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明明獲諾獎的那篇論文第一作者是李政道,第二才是楊振寧,後來為什麼楊的聲譽更大?

由知


其實這個說法並不正確,他們兩個人並沒有誰貢獻更大這個說法。而楊振寧之所以聲譽更大是在於他後來的學術成就更大。

宇稱不守恆的恩怨

其實宇稱不守恆是楊振寧和李政道合作的起點,也是使他們關係破碎的原因。這篇論文在1956年發表。這篇論文名為《Question of Parity Conservation in Weak interactions》,在這篇論文中他們對宇稱守恆提出質疑。

後來宇稱不守恆被吳健雄領導的小組以及萊德曼領導小組用實驗所驗證,理論上應該是楊振寧,李政道,吳健雄,萊德曼都可以拿到諾獎。但是因為諾獎有3個人的名額限制。因此,最終只有楊振寧和李政道獲得諾獎。

但是按照國際慣例,名字的首字母靠前的人靠前,所以李政道的李(L)應該排在楊振寧的楊(Y)之前,所以李政道應該排在前面(並不是因為貢獻更大),但是楊振寧向李政道要求說,希望自己能夠排在前面。後來,李政道很勉強的同意了。(這裡註明一下,這是引述的李政道的說法,因為楊振寧其實並沒有對這件事發表過看法。)

為什麼楊振寧擁有更大的聲譽?

應該說,李政道人生當中最大的成就是宇稱不守恆了。而楊振寧其實並不是,他在這之前就發表了人生中最重大科學成果:楊米爾斯理論,這個理論是現代粒子物理學的基礎。之後又有楊巴斯特方程等10多個重大的科學成果,而且研究的領域也很廣,包括統計物理學,凝聚態物理學等領域。所以他被認為是愛因斯坦之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

從著我們也不難發現,其實楊振寧全部的科學成就要遠遠高於李政道,而這也正是楊振寧的聲譽更大的原因。


科學美少男


楊振寧和李政道因為發現了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稱不守恆定律而一同摘得了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兩人因為合作寫了寫一篇諾獎貢獻級別的論文而得到諾獎而被世人所知。

但是如果去搜一搜當初他們合作的這篇論文之後,你就會發現,這篇論文的第一作者是李政道,按理來說,應該是李政道對論文的貢獻高於楊振寧的,但是為什麼在此後李政道的名氣不如楊振寧呢?其實啊,一篇論文真的說明不了太大的問題,不得值得一提的是,在當初,他們兩人離開了兩人之中的另外一個人,都有可能寫不出來這篇論文,而他們卻又是很幸運的,因為他們的論文剛出來沒多久,就被實驗所證明了,所以第二年就獲獎了。

可惜的是,證明他們理論的華裔女物理學家吳健雄卻沒有因此獲得諾獎,可謂是一個損失。為何在獲得諾獎之後,兩人的名氣會大不相同呢?這其實是有著多方面的原因的,一方面,李振道自從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之後,此後的大半生,基本沒有做出什麼突出性貢獻,而反觀楊振寧,在高能物理領域越戰越勇,接連斬獲多項重大貢獻,他最重要的貢獻應該是楊——米爾斯方程,而他得諾獎的貢獻,只能說是他的二流貢獻,縱觀物理學領域,能夠以二流貢獻獲得諾獎的人,屈指可數。


另外啊,楊振寧和李政道二人的性格特點也是截然相反,李政道是一個內向的人,楊振寧曾經評價李振道的時候說到:“李振道是一個很傑出的,很聰明也很刻苦的物理學家,但是他的洞察力和數學功底稍差。”這句話應該是很中肯的,畢竟楊振寧的數學功底,一般人還真的難以望其項背,相較而言,李政道在這個方面或許真的是不如楊振寧。有人說,李政道就像是一個書呆子一樣,一心一意搞科研,而不太習慣提意見,不喜歡社交,也不喜歡與人交流。


