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與李政道一同獲得諾貝爾獎,他們分別有什麼樣的成就?

中華金曲


就事論事!聚焦兩個人的科學成就:誰在科學上的貢獻更大?那應該是楊振寧教授。理由如下:

楊振寧除了與李政道合作,獲得了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之外,還有另外一個差一點就第二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科學貢獻: 楊·米爾斯理論。

楊-米爾斯(Yang-Mills)理論,是現代規範場理論的基礎,20世紀下半葉重要的物理突破,旨在使用非阿貝爾李群描述基本粒子的行為,是由物理學家楊振寧和米爾斯在1954年首先提出來的。

這個理論發明的時候,未被科學界重視。直到20多年後,該理論的設想才一一被實驗所證實。被提名到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時候,楊的合作者米爾斯已經去世。眾所周知,諾貝爾獎是僅限於授予那些活在世界上的人的。所以,楊振寧教授遺憾地失去了第二次獲得諾貝爾獎的機會。

個人認為:楊振寧教授與其他物理學家(包括李政道教授在內)相比,有一個極大的優勢,那就是他的數學水平極高,可以說,達到了數學家的水平。這對他的理論物理研究有很大的幫助。



臨時客


楊振寧和李政道一起摘得諾貝爾獎,那是中國人第一次站在諾貝爾獎的領獎臺上。被列強欺壓了100多年的中國人,第一次認識到自己並不是低人一等,那是何等的吐氣揚眉。楊振寧後來稱,自己的最大貢獻是改變了中國人自己不如外國人的心理。


楊振寧和李政道因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而摘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也是因宇稱不守恆而關心破裂。他倆的關係破裂,非常讓人遺憾。社會上有很多人對楊振寧有太多的偏見,但是學界不會否認,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並不是楊振寧的最重要成就,楊振寧的規範場理論使他排在了牛頓、麥克斯韋、愛因斯坦之列(鮑爾獎獲獎詞),就連李政道也非常肯定規範場理論的偉大。有人曾描述過自己的物理學生涯,中學階段是在和牛頓打交道,大學階段是和麥克斯韋、愛因斯坦打交道,到了博士階段完全是和楊振寧打交道。和規範場理論比起來,使楊振寧、李政道摘得諾貝爾獎的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簡直就是有數量級上的差距。楊振寧的最重要學術貢獻不是宇稱不守恆,而宇稱不守恆是李政道的最重要學術貢獻。楊振寧和李政道誰的學術成就大顯而易見。

其實比誰的學術貢獻大並沒有太多的意義,學術成就與聰明勤奮有關,也有著很大的偶然性。楊振寧的學術成就高於李政道,這與楊振寧的大膽激進同時也把握了時代的機遇有關。曾經有幾位傑出的科學家已經觸及到了規範場理論卻失之交臂,他們把規範場理論的發現拱手讓出,不是敗在了聰明才智上,更多的是敗在了大膽激進上。就像楊振寧、李政道質疑宇稱不守恆必須要有膽量。

楊振寧在國內廣為人知,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已經生活在國內,能夠更接地氣。楊振寧為中國科學技術事業的付出和貢獻也是要多於李政道的,不是因為李政道付出的少,而是兩人比較總會有高低不同。

不論是對楊振寧還是李政道,作為中國人,必須要感謝他們。


刁博


角度不回,很難評說。從科學上作貢獻來說,應是不分上下。從愛國、對祖國作貢獻來看,或許楊振寧比李正道更大一些。(這個問題太寬太廣了,鄙人無能作具體回答,讓另請高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