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孔子《論語》中的“唯上知與下愚不移”中的“知”是智慧的意思嗎?你怎麼看?

十二十頁


首先,我想說的是《論語》等四書五經,能夠流傳千古,是經得住歷史的考驗,《論語》是孔聖人的主要思想體現,她講的是道的東西,絕不是文字相的知識。如果不瞭解孔聖人本人,就很難理解他的思想!《論語》二十個章節,環環相扣,邏輯思維很慎密,絕不是我們膚淺走馬觀花能得到真意的!

這句話,與上面的子曰:性相近,習相遠。相對應,子曰:唯上知與下愚者不移也!知,是按智慧講。但言外之意是很妙!

一,《三字經》,《千字文》,是現代家庭啟蒙教育的基礎,要求學而時習之,王陽明說的,知行合一。性相近,講人的天性,人之初,性本善,而後天,環境,教育等發生變化,人的習性,習慣就有大的差別了,人天生下來,小孩就沒有好壞的概念,家庭背景,社會閱歷都會改變,使人發行了變化。

但下面,又說,唯上知與下愚者不移也!似乎與上面說話有矛盾,這就是孔聖人的精妙之處,峰迴路轉,我們一般人恰好,就會在這理解錯誤!接著上面的說,唯,一下,就怕我們這些不爭氣的孑孫理解錯,才補充,上等智慧的人,與下等愚笨的人,他們的天性是不受外界的影響的,上智者,有自己的主張,有自己的思想,下智者,不敏感,外界干擾就少。現在大家就會明白,這一章是《論語》第十七章,陽貨逼著孔子出來作官,聖人有自己的做人底線,邦有道,可也,邦無道,隱也,做學問,講學。

,孔聖人在《論語》中,每句話都有妙意,意味深遠,他的風度,溫良恭儉讓,非常儒雅,說話有理有節,陽貨雖然名聲不好,對聖人是很有禮貌,他想請孔聖,知道當會受拒,就使了個心計,估量孔子不在家時,提了一串肉,就算禮到,孔子收禮了。孔聖人也不傻,以其人之道,得退回去,也估摸著,陽貨不在家時,把禮給放回,孔聖人運氣不佳,恰好碰上陽貨。陽貨的口才了得,一些說辭,幾乎讓孔聖人沒有回絕餘地。在這個背景下,才有孔子以言論。

四,我們好好體會一下,成才的人,往往是上智與下愚者,原因就是唯,不移。不受外界的影響,能夠專心致志做事,孔聖的兩位得意門生,顏回,生而知之,說一知十,故稱復聖;下愚者,曾參,魯笨,但有恆心,真正傳承了孔子的道統,稱為宗聖。他寫了《孝經》《大學》,又教成了孔聖人的孫子,孑思,孑思寫《中庸》,子思的門人,又教育成功了孟子。

給我們的啟示,在上知與下愚之間者,就是我們這些大多數,自以為聰明者,但往往會受環境影響與干擾,而一事無成。

只略說一二,就不深究,也起個拋磚引玉的作用,不知能有幫助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