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 霍布斯與《利維坦》:世界真的是一座“黑暗森林”嗎?

1588年,大英帝國迎來了生死攸關的時刻。這一年,西班牙無敵艦隊大舉入侵。在英國威爾特省的一個牧師家庭,一名孕婦被西班牙人的到來給嚇壞了,不幸早產,誕下了一個男嬰。牧師給男孩起名為:托馬斯·霍布斯。

不知道這段軼事是真是假,後世有人調侃說,霍布斯的名字常常與恐懼聯繫在一起,這與他出生時的經歷密切相關。霍布斯是英國著名的政治思想家,有人認為他是近代以來最偉大的政治思想家。在任何一本政治學教科書裡,關於霍布斯的介紹都會佔不小的篇幅。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霍布斯這個人,以及他最著名的作品——《利維坦》。

霍布斯與《利維坦》:世界真的是一座“黑暗森林”嗎?

1/7 思想史上的經典

《利維坦》的書名源自聖經,相傳是一種恐怖的海怪。也有人經過考證,認為“利維坦”就是鯨魚。它們統治著大洋,獵殺所有的海洋生物,所有動物見到它都得敬而遠之,是當之無愧的海洋霸主。

直到今天,人們還在從這個神話形象中汲取靈感,創作了大量的影視作品。冷戰期間,日本人以此為原型,創造了經典的怪獸——“哥斯拉”,後來還被好萊塢改編成系列電影。

霍布斯與《利維坦》:世界真的是一座“黑暗森林”嗎?

“利維坦”是生活在食物鏈頂端的生物,它讓人畏懼,但這並非其存在的目的,上帝只是借利維坦的力量來維護海洋秩序。霍布斯則以“利維坦”這個形象來比喻國家和政府。或確切地說,是特指君主專制政府。

《利維坦》被譽為思想史上的經典。不過說句實話,今天的人拿起這本書來讀,未免覺得味同嚼蠟,作者在書中談論了不少和聖經或宗教有關的話題。這些東西對於現代人,尤其是我們中國人沒啥意義。

那麼《利維坦》的核心思想是什麼呢?最簡要的概括就是:國家的統一和穩定,需要由一個人或一群人掌握絕對的權力來實現。否則的話,這個世界就會陷入原始的“自然狀態”,從而導致“一切人對一切人”的戰爭。

霍布斯與《利維坦》:世界真的是一座“黑暗森林”嗎?

你可能會問,這未免也太簡單了吧,不就是曹操所說的:“設使天下沒有孤,不知幾人稱王,幾人稱帝”嗎?或者講的太通俗點,無非是社會沒人管,立馬亂了套唄。這有啥稀奇的,連街坊的老太太都明白這個道理。

還有人會說,霍布斯主張的那一套,中國人早在兩千年前就悟到了,要不然怎麼會有秦始皇以來的大一統社會呢?所以,霍布斯的書,只是把我們老祖宗講的東西,又重複了一遍。

如果我們以這樣的態度來讀經典,那麼經典作品留給我們的,不過是一串格言警句和結論清單。這樣來讀書,可就一點意思都沒有了。

霍布斯與《利維坦》:世界真的是一座“黑暗森林”嗎?

那我們該如何看待霍布斯的這本煌煌大著呢?個人認為,我們必須結合相關的時代背景,以批判的角度去閱讀。唯有如此,你才能發現《利維坦》這本書的偉大之處。

2/7 霍布斯是誰

簡單交代完《利維坦》的核心思想之後,讓我們瞭解一下托馬斯·霍布斯其人。

開頭已經說過,霍布斯生於1588年,這一年,英國海軍打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為日後成為世界頭號強國鋪平了道路。

霍布斯與《利維坦》:世界真的是一座“黑暗森林”嗎?

縱觀霍布斯的一生,我覺得有三點非常幸運。首先,霍布斯很長壽,他活到91歲才去世。如此高齡,在古代社會實屬罕見。更重要的是,這個時間跨度有助於一個人的思想不斷成熟,今天我們熟悉的霍布斯理論,是他在接近六十歲時才逐漸形成的。如果霍布斯早早去世,他不可能有後來的地位。

其次,在漫長的一生中,霍布斯還經歷了英國革命與內戰,見證過英國社會的重大變革。這一系列經歷,讓霍布斯對現實有了深刻的洞察和體悟,也使他有幸成為了近代政治學的開山鼻祖式人物。

第三,霍布斯與王室有聯繫,他曾當過威爾士親王的數學老師。先後在保王派與革命派手下尋求庇護,晚年甚至還被保王黨追殺。因此,他比一般的書齋型學者更懂得政治的險惡。霍布斯的書是針對現實問題的,和柏拉圖的《理想國》一樣,霍布斯想用他的理論為現實尋找解決方案。

霍布斯與《利維坦》:世界真的是一座“黑暗森林”嗎?