而楊振寧則大為不同了,他是一個極為外向的人,而且他的性格很倔,是有意見必提的人,當初有人建議中國搞大型粒子對撞機,楊振寧第一個提出反對,因為他斷定高能物理已死,再搞下去只會是勞命傷財,而李振道一開始也是反對的,但是後來卻沒有堅持原則。再說了,楊振寧除了是一個有著傑出貢獻的物理學家之外,還是一個積極活躍的社會活動家,所以,他的名氣大點,知名度高點,也是可以理解的。


鏡像科普


問得好!不久前看到過有關李政道和楊振寧關係破裂的文章,內容非常詳實,標題沒記住,但有大致印象,非常深刻。之前鼓吹楊振寧的文章不絕於網,神乎其神,令我不得不注意此事,並且產生一探究竟的想法。叫我欣慰的是,近幾天揭開事情真相的文章多起了!我相信懷著尊重事實的人們不難做出正確判斷。

李政道說,他兩人的鬧翻是中華民族的悲劇。中國人向來看不起不講道德的行為,欺世盜名可算其中有份量的一條。中華民族向來崇尚禮讓三先,可偏偏為爭名字順序而不歡而散。誰先提出,本無懸念,可偏著書立傳,不遺餘力推動,以求自己的大名以首要位置傳世。中國人第一次獲此影響力巨大的科學獎,卻是如此尷尬的收場!

那些打著唯科學論招牌進行鼓吹個人崇拜的人,毫無社會主義價值觀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們,當你們瞭解真相之後,是否感到無地自容和不好意思呢?是不是翻然悔悟,悔不當初呢?若如此,誠為中國之大幸!中華民族之大幸!


鴻雁59921963


李政道是什麼樣的人呢?莫偉曾經向中科院副院長周光召寫信,他在信裡面說,海外華人有很多,這些人對中國不瞭解,都有私心。莫偉說,據我瞭解,這些華人科學家裡面只有兩個人是完全沒有私心,只有這兩個人一心一意希望中國好,他們就是楊振寧和李政道。莫偉還說,楊振寧和李政道在海外總是關心中國的發展,到處為中國說好話,在一些國際會議上,遇見對中國的攻擊,楊振寧和李政道曾經氣憤的退場,以示抗議。李政道這個人的性格比較內向,不怎麼堅持原則。比如,當年國內想搞大型對撞機,要投入很多的錢,國內就去問李政道要不要搞。李政道就說不需要搞,不划算。後來,有人對他說,這個項目是上面一個特別大的領導拍板的,李政道就沒有堅持。事實證明,這個大項目目前已經成為擺設,根本沒有達到科研目的。李政道的愛好就是鑽研學問,一心一意做他的科學研究。很多人認為,李政道就是一個書呆子一類的科學家,不喜歡提意見,也不喜歡社交活動,而是在自己的書齋裡面讀書。當然,這也沒有什麼不好。



與李政道不同,楊振寧的性格非常外向。聶華桐院士認為,楊振寧不僅是大科學家,還是一個有貢獻的社會活動家。六七十年代,楊振寧就是全美華人協會的創始人之一,這個協會的主要工作就是兩個,一個是為全美華人爭取利益,讓更多的華人參政議政,擺脫華人低下的地位,一個是聯合起來,向美國政府呼籲,停止與中國敵對,儘快恢復與中國的外交關係。後來,1971年,楊振寧第一個衝破封鎖,到中國來訪問,這一次訪問,在世界上造成了轟動。楊振寧回美國之後,又到全美七十多所大學演講,到處說中國的好話,希望華人學子可以到中國看看。楊振寧還是保護釣魚島的精神領袖,他和朋友們多次召開記者招待會,多次在美國政府部門演講,出示釣魚島屬於中國領土的證據。聶華桐院士認為,楊振寧為這些社會外交活動犧牲很大,如果他不參加這些活動,在科學上可能貢獻更大。

