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古代歷史上的諫官們總是上奏彈劾別人,統治者是怎樣處理這些信息的呢?

戴老師講歷史


這個古代的範圍稍微有些大,我就以明朝和清朝舉例好了。

明朝的內閣制度,是明王朝能夠維持穩定運轉很重要的機構,處理全國各省區發生的時政,同時可以駁斥皇帝旨意。

言官可以彈劾內閣,但因為皇權,相權相制衡,所以在得不到皇權支撐之下的彈劾,內閣通常都會充耳不聞。

如果言官彈劾普通朝臣,內閣便會分派與篩選,然後將調查的情況向皇帝呈報,由皇帝做最後的定奪!

清代民族矛盾加劇,所以清朝對內閣的權利大為收回,軍機處也只是執行皇帝本人的意志,封建中央集權達到頂峰。

尤其清代雍正帝處理國內奏章勤奮異常,甚至連末代宣統也勤務,這點在歷代封建王朝是難能可貴。

清代統治者願意用言官的彈劾,制衡滿漢諸臣的工具,使其全身心為清王朝效命,達到清王朝長治久安的目的!

所以,言官的作用便是監督社會與朝堂,但在特殊體制下,這種作用還要依靠著皇帝個人意志,因此大多數的言官彈劾都被政治目的“和稀泥”掩蓋。


多臻貴


古代歷史上的諫官一般都性子比較耿直,諫言對事不對人,一般以就事論事,是非觀念特別強。有名的諫官,如西漢“汲黯”,唐朝的“魏徵”,都是皇帝見了犯怵的諫臣。

但一般被彈劾者都是犯了大的過錯,否則皇帝一般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左耳進右耳出。

如果確實如諫臣彈劾的有鼻子有眼,皇帝就會單獨對被彈劾者問話,然後加以判斷,如果判斷不了,就會當廷對質。當然一旦到了這個地步,被彈劾者不是稱病不上朝,就是自己請辭到地方做官。


夏有涼風61


皇帝勤快的會自己看,至於處不處理,怎麼處理全看皇帝的心思和手段。

而皇帝不勤快的,會由相關部門(一般是三省中的某一個)梳理一遍,按諫言者等級和事件大小,一些直接扣押了,一些給出意見請皇帝批示,一些由皇帝直接批示。


真誠地看著你


諫官經常會被利用,皇帝用來打擊看不順眼的大臣,一些大臣拉攏、收賣諫官(只有諫官有權風聞奏事)打擊自己的政敵。

像魏徵那樣利國的諫官與歷代清官一樣非常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