《利維坦》出版時,霍布斯已經63歲。在此之前,他發表過不少作品,但是影響力都比較小。

霍布斯的興趣極為廣泛。早在牛津大學讀書期間,他就係統地學習過拉丁語、希臘語和數學。他的第一本書是對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的英文翻譯,之後還出版過法律方面的書籍。

除此之外,霍布斯對數學和物理也非常痴迷,寫過好幾本數學與幾何學的專著。可惜,這些書寫的並不成功,也沒能流傳下來。

儘管霍布斯的科學著作沒有太大價值,但是科學思想對他的政治學說仍產生了深遠影響。這也是霍布斯主義直到今天仍舊煥發生機的原因之一,我們會在之後的段落裡為你詳細闡述。

3/7 時代背景

霍布斯寫作《利維坦》的時候,英國爆發了內戰,國王查理一世被處決,政治強人克倫威爾上臺,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英國革命”。

為什麼霍布斯選擇在這時候寫這本書呢?這就需要我們對英國的近代史有個大致的瞭解。

記得上中學讀到英國革命的時候,總有一種“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感覺。為什麼呢?因為和其他西方國家的政治革命相比,英國革命好像沒什麼顯著的標誌,也沒啥驚天動地的故事,反正沒給人留下太深的印象。

霍布斯與《利維坦》:世界真的是一座“黑暗森林”嗎?

我們先拿英國革命與法國大革命比較,法國革命推翻了君主,把國王送上了斷頭臺。對法國乃至歐洲而言,這件事非同小可,能夠用“敢叫天地換顏色”來形容。而法國革命所引發的一系列動盪,更是波及整個歐洲,對西方的政治、經濟乃至意識形態進行了一次重塑。

除了法國革命,美國獨立也是一樁劃時代的事件。歐洲人的後裔在美洲大陸上從無到有,建立了一個徹徹底底的民主國家。沒有國王、沒有貴族,人生而平等被正式寫進了憲法,這是人類歷史上的巨大進步,完全值得大書特書。

霍布斯與《利維坦》:世界真的是一座“黑暗森林”嗎?

反觀英國革命,雖然在時間上比法國革命與美國建國要早,可到底發生了什麼呢?不錯,查理一世也被人民送上了斷頭臺。但是沒過多久,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國王又被迎了回來。在此之後,英國的國王就一直沒挪過屁股。

當然了,你可能會說,英國實行的是君主立憲制,國王沒有實權。但你只要讀過英國革命之前的歷史就知道,英國國王的權力一直就不夠大,比歐洲大陸上的很多國王都要小。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英國國王手中沒有完整的軍隊與官僚隊伍,對國家的統治,只能由各地的封建領主來幫忙。直到12世紀亨利二世的司法改革,英國才有了統一的司法系統。

霍布斯與《利維坦》:世界真的是一座“黑暗森林”嗎?

亨利二世

即便如此,英國國王仍舊沒有太大的權力。隨著《大憲章》的制定,國王與貴族之間達成了協議。《大憲章》在西方歷史上地位頗高,它其實是一種對權力的共享,國王和貴族相互制約,誰也吃不掉誰。

然而,這樣的關係不可能長期穩定,因為國王一直想奪取權力,而貴族們則始終在捍衛權力。而且在政治鬥爭之外,英國還有著錯綜複雜的宗教衝突。天主教、新教和英國國教組成三股勢力,彼此鬥得不可開交。最終,清教徒與國王翻臉,雙方展開了你死我活的較量,英國革命就此發生。

4/7 科學的政治學

回顧上述歷史,你可以看到,英國國王大多當得很“憋屈”,他們和貴族處於一種博弈關係,遠遠不像中國的皇帝那樣可以隨心所欲。

另外你也看到了,英國革命的爆發,很大程度是由宗教分歧所引起的。因此,這場革命根本不是推翻了什麼“暴君”,或者讓人民當家做主。而更像是權力的一次重新洗牌,和我們通常所理解的“革命”很不一樣。

霍布斯與《利維坦》:世界真的是一座“黑暗森林”嗎?

查理一世被送上斷頭臺

然而,這也正是霍布斯擔心的地方,在他看來,一個國家要想強大,國王就必須擁有絕對的權威。他所看不慣的,恰恰是貴族和國王分享權力,這會削弱國家的力量。

有鑑於此,霍布斯寫作了《利維坦》,並提出了“自然狀態”的概念,以表達自己對“民主制”的不滿。

霍布斯認為,在“自然狀態”下,由於每個人都不受約束,所有人都處在被別人殺死的威脅之下。對個人而言,生存的最優解就是把別人幹掉,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自己的安全。

“自然狀態”猶如小說《三體》中的黑暗森林,你哪怕稍微暴露一下自己,都可能遭遇滅頂之災。

霍布斯與《利維坦》:世界真的是一座“黑暗森林”嗎?