與李政道不同,楊振寧的性格非常倔強,他認為一個東西不宜搞,就會當面公開提出他的批評意見。丘成桐是他多年的合作伙伴,一起在香港創建了研究院,算得上是關係特別鐵。但是,他又是一個堅持科學真理的人,因為要不要搞高能物理大對撞機,楊振寧就是不給丘成桐面子。楊振寧之所以不同意,是因為他幾十年前就判斷高能物理已經死了,再搞什麼大項目完全是勞民傷財,所以,楊振寧認為,應該設計新的對撞機原理,否則沒有出路。楊振寧還認為,把這些鉅款投入到別的物理科研領域會有大的多的產出。

據HUI CUI說,楊振寧在美國粒子物理界就得罪了很多人,因為楊振寧總是愛提意見,看不慣就說。本來這些東西與楊振寧沒有什麼利益衝突,他完全可以不說話,但是楊振寧性格很倔,他認為,如果我不說,就是對不起良心,所以我一定要說話,哪怕得罪人也要說。至於你是不是接受,是你的事情。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楊振寧不僅把最新的科學理論(比如,最新的量子場論)介紹到中國大陸來,還多次給中國政府建言獻策,提出了很多不同的意見。20世紀80年代,楊振寧又為中國指導和創建了四個高等學術科研中心和一大批現代物理實驗室。

可以說,楊振寧既是有卓越貢獻的科學家,也是一個活躍的社會活動家。所以,他的名氣要比李政道要大一些。楊振寧和李政道都是華人的驕傲,我們應該尊重他們,而不是八卦。


藍藍7437043745101


楊振寧確實比李政道聲譽更大。楊振寧和李政道合作完成了“宇稱不守恆”,僅僅憑藉這項貢獻,就立即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當時吳健雄也應該同時獲獎,可是由於她是一個女性,被遭遇了性別偏見……所以很遺憾。“宇稱不守恆”是很重要的發現,推翻了科學界30年的共識。為了爭奪這項發現的“第一人”,李政道和楊振寧有了一些矛盾。但是,我們現在基本可以肯定,當時李政道和楊振寧他們不能獨立做出這項貢獻,離開誰都不行,至於誰是“第一”並不重要了。

李政道自從獲得諾貝爾獎之後,在學術上再也沒有大的創見,漸漸趨於平淡。楊振寧認為,他“是一個極聰明的物理學家,吸收能力強,工作十分努力。可是洞察力(Insight)與數學能力(Mathematical Power)略遜一籌”。而楊振寧卻愈戰愈勇,同時在冷原子,凝聚態,統計力學,場論等領域斬獲不斷。加上楊-M場被承認,有10個諾貝爾獎得主的成就來源於此,讓楊振寧名聲大噪。所以,三聯書店總編輯李昕說,楊振寧沒有必要在意“宇稱不守恆”的第一歸屬權問題,因為他的科學成就早就超越了“宇稱不守恆”的高度。好比,一個全國作文大獎賽的冠軍,沒有必要再去爭奪在市作文比賽的名次。

但僅僅是科學上的貢獻,還不足以讓楊振寧獲得巨大的社會影響力。楊振寧之所以成大名,還在於他是一個出色的社會活動家。按照華桐院士的說法,楊振寧是最厲害的外交家,為中國與其他國家增進友誼的外交事業做出了大貢獻。

比如,楊振寧1971年就頻繁回國訪問,屬於“破冰之旅”,轟動了全世界。他之後一大批海外科學家才開始回國。楊振寧回美國之後,到美國大學做了70多場演講,大說中國好話,消除了不少人對我們的誤會。

楊振寧還是“全美華人協會”的創始人,也是第一任會長。在70~80年代,該協會領導幾百萬華人積極的參與、促成中美合作,影響力很廣。楊振寧以創始人和會長的身份,多次在美國的知名報刊上刊登整版文章,要求華盛頓政府必須重視對華關係,放棄對抗走合作之路。還敦促總統儘快把與華建交提上日程。鄧先生訪問美國,楊振寧又親自組織人員歡迎,在800多人的歡迎宴會上首先發言。

