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5 為什麼“貧富分化”是1+1=2一樣的自然規律

​無法改變的“貧富分化”,可以改變的“階層固化”

1/4、為什麼會有貧富差距

美國西北大學的一次主題會議上,電氣工程和計算機科學系Uri Wilensky博士分享了他的一個有趣的思考:

假設一個房間裡有100人在做遊戲,一開始每人有100美元,要求他們每分鐘隨機選擇一個人,給他一美元。請問一段時間之後,這1萬美元的總財富在這100個人中的分配情況將會怎樣?

你的直覺一定會告訴你,既然是隨機的,那最後應該大家都差不多。在場的其他五位計算機博士也是這麼認為的。

可最終Uri Wilensky博士通過計算機模擬的結果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為什麼“貧富分化”是1+1=2一樣的自然規律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上面的圖是交換了非常多次之後,每個人的財富變化,下面的圖是排名。

可以發現,隨著交換的進行,這些人的貧富差距越拉越大——這還只是隨機的分配,真實社會恐怕更殘酷。

我們以往都認為,貧富差距是萬惡的社會制度造成的,但這個實驗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貧富分化就像“1+1=2”一樣,是無法改變的自然規律。

錯覺源於“隨機”這個概念,我們總是把它理解成更平均,事實剛好相反。

當年蘋果推出Ipod之後,有人向喬布斯抱怨,“隨機播放”模式是假的,有幾首歌經常放,喬布斯不得不做了一個以“平均”為效果的“假隨機播放”,消費歡呼雀躍:果然是“隨機”了。

隨機會造成分佈的不平均,這就是物理學上“熵增”的過程。

好了,回到這個實驗本身,我不禁想到,人類為了改變貧富分化做出的努力,能否改變這個趨勢呢?

2/4、福利政策到底有沒有用?

首先,我們沿著實驗的思路想下去,有一些倒黴的人在遊戲中輸光了所有的錢之後,怎麼辦呢?

規則一:輸光即出局,剩下的人繼續玩。

這個規則不需要模擬,用我們的大腦就能想出來,玩家的數量會越來越少,理論上最後財富會集中在一個人的身上,Game Over。

這個規則對應了什麼現實呢?過去沒有任何社會保障的“萬惡的舊社會”。

每一個封建王朝一開始總是田多人少,社會安定。可隨著社會交換的進行,就出現了有人開始破產,有人開始暴富,土地兼併也隨之而來。到了王朝最後,大量活不下去的流民開始暴動,農民起義本質就是財富的一輪重新分配,這叫“輸家洗牌”。

你看,不是統治者無能,沒有任何社會保障的制度,根本逃不了一輪輪從“貧富分化”到“洗牌重來”的歷史輪迴。

所以,就有了現在的社會保障,可問題是,它們能改變這個趨勢嗎?

規則二:輸光的可以免賠再玩。

這個話題被引入到知乎,我發現一個叫“城市數據團”(在此鳴謝)的ID,引入了一個類似“失業保障制度”的規則——如果玩家財富值為零,輸了就不必給錢,羸了可以得到錢。

模擬結果如下:

為什麼“貧富分化”是1+1=2一樣的自然規律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粗一看,好像沒什麼變化,窮人不出局,並沒有改變整體的貧富差距。

仔細一看,其實有一個重要的變化,只是……這個改變更糟糕。

在“歸零出局”的“萬惡的舊社會”裡,最終結果,高於100元初始獎金的人數和低於100元的人數是相同的,這不難理解,兩端是對稱分佈的。

可一旦窮人有了“最低生活保障”後,我靠,最終高於100元初始獎金的“富人”人數就會小於50%,如果這個實驗繼續做下去,富人會越來越少——這意味著最有錢的人,會越來越有錢。

也就是說,保障低收入階層的政策,反而讓窮人的數量變多了。

仔細想想,你就能理解了,不讓最窮的人“出局”,結果把那些稍微富一點的“次窮者”也拉下了水,對有錢人的人卻影響很小。

所有社會福利的作用是讓懶漢餓不死,大部分人活不好,窮人不造反,大部分人湊合著過。

有人就說了,出了問題不能找市長,要找市場。如果引入一些市場化的調節方法,可以改變這個現象嗎?