霍布斯曾經強調,他的學說是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之前說過,霍布斯對科學很感興趣,尤其是幾何學。他和他同時代的哲學家斯賓諾莎一樣,堅信用幾條簡單的公理,就能建造出人類世界的地基。

在霍布斯之前,哲學家們都是從歷史中汲取政治智慧的。比如亞里士多德、西塞羅,還有與霍布斯同樣推崇君主制的馬基雅維利。

霍布斯與《利維坦》:世界真的是一座“黑暗森林”嗎?

馬基雅維利

霍布斯認為,這些人都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政治理論,因為歷史只會告訴你事實,卻無法教給你真理。而科學的理論是超乎歷史之上,放之四海皆準的。環顧四周,也只有幾何學能作為政治學的底層邏輯。

你也許會覺得,用幾何學方法來解釋政治,聽起來有些天方夜譚。但這並不是霍布斯的方向有問題,而是在他那個時代,我們掌握的數學工具還很有限,無法對人類行為進行精確的量化分析。

霍布斯與《利維坦》:世界真的是一座“黑暗森林”嗎?

可進入20世紀後,隨著博弈論和統計學等理論的完善,外加經濟學和心理學的幫助,政治學逐漸改頭換面,吸引了越來越多有理工科頭腦的學者加入。政治學連同許多社會科學一樣,不再是一門單純的人文學科,而是變得越來越“硬核”,越來越數字化,這正是對霍布斯思想的延續。

下面我們再深入談談霍布斯的“自然狀態”,在我看來,它是現代政治學說的第一個重要模型。

5/7 霍布斯的人性觀

然而,你可不要被霍布斯理論的“科學性”給騙了。事實上,《利維坦》中沒有一個數學公式,也沒有任何對人類行為的量化描述。整本書邏輯嚴謹,文字流暢,你甚至可以把它當做一本文學書來讀。

然而,這些都無法掩蓋霍布斯學說的科學光輝。因為霍布斯把“自然狀態”作為他的理論基石,我們馬上會向你介紹,這是多麼了不起的洞見。

“自然狀態”並不是政治學裡唯一的重要概念。在此之前,諸如柏拉圖的“理想國”、馬基雅維利的”獅子和狐狸“,它們都赫赫有名。

霍布斯與《利維坦》:世界真的是一座“黑暗森林”嗎?

不過,這些理論有個共同點,它們僅僅是比喻,或者說是一種想象。比如理想國,它是對柏拉圖思想的烏托邦化,沒有現實基礎。至於馬基雅維利用”獅子和狐狸“來形容君王,也不過是高明的修辭術而已,它有助於人們加深對統治者的瞭解,卻難以發展出富有建設性的理論。

可霍布斯就不一樣了,他把“自然狀態”作為人類的初始狀態,其基礎是人的本能,而不是什麼崇高的品德或目標。在霍布斯的框架內,人就像機器,他是自私的,既非善也非惡,生存是他的第一要務。

無論柏拉圖還是笛卡爾,他們都把理性視為一種能夠辨明是非,把人和動物區別開來的超級智慧,即“我思故我在”。

可到了霍布斯筆下,理性只是一種純粹的計算能力,即衡量自己的利益得失,在成本和收益之間尋找合適的權重。這聽起來有點像古典經濟學的“理性人”假說,從這個意義上,霍布斯堪稱經濟學的先驅。

霍布斯與《利維坦》:世界真的是一座“黑暗森林”嗎?

亞里士多德將政治視為“善”的結果,但霍布斯認為,政治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是恐懼,被別人殺死的恐懼。為此,人們只能達成契約,以讓渡部分自由為代價,換得所要的安全感。這個邏輯聽起來冷酷無情,卻因為建立在人性“惡”的基礎上,顯得格外具有說服力。

需要澄清的是,霍布斯的“自然狀態”並不特指歷史上的某個階段或某一時期。它也不是對人類土著社會的描述。人類學家早就證實,土著社會不僅有殺伐掠奪,也有互幫互助,人類並沒有霍布斯描述的那麼冷酷,既然如此,“自然狀態”模型究竟好在哪兒呢?