楊振寧還是國際上保護某一個小島的國際組織的發起人和領導者,多次公開在參議院和法院替我國領土歸宿權作證。

楊振寧還在1977年建立一個基金會,開始組織國內的學生去美國大學深造,學費、生活費全免,學成後絕大多數回中國。目前已經有上千人得益。

所以,楊振寧不僅是科學家,還是很厲害的外交家。李政道與楊振寧比,則略顯低調。這主要是他們的性格不同所致。一個外向,一個內向,都沒有錯,只是楊振寧過的更加精彩一些。


懷疑探索者


這個問題很簡單,雖然發表質疑宇稱守恆定律論文的時候,李政道名字排在前面,似乎是李政道貢獻更大,但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卻是楊振寧排在前面。這就有點意思了,也就是說,至少在諾獎的評選委員會上,大家認為楊的貢獻是不弱於李政道的。

而且,獲得諾貝爾獎之後,楊振寧是越戰越勇,又接連卻得了不少重量級成果。比如楊-米爾斯方程、楊-巴克斯特方程等諾貝爾獎級別的學術成就。可以說,楊振寧儼然已經成為了物理學大家,科學泰斗。直接被認為是當今在世的物理學界第一人。但是,反觀李政道,雖然之後也在物理學界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這個成績的級別基本屬於小打小鬧,相對於楊振寧那種具有劃時代、獨創性成果來說,卻是不值一提了。所以說,正是楊振寧後續持續不斷的在物理學領域輸出高質量成果,才使得他的學術地位越發的穩固,也越發的高。

學術地位的提升,也帶給楊振寧很好的機會從事社會活動。特別是在促進中美關係方面,促進中美學術交流方面,做出了極大貢獻。而這些事情,無疑都帶給了楊更多的知名度和曝光度。就像大家都知道愛迪生,卻不知道還有一個曾經戰敗愛迪生的交流的使用之父-特拉斯一樣。要不是網絡的普及,估計這位比愛迪生還有牛的人物,就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了。

而且,楊老先生身為中國人,自然就收到我國人們的高度關注。特別是回國後,曝光度更是不少。所以說,不論是從學術地位,還是從社會方面來看,楊振寧都比李政道更加出名。





科學探秘頻道


楊振寧和李政道在1957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在這個諾貝爾獎裡面這個獲獎的理論研究成果是李政道提出來的宇宙不守恆定律,楊振寧是合作參與者,論文是以兩個人的名義共同刊發的,但是在這個獎獲得後兩個人出現了矛盾,最後變成了老死不相往來,當然這些是他們兩個人之間的私事。

為什麼會產生矛盾,其實也是跟這個獎有關,兩個人因為論文發表的署名上面有的矛盾,簽字署名排前排後有很大的關係,名字在前在後關乎到這個人在這個獎和成果裡面的重要性,名字在前就代表了這個人在這個成果裡面比在後的高一點,他們兩個人就是因為這個問題最後鬧成大家看到的結果。

雖然說曾經多方面對他們有撮合他們和好的想法,但是由於特殊原因並沒有成功,兩個人的關係一直都維持原樣,回國做貢獻的時候兩個人都是各自用自己的方式來做,並沒有進行合作,當時很多人認為如果兩個人能和好一起在合作 ,那將會對國內的物理學界起到更大的作用。

當然在這個研究獎裡面,宇宙不守恆定律是李政道提出來的,但是李政道在國際上面的地位和聲譽遠不如楊振寧,原因在於楊振寧的最高成就並不是獲得諾貝爾獎的這個成就,而是他的成果培養出來六位諾貝爾獎的物理理論框架,而現在的許多物理方面的研究方向都是建立做楊振寧的理論框架上,這也是為什麼在國際上楊振寧的地位那麼高,這是李政道做不到的,如果給兩個人打分,李政道能拿100分,楊振寧也能拿100分,李政道的100分是能力能拿100分,楊振寧的100分是最高才有100分,差別還是很大的,並不是說李政道不厲害,恰恰說明了李政道的厲害,只不過楊振寧更厲害而已。

