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人又一次自殺了,比高利貸更可怕的原來是人性!

或許對他們自己來說,這是他們最後能做的“主動選擇”,情願死在自己手裡,而不願意生活在高利貸帶來的恐懼中,但是對社會來說,這樣的自殺就是一次嚴峻的拷問。

冰川思想庫特約撰稿 | 張豐

6月1日,湖南省永州市藍山縣公安發佈一則警情通報,稱5月31日,在廈蓉高速洪觀服務區發生一起自殺事件,三位自殺者系一家人,其中兩人身亡,一人受傷。

這家人又一次自殺了,比高利貸更可怕的原來是人性!

▲藍山公安局發佈的警情通報

警方證實,自殺的就是5月20日在海南自殺的菲妥妥(網名)一家。上一次他們自殺後獲救,這一次終於“成功”了。

一家人一起自殺兩次,最終2人“成功”死亡。這在人類歷史上恐怕還不多見。

這家人的自殺之所以能引發大量關注,與菲妥妥那封遺書有關。5月20日晚上9點57分,這個中國人發明的表白節日的晚上,菲妥妥發出了一條微博:《這是一封遺書》,BY世界上最可愛的菲妥妥,宣佈一家人要告別這個世界。

菲妥妥在遺書中簡要敘述了自殺的原因。由於父親借了高利貸,一家人被債務所困,滑向深淵。父親不斷向她要錢,用來償還利息,家裡獲得一筆拆遷款,本來以為可以改善財務狀況,結果還是用來償還利息——最終,僅僅是利息就讓這家人徹底喪失了活下去的希望。於是,全家人只有去死。

▲菲妥妥的遺書

最近幾年,這樣的救助已經發生過很多起,人在社交媒體上發出告別世界的宣言後,很快就會成為公共事件,大量的轉發、求證、報警,最後警方也會出動進行核實。

這是社交媒體對人生命的貢獻,在很多個夜晚,網友會為一條陌生的生命奔忙。

菲妥妥事件的不同之處在於,對她的救助並不是結束,而是爭議的開始。她的微博粉絲數從幾千漲到幾萬,不少人開始翻看她過去的微博。她使用最新的iPhone X手機,父母也曾到國外遊輪旅行。和很多熱點事件一樣,“反轉”出現了。人們開始質疑菲妥妥是炒作,有人懷疑她藉機眾籌牟利。

警方在接受北京青年報採訪的時候,證實了在菲妥妥第一次自殺後,一家人確實受到了網絡輿論的影響。在海南自殺獲救後,網絡輿論給他們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這家人又一次自殺了,比高利貸更可怕的原來是人性!

▲菲妥妥在微博上解釋自己的收入

我們很難得出“網絡暴力殺人”這樣尖銳的結論,網友對菲妥妥的質疑,大部分都是引用她微博上的內容。人在社交媒體上的發言,成為了道德定性的線索,這可能是我們都要面對的新的生存境況。尤其是當一個人不幸成為新聞人物後,所有發過的微博和朋友圈,都可能會被公開、被研究,從而得出一個當事人完全無法預料的結論。

此前在鄭州被殺害的空姐,微博和自拍照片也被自媒體廣為利用。

很不幸地,菲妥妥的遭遇,可能向我們揭示了某種殘酷的真相:如果我們利用網絡進行求助,或者被動地受到了網絡的關注,最終我們將會受到網友的審判。

最近的一系列事件都體現了這一點。比如,在河南王鳳雅死亡事件中,小鳳雅的家人利用網絡平臺募捐了3.8萬元,不但沒能挽救她的生命,還讓這個家庭受到了無數攻擊。

在這些事件中,都有一個共同點:由於中間力量(政府、慈善機構、社會救助機構)的缺失,我們不得不面臨著“所有人直接面對所有人”的狀況。有時候,這樣的“面對”會引發無盡的愛心,比如深圳的羅爾,寫了一篇女兒患白血病的文章,一天收到救助性打賞超過百萬元,但是,

這樣赤裸裸的“直接面對”,更多的時候會導向個體與個體之間無盡的廝殺。

這家人又一次自殺了,比高利貸更可怕的原來是人性!

▲菲妥妥微博上的照片

換句話說,菲妥妥和她的父母,應該被保護下來,而事件的討論和解決,應該在一種公共視野下進行。

但是我們看到的是一種相反的結果:剛剛從自殺中獲救的一家人,不僅沒有獲得公共輿論的同情,反而不得不向網友證明自己的清白,證明自己確實很慘,證明自己的自殺,確實是真誠的、沒有騙人,證明自己確實由於貪慾而被高利貸捕獲,也確實該死——那就再死一次吧,這一次一定要成功!

就警方通報的情況看,他們的第二次自殺,做得確實“完美”:在車上服用大量安眠藥,注射胰島素,並同時割腕——這種一家人一起從事的周密計劃,真是讓人不寒而慄。

當一家人在一起的時候,即便不能激發愛的力量,看到家人自殺,自己也會生出憐憫和恐懼,但是這家人卻密切配合,共同赴死。

或許對他們自己來說,這是他們最後能做的“主動選擇”,情願死在自己手裡,而不願意生活在高利貸帶來的恐懼中,但是對社會來說,這樣的自殺就是一次嚴峻的拷問。

“所有人反對所有人”,霍布斯當年在《利維坦》中所描繪的人類原始狀況,如今在網絡時代有了新形態。我們越來越嚴厲地對待個人道德,這真讓人憂慮。

解決的辦法我當然沒有,但是還是願意在此呼籲一下:在任何涉及到人命的輿論事件中,我們對個人(不管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不妨更寬容一些,應該把嚴厲的目光用來審視權力或機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