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3 解放前後的華州赤水街小吃

解放前後的赤水街小吃

作者 劉亦農

顧熠山老先生在他的《重修華縣縣誌稿》中提出:赤水的“集會日商貨麇集,人山人海”,這絕非溢美之詞,而是解放前後赤水集會的紀實。

解放前後的華州赤水街小吃

2016年的赤水街道 宋朝峰攝

那時,赤水街的飲食小吃分三類,一是外來趕集會的:東塬的綠豆涼粉、蕎麵餄絡(有涼調,有熱炒)、柿子糕、柿子餅,西塬的紅薯涼粉、油滋(土豆或紅薯切成條,和麵糊,油炸),飥飥饃,老火車站的牛舌頭燒餅,富平縣的蓼花糖、閤兒柿餅,渭河北的豌豆粉、豌豆棗兒粑粑、油糕、饊子、油條,等等,等等。他們大多都是前一天晚上,或者後半夜起身天亮後趕到赤水街,然後在赤水街街裡街外,街東街西,隨便找個地方擺好攤,支好鐹,就幹起來,賣起來。這兒特別殺貨,趕集的千人萬人,誰不吃點喝點。

解放前後的華州赤水街小吃

赤水街油糕 宋朝峰攝

二是本街道擺攤設點賣吃的:醪糟,鏡糕,水煎包子,豬油千層燒餅,肉夾饃(燒餅),煎餅卷菜,蜂蜜粽子,等等,等等。這些都有固定攤位,多在人流稠密處,有的還是日日賣,不因集會設點撤點。三是門店飯菜館:扯麵館,混沌館,包子館,水盆羊肉館,(牛羊豬)臘肉館,酒菜館等等,不一而足。這裡要特別提一下的是“恆生泰商號”。這個商號是山西人經營的,前廳酒菜,裡面有大廳,可以唱堂會,解放後我還在這個大廳開過1000多人的大會。1900年和1901年,慈禧和光緒皇帝兩次過赤水時,就在這兒用膳,吃的什麼已無記載了。此前此後,譚翤同,魯迅,張恨水等人也經過赤水街,是否飲食歇息,也無從知道詳細情況了。

解放後,赤水街有許多飲食小吃名人。這些名人因小吃而得名,小吃因名人而傳播四方。

在赤水街,梁志義、蘇王靜兩家的甑糕以幹蒸最為著名,張長友、孟菊平等人家的甑糕也緊隨其後。幾代人了,他們的後人中現在還有人在賣甑糕。石福禮的豬油千層燒餅;豬娃的包子;老姚的餛飩(姚明光的父親);李雪山、劉同順兩家的胡辣湯;秋師的泡油糕,蜜汁軲轆;壽娃他爺的燒雞,他爸的元宵;王辛市、魏水娃(大名魏永純,曾一家設兩醪糟攤)、武勇娃、呂魯彥、呂魯虎等幾家的醪糟,水城劉九州的麻花等等,這些名人名吃,生意興隆,造福萬家,名揚四方。

解放前後的華州赤水街小吃

赤水醪糟 宋朝峰攝

解放前後,赤水街的扯麵還是排不上號的。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後,赤水街李進財首開扯麵館,由於他家是食家行出身,又最講質量,口碑特好。所以他的麵館迅速發展,在渭南、華縣、大荔等地都開了分店。胡友民申請了紅赤水扯麵專利號,赤水郭玉祥的扯麵,劉永民、胡堂娃、郭志超的牛肉拉麵;張紮根、王金狗等人的羊肉泡在赤水也很有名。

解放前後的華州赤水街小吃

赤水扯麵館 宋朝峰攝

飲食行業競爭十分激烈,後面的發展如何?還要由時間來證明。飲食小吃只有最愛,沒有最好!不同地域,不同國家,小吃飲食要好,還得互相學習,取長補短,與時俱進為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