規則三:輸光的人可以借錢再玩

財富值歸零後,可以負債再玩,結果直接看圖吧

為什麼“貧富分化”是1+1=2一樣的自然規律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財富值最高者從350升到400,最低者從0降到了負債200,財富差距拉大了一倍。

想想也是,市場講的是資源效率配套,而非公平,怎麼可能改變貧富分化的結果呢?

3/4、如何避免成為一個loser

無論怎麼模擬,貧富分化的趨勢都不可能改變,那麼我們恐怕要放棄改造社會的宏偉理想,而回到一個更“自私”的問題上:

如何避免成為一個loser。

我們可以把這個實驗看成職場上的模擬,每一天的工作相當於“必須付出,但未必有收穫”的“隨機交換”,而且在一段時間之內,資源是有限的,一個進步快的人取得的資源差不多等於其他人失去的。

先告訴大家一個壞消息:

如果仔細觀察第一張圖,你會發現,財富分化似乎是一開始很劇烈,而後來的變化就小很多。

事實真是如此,實驗者用“標準差”的方法來計算貧富分化程度(類似基尼係數)的變化過程,結果發現,大部分差距都是在一開始拉開的。

為什麼“貧富分化”是1+1=2一樣的自然規律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也就是說職場上的競爭,在很早就分出了勝負。在大部分人還沒有擺脫學生氣,樹立職場人的意識時,少數就已經拉開了難以彌補的差距——特別是那些出身名校畢業贏在起跑線上的、從名企開始職業生涯的、自帶父母的社會資源的、或者在校期間已經積累了工作資源的人。

大家恐怕要說我了,你怎麼也開始販賣焦慮了?好吧,接下來是個好消息。

前面所有的實驗都是在模擬“整體分佈”,但個人命運是否一定是“隨大流”呢?畢竟這是個“隨機實驗”。

沒錯,大家可以看看下面的模擬,“紅色柱線”代表運行一段時間後的所有最loser的負債者,我們來看看他們之後的“人生軌跡”。

為什麼“貧富分化”是1+1=2一樣的自然規律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15個人有一半的人擺脫了負債狀態,其中還有兩個人跑到了中上階層——“屌絲逆襲”確實是有的。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結論,貧富分化僅僅是整體分佈而言,不是“富人更富,窮人更窮”的階層固化,階層的流動性一定程度還是存在的。

當然,這個結論的前提是——隨機分配。但現實中又是如何的呢?

4/4、從“貧富分化”到“階層固化”

顯然人類社會的分配並不是隨機的。

有緩和“貧富分化”的因素:普通人也可以通過更高效的努力改變命運。

也有加劇“貧富分化”的因素:現實社會中,有錢人可以利用資源優勢獲取更多的利益,造成1%的人控制80%財富的更大的貧富分化。

還有些因素同時往兩個方向發力:教育可以讓普通人的努力更有效率,但高昂的教育成本也讓窮人失去教育機會。

顯然,現實因素中,前者是加劇“階層固化”的力量,後者是打破“階層固化”的力量。

我們過去總是把貧富分化和階級固化混為一談,但這個實驗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貧富分化是一種“熵增”的自然現象,內部仍然保持了一定的階層流動性,並不會導致“階層固化”。

強行用社會福利的方法改變“貧富分化”,反而會造成發展停滯,低收入階層的擴大。

政府應該把關注的焦點從無法改變的“貧富分化”轉向“階層固化”,打破資源壟斷,並把教育的目標更偏向於“中低收入階層”。

同樣,對於沒有任何先發優勢的普通人而言,過於關注“社會不公”改變不了你的命運,政府的社會福利只會讓你不死不活,唯一的辦法就是尋找始終存在的向上流動的通道。

首發於“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微信公眾號,每週二篇原創,顛覆你對職場的看法。

相關文章

如果每一個人都希望與“同階層的人”為鄰……,實驗結果令人震驚!

70、80、90後的鄙視鏈,無非是一場爭奪資源的“代際戰爭”

為什麼過去不會“階層固化”,反而是“富不過三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