6/7 霍布斯的遺產

從霍布斯開始,人們第一次把政治建立在“惡”的基礎上。而在以往的政治學說裡,哲學家們或多或少,都會給人性添加一些“高級”的東西,如求助於上帝、理念或者心性,來解釋人的善惡。

這不是說哲學家錯了,他們講的都有道理,問題不在於這些觀點是否符合事實,而是他們解決問題的方式。

以往的哲學家談人性,大多是自上而下的,他們總是預設一個完美的標準,再根據這個標準為人性建模。所以,基督教和中國的儒家,都有著強烈的“聖人”情結。人之所以會犯錯,是因為他還不夠完美,或者離“聖人”還有一定的差距。而人所要做的,就是“克己復禮”,不斷地朝著這個目標看齊。

霍布斯與《利維坦》:世界真的是一座“黑暗森林”嗎?

在柏拉圖的理想國裡,理念世界是現實世界的終極參照,政治家的一舉一動,都是對理念世界的模仿。中世紀的奧古斯丁,將該思想進一步發展,從而有了“上帝之國”與“塵世之國”的劃分。

按照這個思路,我們幾乎沒有可能,也沒必要對人性做進一步的探究,既然標準已經設定好了,剩下的無非是怎麼做的問題,一切彷彿都自然而然。

到了霍布斯那裡,他把思路顛倒了過來。霍布斯只承認人的不完美,生存是我們的唯一的目的。換句話說,他給行為設置了一條底線,從這條底線出發,一步步推導出政治的邏輯。

霍布斯與《利維坦》:世界真的是一座“黑暗森林”嗎?

所以,霍布斯解釋行為的方式,是自下而上的。他是把社會這個整體,逐步還原到個體身上,並將其作為所有解釋的出發點。僅憑這個,他就走在了時代的前列。

“自然狀態”的假設,完全是從個體出發的,它相當於科學裡的“還原論”,把物理世界還原到最基本的元素,再從這些基本元素出發,重新構建大千世界。

霍布斯與《利維坦》:世界真的是一座“黑暗森林”嗎?

憑藉對科學的深入瞭解,霍布斯把人類社會,像積木一樣拆解開來。社會是由個人這些小機器組成的大機器。從今往後,我們可以對這臺機器不停地修復,使之日臻完善。

毫無疑問,霍布斯的模型有很多問題。比方說,他把人類行為的驅動力歸結於恐懼,顯然是片面的。為了生存,人類不僅要競爭,更需要合作,而合作必須通過信任來實現。到後來,經濟學中的公共選擇學派,把這個模型進一步優化,從而為人類政治提供了更加合理的解釋。

7/7 霍布斯的侷限性

最後我們來聊聊霍布斯理論的適用場景與侷限性。

很多人認為,霍布斯是絕對君主制的鼓吹者。其實,任何思想家都無法脫離自己的時代。更何況,霍布斯一生從未對民主政治表露出多少好感。他自始至終認為,國家強盛需要強有力的中央政府,而不是諸侯割據的共治局面。

霍布斯與《利維坦》:世界真的是一座“黑暗森林”嗎?

之後的歷史發展,大致驗證了霍布斯的判斷,現代國家的崛起的前提條件,首先是社會動員力量的提升。很多歐洲大陸國家是自上而下實現的,而英美這些國家,則是通過一系列複雜的整合與博弈慢慢實現的。

至於還有一些人所說的,霍布斯的理論,是否就是中國古代帝王專制思想的現代翻版呢?答案是否定的。

中國傳統社會的中央集權,本質上源於“家天下”的理念,皇帝是全體老百姓的家長,按照“君臣父子”的順序,將儒家的倫理綱常和暴力壟斷相結合,以實現對權力的長期壟斷,具有天然的不公平性。

霍布斯與《利維坦》:世界真的是一座“黑暗森林”嗎?

但霍布斯所主張的“集權”,和儒家思想的“集權”有點不一樣。霍布斯認為,君主之所以壟斷權力,是因為他代表了國家的主權。君主僅僅是國家的代言人而已。需要注意的是,主權這個概念,是近現代社會才有的,它超越於所有個體之上,是法律與共識的產物。而關於這一點,中國人直到很晚才意識到。

拋開政治因素,霍布斯理論最有價值的部分,是他以機械還原論的方式,從底層出發,重新構築了人類世界。他的模型是粗糙的,卻給後人留下了彌補和完善的空間。當今的國際社會,某種程度上仍在上演霍布斯的法則,儘管站在國家內部,我們似乎已經遠離了霍布斯的“自然狀態”。

霍布斯與《利維坦》:世界真的是一座“黑暗森林”嗎?

由於對人性持悲觀態度,霍布斯認為,人和人建立有效合作的唯一方式,是通過法律約束以及第三方的威懾。他顯然沒注意到,僅憑自發的組織,人類也可以相互合作,而且做的很好。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奧斯特羅姆已經指出,人類通過自治組織實現互惠共贏的例子,遠比我們想象地多。

所以,人類社會不僅是一臺機器,也是一個巨大的生物體。我們的行為並非如鐘錶般機械的運作,而是在調整與試錯中,持續地演化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