在國際上面基本上都承認楊振寧的成就和地位,只是在國內他被網友質疑和貶低,成為了鮮明的對比現象,物理界都承認的成就和地位被一群基本物理不及格的人懷疑和偏低,懷疑的不只是婚姻生活,更多的是懷疑他的成就,這才是最搞笑的,每一個偉大物理學家的成就根本不是普通人能理解的,更不用說去質疑,要質疑就要拿出真正有說服力的證據。

博士主動忽略年齡的差距跟隨,是人家博士傻嗎,還是說網友們都比博士聰明,國家願意讓楊振寧獲得國內的這種地位,就可以看出對楊振寧的尊重和歎服,只是一些網友對這些都不屑於顧,清華大學願意聘用他成為教授,就說明了問題,老外物理界和各國承認他的地位,這也說明了問題,能力才是決定一個人成就高低的關鍵,其次就是環境。


無法超越的足跡


首先說,這個問題是偽命題,楊李的宇稱不守恆論文署名是並列第一作者,而不是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的關係,排序只是按姓名字母排列而已。實際上二人在那段時間合作了30多篇論文,基本都是按輪流排前署名的,併為區分一作二作。強行分先後是二人決裂之後的事情。

從後世來看,楊振寧的成就比李政道要高得多,宇稱不守恆定律是李政道最高的科學成就,但並非楊振寧最高的成就。二十世紀後半頁的理論物理學界,楊振寧可以排入前五,李政道只是諾獎學者中的二等級而已。

歷史上在諾獎論文中,誰的作用更大,雙方各執一詞,真相現在已經很難判斷。但如果僅從雙方的言論分析,可以認為比較接近真相的情況可能是——李政道最初提出了宇稱不守恆的設想,而由於其數學上的不足,核心的計算工作是楊振寧完成的。有個可以參考但不必當真的旁證,二人決裂後,二人共同的領導和朋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院長奧本海默尖銳的諷刺,"李政道應該不再搞高能物理,而楊振寧應該去看精神科醫生",從話裡話外隱含的意思分析,如果奧本海默真的知道什麼真相的話,可以認為他的話實際是在說李政道的獲獎有一定靈機一動的偶然性,具體性的基礎工作恐怕主要來自楊振寧,而二人的決裂恐怕最初的挑事來自楊振寧一方。


TDEBUG


李振到和楊振寧在論文上的並列署名並沒有明確的主次之分,僅僅只是按字母順序排列的,所以並不存在什麼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的說法,自然也就不存在誰比誰貢獻大的問題。

換言之,“宇稱不守恆定律”就是李政道和楊振寧共享的榮譽,誰也不比誰多一份榮譽。



此外,就科學領域而言,李政道和楊振寧的名氣可都不小,只是楊振寧獲獎次數確實稍多一些,但這也不至於在聲譽上分出個高下出來。

也就是說,李政道和楊振寧其實旗鼓相當,都是對科學發展有著傑出貢獻的科學家。



但不得不承認,就民間而言,楊振寧確實比李政道更“紅”,但這主要是由於咬著他私生活不放的噴子和看問題相對理性的網友天天爭論不休,結果就活活把一個科學家給爭成熱點人物了。

但這種“紅”僅僅只在於更多老百姓知道楊振寧,並不會對他們二人在科學界的地位或名譽產生任何影響。

要知道,科學界並不是娛樂圈,科學家也不是公眾人物,他們的名譽大小純粹是由學術貢獻決定的,而不是由粉絲數量決定的。


科學矩陣


因為李政道的上限就是那個諾貝爾獎(沒有絲毫諷刺意思,能拿諾物理獎的都是實打實的大神),然而楊振寧的貢獻遠遠不止一個諾獎,說他是現存物理第一人都不過分,很多物理大神只是他的徒子徒孫,他的楊米爾斯場論之於高能物理就像微積分之於現代數學。就是這麼牛,再多的溢美之詞放在楊振寧的身上都承受的起。當然了,鍵盤大神眼裡,他只是個吃嫩草的老色鬼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